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愧山西》读后感----抱愧秋雨 抱愧山西
【精编范文】碑坊余秋雨读后感400字-范文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碑坊余秋雨读后感400字篇一:《余秋雨散文》读后感《余秋雨散文》读后感一凡余秋雨的书,总要弄到手来过一遍,几乎算是追星式的关注了。
及《笛声何处》,有声音说余秋雨已经“江郎才尽”,实在写不出东西了,只好重又端出老本行谈论戏剧文化??我便也哂笑,是啊,余秋雨,你的笛声又何处呢?然而,他的苦旅,他的笔记,他的千年一叹,却分明胜似笛声悠悠在脑际!待到打开记忆的阀门,却又茫茫然秋雨苦旅所旅、茫茫然秋雨千年所叹。
于是把所收集的余秋雨散文书都找出来,依出版日期有序排列在一起,一一翻阅。
以为凭自己的阅读习惯,会有留于书间看表明阅读痕迹的标识或随想什么的。
可惜遗憾,我几乎要怀疑曾有自己的目光和思维驰骋其间。
似乎本来就未曾过目!只是追星似的在流言斐语里听了那么三两句,褒也罢,砭也罢,便等闲视之。
想起诗人何其芳对高尔基说的:“每一本书都像一个梯子,使他从兽类爬到人类。
”很不以为然:“那些书啊,就是连那些最打动过我的书在内,并不都是梯子,并不都是直立着的,引我上升。
大多数的书,它们连结起来倒象一个迷津,使我在里面摸索,苦闷。
”这位大诗人在一次搬家时,甚至对着成捆的书想:“我过去读过的书恐怕也有好几书架吧。
但是,乱七八糟读的结果,到底得到了多少益处呢?许多读过的书,用今天的要求来衡量,不是差不多读了等于没读吗?”诗人何其芳自然不会把读书否定到一无是处,但这的确是他谈读书的经验时这样说的。
我也不是要拿何其芳为自己徒劳的阅读作辩解。
倒是真羡慕那些作了高尔基梯子的书!纵观历代中外名人谈读书的精彩篇章,他们各执所言,各得其法,终是各个功成名就,而于我们却未必能够领会、受用。
我们还是我们,自我经历着,像诗人何其芳一样的“在里面摸索,苦闷。
”所以常常会听到这样渴求而又不自信的询问:“你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好书吗,推荐一下?”中国人因为对“读书人”历来有着特殊的情结,所以人人都有心做“读书人”。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导读:本文是关于余秋雨散文读后感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篇一:《余秋雨散文》读后感】“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
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
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
有人评论说:从空间上它进入了民众,从时间上进入了散文历史,树立起一座散文的奇峰。
读完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到最近的《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几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万千,大哉斯文,大美为美!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股罡风劲吹。
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化特征。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字里行间充盈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
第一次读到余秋雨散文的是《文化苦旅—废墟》。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文章中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但却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思考,饱蘸着的感情。
抱愧山西

中国,你欠山西一声“对不起”。
