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44 元明清小说戏曲 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一、填空题和名词解释1.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别署天池生、田水月等。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有杂剧《四声猿》,即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组成的合集,被誉为“明曲之第一”。

四剧之中,尤以《狂鼓史》成就最高。

2.吕天成的代表作:作传奇《烟鬟阁十二种》,杂剧八种,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一种,他的戏曲理论著作《曲品》,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他确立了吕天成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3.王骥德的代表作:杂剧《男王后》,他的《曲律》四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南北曲的论著。

4.明代三大传奇:A、嘉靖、隆庆年间,先后产生了著名的“三大传奇”。

B、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阙名的《鸣凤记》5.吴江派:明代年后期,在沈璟的周围形成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即吴江派。

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沈自晋等。

沈璟,吴江派的领袖人。

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一是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上“协律”,即所谓“合律依腔”;二是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这两点也是吴江派共同的理论主张。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戏剧作品:沈璟——前期《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后期《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顾大典——《青衫记》卜世臣——《冬青记》袁于令——《西楼记》、《金锁记》、《鹔鸘裘》、《长生乐》(合称《剑啸阁传奇》)沈自晋——《一种情》、《望湖亭》、《翠屏山》6.临川四梦:浪漫主义剧作“临川四梦”通过神游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的惯用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四明清重点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四明清重点知识整理

臨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以汤显祖为代表,因汤显祖就是临川人而得名。

汤显祖著有《玉茗堂四梦》,重视抒写作家的真情实感,因而该派又称「玉茗堂派」或「言情派」。

该派别重要成员有王思任、茅元仪、孟称舜、吴炳、阮大铖等人。

在戏曲理论与创作上临川派与吴江派互相对立。

临川派反对格律至上,重内容,重视情感,重视文采,特别强调「情」的作用,提倡语言的「自然」。

该派的创作成就以汤显祖为最高。

吳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就是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等。

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她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沈璟的理论与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割裂了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血肉联系,也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

擬話本:拟话本就是明代短篇小说主要形式。

话本就是一种民间艺术,明代文人对话本编辑加工,进而模仿话本写作,出现了主要供案头阅读模拟的话本,常称为拟话本。

三言二拍:台閣體:台阁体就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因其代表人物杨士奇、杨溥、杨荣均为台阁重臣,故名之。

其创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公里。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

成員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邊貢、王廷相、徐楨卿,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

名稱首見於《明史。

李夢陽傳》。

為与嘉靖隆慶年間出現的李攀龍、王世貞相區別故稱“前七子”、七子皆為進士,多負氣節,對腐敗的朝政与庸弱的士氣不滿,強烈反對當時流行的臺閣體詩文与“啴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

其文學主張被後人概括為大力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旨在為詩文創作指明一條新路子,以挽救萎靡不振的詩風。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1.三国→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3.“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4.“演义”:“据史实,演大义”,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政治和道德的评价。

(纪实+艺术的创造)5.“章回体”: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特点是设回目等。

最早的回目、目录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1.“剪灯三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褀《剪灯馀话》邵景詹《觅灯因话》2.“三言二拍”: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代传奇:1.“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2.“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

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看重。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

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反对格律限制。

4.“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其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和《清忠谱》。

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

并结合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最新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直接打印版)-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专

最新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直接打印版)-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必备考点归纳总结一、名词解释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2、《大雅堂乐府》:《大雅堂乐府》:是明朝初期剧作家汪道昆所著的杂剧。

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传达一种文人的雅兴与情调。

剧目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

二、简答题1、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影响?提示: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的不同: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体的地位明显上升。

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2.西湖笑居士评价吕天成的《齐东绝倒》一剧曰“此剧几于谤毁圣贤”,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提示:(1)《齐东绝倒》写帝舜帮助犯了杀人罪的父亲瞽叟逃脱制裁,颇能揭示封建王法的欺骗性质,也讽刺了帝王的徇私。

(2)吕天成用一种玩笑的态度写古之圣贤,表现出晚明文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精神上的无所顾忌和对传统的挑战。

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1)在场面安排上紧凑、集中、富有典型性。

一切和主题思想无大关系的描写都被略去了,而突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因此通过二三个主要人物,几个重要场面,就能展示出元代社会的重要侧面。

(2)在关目处理上,一方面从不同人物的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引向高潮,另一方面又移步换形,变化多端,使人不能预测它的发展。

