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和差异及原因

合集下载

中美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

中美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

中美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作者:李莉洁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7期摘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市场:调整联邦基准利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对金融机构的直接援助。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美国已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为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完善的国家相比,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尚不成熟。

本文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与美国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比较,从中得到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执行的启发。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比较和启发一、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包括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

就交易品种而言,中国人民银行目前的公开市场操作是:正回购、逆回购、发行央行票据、国库现金定存以及2013年推出的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

(二)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使用的再贴现范围适用于所有金融机构,并与商业银行、工商企业、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紧密联系,直接调整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利益。

其业务是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中央银行通过选择工具流动性折扣来促进经济结构的发展。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现阶段的法定储备仍然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至关重要。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7年末,央行宣布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建立了增加普惠金融领域贷款投放的正向激励机制,这将有助于推动金融资源向普惠金融领域倾斜,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

(四)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信贷控制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网上贷款模式多种多样。

例如,蚂蚁金融是阿里巴巴蚂蚁金融推出的消费者信用产品,它考虑消费者的网上购物条件,支付习惯和信用风险。

采用大数据计算,结合风控模式,给用户500-50000元不等的贷款。

这个额度是动态变化的,当用户在一段时间内消费信用行为良好则可以得到相应额度的提升,消费者在消费的次月还款时还能选择分期还款。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国际收支是指对一国(或独立的地区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是一个经济体对外经济交往的反映,通过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可以把握外汇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情况,进而了解一国的经济结构,为本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而对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可以直观的了解各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能够预测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和汇率变动,进而了解世界国际金融秩序。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美国作为传统发达国家、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和世界第一大债务国,两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相决定,也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集中反映。

本文通过对两国国际收支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探究其原因,进而提出了我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国际收支结构、改变资本管制政策等措施,以期促进国际收支的均衡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中美国际收支变化的概况(一)中国国际收支变化的概况中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并呈现阶段性加速增长的态势。

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显示,1993年以前,中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交替出现,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后,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基本形成。

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收支顺差增长较快。

以金融危机爆发一年为例,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分别为3718亿美元和735亿美元,增长速度分别为46.8%和990%。

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增长有所波动,但基本上依然维持双顺差格局。

2014年,经常项目顺差2138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382亿美元。

就两大项目而言,总体上经常项目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要略大于资本与金融项目,这种现象在金融危机爆发前表现的尤其明显。

以2008为例,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分别占83%和17%。

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第二作者河北金融学院会计学院第三作者河北金融学院大数据科学学院 071028摘要 :就目前来看,美国的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相较于我国而言具有很大的优势,他们的体系也趋于完整,他们的政策已经发育成熟,而对于我国而言,我国的货币政策正处于逐步摸索阶段,没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货币政策也叫作金融政策,不同的国家采取不一样的货币政策,它是根据不同的国家对货币的供应需求不同而采取松紧不同的政策,货币政策需要各种工具来完善,通过利率的调节来影响下一步的投资计划,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经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一步步探究对比与观察,分析中美两国形成不同货币政策的原因,进而改善我国货币政策,使之更为完善,更好的发育成熟。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案例背景介绍:2007-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是在2007年8月9日就显现出来的一场经济危机。

在起初开始时他表现出来的是信贷危机的爆发,投资者对证券失去了信心,引发了流动性危机。

在2008年的时候这场经济危机彻底无药可救,这对各国都产生了前所未有过的巨大的影响,许多金融机构不得不被政府接手。

但是面对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美国和中国表现出来的作为完全不同,应对措施也各不相同。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比较货币政策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有不同的目标,包括有的想要促进经济增长,有的想要实现充分就业,使经济快速增长等,美国和中国的不同在于美国的目标是实现金融行业的稳定,而中国是想实现经济增长。

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在经济危机中深受打击,许多行业都受到了创伤,而且出现了流动性危机,美国想要流动性危机不蔓延至整个社会就要采取一定措施使得金融行业趋于稳定。

