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格律学习
近 体 诗 的 格 律

3.各聯的
說法
1.第一聯、第二聯、第三聯、第四聯。
2.首聯、頷聯、頸聯、末聯(尾聯)。
1.對仗
可對可不對。(不一定要對仗)
2.押韻
1.偶數句的末字必押韻。
2.第一句可押可不押。(若第一句押韻了,叫做「變格」。)
3.第三句絕對不可押韻。
二、律詩:基本上每一首八句(四聯),有五言、七言之分。
1.對仗
中間兩聯必須各自互對,也就是第三句對第四句;第五句對第六句。
2.押韻
1.偶數句的末字必押韻。
近體詩的格律
說明:1.「近體詩」的名稱到了唐朝才有,是相對於唐以前的「古詩」而言的。
2.近體詩基本上有:a.絕句b.律詩
3.分辨一首詩是起式或仄起式的詩,要看這一首詩第一句的第二個字的聲調是平聲或仄聲來判定。
4.對偶(仗)時,仍然要符合對仗的條件要求:平仄相反、詞性相同、字數相等。
一、絕句:每一首四句,有五言、七言之分。
《音韵学》第七章:近体诗格律(1)

• 晋代吕静编有《韵集》五卷,分为五篇, 每一篇中将同音字排列一起,尚未分韵部。 六朝的韵书有十余种,如周研的《声韵》 四十一卷、阳休之《韵略》一卷、沈约 《四声》一卷、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 卷。这些古韵书皆早已散佚
• 隋代初年(581-589)学者陆法言在家里邀请 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 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位朋友,讨论 中国音韵问题,评论各种韵书得失,分韵 辩音,准备编制一部通行的标准韵书。隋 代仁寿元年(601),陆法言根据当时讨论的 提纲,著成了划时代的《切韵》。
•
(二)中古音:从晋到南宋时期,此期产生了韵 书,而且唐宋时期制订了官方韵书,建立了音韵 学。北宋颁布的《广韵》为中古音系统的代表。 • (三)近古音:从元代到清代末年,此期的语音 发生重大的变化,即中古的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 入声消失而分化到平声、上声和去声之中,元代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体现了此期音韵特点,成 为近代音系统的代表。在近代语音的基础上形成 了我们以北京语音为准的现代音系统。
• 东、冬、钟、江、阳、唐、庚、耕、清、 青、蒸、登(以上的韵尾为N),真、谆、臻、 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 先、仙(以上收n),侵、覃、谈、盐、添、 咸、衔、严、凡(以上收m)等三十五部是以 鼻音收尾的,它们是阳声韵。
• 阴声韵没有相应的入声,只有阳声韵才有 相应的入声。例如:东董送屋,真轸震持, 侵寝沁缉。《广韵》阳声三十五部,其中 “痕”字的入声字太少,归入邻部,所以 入声为三十四部。阳声韵中收舌根鼻音η的, 其入声则收舌根塞音K;收舌尖鼻音n的, 其入声则收舌尖塞音t;收双唇鼻音m的, 其入声则收双唇塞音P。
• 入声的韵尾是辅音,极短促,不易发音, 遂在近代和现代语音中消失而转化为平、 上、去三声
唐诗(近体诗)的格律

分為” 「絕句」、「律詩」、「排律」
句式
絕句(四句)
律詩(八句)
五言
七言 五言 七言
共20字
共28字 共40字 共56字
排律(十句以 上)
押韻
句子的最後一字 偶數句句末必押韻 奇數句不可押韻 只有第一句可押,也可不押韻 押韻需ㄧ韻到底,中間不可換韻
詩體: 五 言 絕 句
詩名: 下 江 陵 作者: 李 白 詩文: ( 押 ㄢ 韻 )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 ㄏㄨㄢˊ。 , 。
詩體: 七 言 絕 句
詩名: 黃 鶴 樓 送 孟 浩 然 之 廣 陵 作者: 李 白 詩文: ( 押 ㄡ 韻 )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 , , ,
東 蠟 夜 青
風 炬 吟 鳥
無 成 應 殷
力 灰 覺 勤
百 淚 月 為
花 始 光 探
殘 乾 寒 看
。 。 。 。
詩體: 七 言 律 詩
詩名: 黃 鶴 樓 作者: 崔 顥 詩文: ( 押 ㄡ 韻 ) 昔人已乘黃鶴去 黃鶴一去不復返 晴川歷歷漢陽樹 日暮鄉關何處是
, , , ,
詩體: 七 言 絕 句
詩名: 逢 入 京 使 作者: 岑 參 詩文: ( 押 ㄢ 韻 )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鍾淚不乾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 。 , 。
對仗(對偶)
句式相同、詞性相對(如名詞對名詞) 律詩必對仗(8句) 第三、四句必對仗 第五、六句必對仗
近体诗(格律诗)知识