在剧情发展中还善于埋伏“悬念”以增强戏剧效果。

(3)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

2、试析徐渭的《狂鼓史》。

提示:《狂鼓史》全称《狂鼓史渔阳三弄》,借阴间弥衡击鼓骂曹之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制者扼杀、摧残人才的罪恶,对滥杀无辜的强烈愤慨,及人间、天上幻想不同制度的向往;以他人之口舌,浇自家之块垒,并深沉的寄托了对惨遭奸相严嵩陷害致死的好友沈炼的无尽哀思及怀念。

元明清复习资料

元明清复习资料

元明清复习资料一、元代文学1、元杂剧:元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样式..2、元曲繁荣的标志:(1)、大量的优秀作家以元曲为代表的优秀作家群和众多的传世精品..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钟嗣成《录鬼簿》..(2)大量优秀作品出现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3)演员青楼好;生存存在问题的人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4)专著钟嗣成《录鬼簿》、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5声腔:是元杂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受到方言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的演唱方式.. 3、元杂剧清官戏《陈州粜米》无名氏爱情戏《墙头马上》白朴水浒戏《李逵负荆》康进之历史戏《单刀会》关汉卿4、元杂剧的人物和情节(1)、人物的类型化、个性化(2)2、情节的“史不按实”和雷同性史不按实:在元代杂剧中出现了一批以历史为题材却没有按照史实来创作的作品..(3)5、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体制特征是指一种文学样式固定的创作模式..(1).结构固定:楔子、四折、题目、正名楔子起介绍人物情节的作用;加强情节间的联系;其位置不固定..四折是杂剧的正文;由四组套曲组成;一组套曲就是一折;四组套曲杂以念白、搬演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表演形式:唱、念、科(3)角色分工极细..末:正末、副末、冲末、大末旦:正旦、副旦、贴旦、外旦杂:孤、卒子、孛老、卜儿、细酸净:副净、二净(4)大量使用“衬”字;音乐以北方音乐为主..“衬”字是指在曲牌规定的字数之外;为了补足语气描摹情态而添加的字..二、关汉卿1、小汉卿:高文秀蛮子汉卿:沈和甫2、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赏析:3、《救风尘》作者为关汉卿;其中主要人物有周舍、宋引章、赵盼儿;其中赵盼儿为主人公..5、《窦娥冤》的悲剧性质和民族特色6、《窦娥冤》的故事源起于《汉书·于定国传》“东海孝妇”..7、《窦娥冤》戏剧冲突的特点:戏剧冲突扣人心弦;丰富而集中;尖锐而生死攸关..矛盾各不相同却均与窦娥有关;触动了社会及人的生死;表现了鞭笞“官吏们无心正法”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的元代吏治;讴歌了人民对冤狱遍地的黑暗统治的反抗和斗争的主题..8、窦娥的形象:孤儿—童养媳—寡妇正直善良—委曲求全—坚决反抗三、王实甫——《西厢记》1、《西厢记》的源起: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会真记》..2、《西厢记》的主题:王实甫的《西厢记》具有比董西厢更鲜明、更深刻的反封建主题..崔、张的恋爱故事;已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的歌唱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不屈的斗争..1、《西厢记》的题材开拓了文学题材的新领域;表现了人性的复苏..2、《西厢记》的主题具有众所不及的普遍性、彻底性、纯洁性和丰富性..3、莺莺的形象莺莺既深受封建文化的熏染;又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走上叛逆道路;集中体现了她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她鄙弃门第、财产等世俗观念;爱上一个与自己地位悬殊的书剑飘零的白衣秀士;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竟然在已经许人的情形下;还敢和自己真心相爱的人私订百年之好;结为夫妻;置爱情于功名利禄之上;把情投意合、相亲相爱的生活在一起视作人生最大的幸福..她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刻画得最为成功、最具叛逆性格的贵族妇女典型之一..4、红娘形象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富于同情心;有急人之难的侠义心肠5、《西厢记》四本三折的语言特色:艺术语言口语化、典雅化1熔炼古典诗词入曲2提炼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3鲜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张生的洒脱不俗、莺莺的蕴藉凝重、红娘的机智泼辣6、王实甫的语言特点:1清丽典雅2本色当行雅俗共赏3修辞典故化用成句4善于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四、马致远——“曲状元”、“曲中苏轼”1、《汉宫秋》的主人公:汉元帝、王昭君;2、《汉宫秋》的创作主题:三种说法:爱情悲剧说、爱国主义说、民族压迫说3、作家改造:1、故事背景:变求取为武力威逼..由原先的汉民族强大、匈奴衰落;改成匈奴恃强凌弱、咄咄逼人;汉王朝软弱无能、委曲求全;把南宋王朝与元王朝的对峙的时代特征融入到历史题材中..2、故事情节:虚构出汉元帝与王昭君从热恋到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改居高临下的赐婚为无可奈何的哀伤远别..3、强化了毛延寿形象4、人物命运:把王昭君的自愿出塞;在匈奴受封生子;促进民族友好;改为在匈奴威逼下和亲并投江殉国;塑造成忠于汉室、具有反抗精神和强烈民族气节的女性..5历史寓意:画工毛延寿被改写成贪污受贿、投敌卖国的佞臣;剧中的五鹿充宗、石显等人物则成为南宋王朝贪生怕死、屈辱投降的文臣武将的化身..4、马致远的神仙道话剧:《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等..