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第七章 自测练习题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遵重法律权威(自测练习题)编写说明:1.忠于大纲和教材。
绪论和各章习题严格按照“大纲”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最新版本教材编写,并将紧随教材的日后修订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
2.覆盖面广,重点突出。
习题几乎覆盖教材所有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重要知识点做到从多角度进行考查。
3.排列有序。
全部习题的排列以题型为单元,每种题型内的习题严格按照所考查知识点在教材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呈现,对于涉及多个知识点的,一般以最后出现的知识点为准,以便于练习。
4.难易结合,有一定区分度,考察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力求注重考查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使用说明:1.可服务于训练、复习和考试。
本套习题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各章节内容的同步训练,也可以作为学生在准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考试的复习参考,又可以作为教师命制该课程期末考试试题的选择素材。
2.可服务于自测、巩固和提高。
学生在使用本套习题时,应首先学习和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测训练,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强化认识、提高能力,做到把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备较强的理论思维方式与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的历史使命?一、单项选择题1.依法享有和行使法律自由意味着()。
A.废除人们的自由B.任意干涉人们的自由C.对当事人的自由施加合理的约束D.任意限制人们的自由2.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法治理念上的必然反映是()。
A.服务大局B. 执法为民C. 党的领导D. 公平正义3、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是()。
A.依法治国B. 执法为民C. 党的领导D. 公平正义4.公平正义的起点是()。
A.立法公正B. 执法公正C. 司法公正D. 守法5.公平正义的保障是()。
A.立法公正B. 执法公正C. 司法公正D. 守法6.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
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中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的根本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
4
❖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 相统一
❖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 障
2024/5/30
10
思想道德修养
1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养成守法习惯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
11
12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 法律权威——法的不可违抗性,外在强制力和 内在说服力
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 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条件。
本章结束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1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
❖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法律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 产生的。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 党的领导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4
学习思考题
❖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 建设社会主义法法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管理学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课件

主 体—— 广大人民群众
国家事务
“治”
——依法 管理
经济文化事业 社会事务
“法” —— 宪法和法律
宪法是国家的根 本大法,具有最 高的法律效力。
所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依宪治国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律思维是排除个人的主观感情,依循法律 逻辑,合理地从法律之立场去思考问题、处理 问题的思维方式。——王泽鉴
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 蕴含着公平、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 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 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 性思维。
• 法制只是强调形式意义方面的内容,而法治既强调形式 意义的内容又强调实质意义的内容。法制更偏重于法律 的形式化方面,强调“以法治国”的制度、程序及其运 行机制本身,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秩 序的稳定。这也正是法治的第一方面(形式意义的法治) 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 由此可见,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没有法制, 也就谈不上法治。但另一方面,仅仅强调法律的形式化 方面,还并不能揭示法治(尤其是实质意义的法治)的 更深一层的内涵。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 本制度保证。
思想道德修养第七章题库

C、公平正义
D、正当程序
答案:A
30、()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A、法治思维
B、法律权威
C、守法
D、法治
答案:B
31、(),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唯一正确道路。
A、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
C、人民当家作主
A、程序的正当
B、人权保障
C、权力制约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37、()是约束权力最大的“笼子”。
A、风俗习惯
B、社会舆论
C、道德
D、法律
答案:D
38、()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
A、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B、掌握法律方法
C、参与法律实践
D、养成守法习惯
答案:A
39、()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
25、()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
A、法律至上
B、权力制约
C、公平正义
D、人权保障
答案:C
26、()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的依据。
A、民法
B、刑法
C、行政法
D、宪法
答案:D
27、大学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旁听法院庭审,了解案件审判过程。这是参与法律实践的哪种途径()。
B、法律的内容总是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变化
C、法律是全体民众的全部意志的体现
D、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答案:ABD
14、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要讲法理。法律思维对理由的要求的特殊之处在于,理由必须()
思修题库第七章

8.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区别有哪些?
A一是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它主张凭借个人尤其是掌权者、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德性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B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随、朝令夕改,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C三是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思维,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搞乱社会,而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虽然也强调集思广益进行治理或作出决定,但主要表现为少数个人的集权专断;D四是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而人治思维则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当法律的权威与个人的权威发生矛盾时,强调服从个人而非服从法律的权威
ABCD
9.法治思维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A法律至上;B权力制约;C公平公正;D人权保障;E正当程序
ABCDE
10.公平正义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A权利公平;B机会公平;C规则公平;D救济公平
ABCD
11.怎么理解权利公平?
A一是权利主体平等,国家对每个权利主体“不偏袒”、“不歧视”;B二是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C三是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ABC
4.怎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B要把握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C要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与西方宪政划清界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305944_1601008_(1).9.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2016年)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Ideological Moral Cultivation & Legal Basis 一、课程概况、目的、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个组成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从社会适应,身心成长和事业发展等问题入手,内容涉及大学精神、爱国主义、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学习观念、人际交往、道德品质、社会交往、友谊和爱情以及自我修养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意识。
法律基础部分以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为根本宗旨,主要内容包括法律理论、宪法、刑法、民法以及相关法律,以便使学生了解现行法律制度,养成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自身修养,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自觉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大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每一单元的教学也都应有具体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定位具体体现四个方面:1、政治性目标。
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目标2、思想性目标。
课程通过人文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讲解,强化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
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副本

