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说话:说话指讲故事,其中,“话”为口传故事。

唐代已有其名,至宋元而成为一种职业,极为繁荣。

当时说话,有所谓“四家”之分,即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各有门庭,自成路数。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为主。

合声是以演出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2.话本:指说话人的底本,即文字记录的口传故事。

也包括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它故事文本。

3.拟话本:由于宋元话本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因而也引起文人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开始搜集和创作,明代变出现了许多文人模拟话本形式创作的,不为说话所用,而专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拟话本”。

在内容上,保留着宋元话本表现市民生活与情趣的特点,但由于文人的介入,在品味和境界上又有所提高。

4.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上层官僚间所形成的一种诗文流派。

代表人物是台阁重臣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

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当时社会政治又无太大的动荡,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

5.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梦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陆釴、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6.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一个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7.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1.【行hánɡ院】1.妓院。

亦借指妓女;2.同行, 行帮;3.元、明时代对戏剧演员的俗称。

亦借称戏班。

2.【參cā.軍】1.官名.东.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

简称“參軍”..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

沿.. .,兼为郡官.. .称经略为参军。

2.. .时“參軍戲”的脚色名.3.参加军队。

4.猿和猪的别名。

3、【參軍戲】流行于唐宋时的一种表演形式。

原称“弄參軍”。

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表演, 以讽刺时政或社会现象。

渊源于秦汉的俳优, 宋时也称为杂剧, 角色亦有所增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晚唐时代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

所谓参军, 便是戏中的正角, 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 两者相互问答, 其作用则调谑讽刺, 兼而有之。

”4.【元杂剧】融说、唱、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剧艺术形式, 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式: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 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秋千记》(少数剧目是多本的如《西厢记》, 共五本二十一折)5、唱词和演唱特点: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 并一韵到底。

因此, 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6.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 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楔子可以没有, 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它的篇幅比较短小, 位置也不固定, 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 对故事由来作简单介绍, 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 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

7、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每一折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 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一、基本知识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

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

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

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

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

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文学)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文学)

元代文学1.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________、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2.元人编刊的讲史话本,今存建安虞氏刊印的《________》3.《________》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是董解元,本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

4.元杂剧是在_______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5.关汉卿的喜剧《救风尘》和《_________》分别塑造了赵盼儿和谭记儿这两个女性英豪形象。

6.《_________》的故事框架,与汉代以来一直流传民间的“东海孝妇”故事颇为相似。

7.王实甫的杂剧《__________》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贾仲明认为其“天下夺魁”。

8.徐复祚在《曲论》中称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_________为“元曲四大家”。

9.白朴擅词曲,其词集名《_________》,词语遒严,情寄高远,多颓唐凄楚之调。

10.白朴《墙头马上》一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________》一诗。

参考答案:1.正话2.全相平话五种3.西厢记诸宫调4.金院本5.望江亭6.窦娥冤7.西厢记8.白朴9.天籁集10.井底引银瓶11.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_________”之称。

12.马致远的散曲作品被辑为《________》传世。

13.马致远其现存的杂剧作品中,___________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陈抟高卧》、《岳阳楼》都是这类作品。

14.《_________》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15.大都作家群以_________为领袖,贾仲明《凌波仙》吊词称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16.____________的《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历史剧。

l7.__________的《录鬼簿》,大致上按时间先后记录了元杂剧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18.尚仲贤的剧作以《_________》最为著名,它本自唐人传奇《柳毅传》。

古代文学_元明清_考试重点

古代文学_元明清_考试重点

元明清复习提要一、文史知识元代1、北方戏曲圈及其代表作家元代的戏剧活动,实际上形成为两个戏剧圈:北方戏剧圈和南方戏剧圈(1)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

杰出的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等(2)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南戏产生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又被称为“永嘉杂剧”。

作家有曾瑞、施惠、乔吉、秦简夫、萧德祥等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3、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4、曲状元: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5、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又称“永嘉杂剧”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琵琶记》。

6、元代散曲代表作家元代散曲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散曲作家分三类:一是书会才人作家,关汉卿《不伏老》、王和卿《咏大蝴蝶》;二是平民及胥吏作家,白朴《渔夫》、马致远《秋思》(曲状元、秋思之祖);三是达官显宦作家,卢挚、姚燧。

