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

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

二.全麻深度的判断与掌握 全麻深度的判断与掌握
记忆和知晓:是麻醉深度不足的表现,有 记忆和知晓:是麻醉深度不足的表现, 回忆和觉醒状态 回忆: 回忆:是有意识或保持明显的记忆 觉醒状态:无意识或无明显记忆, 觉醒状态:无意识或无明显记忆,可保留 对听觉输入的反应
临床监测手段
MAC:ED95MAC、 MAC:ED95MAC、MACawake 脑电图:BIS 脑电图: 诱发电位:SEP、 诱发电位:SEP、AEP 食道下段收缩反应(LEC) 食道下段收缩反应(LEC)
二.全麻深度的判断与掌握 全麻深度的判断与掌握
Ⅰ期:痛觉消失期,麻醉开始、意识 痛觉消失期,麻醉开始、 消失 Ⅱ期:谵妄期,意识消失、呼吸循环 谵妄期,意识消失、 稳定, 稳定,不宜手术操作 Ⅲ期:外科期、呼吸循环稳定 外科期、 Ⅳ期:延髓麻醉期,绝对避免 延髓麻醉期,
二.全麻深度的判断与掌握 全麻深度的判断与掌握
一.全麻的诱导、维持与苏醒 全麻的诱导、 全麻的诱导
全麻诱导时注意事项: 全麻诱导时注意事项: 集中注意力 加强监测和观察 建立静脉通路和体位准备 给氧去氮要求 给予诱导药物的方式 插管反应的防治
一.全麻的诱导、维持与苏醒 全麻的诱导、 全麻的诱导
全麻诱导常用方法: 全麻诱导常用方法: 静脉快速诱导 吸入麻醉诱导 保持自主呼吸的诱导 清醒插管后静脉快速诱导 其他方法
二.全麻深度的判断与掌握 全麻深度的判断与掌握
Evans的PRST记分系统(血压、心率、 的 记分系统(血压、 记分系统 出汗、流泪),用于肌松下麻醉深度 出汗、流泪),用于肌松下麻醉深度 ), 的监测,比较实用。总分 为麻醉过 的监测,比较实用。总分5-8为麻醉过 为浅麻醉但仍合适, 分为 浅,2-4为浅麻醉但仍合适,0-1分为 为浅麻醉仍合适 麻醉合适或过深。 麻醉合适或过深。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六、喉罩的使用
(一)适应症 1.替代面罩(FM)和口咽通气道(OA) 用于不需要肌肉松弛的体表、四肢全麻短
小手术。 2.替代气管导管(ETT) 适用于无呕吐反流危险的手术,尤其是保留自主呼吸的
病人。 3.困难气道控制,除保证氧供外,可经喉罩插管(盲探和纤支镜)。 (二)禁忌症
1.饱食,腹内压过高,有呕吐返流误吸高度危险,习惯性呕吐发流史病人。 2.咽喉部存在感染或其它病理改变的病人。 3.必须保持持续正压通气的手术。通气压力需大于25cmH2O的慢性呼吸道疾 病病人。 4.呼吸道出血的病人。 5.扁桃腺异常肿大的病人。有潜在呼吸道梗阻的病人,如气管受压、气管软化、 咽喉部肿瘤、脓肿、血肿等。
在正常范围内或接近术前水平。 2.拔管方法
(1)拔管前准备:吸尽口腔、咽部及气管内的分泌物;吸纯氧2~3min;准备口咽通气道 和麻醉面罩以便人工呼吸;必要时应准备喉镜和气管插管。
(2)拔管方法:松开套囊。①直接将导管拔除;②在以麻醉机膨肺时将导管拔除;③将 吸痰管经导管插入气管内,一边吸引一边将导管拔除。
三、静脉麻醉
3.给药方式: (1)单次注入法:一次注入较大剂量的静脉全麻药,以达到适宜的麻醉深 度。用于全麻诱导和短小手术的麻醉。 (2)分次注入法:先静脉注射一次较大剂量的麻醉药,达到一定的麻醉深 度,以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和手术的需要,分次静脉追加,以维持麻醉, 但要注意用药总量的限制。 (3)连续滴注法:麻醉诱导后,采用速度不等的连续静脉滴注的方法以维 持麻醉。但要注意药物的蓄积作用。 4.用药种类: (1)单一药物麻醉:仅用一种静脉全麻药完全麻醉,操作简单,但要限制 药物总量。 (2)复合药物麻醉:采用两种以上的静脉全麻药完成麻醉的方法。包括镇 静、镇痛和肌松药,作用完善,麻醉效果理想,能充分发挥各种药物的 优点,弥补缺点,可用于长时间的手术。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
可以单独使用。
(五) 吸入麻醉的 优缺点
1、优点: (1)作用全面:挥发性吸入麻 醉药能够使病人意识消失,全 身痛觉丧失,有一定的肌肉松 弛,可抑制伤害性刺激触发的 应激反应。
(2)麻醉深度易于监控:麻醉 维持期间,吸入麻醉药在肺泡 气、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浓 度达到平衡后,肺泡气中麻醉 药的浓度基本上反映血中乃至
③肥胖、胃胀气、胸腹部 敷料包扎过紧。
(2)表现: 二氧化碳潴留、 血气分析显示:PaCO2 高于50mmHg,pH<7.30。
(3) 处理: ①抗药、术后镇痛、鼓励 病人做深呼吸、辅助或控制 呼吸。
4、低氧血症 是全身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 (1)易发因素: 年龄>65岁 体重>100kg 麻醉时间>4h 腹部手术发生率低于胸部手术 麻醉用药
吸入麻醉药抑制缺氧性肺血管 收缩,在单肺通气时有可能导
致低氧血症。 (4)恶心、呕吐:比静脉麻醉
发生率高。
(5)恶性高热:挥发性麻醉药, 特别是氟烷可以引起。 处理
不及时死亡率很高。
(六)常用药物: 1、氧化亚氮 是毒性最小的吸 入麻醉药,对呼吸道无刺激, 对肝肾功能无影响,MAC值最大 油/气最小,麻醉效能最弱
措施: ①禁食和胃排空。禁食时间: ASA最新建议标准:清夜:2小 时(不包括酒);人乳:4h; 配置的婴儿食物:6h;便餐6h; 只包括烤面包和清夜,不包括 油煎和含脂的食物和肉类。
②饱胃 采用局麻和椎管内麻醉。 必须全麻者,放置粗大胃管;采 用机械性堵塞呕吐的通道,放置 带有套囊的Macintoch管至食道。 不确切,因食道有高度的可扩张 性;可应用抗恶心、呕吐、抗酸 和抑制胃液分泌的药物;不作为 常规应用。
⑤拔管:病人完全清醒才能拔 除。不仅能睁眼,要有定向能 力,能做出相应表情的应答。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