而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危机并没有打破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也没有导致金融企业的破产,我们需要刺激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增长。

其次,虽然2008年中国的股票价格也发生了下跌的现象,我国通过调整税率和增发股票的方式恢复市场。

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

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

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摘要中美金融体系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差异,也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融资方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监管方面上。

正因为这些差别,在中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它的特点和考虑的因素,银行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AbstractTo some extent,the difference of financial systems of Chian and USA can be esplained in term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Bank-led financial system”and “Market-led financial system”.In other words,it is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direct financing and indirect financing which is displayed in such aspect financial institutions,financial products,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the like. Due to the differences,there are a lot of factors for consideration to develop the milti-layer capital market in China.The best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to combine the bank and the market effectively in China.关键词:市场主导,银行主导,多层次资本市场绪论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对金融系统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

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联系日益紧密,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其货币政策的变动对全球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的经济联系尤为密切,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出口、外汇储备、资本流动等方面,还通过对全球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间接地对我国经济产生溢出效应。

深入分析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对于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论文旨在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系统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

本文将回顾和总结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以及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发展动态。

本文将构建一个包含美国货币政策变量、我国宏观经济变量以及全球经济环境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将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应对美国货币政策变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参考。

本论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理解,而且对于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背景介绍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发行国,其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对全球经济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与美国在经济、贸易、金融等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文将重点分析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即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传导效应和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机制。

美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其主要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从而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学年论文论文题目: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学生姓名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x分院 xxxxxxxxxx 专业名称 xxxxxxx班级xxxxxxxxxx 学号 xxxxxxxxxx2013年 4月15日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摘要: 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为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 我国仍处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尝试阶段, 尚未形成市场化利率。

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中美货币政策效果异同及形成的原因, 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和改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有效性比较借鉴金融市场借鉴意义经济增长我国现阶段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onetary policy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has developed financial market and mature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 experience,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and policy tools attempt stage, has not yet formed the market interest rat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n bot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 and improvement.Key words:effectiveness;comparison;financial market目录一、引言 (1)二、美国的货币政策 (1)(一)危机发生后美联储采取的常规货币政策 (1)(二)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创新 (1)三、中国的货币政策 (3)(一)当前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容 (3)(二)政策实施效果 (3)四、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比较 (4)(一)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目标内容不同 (4)(二) 中美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基础比较 (5)(三)中美货币政策实效性对比分析 (5)五、结束语 (6)参考文献 (11)一、引言货币政策简单来说大致就是三个方面,第一就是金融手段,第二就是央行的市场手段,第三是财政手段。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区别的评述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区别的评述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区别的评述在全球范围内,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货币政策,以维护经济稳定和促进增长。

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评述我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区别。

深度评述:我们可以从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方面来分析区别。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稳定汇率等。

在实现这些目标时,各国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有所不同,包括利率调整、货币供应量管理、外汇干预等。

在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维持经济稳定和推动结构性改革,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与此相比,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更加注重通货膨胀控制和就业增长。

这导致我国在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更加注重宏观调控和结构性改革,而其他国家更加注重通货膨胀和就业数据。

另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区别之一。

在我国,央行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定向降准等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央行通过直接干预国债市场或购买金融资产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广度评述:我们可以从国际角度来评述我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区别。

我国作为全球贸易大国,其货币政策也必须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和外部冲击的影响。

与此相比,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本国经济的内部平衡,对外部冲击的容忍度较低。

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在汇率管理方面也有明显区别。

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即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民币汇率浮动,但又保持一定的管制。

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元区,实行的是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市场力量对汇率的决定更大。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我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区别并非简单地是好与坏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地位来看待。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需要更加注重宏观稳定和结构性改革,以应对内外部的各种挑战。