想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太行山区的老百姓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共产党八路军的到来,他们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抠出一粒粒粮食,缝好一件件衣物送给了亲人子弟兵,自己却缺衣少穿,忍饥挨饿;他们在朔风凛冽的数九寒天里把热乎乎的炕头让给了情同手足的八路军,自己却悄悄钻进破窑,与寒为邻,与冻同居;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车辆担架给前线指战员们送去了无以数计的军需物资,运回成千上万的伤病员,自己却流尽最后一滴血,无声无息地倒在后方崎岖的山路上;他们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地把自己的丈夫、儿子一个个送进了抗日部队,送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上,自己却在望穿秋水的担惊受怕中饱经孤愁之苦,历尽煎熬之累。
八年抗日战争,山西老百姓为打败日本鬼子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啊!那陨命于炮火连天中的3000万尸体中,有多少来自山西;八路军从抗战初期的4.5万人发展到抗战胜利后的100多万人中,又有多少是山西籍的啊!可是,当我们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天安门城楼上空时,那些曾用甘甜乳汁哺育过人民子弟兵的太行山、吕梁山的乡亲们,成了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人——他们一如既往地过着那种赤贫的生活。
共和国立起来都六十多年了,他们很多人居然还在穷困的煎熬中打拼、挣扎,有很多甚至连孩子上学都供不起。
山西不过区区3000万人,生活在东西两山革命老区的贫困人口就达412万。
这里,成了举世瞩目的全国最贫穷地区之一。
中国,你欠山西一声“对不起”。
也就不到80年前,山西还是人人羡艳的“海内最富”,即便在建国初期,山西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利前茅。
然而仅仅几十年后,山西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在全国处于垫底的位置。
山西落后,是山西人无能吗?显然不是,因为山西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人杰地灵”,且不说古代的晋文公重耳称霸天下、无人可敌,唐代的李世民、武则天“贞观之治”中兴天下,也不说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山西商人是怎样的驰骋南北、纵横天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功臣簿上,山西人也是风采熠熠,光芒万丈,彭真、徐向前、薄一波、安子文,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的名字?山西落后,实在是勤劳善良的山西人民不断地被迫付出、付出、再付出的结果。
《抱愧山西》读后感抱愧秋雨 抱愧山西

《抱愧山西》读后感----抱愧秋雨抱愧山西----《抱愧山西》读后感再读余秋雨所著的《抱愧山西》,犹如他对山西的惭愧之情,我对他老人家也怀有一种惭愧之感。
不曾记得第一次读《抱愧山西》是何时了,读完也在惊叹咱们山西原来也曾如此辉煌过。
或许是心不够诚,或许是情不够切,惊叹之余并未细细品味,余秋雨同志著此篇文章大略是想重现晋商长达数世纪的辉煌年代,以此证明他此前的愚蠢,表达他对山西的误解和惭愧之情。
我是在读第二遍以后才有如此体会,第一遍读完竟然以为是《抱槐山西》,抹杀了秋雨同志对山西的惭愧之情,“愧”与“槐”,字形不同不大,意义却相去甚远。
之所以把“愧”看成“槐”,估量心里以为“槐”代表了山西,毕竟咱们都是大槐树的子孙么。
瞧瞧,这话说的何等顺口,何等冠冕堂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我固然有资格这样说。
可是,另一个问题来了,余秋雨同志尚且能为自己的无知而抱愧山西,咱们这些地道的山西人呢?咱们这些号称大槐树的子孙呢?可曾为自己的无知而惭愧,可曾为长达数世纪的晋商时期而激动,可曾想方设法去了解研究晋商的兴衰史?读罢《抱愧山西》,心里久久不能安静,虽然我知道这仅仅是晋商庞大商业帝国的小小一隅。
