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歌基本知识介绍(第一节)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知识精讲人教

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知识精讲人教

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知识精讲人教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知识精讲人教一。

本周教学内容:《近体诗六首》〔一〕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

诗歌分析:〔一〕《山居秋暝》王维1. 作者简介: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自然清新,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2. 鉴赏要点苏轼曾说王维“诗中有画〞,本诗就是一个证明。

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居处。

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雨后,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

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宁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写村民的活动.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又有竹林遮挡,诗人只能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鱼。

这两个细节都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诗人勾勒出这样一幅风俗画的用意十分明显:山村的风景如此清幽.民风如此淳厚,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愿离开这里,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这就给结句“王孙自可留〞作了有力的铺垫.3。

《音韵学》第七章:近体诗格律(1)

《音韵学》第七章:近体诗格律(1)

• 晋代吕静编有《韵集》五卷,分为五篇, 每一篇中将同音字排列一起,尚未分韵部。 六朝的韵书有十余种,如周研的《声韵》 四十一卷、阳休之《韵略》一卷、沈约 《四声》一卷、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 卷。这些古韵书皆早已散佚
• 隋代初年(581-589)学者陆法言在家里邀请 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 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位朋友,讨论 中国音韵问题,评论各种韵书得失,分韵 辩音,准备编制一部通行的标准韵书。隋 代仁寿元年(601),陆法言根据当时讨论的 提纲,著成了划时代的《切韵》。

(二)中古音:从晋到南宋时期,此期产生了韵 书,而且唐宋时期制订了官方韵书,建立了音韵 学。北宋颁布的《广韵》为中古音系统的代表。 • (三)近古音:从元代到清代末年,此期的语音 发生重大的变化,即中古的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 入声消失而分化到平声、上声和去声之中,元代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体现了此期音韵特点,成 为近代音系统的代表。在近代语音的基础上形成 了我们以北京语音为准的现代音系统。
• 东、冬、钟、江、阳、唐、庚、耕、清、 青、蒸、登(以上的韵尾为N),真、谆、臻、 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 先、仙(以上收n),侵、覃、谈、盐、添、 咸、衔、严、凡(以上收m)等三十五部是以 鼻音收尾的,它们是阳声韵。
• 阴声韵没有相应的入声,只有阳声韵才有 相应的入声。例如:东董送屋,真轸震持, 侵寝沁缉。《广韵》阳声三十五部,其中 “痕”字的入声字太少,归入邻部,所以 入声为三十四部。阳声韵中收舌根鼻音η的, 其入声则收舌根塞音K;收舌尖鼻音n的, 其入声则收舌尖塞音t;收双唇鼻音m的, 其入声则收双唇塞音P。
• 入声的韵尾是辅音,极短促,不易发音, 遂在近代和现代语音中消失而转化为平、 上、去三声

近体诗(格律诗)知识

近体诗(格律诗)知识

近体诗(格律诗)知识
近体诗,也称格律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

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五言(每句五个字)的简称五律,七言(每句七个字)的简称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格律常识与对联(1)

格律常识与对联(1)

2、对仗(对偶) 、对仗(对偶)
律诗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 律诗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 尾联。 联、尾联。 律诗的颔联(第三、四句)、颈联( )、颈联 律诗的颔联(第三、四句)、颈联(第 六句)一般要求对仗, 五、六句)一般要求对仗,即构成对偶 句。 平仄等必须相对。 对联的词性 、平仄等必须相对。
对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又逢君。
对仗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惟见长江天际流
无对仗
《黄鹂》杜甫 黄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对仗
五 近体诗的平仄变通规则
一三五不论、 1.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 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 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 现在单数的位置。 现在单数的位置。 不过,对于一句的最后一字(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 不过,对于一句的最后一字(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 却不可不论。由于近体诗只能押“ 声韵, 却不可不论。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偶数句的最后一字 要押韵的位置只能用平声字,又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 要押韵的位置只能用平声字,又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 数句的最后一字就要用仄声字。 数句的最后一字就要用仄声字。 另外,近体诗的首句可以押韵。如果押韵的话, 另外,近体诗的首句可以押韵。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最后一 字也要使用“ 声字。这时,第二句的最后一字还是用平声, 字也要使用“平”声字。这时,第二句的最后一字还是用平声,并 不遵循平仄相对的规则。 不遵循平仄相对的规则。

近体诗基础知识

近体诗基础知识

近体诗基础知识(讲座手记下)从四月底开始,舍得用了近二个月的时间,将近体诗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虽然不很全面,也不够细致,但是关于近体诗写作和赏析的基本要点都说的差不多了。

从声韵入门开始讲起,我们分别讲了声韵、平仄(拗救)、押韵、对仗、谋篇、炼字、造句、意境等等九章十一讲。

其实要讲的还很多,因为关于近体诗的写作,还有很多内容的,包括如何引典等等。

我所做的讲座,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能为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提供一点点的借鉴和知识上的营养,哪怕只是引起一点点学习的兴趣,那么我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基础知识讲了,只是将初学者“引进了门”,人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舍得虽然不敢自称“为师”,但俺还是愿意尽一份努力与大家分享诗之乐趣的。