国内外全身麻醉技术研究与使用情况全身麻醉是指使用药物使人体全身暂时失去知觉,其目的在于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并尽可能增加患者的康复机会。

全身麻醉的发展始于19世纪40年代,1846年10月,Morton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当众示范乙醚麻醉于手术病人获得成功,揭开了全身麻醉序幕。

经过广大麻醉工作者160余年的不懈努力,全身麻醉已经可以用于几乎所有外科手术及检查。

经过160余年的发展,全身麻醉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多种实施方法的麻醉技术段。

粗分如下:1.全麻(非插管)全麻(非插管)是指在保留病人自主呼吸的前提下,通过静脉或呼吸道各自单独给药或静吸复合给药以达到使病人全身暂时失去知觉。

在麻醉过程中不进行气管及支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

1.1现状全麻(非插管)是最早应用临床的一种麻醉方法。

1846年Morton所演示的乙醚麻醉即为非插管全麻。

因为该种麻醉方法的安全性不高及效果不确切在当时并未能广泛使用。

随着新药物的产生及麻醉监护技术的发展,现在该麻醉方法已经广泛使用于门诊、病房、手术室中各种手术及检查。

1.2应用范围门诊短小手术及检查,对肌松要求不高可以保持自主呼吸的病人的麻醉,或者与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复合使用。

1.3术中管理1.3.1实施方法:门诊短小手术及检查的全麻(非插管)一般使用全凭静脉麻醉。

可以视情况单独使用镇静药或镇痛镇静药复合使用。

在手术室中进行的全麻(非插管)可以使用静吸复合麻醉,但大多使用全凭静脉麻醉。

1.3.2监护:术中需对病人的呼吸、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

同时备好急救药物、设备及气管插管用具。

1.3.3气道管理:在全麻(非插管)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呼吸抑制或持续性的呼吸道梗阻。

当呼吸抑制或呼吸道梗阻出现时,可发现病人的呼吸动作消失或虽有呼吸动作但口鼻处无呼吸气流出现,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PaO2降低。