元前期比较著名的散曲作家,还有杜仁杰、杨果、冯子振、陈英等人后期比较重要的作家还有张养浩、睢景臣和刘时中后期较有成就的散曲作家还有贯云石与徐再思7、元散曲后期最有成就作家:张可久(《苏堤渔唱》、《小山乐府》)乔吉,有“曲中李杜”之誉。

《两丗姻缘》,《渔夫词》8、旦本与末本及代表作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元杂剧体制一般是一本四折一个楔子。

元杂剧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两部分组成。

剧本根据角色分旦本和末本两大类,全剧只能有正末和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代表作:《汉宫秋》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代表作:《望江亭》9、关汉卿代表作历史剧:《单刀会》《哭存孝》《西蜀梦》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绯衣梦》社会剧:《拜月亭》《望江亭》《谢天香》《救风尘》《调风月》《金线池》《玉镜台》(其中主要《窦娥冤》《救风尘》《调风月》)10、《永乐大典》三种戏文:《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张协状元》11、元代两部悲剧:关汉卿《窦娥冤》和纪君祥《赵氏孤儿》(其他两部《汉宫秋》《梧桐雨》)12、元末南戏四大传奇:荆、刘、拜、杀《荆钗记》(柯丹邱)《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施惠)《杀狗记》(徐)13、三大传奇:14、元代水浒戏专家: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和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元代水浒戏双臂)15、元代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散曲散曲之所以称“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复习精讲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复习精讲

1、戏曲: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以语言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是一种以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

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指可以歌唱的乐府,是广义的概念;具体的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曲”又称“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元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乐曲渐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分套数和小令)5、小令:即叶儿,文学上是一支曲,一首词,独立的一支曲叫小令。

6、词与曲的异同(区别):同:①长短句的形式②都可配乐③讲究不同声韵,讲究自成声韵异:①音乐不完全相同②名同实异(如《满庭芳》)③用韵加密,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平上去互叶④曲有衬字⑤曲没有双调、二迭、三迭⑥大量词牌和曲牌名的不同7、套数:是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相连而成的一组曲,具有小令的特点,但保留自己的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一韵到底、调数可多可少。

8、元杂剧:在金元本和诸宫调的积极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它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六方面的元素,人称第七艺术。

(在元杂剧中产生了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剧本)9、元杂剧繁荣的原因:①社会原因:ⅰ元代民族矛盾尖锐ⅱ知识分子地位低下ⅲ金元表变乱中有一部分文化素养较高的妇女沦为优伶ⅳ城市经济发展为杂剧繁荣提供条件ⅴ元代疆域扩大,民族交融促进元杂剧发展ⅵ元朝统治者崇尚歌舞娱乐,对元杂剧流传采取放任态度②文艺内部原因:极重观点:巫觋说、俳优说、歌舞说、多元说、傀儡戏说ⅰ戏曲起源:起源为形式,来源为内容、古代戏曲起源为劳动(劳动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劳动过程的模仿。

唐前孕育期(如《东海黄公》《踏摇娘》)、唐宋金形成期(有杂剧、滑稽戏、参军戏)、元成熟期、明清高峰期(《桃花扇》、《长生殿》)10、杂剧体制Ⅰ剧本要素⑴曲词①曲调:是旧时乐曲音调的总称,以道光为界分为两类,道光前称曲联,道光后称板腔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南吕调、双调、越调⑵宾白(即情节):两人说唱曰宾,一人自说曰白⑶科范: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Ⅱ结构⑴杂剧分折:一本四折、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正名、题目⑵楔子(原指小木片):介绍人物⑶角色:旦、末、净、杂11、元杂剧作家作品剧目:《太和正音谱》、《元曲选》、《元人杂剧选》、《元刊古本杂剧》、《元曲外编》分期:以1300年为前后分期(大德年间)特点:A:前期(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人作品)特点①元杂剧有80种左右,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塑造了一系列勇于反抗、活生生的人物形象②元杂剧的语言以北方话和中原地区的口语为基础,吸收民间讲唱艺术的营养,具有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特点③元杂剧是当行本色,由于其与舞台的演出联系十分密切,接近生活语言,少用典故和华丽的修辞手法,艺术风格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时期)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时期)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时期)复习资料选择题1. 《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B)。