将我所知道的,无偿地奉献出来,为咱们的诗词文化尽点绵薄之力吧。

也希望懂的多些的朋友,同样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初学的爱好者。

不要怕被扣上“好为人师”的大帽子,好为人师又怎么了?夫子曾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是你师,你也是我师,教我一字也是我师,教我车载斗量的学问,也是我师。

互相学习和切磋,不必去计较那虚的名头,才能真正把这文化学习的氛围活跃起来,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我们学这些基础知识,最终目的是要去写诗。

最起码,我们要懂得如何去欣赏诗词作品。

我们不仅要看热闹,还要看门道。

下面,综合以前所讲的知识,我就讲讲如何去写诗,如何去看诗。

关于诗歌的来源、历史、概念及什么意义我就不多罗嗦了。

我们现在就是一个目标,就是想写诗。

可是诗分很多种呢。

其实,不论你写什么诗,哪怕是写现代诗歌,都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的。

我们所讲的近体诗,看是要求很严,规矩很多,真的很难写。

其实,真要想学写诗,学好这近体诗才是最基本的基本功,这相当于武功训练中的“扎马步”,近体诗就是你诗学造诣的马步,马步不稳,打出来的拳脚都是花拳绣腿的花架子,被人一推就倒了。

而近体诗,就是诗学的“马步”。

学写近体诗,是你写作其他任何体裁诗歌的基础,甚至包括你可能喜欢写的现代诗歌。

国文知识:近体诗

国文知识:近体诗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语译】渭城清晨的小雨润溼了轻尘,旅舍外, 嫩绿的杨柳更显得苍翠。再干一杯吧!再向西 出了阳关以后,你就看不到老友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语译】滔滔黄河流向远方,彷彿飘上云端,一座 孤城立在万仞高山之上。羌笛何必吹〈折杨柳〉 这曲调,徒然使人心酸;中原的春风吹不到玉门 关外。
时代
代表作家
金 元好问诗称大家,慷慨悲凉。
明 高启诗风豪放清逸,与刘基齐名。
清 王士祯、龚自珍有名于时。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比较
种类 古体诗(古诗) 近体诗(今体诗)
时代 作者
起于两汉, 兴盛于六朝, 后代仍有所作
士大夫
盛于唐, 唐宋之后亦有所作
士大夫Βιβλιοθήκη 音乐性 徒诵不歌徒诵不歌
字句 多五言、七言
五言、七言
种类
现代诗
别称 新诗、白话诗
年代 民国以后
韵脚 不一定押韵
句型 长短句
古典诗
旧诗(古体诗、近体 诗) 清代以前 押韵, 古体诗、乐府诗可换 韵
近体诗限定字数
现代诗与古典诗的比较
种类
句数 对仗
现代诗
不限 不必
古典诗
近体诗分律诗(八句)、 绝句(四句),其余不限
近体诗中律诗有规定对仗
平仄 不限平仄 近体诗有平仄限制
意气浩然。
情境冷峭。
前人对唐诗与宋诗的各类比喻
唐诗
宋诗
以年岁 喻之
少年才气发扬,中 岁意气遄飞,遂为 唐体。
晚节思虑深沉,老来 吟咏适意,乃染宋调。

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标准和技巧

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标准和技巧

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标准和技巧⼩乌⽼师的诗词课程讲义尽⼼了便⽆悔2018年元⽉整理收藏近体诗的押韵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我国的民歌、诗、词、曲⽆不押韵,所以诗歌⼜叫韵⽂。

押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的末尾,使诗歌读起来顺⼝,听起来悦⽿,容易记得住、传得开。

押韵的⽅式,古体诗⽐较⾃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平声押韵,也可以⽤仄声押韵;可以⼀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形式⼜有多种。

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式,则有定规。

⼀、⼀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三、不论五⾔、七⾔,都是双句⼊韵,单句不⼊韵。

但⾸句可以⼊韵,也可以不⼊韵。

七⾔诗⾸句⼊韵的较多,五⾔的较少;四、押韵句的尾字⽤平声,不押韵的必须⽤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仄声,不押韵的⽤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的标准。

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起,分成若⼲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韵》。

《⼴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

到了⾦代,以《平⽔韵》为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

平⽔是平阳府城(今⼭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于此城,故名《平⽔韵》(⼀说为南宋时代平⽔⼈刘渊根据前⼈韵书修编⽽成,故名《平⽔韵》)。

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声17韵。

各声韵⽬第⼋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

元、明、清各代,都以《平⽔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直沿⽤到现在。

前⼈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

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韵部。

近体诗基础知识

近体诗基础知识

近体诗基础知识近体诗基础知识分类:诗词选修 | 标签:近体诗基础知识近体诗基础知识一、古体诗和近体诗我国古典诗歌,从形式上讲,大体可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词诗两种。