“地瘠薄,气刚劲,人多织耕少” ,“民多而田少,竭康年之谷,不足供两月”。
客观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可是世代居住于此的山西人不是一味地抱怨,不是落草为寇打家劫舍,不是自甘潦倒、忍饥挨饿,于是成千上万的男人们别离妻子儿女,背井离乡被“走西口”,“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空,试图用一个男子汉的强韧筋骨走出另外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
从最初的“走西口”被动求生,到初窥商机有了**城,再发展到全国各地金融钱币“汇通有无”,这是一条充满无奈和辛酸的的道路,一条由千万万万背井离乡的山西人摸爬滚打走出来的路。
鼎盛的晋商时期背后,又有多少人为此付出繁重代价,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乃至浮现这样一副画面:荒无人烟的小路上处处可见森森白骨,而家乡的村头大槐树下,妻子带着孩子对着夕阳期盼着,为了一个个从夕阳中走出来的人欢喜雀跃着,而又重复地失望着……咱们已无法重现当初的悲惨景象,咱们也无法想象晋商商业帝国超级恢弘的气势,咱们也不用为晋商时期的终结而郁郁寡欢。
抱愧山西

轻 松 松 来 盖 了 一 个 会 馆就 把 风 光 占 尽
困 的 日子 相 比 还能 获得 某种安 慰
憨 厚 的大寨 人 没 有怨
,
所 以也
言
,
他们无 法 想 象 除 了 反 复折 腾脚下的 泥
而对这
就在 心理 上 消灭 了 贫 困 有 让 革命被 富 裕所腐蚀
;
,
消 灭 了贫 困 又 没 不追求富裕却 又
,
土 外还 有 什 么 其 他 过 日 子的 方 式
并特 别敬 奉给 山 西的 父 老 乡亲
的故 事… …
希望他 告 诉您 的
不止 是一个
“
大 家并 不 喜 欢贫 困 却 又 十分耽 心富裕 大 家 花 费几 十年 时 间参与 过的 那场 社 会革 命 是 以 改变贫 困 为号 召 的 改变贫 困 的革 命方法是 剥夺 富裕 合理性
, 。 , , , ,
些 干燥 灰黄 的 泥 土 又 能有什 么 过 高的要求 呢? 直到 今 天
, ,
用 艰苦奋斗想象着 一 个 朦胧的远景
这就
是 人们在这 个 山村 中找 到 的 有推 广价值的 我们都 没 有资格去轻薄地
、 。 ,
尺度
。
嘲 笑这 些 天 底 下 最老实 最 忠 厚 的 农 民 但 是 当这 个 山 村 突 然成了全 国 朝拜 的 对象 挤 满 山路 的时候
我
为 了 说 明这 种剥 夺的
又 必 须在 逻辑 上 把 富裕 和罪 恶 划
, ,
上 等号 结 果 既 要改变贫 困 又 不敢 问 津贫
大 多 数 中 国 人 的 心 目 中它作 为 山 西的缩 影
困 的反 面 只 好堵 塞 一 切致 富 的可能 消除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范文一品读余秋雨的历史散文,蔚然成了近年来中国小资的时髦风气,并带出了文坛一阵风潮。
历史利用文学获得“美丽外观”,而文学利用历史获得了“精神深度”。
由此带来的文化狂喜,可以从他散文集的发行量上得到证实。
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余秋雨做出的努力是令人赞赏的。
在我的记忆里,余文首先在上海的《收获》杂志连载,而后被不断地出版、转载、报导,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的重要畅销图书,甚至出现在几乎所有的中文网站和杂志上,与鲁迅和林语堂的作品一道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一时间,大有不读余文,羞谈文学之风。
果真是这样吗?让我们以他的《文化苦旅》为例,看看历史和文学在这里是怎样结构在一起的。
在《文化苦旅》中,我们可以透彻的看到作者采用的话语策略,那就是透着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的传统“爱国主义”(也即“民族主义”,这正是该书发行时面临的一种流行思潮),而后在这引导下进入深度操作的层面。
第一篇“道士塔”是一个奠定民族主义基调的重要篇章,它确立了整部书的话语(价值)姿态:王道士以他无知和贪婪出卖了中华文化的瑰宝“敦煌石窟艺术”珍品。
这种道德化的母题和“故事”完全符合大众的“民族主义”走向。
