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docx

合集下载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标准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一、临床麻醉工作程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是提高麻醉医疗质量,确保病人安全的重要保证。

麻醉医生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执行工作程序,与手术医师既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又有密切的互相配合,遇有病情变化或意外情况时要全力以赴,共同协作,使手术病人顺利度过手术关。

1、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总住院医师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必要时向科主任报告麻醉安排情况。

2、麻醉前准备是直接关系到病人手术麻醉的安全,其准备工作包括麻醉前访视、麻醉前谈话和签字及麻醉前病人的准备①麻醉前访视:掌握病情和体检,审查化验等检查结果,进行ASA分级,对病情进行评估,预测麻醉和手术的危险程度。

麻醉医师手术前一日访视病人,阅读病历,检查病人,拟定麻醉前用药,麻醉选择。

手术前讨论决定麻醉方案,麻醉方案包括麻醉方法,用药途径、监测项目、管理措施以及对麻醉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处理作出估计。

②麻醉前谈话和签字: 为完善管理措施,必须实行麻醉前谈话,将麻醉全过程及其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并发症向病人或家属交代清楚,并办理麻醉协议书签字手续,谈话由责任麻醉医师施行,也一并签字,作为病案必备项目。

③麻醉前病人的准备:术前禁食6小时,婴幼儿禁食4小时,入手术室前先行排尿,并给术前用药,胃肠道手术放置胃管等。

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2mg/kg、东莨菪硷0.006mg/kg或阿托品0.01mg/kg,剧痛病人术前可给哌替啶1mg/kg,心血管手术病人术前给吗啡0.2mg/kg,均在术前30min肌注。

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作适当增减:①病情差、年老、体弱、休克、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液质者应减量;②年轻、体壮、激动、甲亢病人,应酌情增加剂量;③呼吸功能欠佳,颅内压增高等禁用麻醉性镇痛药:④小儿全麻前,抗胆碱药剂量应稍大;⑤心动过速、甲亢、高热、暑天,不用阿托品,以用东莨菪碱为宜。

全身麻醉诊疗规范

全身麻醉诊疗规范

全身麻醉诊疗规范一、基础镇静与静脉强化麻醉【概念】基础麻醉是给予麻醉药使病人神志消失的方法,目的主要是消除病人的精神紧张,为实施其他麻醉创造条件。

基础麻醉本身无镇痛功效,必须配合其他麻醉方法才能施行手术。

常于小儿麻醉前采用。

强化麻醉指非全身麻醉时给予镇静镇痛药使病人镇静或入睡的方法,目的是消除紧张和恐惧感、提高痛域、减轻或消除不良神经反射,提高麻醉舒适性。

常用于成人非全麻中的辅助麻醉。

【适应证】1、小儿各种部位麻醉及全身麻醉前的辅助麻醉。

2、小儿实施各种诊断性检查:如CT检查及X线造影等。

3、局麻、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等辅助用药。

4、心脏电转复及内窥镜检查等。

【常用药物与方法】目前用于基础麻醉、强化麻醉和静脉全麻醉的药物已没有严格区分,只是应用的目的、剂量和途径不同。

如氯胺酮既有强效的镇痛作用,又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可用于上述三种目的。

1、氯胺酮:一般按4~6mg/kg体重肌肉注射作基础麻醉,注射后3~5分钟入睡,维持30分钟左右,这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方法。

静脉注射氯胺酮1~2mg/kg体重,维持15分钟左右。

小剂量静脉注射0.5~1mg/kg体重用于辅助麻醉。

成人不宜单独使用氯胺酮辅助麻醉,应联合使用镇静药。

(详见静脉全麻醉)2、氟芬合剂:氟哌啶与芬太尼按50∶1混合配制,1U(4ml)内含氟哌啶5mg,芬太尼0.1mg。

常规用量:成人静脉注射1次2~4ml,儿童,年老体弱者减量。

3、其他:咪唑达仑单独或与氯胺酮、芬太尼联合作用;丙泊酚单独或与芬太尼联合作用等。

【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氯胺酮注射时可发生一过性呼吸抑制或呼吸暂停,与咪唑达仑或γ羟基丁酸联合应用时发生率增加,小儿发生率高。