格律诗初成予南朝齐梁时期,最后完成并定型于唐代。

唐人把汉魏以来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古诗或古风,而把新近时兴的讲究格律的诗叫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称呼,遂把格律诗称为近体诗了。

其实,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无论古体和近体,其形成的年代都已很久远了。

古体诗与近体诗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规矩较宽而后者规矩严格。

规矩严格如同法律,动辄不得违犯,这就是近体诗被称作格律诗的原因。

二、近体诗的种类近体诗又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

律诗包括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包括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绝句一体(主要是五绝)在唐代近体诗定型以前就已经有了,应属于古体诗,但到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出现以后,原先不讲格律的绝句也向近体诗靠拢,遂有了讲究格律的绝句。

这就是说,绝句有两类,一类是古体绝向(简称古绝),一类是近体绝句(简称律绝)。

以下我们要讨论的,专指律绝一类。

三、四声和平仄近体诗的规矩(即格律),约而言之,在于声调的和谐与形式的整齐排偶。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形式的整齐排偶并不复杂,最难而且复杂的是声调的和谐。

在讲到声调的和谐之前,须先知道什么是四声和平仄。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都有四声。

不过古四声和今四声不完全相同。

今四声是: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

古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古今四声的不同在于古平声不分阴阳,而今四声中没有入声。

在现代地方方言中,南方(江浙、两广及江西、湖南一带)还保留有入声,北方,尤其是中原一带入声则完全消失了。

古四声向今四声的变化大约是在元朝完成的,这个变化,语言学家把它概括为两句话。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意思是:古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声,入声则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了。

有一些字,今天读来是平声(阴平或阳平)、上声或去声,在元朝以前它们却应该是入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 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 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 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 B、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 《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C、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 为颈联,五六句为颔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 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D、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 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红楼梦》中薛宝钗说:“一个香菱没闹清, 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 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 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两个现成的 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下列对其中 划线部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杜工部,杜甫,唐代诗人,曾为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B.韦苏州,韦应物,唐代诗人,曾为苏州刺史, 故也称韦苏州。其诗风格闲淡简雅。 C.温八叉,温庭筠,晚唐词人,“八叉手成八韵, 名‘温八叉’”。其词风格浮艳靡丽。 D.李义山,李清照,南宋词人,其作品往往主题 凄切,文辞难懂。其词风格隐晦含蓄。
练习二
请你用对联形式为下面新闻拟一则标题。
今年以来,上海各媒体努力探索,使新闻 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推出了“文 明从我做起”等一批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栏目和报 道。为了拯救患白血病的留美学子余健,文汇报举 办了骨髓捐献志愿者验血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 极响应。 心中有读者
范例:
笔端含深情 一方有难八方助,验血献髓见真情。
格 律 诗 基 本 知 识 介 绍
近 体 诗 知 识
1.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 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 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 平仄、对仗、用韵 等都有严格的规 定,主要有律 诗和绝句。
近 体 诗 知 识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
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
•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 A.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 宋。 B.唐初期,在诗的体式上,完成了五七言律 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 体诗而言的。 C.杜甫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 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的代表作。 D.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 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
诗 歌 鉴 赏 指 要
山 居 秋 暝
王维
律诗 中间 两联 要求 对仗
空山/新雨/后,平平平仄仄, 首联 天气/晚来/秋。仄(平)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仄(平)仄平平仄, 颔联 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平(仄)平平仄仄, 颈联 莲动/下/渔舟。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平仄, 随意 / 春芳 / 歇, 尾联 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平。
诗 歌 鉴 赏 指 要
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1.基本要求
鉴赏诗的内容、形象、
诗 歌 鉴 赏 指 要
语言和表达技巧。
学 海 导 航 P5-5 2. 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 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 (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 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 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 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 统一。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D ) A.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人称 “初唐四杰”,他们逐渐突破宫体诗风的格局, 给唐诗带来了新鲜的内容和刚健活泼的风格。 B.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的诗常将诗情、 画意、禅理熔于一炉,苏轼评其为“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C. 李白诗歌豪放飘逸,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二人被 称为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座。 D. 北宋前期的词在风格和内容上沿袭了唐五代词的 精神,以豪放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 主旨,体裁以小令、中调为多。
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
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 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 起”与“平起”两式。
练习一
• 下面是南京名园瞻园的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 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 按照对联的基本常识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 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 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 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 答题要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 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B、词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 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 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C、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 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 以下)。 D、曲,盛行于宋代,又称“元曲”,也是配 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
此标题不符合对联要求, 推新栏,实现三贴近 不对仗;也无法概括新闻 办活动,奋争一命存 的内容。
“春晚”对联
• • • • • • 上联:春晚迎春春不晚 下联:喜扬春喜喜气扬 上联:游子吟 乡愁 静夜思 荷塘月色 下联:文人道 思痛 上林赋 三味书屋 上联:百善孝为先 常回家看看 下联:千健走为上 多出去瞧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