近体诗(格律诗)知识
近体诗,也称格律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
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五言(每句五个字)的简称五律,七言(每句七个字)的简称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关于近体诗格律

C、三平三仄
近体诗每句末尾三字不能接连出现三个平声字或是 三个仄声字。
D、拗救
违反近体诗平仄格律,不依照常规的句子,叫做拗 句。在一句中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必须在 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分为当句救和对句救 两种。当句救又称自救,是在本句中相应位置上作 补救;对句救又称他救,是在下句相同位置上进行 补救。
(二)、律诗的声律规则
A、十六字诀 平仄相间,偶句押韵,邻句相粘,联句相对。 1、一句之中,两平两仄相间;其中,末尾一
字因用韵与否而有变化。 2、偶数句(即二、四、六、八等句)都要押 韵,首句有入韵与不入韵之分。
3、两联之间相邻的两句应相粘,粘即粘合,也就 是相同的意思。即平仄基本相同。(具体而言,也 就是第三句和第二句相粘,第五句和第四句相粘, 第七句和第六句相粘。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 一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跟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相一 致。)
(三)律诗的平仄格式
五律基本格式
1、首句平起入韵式(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2、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3、首句仄起入韵式(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4、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律基本格式
1、首句仄起入韵式(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E、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在不影响上述原则的情况下,七言律诗中每句第一、
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严格要求,可平可仄;二、
四、六字则必须严格区分平仄,不能含糊。
当然也有例外,如一种特殊的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 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 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 以使用另一个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格式 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 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 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 可仄的了。
近体诗格律

近体诗格律
近体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其格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韵律:近体诗的韵律主要包括平水韵和双调韵。
平水韵是指字母在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中押韵,韵尾相同,声调不同,如“田、先、见、便”;双调韵是指字母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中押韵,韵脚相同,声调相同,如“静、景、清、征”。
2.字数:近体诗每行一般由五个或七个字组成,共计四句。
3.对仗:近体诗的对仗一般采用对称对仗或破体对仗。
对称对仗指两
个词语意义相同或相似,构成平衡的句子,如“千里共婵娟,一时同幽梦”;破体对仗指两个词语意义形式不同,但能够产生美感的句子,如
“游子吟,黄河远上白云间”。
4.末句押韵:近体诗的最后一句必须押韵,并且要与前三句押的韵相同。
总体来说,近体诗的格律非常讲究,需要诗人有扎实的诗歌技巧和灵
活的表达能力。
近体诗的格律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如何掌握近体诗的格律(1)一、近体诗的形制不少人都觉得近体诗的格律很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其实不然,只要明白了七律的形制,其他几种近体诗(五律、七绝、无绝)的格律就可以顺手牵羊般地解决了。
七律就是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的七言八句,这八句诗遵循规定的粘对关系,根据固定的平仄要求排列组合,构成两式四体:1、仄起式甲体(首句入韵)《无题》仄仄平平仄仄平来是空言去绝踪平平仄仄仄平平月斜楼上五更钟平平仄仄平平仄梦为远别啼难唤仄仄平平仄仄平书被催成墨未浓仄仄平平平仄仄蜡照半笼金翡翠平平仄仄仄平平麝熏微度绣芙蓉平平仄仄平平仄刘郎已恨蓬山远仄仄平平仄仄平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乙体(首句不入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看,读平声】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2、平起式甲体(首句入韵)《隋宫》平平仄仄仄平平紫泉宫殿锁烟霞仄仄平平仄仄平欲取芜城作帝家仄仄平平平仄仄玉玺不缘归日角平平仄仄仄平平锦帆应是到天涯平平仄仄平平仄于今腐草无萤火仄仄平平仄仄平终古垂杨有暮鸦仄仄平平平仄仄地下若逢陈后主平平仄仄仄平平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乙体(首句不入韵)《客至》平平仄仄平平仄舍南舍北皆春水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见群鸥日日来仄仄平平平仄仄花径不曾缘客扫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今始为君开平平仄仄平平仄盘飧市远无兼味仄仄平平仄仄平樽酒家贫只旧醅仄仄平平平仄仄肯与邻翁相对饮平平仄仄仄平平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七律的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一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所谓两式,是根据首句第二字的声调而划分的,第二字是仄声,就叫“仄起式” ;第二字是平声,就叫“平起式” 。
近体诗(唐诗)的格律与压韵