氟芬合剂和其他联合用药大剂量时也可发生呼吸抑制,一般发生率较低,程度轻。

主要措施:吸氧,必要时辅助或控制呼吸。

呕吐误吸:发生率较低,但定要严防误吸。

【注意事项】1、术前常规禁食、禁饮6小时以上。

2、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阿托品或东莨菪碱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程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程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程XXX麻醉科技术操作规范一、全身麻醉操作规范麻醉手术必备麻醉用品器械、麻醉机和监护仪。

必须选择适合个体特性的气管导管,备有大小号气管导管,以及其他必要的器械。

麻醉药物包括麻醉诱导药、肌肉松弛药、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麻醉者应根据病情、手术部位和方式、医疗单位和设施及技术能力,选择相关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

麻醉诱导需要经过以下步骤:检查喉镜及气管导管,将其与牙垫一并用酒精纱布擦试并包裹,分放床头。

病人取仰卧位,面罩吸入纯氧,麻醉者轻托病人下颌,维持病人气道通畅,令病人自主呼吸,必要时予以间歇扶助呼吸。

同时开放静脉,维持输液管道通畅。

缓慢静注一定计量和浓度的麻醉诱导药,继续辅助呼吸,待病人入睡后,注入诱导计量的肌松药,左手扶持面罩并托病人下颌,右手控制麻醉机呼吸囊行控制呼吸,直至病人呼吸停止。

取下面罩,将病人头向后仰。

左手持喉镜,右手分开口唇,止病人右手角放入喉镜,将舌推向左边。

沿舌面缓慢推进喉镜,显露声门,如使用直喉镜片,则用喉镜片前端挑起会厌。

右手持气管导管后段,使其前端经病人右口角进入口腔,对准声门轻柔插入口腔内,按压胸壁可感知气流逸出,初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退出管芯。

调节导管深度,放置牙垫,退出喉镜导管套囊充气,接麻醉机。

挤压麻醉机呼吸囊,胸廓应有对成起伏,即进一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在按压呼吸囊的同时听诊两肺有呼吸音,且呼吸音对成,在听诊尖突下无气过水声,方可确定导管在气管内,否则应调整气管导管位置,乃至重新插管。

二、硬膜外阻滞麻醉操作规范硬膜外阻滞麻醉是一种局部麻醉方法,适用于下肢、腹部、胸部和上肢手术。

硬膜外阻滞麻醉需要经过以下步骤:病人取侧卧位,暴露穿刺部位,消毒穿刺部位,局部麻醉,穿刺硬膜外腔,确认穿刺位置,插入导管,注入麻醉药物,确定阻滞范围。

三、骶管阻滞麻醉操作规范骶管阻滞麻醉是一种局部麻醉方法,适用于下肢、腹部、盆腔和会阴手术。

骶管阻滞麻醉需要经过以下步骤:病人取侧卧位或坐位,暴露穿刺部位,消毒穿刺部位,局部麻醉,穿刺骶管,确认穿刺位置,注入麻醉药物,确定阻滞范围。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技术,用于手术过程中使患者进入无痛状态,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为了提高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标准。

本文将介绍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患者评估在进行全身麻醉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通过全面的评估,可以确保患者不会因某些疾病或药物过敏等问题而出现并发症。

二、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务人员需要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各种监测仪器正常工作。

同时,还要确认患者是否已经禁食禁水,并为需要的病人准备好相应的药物和材料。

三、麻醉诱导和维持在麻醉诱导阶段,医务人员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诱导。

另外,还需要进行气道管理,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

在麻醉维持阶段,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药物调整,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四、监测和记录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进行全面的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等。