法律权威-基本含义
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 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 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 行为均需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 一的权威。美国著名的启蒙思想 家潘恩指出:“在专制政府中, 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 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
维护社会主义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 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建设,对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要 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观念, 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 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 盾靠法的好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护者
自觉树立社会 主义法治观念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 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方略,坚持党的 领导是社会主义法 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
有赖于国家的努力
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
从国家角度来说,应 当采取有效措施消除 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 威的因素
从个人角度来说,应 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 威
尊重法律权威的意义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治思维的 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利的 基本途径。
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思修课程标准

思修课程标准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系(院):基础部适用专业:三年高职各专业课程类别:基本素质与能力1、前言课程性质与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在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是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隶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
本课程以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着重解决大学一年级学生面对新生活、新转变所出现的思想困惑与理论不足的问题。
课程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旨在培养和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爱国的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认识国家、社会及自身,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爱国信念及科学的规范意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和提升实践能力。
本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侧重于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为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及法律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核
本
价
重
根
心
质
值
要
本
内
要
追
使
保
容
求
求
命
证
依执公服党 法法平务的 治为正大领 国民义局导
6/19/2019
依法治国
1、内 涵 2、基 本 要 求
6/19/2019
执法为民
以人为本 尊重和保障人权 文明执法
6/19/2019
公平正义
坚持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并重 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引言
法治应该包含两 种意义:已成立的
法律获得普遍的
服从,而大家所服 从的法律又应该
本身是制定得良 好的法律。
6/19/2019
亚里士多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情景感悟
6/19/2019
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 群失窃案,久查未决。忽有人来告发, 使案成功告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 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 为那人是他父亲。“什么?你竟敢告你 父亲?”国王怒道。
6/19/2019
案例:开胸验肺
2004年8月河南新密市人张海超被多家 医院诊断出患有“尘肺”,但由于这些医院 不是法定职业病诊断机构,所以诊断“无 用”。而由于原单位拒开证明,他无法拿到 法定诊断机构的诊断结果,最终只能以“开 胸验肺”的方式进行验肺,为自己证明。这 个事件被称为“开胸验肺事件”。
6
依法治国是 党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 基本方略, 坚持党的领 导是社会主 义法治的根 本保证。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
治国相统一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6/19/2019
6/19/2019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第三节 •拥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6/19/2019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 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建设,对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要 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观念, 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 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 盾靠法的好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19/2019
事件结果
在全国媒体的集中关注下,张海超被认定为“尘肺 三期”,获赔61.5万元,张家的低保问题也于当时 解决。
张海超事件也引起了郑州市、河南省乃至国家有关 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 通过了关于修改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针对公众普 遍关注的劳动者求诊无门而被迫“开胸验肺”等情 况,新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 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 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承担 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不得拒绝劳动者进行职业诊 断的要求”。 6/19/2019
6/19/2019
服务大局
6/19/2019
党的领导
思想领导 政治领导 组织领导
6/19/2019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6/19/2019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法治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而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法律是集体智慧和审慎考虑的产物;第二,法律没
有感情,不会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会说话,不能象 人那样信口开河;第四,法律借助规范形式,具有明确性;第五, 实行人治容易贻误国家大事,特别是世袭制更是如此;第六,时 代要求实行法治,不能实行人治;第七,实行一人之治较为困难, 君主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剥夺了大家轮流执 政的权利。
6/19/2019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和特征
6/19/2019
1、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及与人治思维方式的区别
法律思维是排除个人 主观的感情,依循法 律逻辑,合理地从法 律之立场,去思考问 题、处理问题的思维 方式。 ——(台湾)王泽鉴
6/19/2019
2、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
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 人权保障 正当程序
“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 不忠,不忠自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 法则死!”国王说道。可怜的告发人被揪 出去杀了。
请思考:国王的判案是“人治” 还
是“法治”?
人治与人法治治
中国儒家的政治思想。 主张依靠道德高尚的圣贤通过 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儒家重 视人治,主张为政在人。
法治
由统治者通过强制性的 法律和理性的思维方式 来治理国政,管理社会。
6/19/2019
公平正义
6/19/2019
人权保障
宪法保障: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关键环节 司法救济:最后防线
6/19/2019
正当程序
6/19/2019
6/19/2019
案例思考-湖北佘祥林“杀妻”案始末
1994年1月20日,佘祥林的妻子张在玉失踪,后在 附近一水塘发现一具女尸,经张在玉亲属辨认死 者与张在玉相似。4月28日京山县检察院批捕佘祥 林。该案经过多次补充侦查,最终于1998年6月15 日,京山县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佘祥林有期徒 刑15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5年。
权力制约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 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 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 休止。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6/19/2019
权力制约
职权由法定 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违法受追究
6/19/2019
引申:权力制约与权力分立
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 权和行政权分立,自 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 合而为一,法官便将 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6/19/2019
法律之上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 法律的优先适用性 法律的不可违抗性
6/19/2019
2006年11月南京男子彭宇因搀扶摔 倒的老太太,反被告上法庭。2007 年9月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裁定彭宇 补偿原告40%的损失,赔偿45876元。
判决书称“从常理分析,彭宇与老 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不 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 她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