不仅如此,作者还使用了一些煽情主义话语记号来强化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如“伤口”、“滴血”、“下跪”、“恳求”乃至“哭泣”,所有这些意象或独白都展示了一种露骨的煽情技巧。
尽管它从文学技巧上看相当笨拙,但在中国的读者市场却是双重有效的,即点燃了读者的历史怒气,又使之产生了对作品乃至作者的无限钟爱,这样的例子在余文中俯拾皆是。
余文成功的运用历史随笔与情感化的叙述方式,引发了大众的阅读回响。
尽管人们并未从这些历史诠释中获得新的概念,但封存在历史中的传统价值和现代生活的断裂,获得了某种修复,旧式文人的理想、趣味和面容遭到了大众之手的亲切抚摸。
那么,在当时所谓“建构大中华文化圈”的大汉民族主义思潮中,余文受到大陆、台湾乃至世界各地华人知识分子读者的响应和鼓掌,便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余秋雨《抱槐西山》读后感精选范文

余秋雨《抱槐西山》读后感精选范文篇一:《抱槐西山》读后感捧着《抱愧山西》这本余秋雨的著作,像捧着一种心情,一种比惭愧更令我难以释怀的心情。
余秋雨,作为一个局外人,他在山西旅行时,一直抱着一种惭愧的心情,惭愧于自己一直以来对山西的误解。
可是我们呢,我们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山西的人们,我们又何曾不是蔑视山西,甚至怨天尤人地哀叹自己为何生在山西,但我们有过惭愧吗?我们的心灵有过一丝波动吗?山西的落后,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是毋庸置疑的,山西成了落后的代名词,甚至连山西人的老实都蒙上了一层黄土的味道。
可是,我们这些山西人又在做什么,又在想什么呢?答案是大都在想着将来如何走出这片哺育我们半辈子的土地。
或许,形势如此,大潮流如此,我们可能创不出一些佳绩,更不能为山西抹去灰尘,但,至少,我们没有资格去轻视她,轻视她当年的辉煌。
当然,我不会否认,我也曾蔑视过她,她的落后,她的愚昧,她的无知。
可是,现在,将来,我再也不会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她,我找不到贴切的言语来形容我的心情,我只是努力地用心去读她,从余秋雨有力的笔锋中汲取力量。
余秋雨在书中这样写道,“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还有很多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海内最富乃山西,在清代全国商业领域,人数最多、资本最厚、散布最广的是山西人。
看来,山西之富在我们上上一辈人心中一定是人尽皆知,我们这辈人对山西的误解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而有这种误解的远不止一人。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没有哪个朝代,哪个地方是永盛不衰的,就像唐朝,他辉煌过,可是辉煌过后同样逃脱不掉萧条的命运,我们能够记住他的繁荣,同样也能记住他的衰败,对于山西,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读了《抱愧山西》,你是否也能够重新审视山西,重新评价山西呢?篇二:《抱槐西山》读后感文章的题目很是吸引人,我一遍读一边在找“抱愧”的含义,他为什么要“抱愧”?读完后才基本明白,这个“抱愧”,不仅仅是一个由头,一个写文章的“引子”,更多地想表达的是,之前对山西了解得不多,其中甚至还有误解、曲解。
抱愧山西

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毋庸议。
(《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六页)
龚自珍这里所指的不仅仅是富商,而且也包括土生土长的山西百姓。
其实,细细回想起来,即便在我本人有限的见闻中,可以验证山西之富的信号也曾屡屡出现,可惜我把它们忽略了。例如,现在苏州有一个规模不小的“中国戏曲博物馆”,我多次陪外国艺术家去参观,几乎每次都让客人们惊叹不已。尤其是那个精妙绝伦的戏台和观剧场所,连贝聿铭这样的国际建筑大师都视为奇迹。但整个博物馆的原址却是“三晋会馆”,即山西人到苏州来做生意时的一个聚会场所。说起来苏州也算富庶繁华的了,没想到山西人轻轻松松来盖了一个会馆就把风光占尽。记得当时我也曾为此发了一阵呆,却没有往下细想。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去要多少时候,
盼你也要白了头!