对于有需要的患者,还需要进行深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压测量。

同时,医务人员还要及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用药情况,以便随时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状态。

五、并发症处理在全身麻醉过程中,虽然尽力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但仍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应对各种并发症的能力,包括心血管事件、呼吸道梗阻等。

及时的处理和干预可以降低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

六、术后护理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需要进入恢复室进行观察和护理。

医务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症状。

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适时减轻麻醉药物的副作用,确保患者顺利恢复。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是保障手术安全和患者健康的必要措施。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标准进行全身麻醉,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总结: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包括患者评估、术前准备、麻醉诱导和维持、监测和记录、并发症处理以及术后护理等内容。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淇县福利医院麻醉科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一、全身麻醉操作规范二、硬膜外阻滞麻醉操作规范三、骶管阻滞麻醉操作规范四、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操作规范五、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范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范七、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八、麻醉机安全操作常规一.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1.麻醉用品器械准备,麻醉机和监护仪必备。

气管导管三根(根据年龄,性别和体格等个体特性选择合适的导管一根,再备大小号一根),管芯一根,牙垫一个,麻醉喉镜一套,插管钳一个,喷雾器一个,吸痰管数根,吸引器一台。

2.麻醉用药1)麻醉诱导药:丙泊酚,地西泮,芬太尼等。

2)肌肉松弛药:司可林,维库溴铵,哌库溴铵,泮库溴铵,以及罗库溴铵等。

3)吸入性麻醉药: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以及氟烷等。

4)静脉麻醉药:包括以上‘麻醉诱导药’及氯胺酮。

麻醉者可根据病人的病情,手术部位和方式,本医疗单位和设施及技术能力,选用相关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

3. 麻醉诱导以经口明视插管为例,安以下顺序进行:1)检查喉镜及气管导管,将其与牙垫一并用酒精纱布檫试并包裹,分放床头。

2)病人取仰卧位,面罩吸入纯氧,麻醉者轻托病人下颌,维持病人气道通畅,令病人自主呼吸,必要时予以间歇扶助呼吸。

同时开放静脉,维持输液管道通常。

3)缓慢静注一定计量和浓度的麻醉诱导药,继续辅助呼吸,待病人入睡后,注入诱导计量的肌松药,左手扶持面罩并托病人下颌,右手控制麻醉机呼吸囊行控制呼吸,直至病人呼吸停止。

4)取下面罩,将病人头向后仰。

左手持喉镜,右手分开口唇,止病人右手角放入喉镜,将舌推向左边(此时右手拖住病人颞枕部)。

沿舌面缓慢推进喉镜,显漏悬雍垂,直至看到会厌。

5)喉镜片尖端放置在会厌与舌根交接处,向上向前提起喉镜,即可显露声门,如使用直喉镜片,则用喉镜片前端挑起会厌。

6)右手持气管导管后段,使其前端经病人右口角进入口腔,对准声门轻柔插入口腔内,按压胸壁可感知气流逸出,初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退出管芯。

医院麻醉科静脉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医院麻醉科静脉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医院麻醉科静脉全身麻醉操作规范【分类】将全麻药注入静脉,经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

根据用药种类不同,可分为单一药物麻醉,方法简易,但总用药量有限制;复合麻醉系采用2种以上的静脉麻醉药(包括催眠药、镇痛药和肌松药),充分发挥每一种药物的优点,互补缺点,用较小剂量达到镇痛记忆消失和肌肉松弛的目的,亦称“平衡麻醉”或“全凭静脉麻醉”。