A. 宇文虚中B. 董解元C. 元好问D. 党怀英2. 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是(D)。

A. 萧观音B. 党怀英C. 董解元D. 元好问3. 白朴所写的著名历史剧是(B)。

A. 《墙头马上》B. 《梧桐雨》C. 《赵氏孤儿》D. 《李逵负荆》4. 白朴所写的《墙头马上》是一部(A)。

A. 爱情喜剧B. 历史剧C. 神仙道化剧D. 讽刺喜剧5. 元初在梨园享有盛誉、被称为“曲状元”的剧作家是(C)。

A. 王实甫B. 关汉卿C. 马致远D. 白朴6.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C)。

A. 《陈抟高卧》B. 《青衫泪》C. 《汉宫秋》D. 《墙头马上》7. 在“元曲四家”中,擅写神仙道化剧的是(D)。

A. 关汉卿B. 王实甫C. 白朴D. 马致远8. 《柳毅传书》的作者是(B)。

A. 高文秀B. 尚仲贤C. 纪君祥D. 李好古9. 《双献功》的作者是(D)。

A. 尚仲贤B. 李好古C. 纪君祥D. 高文秀10. 《李逵负荆》的作者是(A)。

A. 康进之B. 李好古C. 高文秀D. 尚仲贤11. 《西厢记》共有(D)。

A. 一本四折B. 五本二十折C. 四本十六折D. 五本二十一折12. 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是(C)。

A. 王实甫B. 马致远C. 关汉卿D. 白朴13. 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是(A)。

A.《单刀会》 B. 《窦娥冤》C. 《救风尘》D. 《望江亭》14. 关汉卿的《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均属于(B)。

A. 历史剧B. 爱情风月剧C. 神仙道化剧D. 公案剧15. 关汉卿公案剧的代表作是(B)。

A. 《鲁斋郎》B. 《窦娥冤》C. 《蝴蝶梦》D. 《绯衣梦》16.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C)。

A. 乔吉B. 郑光祖C. 钟嗣成D. 宫天挺17. 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情爱的代表作是(A)。

A. 《倩女离魂》B. 《梅香》C. 《两世姻缘》D. 《杨州梦》18. “元曲四大家”是(C)。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资料

复习思考题(一)元代文学部分-、单项选择题1 °以创作“铁崖体“而闻名于元代诗坛得诗人就是 C . A 王冕D 刘W三.填空题+赏析题(请记住名句,能分析其出处,并能进行简要赏析)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來谁染需林醉?总就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主雯写景,在选择意向上.偏向秋得凄凉与别离之总C 秋之萧瑟。

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最,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就是凄凉。

大雁秋去春归,人一别何时归?"晓來谁染霜林醉?总就是离人泪”,由经雷得红叶这一蓉秋之景发出疑问.以红叶醉酒得比拟由景入情.引出离人泪• 秋之萧瑟配以离人御伤心泪。

烘托出离别之际毎悲伤,抒发了禅莺莺心中得悲摘之情.表现出深深御离愁别绪。

2•原來蛇紫嫣红开遍,似这股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黄景奈何天,赏心乐爭谁家院?(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O "舵紫嫣红开遍"指茨朋娇艳得鲜花开遍斜迷人春色。

"斷井颓垣”就是说,井也T •涸、 回填.废r 毎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两句总味开始就是争奇斗艳,百芳吐华.到后來还就超一样斜只剩下颓圮得 残井断止。

花开人花谢了。

花开花谢.映照着主人公心绪得辕转。

社丽娘于火姪犠媳红开遍”之时•瞧到了「折井颓垣7 纵就是"良辰茨景”.也难抵冊光易逝.繁华背后御苍凉,一个“遍”字,瞧透了人间!S •枯藤老树昏邪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疫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睚°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作品内容木身,简简曾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 突袭。

