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杂交玉米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杂交玉米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生于1930年,是中国农业科学家和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玉米之父”,是中国杂交水稻和稻田生态系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袁隆平在农村长大,对农业的兴趣由此而来。
他在南京农业大学研究了植物学,并于1953年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在教学的同时,袁隆平开始专注于农作物的育种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
他希望通过交配不同品种的水稻,培育出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经过多年的努力,袁隆平成功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这些新品种的产量较传统的水稻品种高出两倍以上,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袁隆平的成就被誉为“绿色革命”,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袁隆平不仅在水稻育种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也在玉米育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了高产、抗病虫害的优质杂交玉米品种,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的成就为他赢得了众多国内外的荣誉和奖项。
他被授予了许多科学院和农业机构的院士称号,也获得了诸如“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和“国际农业科学奖”等国际性的荣誉。
袁隆平的故事是一个激励人心的典范。
他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世界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
参考资料:。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奋斗故事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他的奋斗经历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
“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 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
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 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
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 我们对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 (蔡爽,不喜欢袁隆平,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
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 ,没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中国、养活世界。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 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
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 尝尽逃难的艰辛。
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
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 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书,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 ,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 那地方挺穷的) 所以我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觉得他也就是农民出身。
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官二代的” ,他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 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 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他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 我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的。
毕业以后, 他父亲本来是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的, 但因为励志要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于是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 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 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 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 当时是50年代。
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 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 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 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 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 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 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 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 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 育种者的乐园;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 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 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 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 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 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 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 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 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 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 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
3、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 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 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 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 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 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 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终于找到了。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 研究的新纪元,已经被证明残缺不全的陈旧理 论从此被历史封存。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一、主要贡献
(1)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 的开创者和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先后成功研 发出“ 三系法”杂交水稻、 “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 稻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亩产 突破1000公斤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精选篇1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
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
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
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
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一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
”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
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
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精选篇2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
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概括作文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概括作文
《袁隆平爷爷与杂交水稻》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能每天都吃饱饭,这可多亏了袁隆平爷爷呀!
袁隆平爷爷是一位超级厉害的农业科学家。
以前的时候,好多人都吃不饱饭,袁隆平爷爷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大家都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
袁隆平爷爷天天都待在稻田里,不怕太阳晒,不怕辛苦。
他仔细地观察每一株水稻,就像照顾小宝宝一样。
有一次,袁隆平爷爷发现了一株特别的水稻,这让他有了新的想法。
经过很多很多次的试验,失败了也不放弃,终于成功发明了杂交水稻。
从那以后,咱们国家种的水稻越来越多,收获的大米也越来越多,大家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啦!袁隆平爷爷可真是个大英雄!