如同时辅以吸入麻醉,则称为“静吸复合全麻”。

【基本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麻醉药及麻醉方法。

2.多种麻醉药复合使用时,注意药物之间的互相作用,有机配伍,使正作用相加,副作用互相减弱或抵消。

3.应以满足镇痛、唾眠和肌松为目的合理选配药物。

4.恰当掌握用药量,避免多次或连续用药致积蓄中毒。

5.静脉全麻期间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除短小手术外,应在气管内插管下进行。

掌握麻醉深度,严密观察呼吸和循环情况。

6.必须常规备好麻醉机、氧气、负压吸引及气管插管器械并检查无误后方可实施麻醉。

7.麻醉前常规使用颠茄类药物及镇静剂。

【硫喷妥钠静脉麻醉】1.适应证:(1)四肢及躯干无需肌松的短小手术;(2)全身麻醉的诱导或行小儿基础麻醉:(3)辅助麻醉剂;(4)抗惊厥及治疗局麻药中毒。

2.禁忌证:(1)急、慢性呼吸道梗阻;(2)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潜在呼吸道梗阻因素);(3)支气管哮喘和对硫喷妥钠过敏患者;(4)严重低血压休克;(5)严重心功能不全或肝肾功能不全;(6)上消化道梗阻、大出血或饱胃属相对禁忌。

3.注意事项:(1)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将硫喷妥钠稀释成2. 5%溶液(小儿可用1%-2%溶液);(2)小儿基础麻醉:一般多适用于0.5岁-6岁小儿,稀释2%或2.5%溶液,按15-20哨/1^ 体重计算,作深部肌肉注射,注射后3-5min内入睡,约可维持30Y5min.第二次追加量为首次量的l∕3-l∕2o(3)静注硫喷妥钠速度不可过快(开始5ml可稍快),诱导时应注意呼吸和循环的变化。

全身麻醉操作规

全身麻醉操作规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全身麻醉的实施原则:①除门诊短小手术等实施单纯静脉麻醉外,全身麻醉均需在气管插管,辅助或控制呼吸下实施。

②复合麻醉时,要注意药物的协同作用,根据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特点,病情和手术要求,合理选择麻醉药物。

在满足全麻的基本要求前提下,优化复合用药,原则上应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③准确判断麻醉深度根据所用药物性质、作用时间、剂量,综合循环系统(血压、脉搏)的变化和病人对手术的反应综合判定麻醉深度。

④保持气道通畅和氧供,维持正常的氧合和通气。

⑤必须具备性能良好的麻醉机(按照检查程序认真进行性能检查),全套插管用具和吸痰吸引设备。

有条件医院应配置有可靠的呼吸机和呼吸参数监测的麻醉机。

还应配置可靠的吸入麻醉药挥发罐和供氧报警装置。

⑥全麻监测a、基本监测项目: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等。

b、特殊病人,应具备直接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糖和血气分析血生化,有条件的医院应做有创或无创心输出量监测。

c、全麻监测还应包括:尿量、呼吸、体温、肌松监测,有条件可进行吸入氧浓度、呼吸末CO2和麻醉气体浓度监测。

1、基础麻醉:主要用于不合作小儿,为全麻、局麻或神经阻滞麻醉建立良好的基础。

一般常用氯胺酮、咪唑安定、异丙酚。

注意:术前已有呼吸道部分梗阻或抑制,饱胃、肠梗阻患儿,基础麻醉可不用,一般情况差者减量。

常用氯胺酮4~6mg/kg肌注,如果在基础麻醉加局麻下完成短小手术,可与小剂量镇静剂如异丙嗪1mg/kg 或氟哌啶0.05~0.1mg/kg复合肌注,也可复合安定0.2mg/kg肌注或异丙酚2~4mg/kg/h持续静注,但要注意给氧,监测呼吸和SpO2的变化。