五、南戏1、南戏:元代后期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2、南戏繁荣的标志:五大南戏的产生:五大南戏:柯丹邱《荆钗记》、永嘉书会才人《刘知远》、施惠《拜月亭》、徐《杀狗记》、高明《琵琶记》..3、最早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王魁》..4、《南词叙录》作者:徐渭..4、南戏体制特征:1剧本可长可短;不限宫调;不要求一韵到底..2演唱形式灵活;所有上场的角色都可以唱..3有标志性的家门引子和下场诗..家门引子:元代南戏中由副末开场;介绍人物情节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位置固定在剧首..下场诗:元代南戏中每个角色下场时吟诵的诗..其功能是总结前面的剧情;暗示后面的剧情承上启下..4音乐以南方音乐为主..多用丝竹为乐器演奏;音乐柔美..5、《琵琶记》情节结构特色:两条线索交叉发展;两种生活交相辉映;两种场景交错铺排..明代吕天成《曲品》:串插甚合局段;苦乐相错;具见体裁;可师可法;而不可及也..全剧对比的描写悲苦和欢乐的场面;造成强烈的戏剧性..如:第21出—第29出6、南戏与杂居体制的比较:内容项目杂剧南戏题目正名的位置剧末前面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可长可短宫调及用韵一韵到底不限韵角色分工旦末净杂生旦外贴杂音乐基础诸宫调村坊小曲音乐特点悲壮沉雄激越高亢流丽婉转舒缓轻柔7、糟糠自厌赏析:8、《琵琶记》故事来源: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9、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被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六、元代散曲1、散曲:散曲号称元、明特产;但其根芽培植于宋金时期;最初兴起于民间;是晚唐只宋代以来吸收了民间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音乐逐渐形成的新诗体..2、明初朱有墩在《诚斋乐府》中首次提出“散曲”一词..3、散曲与词的关系:散曲可以看作词的解放1二者均有固定词牌和曲调2词“文人化”;散曲“通俗化”..3体例:词分段;散曲不分段..4词字数规定;散曲字数限定..4、元曲:杂剧和散曲的统称..5、散曲的形式:小令、套数、带过曲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基本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只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例如:越调·天净沙、中吕·山坡羊..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大量使用衬字;用韵密;押平上去三声.. 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可见;带过曲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6、散曲的划分:音色南曲、北曲——主要由政治造成南曲柔美;北曲壮美..是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性格的折射..7、现存的元人散曲集:杨朝英《阳春白雪》、《太平乐府》、无名氏《乐府新声》、《乐府群玉》..8、马致远越调·天净沙、中吕·山坡羊、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略9、“五柳庄”用的典故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10、乔吉;自称“江湖醉仙”、“烟霞状元”与张可久齐名;二人并称“曲中李杜”..11、贯云石——“酸斋”;徐再思——“甜斋”二人合称“酸甜乐府”1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犉、揭傒斯..13、杨维桢——铁崖体七、明代文学1、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2、章回小说: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体式;特点为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备;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二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头的紧要关头杀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结尾;中间多引诗词曲赋来做场景描写和人物评价..3、历史演义小说: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征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4、《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出场定型;反复皴染;细节描写;对比、烘托..5、《三国演义》选材方法:写历史英雄——反映人情世态..6、《三国演义》创作手法:发扬了古典文学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7、《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农民小说..《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八、明初诗文流派:明前期诗文流派: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等为代表..诗歌追求雍容华贵;四平八稳的风格;饱有富贵福泽之气..诗歌的功能大多是应制、颂圣和应和;缺乏真实的情感表达..荼陵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主张“诗学汉唐”;尤其是格调、韵律、用字等方面;首开复古之风..明中期诗文流派: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桢卿、王廷相..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是:文章学习秦汉;古体诗学习汉魏;近体诗宗法盛唐;举起了复古主义的大旗..