近体诗(唐诗)的格律与压韵文:网络近体诗或今体诗,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近是相对的,我们跟着古人这么叫罢了。
据专家研究,近体诗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一般被称为古体。
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五花八门,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可以说古体基本不讲格律。
所以只谈近体诗。
基本格式基本格式还是必须遵守的。
如同馒头和水饺的区别,不遵守就不伦不类了。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
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五言和七言格式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每句的字数不同。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
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律诗共四联八句。
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绝句的两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可以认为是从律诗转化而来的。
若两联都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颈联和尾联;若第一联不对仗第二联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首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和第二联都不对仗,则是截取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用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
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近体诗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体诗格律学习刘淑杭1977年初稿2010年第三次整理写在前面的话人们想做某件事情就有可能有成功的机会,简单说就是机遇。
本人探求近体诗的格律,曾经历过一段曲折的过程,不但学到了知识,也有了以上的体会。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高中语文课本上已有不少的近体诗,如毛泽东的《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今名篇,这些都是要必学的,老师备课讲解力求详细生动,但遗憾的是不讲声律,即字的平仄和格律诗的平仄规则。
格律诗方正的板块,有力而流畅的节奏和韵脚,严紧的对仗,深深地吸引了我,从那时起,就有了一定要掌握声律的想法。
毛泽东是杰出的词人,同时精于律诗,也是成就很高的诗人。
但他却认为是“八股”,不宜提倡,因此陈毅向他请教,他说他不通,推给叶帅和董老,其实他的七律很规范。
古人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当你了解了格律诗(还有词)的格律后,再去审视一篇作品,其艺术价值就会觉得有大的提升。
这就是外国人永远也不能享受的审美情趣。
你把唐诗宋词译成外文,就好比饺子透了水,没什么滋味了。
我很佩服黄文欢,他的汉学功底深厚,律诗写的很好。
我们常称赞骆宾王七岁能写诗《咏鹅》,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然而比起七岁女的《送兄》就差远了,“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燕,不作一行飞”,标准的五言绝句,其意境、文学功底和老练直逼大人。
六六年我高中毕业,高考前夕爆发了文化大革命,“革了一阵子命”,回家务农,当了十几年农民。
七十年代,形式趋稳,我又想起了这件事。
那是书店里只有红书,根本买不到这类有关格律诗的书籍,在当时的语文教师中能掌握的也不多。
正在无可奈何的时候,偶然间一个机会来了。
我从本村丁老先生处借来了一本很旧的唐诗,无头无尾,线装,竖排,估计还有三四十首的样子。
好处是每个字都标有“-”或“|”,揣摩了一阵子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平和仄吗!就是这本书让我找出了其中的格律规则。
关于字的平仄,据说南方人有自然的辨别能力,语言习惯所致吧,北方人只好通过学习来记了。
古人把阴平阳平称平声,把上声去声入声叫仄声。
好多人认为现代汉语中的一声二声一般是平声,三声四声一般为仄声。
这只能说是“一般”,特别是一声二声中的许多字,例如一,七,八,黑,淑,国,阁等都是仄声。
“看”字即是一声,又是四声,古人多用作平声。
有些字词性不同时平仄也不同,例如长,在长短时是平声,在年长时是仄声;中,在中间时是平声,在中的时是仄声;将,动词时是平,名词时是仄;思,动词时是平,名词时是仄,等等还有很多。
一.七律的结构四联八句,五十六字,古人分别把四联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为了方便,我们就称作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联吧。
押韵,一般第一,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字押平韵,个别的第一句的最后一字除外。
这种押韵形式与一般古诗和现在的自由诗差不多。
二.对仗,也称对偶,第二,三两联对仗,指上下两句的字词,词性相同或相近,词义相近或相反。
对仗工整的称严对,不全工整的称宽对。
例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又如,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例都属严对。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常笑老鹰非。
这两例属宽对。