2、静脉麻醉(不插管):用于一些非俯卧位小浅表手术、灼伤换药、诊断性检查等。

常用的静脉麻醉有:①氯|胺酮静脉麻醉:氯胺酮2mg/kg静注,维持10~15min,也可配制成0.1%溶液静滴维持。

必要时辅用咪唑安定、丙泊酚等,可减少氯胺酮用量。

②异丙酚静脉麻醉:氯胺酮1~2mg/kg静注后,以0.1%异丙酚+0.05~0.1%氯胺酮溶液持续静滴,可减少氯胺酮的副作用。

01全身麻醉(插管)操作技术规范-简化版

01全身麻醉(插管)操作技术规范-简化版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技术操作规范(简记版)一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前检查及估计1.头颈活动度;2.口齿情况;3.鼻腔鼻腔通畅情况;4.了解有无气管狭窄;5.咽喉部有无病变;6.是否需要清醒气管插管。

二麻醉前准备1.禁食禁水;2.适宜的术前用药;3.备气管导管、牙垫、喉镜、吸痰管、管芯、插管钳等;4.麻醉机检测功能正常、钠石灰有效;5.吸引器正常可用;三麻醉监测1.初级监测,7项以内:BP、EKG、HR、RR、SPO2,每小时出入量;2.中级监测,13项以内:BP、EKG、HR、RR、SPO2、PETCO2、T、FiO2,每小时出入量;3.高级监测,14项以上:BP、EKG、HR、RR、SPO2、PETCO2、T℃、FiO2、VT、MV、Ppeak、Pmean、NT、EMG、心律变异性、ST段分析,每小时出入量。

四麻醉诱导诱导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病情和预期的气道管理问题。

清醒表麻插管、静脉快速诱导插管等。

首先面罩给氧去氮、静脉注药(静脉全麻药、镇痛药、肌松剂)完成气管插管。

听诊双肺呼吸音,确定导管位置正确,缓慢注气使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无漏气后固定导管,开启机控呼吸。

五麻醉维持使用吸入或静脉泵注给药,根据监测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和机体内环境稳定。

调整麻醉深度与手术需要尽量相适宜,维持生理功能在正常范围内。

六全麻后气管拔管操作常规1拔管指征:自主呼吸恢复,循环稳定,潮气量、每分通气量、脉搏氧饱和度属正常范围,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恢复正常,呼唤有反应能睁眼,最好能完成指令性动作再考虑拔管。

有条件应测血气作参考;2拔管前准备:先将气管内、口、鼻、咽喉部存留的分泌物吸引干净,气管内吸引的时间一般每次不宜超过10秒钟,可按间歇吸引、轮换吸氧的方式进行;3拔管:一般拔管和困难拔管;4其它特殊情况:4.1麻醉仍较深、咳嗽、吞咽反射尚未恢复,必须先设法减浅麻醉,估计药物代谢时间已超过,可考虑用催醒药或肌松拮抗药,待诸反射恢复后再行拔管;4.2饱食病人要谨防拔管后误吸,必须等待病人完全清醒后,在采取侧卧头低体位下拔管;4.3颜面、口腔、鼻腔手术后如存在张口困难或呼吸道肿胀者,也应等待病人完全清醒后再慎重拔管;4.4颈部手术,尤其是甲状腺切除术有喉返神经损伤或气管萎陷可能者,拔管前宜先置入喉镜(或导引管),在明视下将导管慢慢退出声门,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重新插入导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一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
由总住院医师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必要时向科主任报告麻醉安排情况。

二术前准备:
术前访视患者掌握病情,进行评估,行ASA分级,预测麻醉危险程度。

介绍麻醉方案、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和麻醉前病人的准备并麻醉前谈话和签字。

行术前用药。

三麻醉前准备:
1、按照手术间麻醉准备工作常规准备麻醉机和监护仪、插管
器具、吸引器等器具准备。

2、药品:诱导药(略)肌肉松弛药(略)吸入麻醉药(略)
静脉麻醉药(略)急救药品(略)
3、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
饱和度等,开始麻醉记录。

4、建立静脉通路。

5、核查病历
6.查对:
①. 由麻醉医生主持与巡回护士主刀医生三方查对患者姓名、住
院号、科室、诊断、手术方式及部位、术前用药及麻醉方法等
②. 药品查对:名称、剂量等
③.麻醉机等器械的再次检查。