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文学主张:“文毕秦汉、诗毕盛唐”..明晚期诗文流派: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思想核心:性灵说、自适随意、粗俗俚鄙、推崇俗文学..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强调:读书性灵;反对复古;追求幽深孤峭..九、明代杂剧1、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P942、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3、徐渭《四声猿》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作为一组杂剧;它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4、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5、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6、明代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的《鸣凤记》..7、明传奇三大流派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吴江派沈璟强调“合律”、“本色”;著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强调场上之曲;反对案头之曲;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2、临川派:吴炳、孟称舜、阮大铖等..汤显祖《玉茗堂尺牍》》:“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语可用;尔时能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为窒滞迸泄之苦;恐不能成句矣..3、昆山派:梁辰鱼、屠隆、梅鼎祚..讲究词藻;以曲词的典雅绮丽为美..这一派的出现标志着南戏这种民间艺术开始的传奇逐步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抒情写志的娱乐工具;由舞台逐渐走向案头..8、沈璟的“昆曲”主张;总的看来;他的剧作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这可以说是其曲论主张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其次是“本色论”;即“鄙意偏好本色”;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第三是“声律论”;作曲应讲求声律..十、汤显祖1、《牡丹亭》故事的缘起和情节《杜丽娘慕色还魂》汉宫春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径为情伤..写真题记;葬梅花道院凄凉..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淮阳..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郎..2、杜丽娘形象:父母亲“情”与孝“理”;师生之“情”与“理”;爱“情”与社会之“理”..结合文本分析3、《牡丹亭》的内容及文化意义:1是以情反理;反对处在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3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牡丹亭》的艺术手法:(1)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2)是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3)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十一、《西游记》1、《西游记》的艺术特点:主要思想博大深邃;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极幻与极真的完美统一;“在极幻之文中;含有极真之情;在极奇之事中;寓又极真之理..”以戏言寓诸幻笔..十二、“三言”、“二拍”1、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2、“百宝箱”在小说中的意义:1使文章显得与众不同;有新意;2显得现实深意;以及杜十娘的身价意义;3赋予杜十娘性格美和人格力量;4意识形态肯定了反传统价值观对假道学丑态的嘲讽;5文学价值赋予作品悲剧色彩3、鉴赏《送东阳马生序》、《卖柑者言》、《报刘一丈》4、杜十娘的人物形象分析:十三、《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1、洪昇《长生殿》的剧情梗概:《长生殿》的思想内涵:1.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定情》、《密誓》、《闻铃》、《哭像》、《雨梦》、《补恨》等;2揭露朝廷的腐败;同情人民的疾苦..《献饭》、《疑谶》、《进果》等;3谴责卖国投降;歌颂爱国思想《骂贼》、《疑谶》、《剿寇》、《收京》等..2、孔尚任《桃花扇》的思想内涵:1形象揭示南明王朝覆灭的必然性;2描写侯方御、李香君的爱情悲剧;3桃花扇的象征意义桃花扇是侯方域与李香君定情的表记;是双方爱情的象征..同时侯、李的结合又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个小插曲;故桃花扇又关联起南明复社文人同阉党余孽的斗争..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4、清初三大词家: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十四、《红楼梦》1、黛玉与宝钗的人物形象比较;结合叹词略叹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第二三句是林黛玉;第一四句是薛宝钗作品注释:"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 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是古代文学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仅有许多文学作品出现,而且也有许多文学理论的产
生和发展。