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0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側谢得篇草•孤枯败落 得藤 枝,蔓缠在饱经沧桑斜老树上,时不交运得"昏呱呱呱•声声催 人心魄•把秋日黄昏得氛网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 御心里.冷冷清清・座落得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文学部分、单项选择题1 •以创作“铁崖体”而闻名于元代诗坛的诗人是 C 。

A王冕B萨都刺 C 杨维桢D刘因2 •被称为“曲状元”的是AA马致远 B 关汉卿C白朴 D 张养浩3 •下列戏剧作品描写了“富贵弃妻”现象的是 B 。

A《梧桐雨》B《潇湘雨》 C 《荆钗记》D《平山冷燕》4 •被称之为“南戏之祖”的是B。

A《荆钗记》 B 《琵琶记》C《西厢记》 D 《离魂记》5 •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的是B。

A《拜月亭》B《西厢记》C《墙头马上》D《倩女离魂》6 •下列不属于元诗四大家的是C。

A虞集B范椁C杨维桢 D 揭傒斯_、多项选择题1.《西厢记诸宫调》又名为CDE。

A《西厢记》B《莺莺传》C《董西厢》D《弦索西厢》E《西厢搊弹词》2 •元杂剧中被称为“四大爱情剧' ”的是BCDE 。

A《汉宫秋》B《拜月亭》C《墙头马上》D《倩女离魂》E《西厢记》3 •位列“元曲四大家”的有ABCE。

A关汉卿B郑光祖C白朴D王实甫E马致远4 •下列剧作属于关汉卿社会剧的是ABC。

A《窦娥冤》B《鲁斋郎》C《蝴蝶梦》D《望江亭》E 《救风尘》5 •属于元杂剧前期剧作家的有ABC。

A王实甫B马致远C纪君祥D郑光祖(后期)E乔吉(后期)三、填空题+赏析题(请记住名句,能分析其岀处,并能进行简要赏析)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主要写景,在选择意向上,偏向秋得凄凉与别离之意。

秋之萧瑟。

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景,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是凄凉。

大雁秋去春归,人一别何时归?“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由经霜的红叶这一暮秋之景发岀疑问,以红叶醉酒的比拟由景入情,引岀离人泪。

秋之萧瑟配以离人的伤心泪。

烘托岀离别之际的悲伤,抒发了崔莺莺心中的悲痛之情,表现岀深深的离愁别绪。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___________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

“姹紫嫣红开遍”指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

“断井颓垣”是说,井也干涸、回填,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两句意味开始是争奇斗艳,百芳吐华,到后来还是一样的只剩下颓圮的残井断土。

花开了,花谢了。

花开花谢,映照着主人公心绪的辗转。

杜丽娘于“姹紫嫣红开遍”之时,看到了“断井颓垣”,纵是“良辰美景”,也难抵韶光易逝,繁华背后的苍凉,一个“遍”字,看透了人间!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

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

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

零汀的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

“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水,愁绪任横流。

4 •元杂剧前期创作中心是大都,后期创作中心南移至临安。

戏剧依主唱角色来区分,《汉宫秋》是末本戏,《窦娥冤》是旦本戏。

元曲包括杂剧」______ 和散曲。

5 •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的是《并_________五、搭配题:A.请将下列人物前的字母填写到对应的作品前面的括号里《救风尘》赵盼儿;《墙头马上》李千金;《倩女离魂》王文举……B.请将下列作家前的字母填写到其创作的作品前面的括号里。

《高祖还乡》睢景臣;《潇湘雨》杨显之;《赵氏孤儿》纪君祥;《双献功》高文秀.....................六、问答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1 •论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 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

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

(2) 在人物塑造方面,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

通过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突岀人物的性格发展;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人物(尤其是同一阶层人物间)的个性差异;漫画式的手法:(3) 在剧作结构方面,缜密精巧,紧凑多变,富于戏剧性效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4) 在戏剧语言方面,通俗自然,朴实生动,被公认为本色派的代表。

2 •请结合作品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 《西厢记》的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呈现岀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