四麻醉诱导:
以经口明视插管为例,按以下顺序进行:
1、进行手部消毒打开一次性全麻包并检查喉镜、一次性气管导管。

2、病人取仰卧位,面罩吸入纯氧,麻醉者轻托病人下颌,维持气道
通畅;令病人自主呼吸,必要时予以间歇辅助呼吸。

3、维持输液管道通畅,缓慢静注一定浓度、剂量的麻醉诱导药,
继续辅助呼吸;待病人入睡后,注入诱导剂量的肌松药;右手扶持面罩并托病人下颌,左手控制麻醉机呼吸囊进行控制呼吸,直至病人呼吸停止,肌松完善。

4、取下面罩,将病人头向后仰。

左手持喉镜,右手分开口唇;自
病人右口角放入喉镜,将舌推向左边(此时右手托住病人颞枕
部)。

沿舌面缓慢推进喉镜,显露悬雍垂,直至看到会厌。

5、喉镜片尖端放置在会厌与舌根交界处,向上向前提起喉镜,即
可显露声门;如使用直喉镜片,则用镜片前端挑起会厌。

6、右手持气管导管后段,使其前端经病人右口角进入口腔,对准声
门轻柔插入气管内,退出管芯,按压胸壁可感知气流逸出,初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

7、调节导管深度,放置牙垫,导管气囊充气,接麻醉机。

挤压麻
醉机呼吸囊,胸廓应有对称起伏,即进一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

在挤压呼吸囊的同时听诊两肺有呼吸音,且呼吸音对称,再听诊剑突下无气过水声,方可断定导管在气管内。

否则应调整气管导管位置,乃至重新插管。

8、固定气管导管,开启麻醉机机械通气,施行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
或静吸复合麻醉,进入麻醉维持期。

五、手术开始前再次对患者进行信息核对
六、麻醉维持和管理:
1、呼吸管理应用肌松药后呼吸受到抑制,应施行气管插管给予
控制呼吸或扶助呼吸。

在不给予肌松药的浅全麻状态下,也应
加强气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防止缺氧和二氧化碳
潴留。

要注意所给麻醉药物距手术结束的时间和药物的二次循
环问题,防止拔管延迟或拔管后呼吸抑制的发生。

一般术毕前
30分钟应尽量减少全麻药用量,也可改用速效麻醉药或吸入
全麻药,以利术后呼吸恢复和平稳苏醒。

2、循环管理应根据手术的类型,开放2~3 条静脉通路,以上
肢静脉为好. 注意输血补液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MAP和
SAP下降幅度不低于基础值的 20%。

3、麻醉深浅的判定通常应根据血压、心率、呼吸体征等综合判
定。

有条件时,可应用脑电双频指数、肌松仪、呼吸末麻醉气
体等监测。

4、术中监测将各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判断病人的安全性常规行无
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等监测,必要时应做有创
或无创心输出量监测、吸入氧浓度、呼吸末 CO2和麻醉气体浓
度监测等。

七、苏醒拔管期管理:
1、拔管指征
①首先分析麻醉全程中使用的镇静、镇痛、肌松药的情况,包括应用次数、总量和距离术毕的时间。

②自主呼吸恢复,循环稳定,潮气量、每分通气量、脉搏氧饱
和度属正常范围,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恢复正常,呼唤有反应
能睁眼,最好能完成指令性动作再考虑拔管。

有条件应测血气
作参考。

2、拔管方法
①拔管前:先将气管内、口、鼻、咽喉部存留的分泌物吸引干
净,气管内吸引的时间一般每次不宜超过 10 秒钟,否则可导
致低氧,可按间歇吸引、轮换吸氧的方式进行。