以下是对明清部分古代文学的知识点的总结。

1.文学理论: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如杨时、杨慎、詹春、归有光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观点,对后
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诗歌:明清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了既有唐宋诗的传统,又有自己的特色。

明代诗歌偏重于表现主观感情和社会现实,强调语言的流畅和音韵的
和谐。

清代诗歌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心灵的抒发,注重形式上的规范和
细腻。

3.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曲艺。

曲艺是一种歌舞表演形式,有昆曲、京剧、评弹等多种类型。

曲艺在明清
时期成为大众娱乐方式的代表,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小说:明清时期的小说数量繁多,品种齐全,包括传统的志怪小说、史书小说、神魔小说等。

明代的长篇小说有《西游记》、《水浒传》等,
清代的长篇小说有《红楼梦》、《金瓶梅》等。

这些作品在叙事艺术、人
物塑造和社会思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古代文学明清两代期末复习要点

古代文学明清两代期末复习要点

古代文学1、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2、台阁体:台阁体主要流行于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体。

台阁主要是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作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3、茶陵派: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逐渐趋向衰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等人。

4、前七子:前七子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

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

李梦阳等前七子,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5、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

其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

该文学流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但个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

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强调以文明道。

7、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盘等。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古代文学史古代戏曲复习整理

古代文学史古代戏曲复习整理

古代文学史古代戏曲复习整理第一章元曲概说一、名词解释1、戏曲:它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艺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它是一种由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可以歌唱的乐谱,具体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词、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金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5、小令:原名叶儿,是文学上的一支曲或一首词,具体地说是独立的一支曲。

6、套数:和小令相对,是两组以上(不包括两组),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相邻而成的组曲。

(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7、带过曲:是由两组曲组成的曲子。

8、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形式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它是一种综合艺术,吸收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被称为“第七艺术”。

9、曲词:是在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一面有严格的韵律,一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衬字,有利于比较自由地表情达意。

10、曲调:旧乐府音调的总称。

11、唱词:旦本戏,末本戏。

12、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13、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简称为“科”,如“把盏科”、“做眼泪科”、“调阵子科”、“内作起风科”等。

14、折:既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又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单位。