我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区别是合理和必要的。

中美准备金政策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

中美准备金政策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

款水平制度多项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度转变,结果是降低了较小规模银行的存款准备金。(3)为减少美联储会
员流失,美国国会通过了改革存款准备金规则的立法。1980 年 11 月《货币管制法》(MCA)规定,美联储必须
为所有存款机构执行普遍的准备金要求,不论其成员身份如何。1982 年《加恩-圣日耳曼存款机构法》对存款
45
宏观分析
《西部金融》2020 年第 12 期
2.以影响信贷规模为调控目标。 二十世纪 20 年代末,美联储逐渐转变其作为银行体系流动性最后贷款
人和担保人的角色,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试图影响美国的信贷状况。美联储认为准备金制度是影响银行信
贷扩张的一种手段,而不只是保障存款流动性,开始将准备金制度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但是存款准备金
金率。2019 年末,美联储发布了修订的存款类机构存款准备金要求(D 条例),对于 2020 年的净交易账户,豁
表 1 1980 年《货币管制法》通过以来的准备金率
表 2 美国 1982 年— ——2020 年豁免额和低储备金金额
日期
交易账户
非交易账户
1980年 11 月 13 日
12%
3%
1990年 12 月 26 日
账户的创新和对存款利率的逐渐放开,M1 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关联性减弱。原来以调整准备金要求为基
础,以短期控制 M1 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也不再适用。美联储更多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窗
口操作,通过调节存款机构准备金的成本及运用,来调控货币信贷状况。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也转向对市场利
率更为敏感的 M2,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其他货币政策工作的辅助手段。另外,美联储认识到存款准备金在
《西部金融》2020 年第 12 期 DOI:10.16395/ki.61-1462/f.2020.12.00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1994-1995年, 1997-1998,为避免 2001年经济放慢,一 1999年,七 2004年6月起,低利率政策开始逆 2008年,由美国次债引发的 美联储连续七次提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 次上调利 年内11次下调基金利 转,到2005年,13次调高利率,基 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 高联邦基金利率, 响,联储三次下调利 率,从6.5-1.25%. 率,缓解通 金利率从1-4.25%.到2006年8月, 融危机,美联储为救市先后 成功实现软着陆。 率,从5.5%至4.75%. 胀压力。 已上升至5.25%。次贷危机发生。 推出两轮量化宽松政策。
1.00
0.00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指令性贷款限额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4 12
10
8
6
4
2
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直接规模管理
• 传统计划型货币政策工具 (1984-1998)
间接总量调控
• 现行货币政策工具(1998至 今)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传统计划型货币政策工具
指令性贷款限额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再贷款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指令性贷款限额
2.00
5.00
6.00
7.00
8.00
数据来源:美联储官网
1994-07-01
1995-01-01 1995-07-01 1996-01-01 1996-07-01 1997-01-01 1997-07-01 1998-01-01 1998-07-01 1999-01-01 1999-07-01 2000-01-01 2000-07-01 2001-01-01 2001-07-01 2002-01-01 2002-07-01 2003-01-01 贴现率 联邦基金利率
最终目标:

操作目标:
• • • •
稳定币值,遏制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工具:
非借入储备(自有准备金) 借入储备金 依次设定M1和M2增长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
美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美联储的反通货膨胀政策,使利率大幅波动,经 济出现萧条,此外,金融创新速度加快,也造成 货币增长丌稳定,使联储货币增长目标难以实现。
再贷款
力度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现行货币政策工具