出现上述情况时可先给予托下颌同时面罩吸氧处理。

麻醉用英语怎么说

麻醉用英语怎么说

麻醉用英语怎么说麻醉是医疗领域中常见的术语,用于描述使患者失去意识、感觉和疼痛感的药物或技术。

在国际交流和医学文献中,我们通常使用英语来表达这个概念。

那么,麻醉用英语怎么说呢?一、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是通过使用药物或技术手段来暂时改变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使其失去意识和感觉,以便进行外科手术或其他疾病治疗。

在医疗环境中,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种。

1. 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使用药物来达到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感觉的麻醉技术。

全身麻醉通常涉及使用各种镇静剂、镇痛剂和肌肉松弛剂等药物,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感知状态。

2.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局部麻醉是通过使用药物或其他技术来使特定局部区域丧失感觉和疼痛的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通常涉及使用局部麻醉剂,如局部麻醉药或神经阻滞技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对局部区域失去感知。

二、麻醉的英文表达1. 全身麻醉的英文表达全身麻醉的英文表达为"General Anesthesia"。

在医学文献和国际交流中,我们常常使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全身麻醉的过程和技术。

例如,在科学论文中可以这样描述:“The patient was placed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before the surgery started.”(手术开始前,患者接受了全身麻醉。

)2. 局部麻醉的英文表达局部麻醉的英文表达为"Local Anesthesia"。

这个术语在医学领域常被用来描述局部麻醉的过程和技术。

举个例子,在学术会议上,我们可以这样讲述:“The dentist administere d local anesthesia to numb the patient's gums before starting the procedure.”(牙医在手术前给患者的牙床上注射了局部麻醉药物,使其失去感觉。

全身麻醉药名词解释医学

全身麻醉药名词解释医学

全身麻醉药名词解释医学
全身麻醉药简称全麻药,是一类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使意识、感觉和反射暂时消失,骨骼肌松弛,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前麻醉。

全身麻醉药根据给药途径可分为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全身麻醉的麻醉范围广,一般适用于大型手术,但其不良反应及危险性较大。

全身麻醉药被吸收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机体功能受到广泛抑制,引起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及骨骼肌松弛。

全身麻醉药用于大型手术或不能用局部麻醉药的患者。

除门诊短小手术等实施单纯静脉麻醉外,全身麻醉均需在气管插管,辅助或控制呼吸下实施。

复合麻醉时,要注意药物的协同作用,根据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特点,病情和手术要求,合理选择麻醉药物。

准确判断麻醉深度根据所用药物性质、作用时间、剂量,综合循环系统血压、脉搏的变化和病人对手术的反应综合判定麻醉深度。

在满足全麻的基本要求前提下,优化复合用药,原则上应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保持气道通畅和氧供,维持正常的氧合和通气。

全身麻醉药的副作用包括肌肉不自主运动、嗝逆、咳嗽、支气管痉挛、喉痉挛、低血压、心律紊乱、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等。

恶性高热偶见报道,往往和使用卤、烃类麻醉药有关,发病多在使用琥珀胆碱后。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

三、肌肉松弛药
肌肉松弛药是指能够阻断神经 - 肌肉传 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弛的药物。它不是 全身麻醉药,但往往和全身麻醉药同时 使用。应注意:肌松药只能使骨骼肌麻 痹,而不产生麻醉作用,不能使病人的 神志和感觉消失,也不产生遗忘作用。
神经肌肉接头示意图
肌松药分类
1.去极化肌松药
①与突触后膜Ach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成持续去极化 状态;②肌松出现前有肌颤;③不能被胆碱酯酶 抑制药拮抗。 2.非去极化肌松药
(四)常用吸入麻醉药
氧化亚氮 恩氟烷 异氟烷 七氟烷 地氟烷

、静脉麻醉药
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 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称为静脉麻醉药。其优点是诱导快,对呼吸道 无刺激,无环境污染。
常用静脉麻醉药


硫喷妥钠
氯胺酮 依托咪酯 丙泊酚
全身麻醉维持
全麻维持是从患者意识消失到手术或检查结束, 停止追加全身麻醉药的这段时期。全麻维持期的 主要任务是维持适当麻醉深度以满足手术需要的 水平,同时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调控,保证循环 和呼吸等生理功能的稳定。 镇静 镇痛 肌松 sedation analgesia muscle relaxation
经系统解除或减轻疼痛,并能消除 因疼痛而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药物, 代表药是吗啡。
麻醉性镇痛药是全麻中不可缺少的
药物。
常用药物
1、吗啡 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可消除紧张和焦虑, 并引起欣快感,有成瘾性;对呼吸中枢有明显抑制 作用,并有组胺释放作用引起支气管痉挛。主要用 于镇痛、作为麻醉前用药和麻醉辅助药。 2、芬太尼 镇痛效价约为吗啡的 75-125倍,持续 30 分钟;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可长达1小时,与咪达 唑仑伍用是的呼吸抑制更明显。主要用于全麻诱导、 麻醉期间辅助用药(强化);大剂量芬太尼复合麻 醉时,常用于心血管手术的麻醉。