《了不起的袁隆平爷爷》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的故事,他就是袁隆平爷爷。
在很久很久以前,粮食不够吃,人们经常挨饿。
袁隆平爷爷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难过,他决定要想办法让大家都能吃饱饭。
有一天,袁隆平爷爷在稻田里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水稻,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他不断尝试,一次又一次,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从来没有放弃。
袁隆平爷爷成功了!他发明的杂交水稻让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我们都能吃得饱饱的,身体棒棒的!袁隆平爷爷真的太厉害了,我们要永远记住他!。
中国现代科学家的故事200字

中国现代科学家的故事200字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
下面将为您讲述一些中国现代科学家的故事。
一、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江西人,是中国现代农业科学的代表人物。
他是杂交水稻的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极大地增加了水稻的产量,解决了中国人口过多、粮食短缺的问题。
袁隆平奋斗了数十年,历经种种困难和挑战,最终成功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
他的成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帮助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解决了粮食问题。
二、屠呦呦:青蒿素之母屠呦呦是中国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科学家,被誉为“青蒿素之母”。
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使中国成为了全球青蒿素的主要生产国。
屠呦呦勇于探索,不畏艰难,通过对传统中药青蒿的研究,成功提取出了其中一种有效成分–青蒿素,并证明了它的抗疟疾作用。
屠呦呦的成果不仅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而且对全球的疟疾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张衡:天文学家与地震学家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家,他对天文学和地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设计并制造了武陵观象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文观测设备之一。
张衡通过观测日食、日月合朔等天象现象,研究总结出了较为准确的天文数据。
此外,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地震的一些规律,提出了“天地感应”和“山崩地裂”等地震现象与天象的关系,这对地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郭永怀:航天工程师郭永怀是中国航天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之一。
他在航天发射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参与并主持了多次重大航天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郭永怀主持了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并成功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他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使得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屈原:诗人与科学家虽然屈原生活在古代,但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化名人。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故事“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
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18年11月18日,袁隆平获未来科学大奖。
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创业故事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
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
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
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事迹(推荐7篇)1秘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事迹(推荐7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篇1袁隆平6岁那一年的初秋季节,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
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
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
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代还稀有的西红柿。
毛茸茸的枝杈上,结着红、白、黄、绿几种颜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
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美丽的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
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
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美丽的特别感悟与无悔执着。
可见当年,这片美丽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
巨人的诞生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
正如牛顿童年那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领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5岁时遇到了他钟爱的罗盘,最终成为物理学界世界级的泰斗一样,这次美丽的游园惊梦,正是带领袁隆平一步步走向农业科学巨人之路的那只闪亮的萤火虫。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
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那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
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果园,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篇2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立志学农,躬耕田野,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隆平奋斗的故事
一、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
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
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
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
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二、袁隆平坚守一个梦想的故事
如果不是错失了两次机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许会被完全改写。
袁隆平从小就热爱游泳,不到10岁时,就敢横渡长江;16岁时,在武汉读高中,参加湖北省举行的游泳比赛,他一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100米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考上西南农业大学后,他是全校的游泳冠军。
一次,西南赛区进行游泳选拔赛,前三名,将被选入国家游泳队,成为专业游泳运动员。
很可惜,这一次,袁隆平只获得了第四名,因一名之差而落选。
袁隆平错失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机会再一次向袁隆平招手。
大学快毕业那年,部队招收空军飞行员。
当时,全校报名的人数达到了800人,经过严格的体检,最后,只有8人通过了全部的36项指标测试,袁隆平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
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空军飞行员,这对年轻的袁隆平来说,确实是一件大喜事。
可是,在即将进入空军预备班之前的庆祝八一建军节晚会上,袁隆平和他的同学们被告知,大学生一律被退回。
原因很简单,当时国家已经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建设需要一大批知识分子,而当时全国只有区区20万名大学生。
因为大学生太宝贵了,空军放弃了大学生,是为了让他们在自己所学的领域,为祖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袁隆平因此再一次与近在眼前的机会失之交臂。
就这样,袁隆平痛失了两次绝好的改写人生的机会。
采访袁隆平院士的记者,在听了袁老讲述的这两个故事后,连用了两个“幸亏”:幸亏当时你没有被选入国家游泳队,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幸亏当时国家出台了新政策,让你没有成为一名飞行员。
可是,这两次机会,对当时还只是一名农大的普通学生的袁隆平来说,却是十分难得的机遇。
我忽然想,假如袁隆平抓住了这两次机会,他的人生将会怎样?
以袁隆平当时的身体素质来看,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后,袁隆平可能会成为一名不错的游泳运动员,甚至有可能进入全国前三名,退役之后,他也许会和大多数运动员一样,成为一名游泳教练员;抓住了第二个机会后,袁隆平会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飞行员,在蓝天飞翔,是多少人的梦想,然后,他有可能成为一名飞行教官,直至光荣退休。
运动员和飞行员,这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以袁隆平一向不服输的性格来看,无论在哪个行业,他都可能有所作为。
但是,如果那样的话,袁隆平从小就想学农的梦想就很难实现;我们今天,就没有了“杂交水稻之父”,就没有了他培育出的可养活7000万人的水稻增产。
所以我们说,幸亏袁隆平没能抓住人生中的这两次重要机会,幸亏他一直没有改变对于粮食和农业的梦想。
袁老说得好,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他这一辈子,就做好了一件事,培育优良的杂交稻,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
每个人都会怀揣各种各样的梦想,一生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会,然而,梦想无限,生命有涯,你不可能去实现每一个梦想,也就不需要抓住每一次机会。
坚守住一个梦想,抓住一次机遇,专心努力一辈子,你就可能在某个领域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