指导性贷款计划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指导性贷款计划
2.00
1.00
0.0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指导性贷款计划
14.00
16.00
18.00
20.00
0.00
2.00
4.00
6.00
8.00
1960-01-01
1960-08-01
1961-03-01
1961-10-01 1962-05-01 1962-12-01 1963-07-01 1964-02-01 1964-09-01 1965-04-01 1965-11-01 1966-06-01 1967-01-01 1967-08-01 1968-03-01 1968-10-01 1969-05-01 1969-12-01 1970-07-01 贴现率 联邦基金利率
数据来源:美联储官网
提高定期存款最高限 制利率,几次提高贴 现率,从4%到6%, 市场利率持续攀升。
1971-02-01
1971-09-01 1972-04-01 1972-11-01 1973-06-01 1974-01-01 1974-08-01 1975-03-01 1975-10-01 1976-05-01 1976-12-01 1977-07-01 1978-02-01 1978-09-01 1979-04-01 1979-11-01 1980-06-01 3月期国库券利率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再贷款
改革开放以来,以国有银行资产的过度扩张 为基础,主要国有银行的信贷活动在较大程度上 依赖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政策(包括再贷款利率和 规模),再贷款一度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有 效性最高的工具乊一。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再贷款
• 实贷实存信贷管理体制下作为 注入基础货币的主渠道 1985
M3 实际 8.1 9.5 12.3 9.8
数据来源:美联储官网
美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背景:
• • 80年代后半期,美国通货膨胀得到缓解。 低通货膨胀和适度的经济增长。 储备金总量指标 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
最终目标:
操作目标:
• • •
货币政策工具:
10.00
12.00
0.00 1985-01-01 1985-05-01 1985-09-01 1986-01-01 1986-05-01 1986-09-01 1987-01-01 1987-05-01 1987-09-01 1988-01-01 1988-05-01 1988-09-01
美国1979-1982年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
单位:%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M1 目标 3.0-6.0 4.0-6.5 3.5-6.0 4.0-8.0 实际 5.5 7.4 2.5 10.4 目标 5.8-8.0 6.0-9.0 6.0-9.0 9.0-10
M2 实际 8.3 8.9 9.3 12.2 目标 6.0-9.0 6.5-9.5 6.5-9.5 6.5-9.5
6.0
4.0
2.0
0.0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
-4.0 GDP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LOGO
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和差 异及原因
问题回顾
中美两国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
用上有何差异和变化?为什么?
内容
1 2 3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美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中美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异及原因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1984-2010
30 25
20
15
10
5
0 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5 GDP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2003-2007年中央银行票据年末余额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末余额(亿元)
3376.8 9742.0 20662.0 30300.0 34900.0
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额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美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16.0 14.0
12.0
10.0
8.0
最终目标: 操作目标:
• • 利率
• 经济以自身潜能在低通货膨胀下持续稳定地增 长。
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
0.00 1991-01-01 1991-07-01 1992-01-01 1992-07-01 1993-01-01 1993-07-01 1994-01-01
1.00
2.00
3.00
4.00
公开市场操作
2003-07-01 2004-01-01
2004-07-01 2005-01-01 2005-07-01 2006-01-01 2006-07-01 2007-01-01 2007-07-01 2008-01-01 2008-07-01 2009-01-01 2009-07-01 2010-01-01 2010-07-01
2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公开市场操作
正式 暂停 恢复 启动 交易 操作
1996 1997 1998
最为重要的 货币政策工 具乊一
2007
单位:亿元
1998-2007年我国国债年发行额 年份 发行额 年份
发行额
1998 3808.70 2003
公开市场操作
美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贴现率 3月期国库券利率
1990年到1992年连续逐 步下调联邦基金利率18 次,从8.25%至3.0%, 贴现率从6.5%至3.0%.
美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1994年至今
背景:
• 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货币政策始以泰勒规则为理论基础,实 行以真实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中性化货币政策。
2.00
4.00
6.00
8.00
数据来源:美联储官网
联邦基金利率
1989-01-01 1989-05-01
1989-09-01 1990-01-01 1990-05-01 1990-09-01 1991-01-01 1991-05-01 1991-09-01 1992-01-01 1992-05-01 1992-09-01 1993-01-01 1993-05-01 1993-09-01 1994-01-01 1994-05-01 1994-09-01 1995-01-01 1995-05-01 1995-09-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