15、楔子:是一折戏,放在一本戏的开头叫开场戏,放在中间叫过场戏(用来简单介绍人物和故事情节)。

16、角色: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类。

由于杂剧以正色为主角,形成“一角众脚”。

正末、正旦就分别成了末本和旦本的角色。

此外,视剧情的需要,还有净、副末、贴旦、搽旦、孤、卜儿、孛老、倈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中的多场水战火攻。
•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一篇在报刊上发表的小说)、吴趼人的《二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 中国最早戏曲剧本 南宋 《张协状元》 • 明 李开先 《宝剑记》 • 传奇发展至清代,“勾栏争唱孔昇词”、“南洪北孔”,洪昇和孔尚任,《长生殿》和《桃花扇》 • 明末清初 李玉 传奇《清忠谱》 • 明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 明初最著名的诗人是高启 • 明清之际 苏州派戏曲作家代表人物 李玉 • 清代 地方戏著作 李斗《扬州画舫录》 • 戏剧改良运动主要发起人,汪笑侬 • ”插科打诨“的”科“是舞台动作、舞台效果。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 清 吴敬梓《文木山房集》 •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开山之作:《玉娇梨》 • “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 南社作家:柳亚子 • 金瓶梅和水浒的关系:金取材水浒中的武松杀嫂 • 揭露严嵩的 明传奇《鸣凤记》 • 韵文体小说=弹词小说:清 陈瑞生 《再生缘》 • 神话剧 尚仲贤 元杂剧 《柳毅传书》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1、萌芽期
2、开创期
魏晋前
魏晋——唐
笔记小说: 志怪小说展成熟期 唐——宋
唐传奇
4、转型期
宋——元
宋元话本 (口头文学产物, 有讲史类、说经类、 小说<脂粉、游侠、公案
等>、合笙)
5、高峰期
明——清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历史演义) 水浒传(英雄传奇) 西游记(神魔小说) 金瓶梅(世情小说)
《水浒传》思想内容:水浒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 1、赞颂了农民起义的行为和起义英雄。a、真实再现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失败的过程, 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根源是官逼民反,而接受招安,功成被害,则是对农民起义某种规律的总结。b、 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英雄,寄托了人们反抗黑暗、追求正义的理想,歌颂了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的侠义精神,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c、提出了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低层社会理想。 2、表现忠义思想观念,主要体现在 3、反映市民生活,表现市民思想意识。水浒用大量笔墨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市井画卷,对市民的生存 状态有一定反映。 4、某些地方表现了游民意识,地位平等,财富平均,如劫富济贫“智取生辰纲”。此外还有对女性的恐 惧和仇视,对旁人生命价值的忽视。
(出现白话小说)
此外:《聊斋》、《阅微 草堂笔记》
章回小说体制特征:
1、回目(回溯到俗讲和变文)。a、单句,字数不定。b、双句、字数不定。c、双句,对偶。 2、说书体叙事(以第三人称叙事,像单口相声)。 3、散韵结合,文备众体。
• 《封神演义》作者 许仲琳 • “四大奇书”:三国 水浒 西游 金瓶梅。 • 四部名著的评点家 • “犯中求避”(毛宗岗语):犯是情节相似,避是同中求异。如黛玉和妙玉、王熙凤和探春、三
《金瓶梅》版本流变: 1、最早,最接近原作,抄本,“万历本”“词话本”,即《新刻金瓶梅词话》。 2、评改本,“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 3、清 张竹坡 “第一奇书”“张评本” 《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 4、洁本 民国 存宝斋《真本金瓶梅》。
《金瓶梅》艺术特色: 1、寄意于时俗。小说将视角转向普通社会,琐碎家事,平凡人物,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标志着我国小说艺术进入一个新阶段。 2、从歌颂到暴露。用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人间的假恶丑,影响了后世的讽刺文学如《儒林外 史》、《官场现形记》等。 3、人物性格立体化。小说描写的重心从讲故事转移向写人物,写西门庆对死去的李瓶儿的情感,也 写他淫人妻女的不道德的一面,真实合理,人物栩栩如生。 4、网状结构。 5、语言口语化、俚俗化。有浓郁世俗情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西游记》思想倾向: 1、追求自由,个性解放,表现了时代潮流。作者主观是宣扬王阳明心学,孙悟空经历“放心——修心 ——定心”。 2、作者认为个性解放要有限度,把人才运用到社会,为民谋福,为人控制。 3、宣传宗教。 4、游戏说(鲁迅)
《西游记》艺术特色: 1、塑造人物形象上,三性统一:人性、物性、神性。 2、结构:串字型 3、语言: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宗教语言,夹叙夹议,人物对话口语化,通俗易懂。叙述部分是文言, 人物语言符合人的身份。 4、浪漫主义手法。如孙悟空享乐天外。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有什么特点:
1、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说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例如在赤壁大战 中,在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却横槊赋诗;赤壁惨败后他却“三次大笑”。他在硝烟弥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的败局中仓皇逃命。仍笑说:“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这种败军之将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表现了曹