(2) 《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

(3) 《西厢记》的语言自然而华美,典雅而富丽,具有诗意浓郁、情趣盎然的独特风格。

(4) 《西厢记》对杂剧的体制也有所创新。

首创五本二十折的长篇巨制,没本第四折末尾都有“题目正名”作为转折段落和特别饿哦的一曲〔络丝娘煞尾〕,有些段落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

3 •简要分析《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生两个人物。

张生:“志诚种”一一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

“似这等女子,张珙死也死得了。

”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

“傻角”一一软弱、忠厚、傻气。

“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莺莺:(1)美丽而多情一一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追求理想爱情。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临去秋波那一转”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2 )内热外冷一一受封建礼教约束,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儿”。

“休叫老夫人知道。

”“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既为兄妹,何生此心?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今后再勿如此,若更为之,与足下决无干休。

”5、请分析《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人物塑造取得较大成功。

蔡伯喈优柔寡断、委曲求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糟糠自咽,剪发买葬,体现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

(2)双线结构颇具特色。

一条写蔡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反常。

形成“苦乐交错”的戏剧排场。

(3)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

赵五娘这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辞藻华丽。

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相协调。

曲词尤佳:有“北西厢南琵琶”之说。

王世贞《曲藻》、吕天成《曲品》都给予很高评价。

复习思考题(二) 明代文学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对_A ____________ 语言特色的评价。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金瓶梅》D《聊斋志异》2 •《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真正完成“西游"故事由历史向神话转变的是_C _____ 。

A《大唐西域记》B《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C《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D 《西游记平话》3 .明代小说中获得“第一奇书”美誉的是_D ______ 。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金瓶梅》4 .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为 A 回。

A七十B七十一C八十 D 一百5. ,现存《三国演义》最早的刊本是 A 。

A嘉靖本B李评本C毛本 D 罗本■二.、多项选择题1.明代三大传奇是指ABC。

A《宝剑记》B《浣纱记》C《鸣凤记》D《红蕖记》 E 《紫箫.今小说》。

四、名词解释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作者是冯梦龙;“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 和《二刻拍案惊奇》,作者是凌蒙初。

它们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描写了当时世俗的人情百态。

临川四梦: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主要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 奇,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合称“临川四梦”,又因为汤显祖在临川居所的堂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 梦”。

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平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讲史不能 把一段历史有头有尾的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若干次,每讲一次,相当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讲说之前,要用题目向听 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来源。

所谓章回,是指在小说中标明回目,分章叙事。

六、问答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1 •简要分析《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主要特点。

(1) 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是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

其中 最明显的就是林冲由软弱向刚烈的性格转变。

(2) 能够抓住并突岀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一岀场就介绍了宋江的三个绰号,这三个绰号实际上就是介绍了宋江的 三个性格特点 (3) 岀色地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宋江、林冲、李逵、鲁智深、西门庆等人。

(4) 在英雄人物塑造的过程中,从生活岀发、力求真实。

比如说写武松他既是超人的,又是现实的。

(5) 注重多层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逼真传神。

写人物性格中的“同中之异”。

如写李逵莽撞,头时候也写他真率,写他蛮横,写鲁智深粗豪,有时候又写他的机智,写他的精细。

2.简要分析《金瓶梅》在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成就与贡献。

《金瓶梅》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

岀现“几大转变”:(1)题材的转变:(非凡人的非凡事一一凡人凡事的转变)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拓了长篇小说创 作的新领域。

(2) 立意的转变:(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诺大的作品、没一个正人。

(3) 人物形象的转变:“性格化” “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告别类型化与扁平化)(4) 结构的转变:网状结构的高度成熟(以家庭为圆心,以西门家为主轴,以家庭人物命运为经,以其他人物命运为 纬) (5) 语言的转变: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妙在口语家常).《金瓶梅》几乎不加修饰地展现市民生活原生态,(6) 创作道路的转变:由世代累积向文人独创发展。

中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白话长篇小说。

3•结合作品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一人物形象。

(1) 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① 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他的出场便显得英姿风华、豪气冲天。

他之所以选择又逃避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这正是一忠义神勇的大奖 据的形象。

“许田围猎”这便是关于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

② 忠贞不二、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主要在于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处事知恩图报。

这在“下邳被围”和“千里寻兄”中得到极大地渲染和深刻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