麻醉基本知识与常识

麻醉基本知识与常识

麻醉基本知识与常识麻醉是一种医疗技术,通过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来使患者失去痛觉和意识,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操作。

麻醉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早期的麻醉方法主要是采用植物药物或一些特殊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麻醉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且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麻醉的分类根据使用的方法和药物,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全身局部麻醉。

1.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指通过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失去意识和痛觉。

全身麻醉常用的药物包括七氟醚、异氟醚等。

2.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指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组织,使该部位失去痛觉。

局部麻醉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

3. 全身局部麻醉:全身局部麻醉是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的结合,常用于局部手术以及对全身麻醉有相对禁忌的患者。

全身局部麻醉常用的方法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

二、麻醉的过程麻醉过程包括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解除三个步骤。

1. 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是指通过给予患者药物来使其进入失去意识和痛觉的状态。

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通过鼻腔插管或口腔插管等方式将麻醉剂输送至患者体内。

2. 麻醉维持:一旦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医生会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如血压、心率和呼吸等,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剂量,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保持稳定的麻醉状态。

3. 麻醉解除:手术结束后,医生会逐渐停止给予麻醉药物,患者会从麻醉状态中苏醒过来。

麻醉解除的过程需要医生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三、麻醉的风险与合并症麻醉虽然在手术和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合并症。

常见的麻醉风险和合并症包括:1. 呼吸抑制: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抑制,造成氧气供应不足。

2. 低血压和心率变化: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均会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可能导致血压下降或心率变快或变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脏器功能的保护(尿量等)。


维持内环境稳定(血气分析)。
必要的监测(常规BP、HR、SpO2、ECG监测)。
全麻的苏醒期
从停止追加全身麻醉药到病人意识完 全恢复正常的时段。
全麻的苏醒期
关注要点:

使麻醉药物迅速代谢或排除体外,避免苏醒延迟。 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监测术后呼吸功能状态。
全身麻醉包括四个要素:
镇痛 镇静 Fra bibliotek松 反射抑制全身麻醉药
可以用于全身麻醉的药物大致可分为三类: 1.有镇痛作用的药物:a片类药物,氯胺酮等
2.镇静催眠或全身麻醉药物:丙泊酚,依托咪酯,咪唑安定,
硫喷妥钠,羟丁酸钠,右美托咪定等 3.肌松作用的药物:琥珀胆碱,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罗库 溴铵等 注意:有些药物兼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协同作用;吸入麻醉 药具有以上两个或三方面作用。


及时发现处理苏醒期各种不适或异常。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安全送返病人。
全麻深浅的判断
Guedel乙醚麻醉全麻深度分期法:遗忘期、兴奋期、外 科麻醉期、过量期。

肌张力变化
复合麻醉深度分期:浅麻醉期、手术麻醉期、深麻醉期

循环情况
神经反射 麻醉深度监测设备
思考题:
1、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的概念。 2、全身麻醉的三个阶段及关注要点是什么?
全麻的基本概念
general anesthesia
本课目的
1.
掌握全身麻醉概念 重点掌握全身麻醉的三个阶段
2.
3.
了解全身麻醉的深度分期
麻醉?
无痛?
全身麻醉 (general anesthesia)
概念: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 人体→产生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临床 表现:神志消失、遗忘,痛觉丧失,反射抑 制,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麻醉药物的选择,剂量,注速
全麻的诱导期
常用诱导方法:

静脉快速诱导 吸入麻醉诱导 保持自主呼吸慢诱导


清醒插管后快速诱导
氯胺酮肌注
全麻的维持期
病人意识消失进入麻醉状态至停止麻 醉药的阶段,手术在此期完成。
全麻的维持期
关注要点:

关注手术进程,及时调整麻醉深度,能够及时预测发现处 理各种不良事件。---经验
全身麻醉分类
根据给药方式全身麻醉分为:

吸入麻醉 静脉麻醉 静吸复合麻醉 肌肉麻醉 直肠麻醉
全身麻醉分为三个阶段:

全麻的诱导期 全麻的维持期
全麻的苏醒期
全麻的诱导期
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
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
全麻的诱导期
关注要点:

完善术前准备 麻醉方案的个体化 良好的气道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