三.粘对以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例钟山风雨起仓皇,百万雄狮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糠。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们先把每句的第二四六三字取出,按顺序排列,再标出平仄,平用-,仄用V表示。
山雨苍-V-万师大V-V踞盘胜V-V翻覆而-V-将勇穷-V-可名霸V-V若情宜V-V间道沧-V-对每句来讲,若第四字为平,第二字,第六字必为仄,反之,若中间为仄,两边必为平,即每句的第二,第六字相同且与第四字相反,成对称状。
每一联的上下两句相反。
相邻两联,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相同,因此最后一句与第一句相同。
第一句的第二字若为平称平起式,为仄就称仄起式,上例为平起式。
仄起式如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V)时难(-)别亦(V)难,东风(-)无力(V)白花(-)残。
春蚕(-)到死(V)丝方(-)尽,蜡炬(V)成灰(-)泪始(V)干。
晓镜(V)但愁(-)云鬓(V)改,夜吟(-)应觉(V)月光(-)寒。
蓬山(-)此去(V)无多(-)路,青鸟(V)殷勤(-)为探(V)看。
以上规则称粘对,粘对这个词,也是一位老同学告诉我的。
在七律中,对粘对的要求十分严格,是律诗最根本的框架。
四.其他字的声律要求第七字,以毛主席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例,分别是黄,江,昔,慷,寇,王,老,桑--V-V-V-又李商隐《无题》第七字分别是难残尽干改寒路看--V-V-V-可见第七字定格,即--V-V-V-第五字定格VV-V-V-V,恰好与第七字相反(读者自行分析)。
个别情况,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不入韵,只能用仄声,同时第五字由仄改平。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V),(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支离东北风(-)尘际(V),(漂泊西南天地间)第一,三字要求未见明显规律。
高中语文教参中的格式自然符合以上规律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格式,对第一,三字也做了规定,其实诗人并未如此严苛。
二.七绝绝,截也,七绝是由七律截取而成。
取第一联与第四联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记流。
取第一联与第二联的,如李白的《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还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取第二,第三两联的,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取第三,第四两联的,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三.五律掌握了七律的结构和声律,五律就自然在掌握之中了。
原来,把七律的每句中的前两个字去掉就是五律的全部结构了。
请看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V)后(V),天气(V)晚(V)来(-)秋(-)。
明月(V)松(-)间(-)照(V),清泉(-)石(V)上(V)流(-)。
竹喧(-)归(-)浣(V)女(V),莲动(V)下(V)渔(-)舟(-)。
随意(V)春(-)芳(-)歇(V),王孙(-)自(V)可(V)留(-)。
五.五绝五绝同七绝一样,也是五律中截取的。
取第一和第四联的,如西鄙人《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取第一和第二联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第一句应该是移舟烟渚泊,笔者注)该类绝句较少见。
取第二和第三联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类多见。
取第三和第四联的,如李清照的《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五律中在不失律的前提下加入两联四句称作五言排律,唐诗中有相当的篇幅。
如王维的《晓行巴峡》。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禽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旧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唐人作诗古中有律,可见律已渗入当时文人的血液中,不时流露出来。
为了摆脱形式的约束,古诗仍然盛行。
大量优秀的作品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张若虚的《春江花落月》等以其很高的艺术价值流传千古。
就象书法中的楷书和行书一样,前者法度森严,端正大方,后者洒脱自如,实用快捷,两者相辅相成,各有千秋。
古律也是如此。
现在人们很少关心这类知识,甚至连语文教师也知之甚少。
不过也有人仍在写作,多为老年人,只要留心便能发现报刊上常有律诗作品。
笔者习作忆十年浩劫不幸十年累梦中,一场野火一场风。
百兴俱废堆砖砾,五体颠狂跨顶峰。
儿女寻亲偷掉泪,爷娘探子暗喳听。
人生经历千般苦,莫过逢时不太平。
1984年春故乡山川一无名水库碧水无名魏峪东,一盘收尽漫天星。
群鸭夜傍船头宿,从此不再慕大明。
1984年七月莲花山水天清一色,山出巨芙蓉。
翠隐秦皇寓,花明汉武宫。
运舟乘虎卫,跑马演雄兵。
桑梓浮邱老,雄鹰贯九重。
1986年六月三青云湖平阳观远景,携手步青云。
山水天然画,红楼绿树深。
2010年夏百花满园吐芬芳,彩蝶翩翻进课堂。
怎解留连来客意,书香浓比牡丹香。
1990年春赠扁李不做好人做汉奸,反诬异己卖台湾。
乌龟王八兴风浪,欲阻神州铁甲船。
2003年4月贪官贪官胃口大无边,粗细土洋皆可填。
宝马琼楼消化了,银山吞下望金山。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