②一般拔管:应先将吸引管前端略越出导管前端斜口,注意避
免刺激病人呛咳。

放入后将吸引管与气管导管一同徐徐拔出。

也可在人工膨肺或令病人吸气时拔除气管导管。

③拔管困难:准确分析其原因在过浅麻醉下拔管,偶尔可发生
因喉痉挛而将导管夹紧,不能顺利拔管的情况。

为避免造成
严重的喉损伤,可先充分供氧,等待喉松弛后再拔管,必要时
可给琥珀胆碱0.5mg/kg,过度通气数次后拔管,然后立即用
面罩控制呼吸,直到肌松作用消失。

3、拔管后监测与处理
导管拔出后的一段时间内。

喉头反射仍迟钝,故应继续吸尽口咽腔内的分泌物,并将头部转向一侧,防止呕吐误吸。

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喉痉挛,应予吸氧,同时要密切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皮肤,粘膜色泽是否红润,通气量是否足够,脉搏氧饱和度是否
正常,血压,脉搏是否平稳等, 拔管后必须观察 10分钟以上,
并在麻醉单上记录拔管后生命体征情况的各项数据。

※遇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
八、手术结束:
1、再次进行查对病人基本信息及手术信息。

2、麻醉医师应依据手术麻醉期间病人总体情况的评判, 参考麻醉前
评估以及手术结束时病人实际所处状态优劣,特别是呼吸,循环、
意识水平等要素观测结果,迅速对病人能否转出手术室及其去向
( 如送运原病房、麻醉后恢复室或重症监测治疗室) 作出客观、正
确的决断,使得病人能安全度过手术麻醉后恢复期。

全麻病人必
须清醒( 神经外科部分病人不包括在内) 并且呼吸、循环稳定,才
可送回病房。

为了防止病人在苏醒期间发生意外事件,有必要加
强对苏醒期的观察。

危重抢救性手术或病情需要严密监测的病人
可入 ICU 或 PACU。

病人已达苏醒评分标准,送病人回病房应有
麻醉医师、外科医师、护士各一名共同护送并带简易呼吸器及指
脉氧监测,麻醉医师应位于病人头部严密监护病人情况,保证
呼吸通畅和意外情况的急救处理。

九、手术麻醉后病人回病房交接班内容
手术麻醉后病人送至普通病房时,责任麻醉医师应以书面( 麻醉记录单) 和/或口头方式向值班医师/病房护士详细交班,内容主要包括;
1、一般资料:病人姓名、年龄、性别、所采用的麻醉方法及最
终所施手术名称;
2、术前病史:现病史和治疗过程,既往手术/麻醉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3、术中麻醉管理:所用麻醉药种类,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的总
量及最后一次用药时间和剂量,肌松药桔抗药种类,以及其它用药情况( 包括术前用药、抗生素、利尿药、血管活性药等) 、失血量、输液/血量和尿量;
4、术中特殊情况:是否出现过险情、重大变化或不良反应,处理
经过。

生命体征变化趋势以及重要实验室检查结果(Hct 和血浆
电解质等) ;
5、恢复期应注意的重点问题:
①估计手术麻醉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②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治疗措施;
③可耐受的生命体征范围;
④可能发生的心肺问题以及必要的检查( 包括胸片、动脉血气分
析等) 。

6、病房需准备的仪器、设备如氧气、吸引器、血压表和其它监测
仪器。

十、麻醉小结
应在术后 24 小时内完成。

其规范要求应包括:
1、麻醉前用药效果;
2、麻醉诱导及麻醉操作过程情况:
3、麻醉维持和手术经过,如止痛效果、肌松情况、麻醉深浅表现,
呼吸循环反应和失血输血等;
4、麻醉结束时情况,如苏醒程度、呼吸道通畅否、循环功能、
神经反射、神经阻滞平面和足趾活动等;
5、麻醉和手术时出何种意外,包括原因、处理措施和效果,有
何经验教训;
十一、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病人 72 小时,检查有无并发症、后遗症,如有应作相
应处理,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其随访情况记录在麻醉记录单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