《水浒传》艺术特点: 1、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水浒中用百花娴熟传神地写景、叙事为人称道,如第十回中“那雪正下得紧”。 2、英雄群像各有各特色处。水浒将性格相近的一类人物也能够写出各自的不同,鲁智深、李逵、阮 小七、石秀等人,都是急性子,区别他们的地方就在于各自性格上的细节和层次,如鲁智深粗豪,但 有时也写他的机智、他的精细。 3、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作者塑造梁山好汉时,常将他们的本领“超人”化,如武松打虎、鲁达倒拔杨 柳树等。但在一些生活细节的刻画中,现实感极强,如武松面对嫂嫂的挑逗时内心的变化的描写,丝 丝入扣,合情合理,完全能表现人物个性。 4、情节结构以单线纵向进行,上半部分一个个、一组组依次写主要人物,下半部分百川汇聚,形成 主干。
《三国演义》艺术特点: 1、虚实结合。“七实三虚”,情节故事有部分张冠李戴、添枝加叶的艺术处理,根据着一定的美学理想。 如诸葛亮借东风,将其才能浪漫化、神化了。 2、非凡的叙事才能。人众事繁的情节下,作者分多条叙事线进行叙事,以汉亡为引线,中间主线为 魏蜀吴三方兴衰,各有侧重。在这一构架下,作者兼用顺叙、倒叙、插叙等笔法,使叙事详略得当、 摇曳生姿。 3、战争描写全景式、突出各次战争的特色。(见后《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有什么特点:) 4、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在人物塑造上,三国的人物形象虽偏于“脸谱化”,但又是有鲜明个性的另 一种说法,给人单纯、鲜明的深刻印象,如诸葛亮足智多谋、曹操奸诈雄豪、关羽忠义勇武等。 5、《三国演义》语言文白夹杂,简洁明快,生动有力,在人物语言的设计方面注重个性化塑造,如 张飞快言快语“此等害民贼,不打死等甚!”嫉恶如仇。
西游记成书过程和版本演变: 成书过程:a、《大唐西域记》阶段 b、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 俗讲 说经)c、《西游记 平话》(元) d、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第一次出现藏僧出世的情节。 版本:繁本:至少含“西游记”三个字在题目中。文字生动,描写有文学性,文繁事简。 简本:至少含“唐僧”,有唐僧出世的情节,文字艺术性弱,文简事繁。
《西游记》浪漫主义的人物塑造手法: 即“三突破”:突破人神、生死、时空界限。在人物塑造上,人、妖、兽三结合,即人的社会性、妖的 传奇性、动植物的生物性相结合。 例如,孙悟空不是人类,却有人的思维特点,又有猴的外表和行为特征,还有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 万八千里的妖性 ;猪八戒同样。
5
《金瓶梅》
明代 兰陵笑笑生 世情小说
1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历史演义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成书过程和版本演变: 1、成书:a、西晋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b、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c、元杂剧 章学诚对此书在素材选择方面的评价是“七实三虚” 2、演变:a、嘉靖本(明),《三国志通俗演义》,240 则,庸愚序,此版本定出罗贯中生卒年: 1315——1385。b、《三国志传》,240 则,把关羽的儿子关索的经历加入。c、李贽《李卓吾批评三 国志》,120 回,加了评语。d、清初毛氏父子(毛纶、毛宗岗)《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120 回, 把回目对偶整齐了,拓展了评语的形式,加强拥刘反曹倾向。
孙悟空原型探究: 1、石中生人,大禹的儿子启。2、刑天,反抗天帝。3、蚩尤,头上有箍。4、淮祸水怪:无支祁,火 眼金睛。(鲁迅)5、哈努曼,印度神猴。
《西游记》宗教语言举例: “心猿”这一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来作孙悟空的别称。 借悟空之口,说“佛在灵山莫原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点明“千经 万典,也只在修心”。
3
《水浒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 城市小说
《水浒传》的版本系统:繁本(文繁事简)、简本(文简事繁)、繁简综合本(通行金圣叹版本)
《水浒传》成书过程:宋元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水浒戏《双献功》《李逵负荆》==〉《水 浒传》
《水浒传》影响: 1、开创英侠传奇流派,使历史人物带有江湖气。并出现了一系列仿书:《水浒传》江湖气系列、说 岳系列、杨家将系列、朱元璋系列。 2、侧重战争描写,出现续书:陈忱《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后水浒传》等。 3、侠义公案小说,重叙事,不重写人,人物较单调,脸谱化。《龙图公案》等
《水浒传》结构:链式结构。 《水浒传》语言:纯白话
4
《西游记》
明 吴承恩(存疑) 神魔小说
明代神魔小说流派简述: 1、开创期:《三遂平妖传》 2、高峰期:《西游记》、《封神演义》。缺点:斗法雷同,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不注对细节的推敲。 3、模仿期(=西游记的影响):a、为神仙立传型作品。b、西游记的续书和仿作。c、宗教小说。
2
操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青云之志。 2、在错综复杂的军事斗争中.以斗智为主。如“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和“上方谷司马受困”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 的相互斗智。在首回合较量中,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大败蜀军。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司马懿使 诈降计反被诸葛亮识破而大败。 3、突出每次战争的个性。<三国演义》中最精妙战术的运用是“火”攻,一百二十回中用火的地方有 32 回。但这些 火攻战术的运用。并没有给人重复的感觉。这是因为作者写到火攻时.都结合当时的典型环境来进行描写。如在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一回中。为了突现这次战争诸葛亮火烧曹军的特点,作者详细交代了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就为诸葛亮用火攻创造了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再如“关云长放水淹七军”.于禁军屯兵于樊城外的山谷之中。 地势低洼。而当时时令正值秋季,樊城一带是大雨连绵.再加上樊城毗邻襄江。这些都为关弱水攻创造了有利的自 然、地理条件,最后打败于禁军。 4、此外,以少胜多如空城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