被那么多失败者的故事重压着,被恋人凄楚的歌声拖牵着,山西商人却越走越远。他们要走出一个好听一点的故事,他们迈出的步伐既悲怆又沉静。
待到资料搜集得差不多,我就在电视编导章文涛先生、歌唱家单秀荣女士等一批山西朋友的陪同下,驱车向平遥和祁县出发了。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又以平遥为最。
朋友们都笑着对我说,虽然全车除了我之外都是山西人,但这次旅行的向导应该是我,原因只在于我读过比较多的史料。
我的问号吸引了不少山西朋友,他们陪着我在太原一家家书店的角角落落寻找有关资料。黄鉴晖先生所著的《山西票号史》是我自己在一个书架的底层找到的,而那部洋洋一百二十余万言、包罗着大量账单报表的大开本《山西票号史料》则是一直为我开车的司机李文俊先生从一家书店的库房里“挖”出来的,连他也因每天听我在车上讲这讲那知道了我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抱愧山西》读后感----抱愧秋雨抱愧山西
抱愧秋雨抱愧山西
----《抱愧山西》读后感再读余秋雨所著的《抱愧山西》,犹如他对山西的惭愧之情,我对他老人家也怀有一种愧疚之感。
不曾记得第一次读《抱愧山西》是什么时候了,读完也在惊叹我们山西原来也曾如此辉煌过。
也许是心不够诚,也许是情不够切,惊叹之余并未细细品味,余秋雨同志著此篇文章大抵是想重现晋商长达数世纪的辉煌年代,以此证明他此前的愚蠢,表达他对山西的误解以及惭愧之情。
我是在读第二遍之后才有如此体会,第一遍读完居然以为是《抱槐山西》,抹杀了秋雨同志对山西的惭愧之情,“愧”与“槐”,字形差别不大,意义却相去甚远。
之所以把“愧”看成“槐”,估计心里认为“槐”代表了山西,毕竟我们都是大槐树的子孙么。
瞧瞧,这话说的多么顺口,多么冠冕堂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我当然有资格这样说。
可是,另一个问题来了,余秋雨同志尚且能为自己的无知而抱愧山西,我们这些地道的山西人呢?我们这些号称大槐树的子孙呢?可曾为自己的无知而惭愧,可曾为长达数世纪的晋商时代而激动,可曾想方设法去了解研究晋商的兴衰史?
读罢《抱愧山西》,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尽管我知道这仅仅是晋商庞大商业帝国的小小一隅。
“地瘠薄,气刚劲,人多织耕少” ,“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
客观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可是世代居住于此的山西人不是一味地抱怨,不是落草为寇打家劫舍,不是自甘潦倒、忍饥挨饿,于是成千上万的男人们别离妻子儿女,背井离乡被“走西口”,“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空,试图用一个男子汉的强韧筋骨走出另外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
从最初的“走西口”被动求生,到初窥商机有了**城,再发展到全国各地金融钱币“汇通有无”,这是一条充满无奈和酸楚的的道路,一条由千千万万背井离乡的山西人摸爬滚打走出来的路。
鼎盛的晋商时代背后,又有多少人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甚至浮现这样一副画面:荒无人烟的小路上随处可见森森白骨,而家乡的村头大槐树下,老婆带着孩子对着夕阳期盼着,为了一个个从夕阳中走出来的人欢喜雀跃着,而又重复地失望着……
我们已无法重现当初的悲惨景象,我们也无法想象晋商商业帝国无比恢弘的气势,我们也不用为晋商时代的终结而郁郁寡欢。
因为一个事物或时代的存在必有它的合理性,同样,灭亡也必有内部外部各种各样的因素。
有时候我就在想,历史已不可重现,而我们现在的山西人又可以做些什么?我们的先辈做生意靠的是团结,靠的是眼光,靠的是智慧,而现在的“晋商”们呢?大都是吃老本的买卖,挖的是不可再生的煤炭,换来的是本属于后代的钱财。
我们只不过是把后几世的资源提前享用,只不过是把资源换来的金钱集中起来供现代的晋商---煤老板们挥霍罢了。
晋商时代的终结客观来说是历史造成的,而现代煤老板们的下场似乎是一眼就能看得见的,为了私人蝇头小利而放弃千秋万代的基业,后果是不用想象的,也是不堪想象的。
幸运的是,我们的政府还是无比英明的,疯狂的开采后已经开始采取某些限制措施,下大力气去整治、去恢复,虽然接下来我们要花的力气可能会很大很大,但最重要的一步已经迈出来了,美好的明天也将不远了!
我心里那富可敌国、气势恢宏的晋商帝国能否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