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基础知识(2013)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它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入门格律诗词,需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一、格律诗词的基本构成要素
格律诗词一般由词头、平仄、韵脚、字数等基本构成要素组成。

其中,平仄是格律诗词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每个字的发音方式。

二、格律诗词的韵律要求
格律诗词的韵律要求非常严格,它不仅要求每个字的发音,还要求每句话的韵脚要和前后句的韵脚相对应。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首先需要学习韵律的基本知识。

三、格律诗词的字数要求
格律诗词的字数要求也很严格,一般要求每句话的字数相同,不允许出现多余或者缺少的字。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需要注意字数的掌握。

四、格律诗词的写作技巧
格律诗词的写作技巧也非常重要,包括词头的选取、韵脚的搭配、平仄的运用等等。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需要学习一些写作技巧,才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词。

以上就是入门格律诗词的基础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开始学习和写作格律诗词了。

- 1 -。

格律诗基础知识-资料PPT文档56页

格律诗基础知识-资料PPT文档56页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格律诗基础知识-资料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诗基础知识: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偶、压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对,即平仄相对。

粘,也是平仄相粘都是指每一句在2、4、6位置上相对或相粘的平仄规则。

对偶,是指词性的对仗,词语或短句结构的相称。

押韵,是为了达到诗词整体的音律和谐,而人为地要求诗句尾字要符合统一的韵字法度。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句韵字的选取。

那么,今天在讲律诗的起承转合之前,我们先学一下流水对(对联的一种),这对写诗很有帮助。

流水对:是指对偶的诗句在诗意上就像流水一样,上流下接,不能截断。

因此,在形式上虽然分成两句,但意思却互相连贯,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说,上下紧密结合,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就不完整了,如杜甫:如:忽闻哀痛诏,又下盛明朝.又:可惜欢吴地,都非少壮时.又: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再举例说明“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

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孟浩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与流水对相反,对偶时如对出了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则称为并肩对,往往显得板正生硬。

并肩对跟犯了相隔的对联差不多。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比较不容易弄出来的一种对子。

一首诗里面有了一联的流水对,就显得灵动了许多。

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

”“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著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

格律诗基本知识

格律诗基本知识

格律诗基本知识这里的韵,是指依韵、步韵、借韵,以及撞韵、挤韵、死韵、活韵、错韵;前者是指创作的手法,后者是指用韵上的错误。

具体的概念是:1、依韵、步韵,是和诗的一种创作手法:依韵就是和别人的诗的时候用其韵字的所在韵部的字,不要求每个字都同;而步韵要求就是与所和之诗所用的每个韵字都一样且相关的位置也一样。

实例:七律:春红(韵七阳)【城市的鱼作】一夜东风绿草堂枝头竹外遍红妆新桃初绽三分玉小蝶纷争一脉香更有风情飞杏乱又邀春色入篱墙红颜得意浑无我落去霓裳始尽狂和诗(一)依韵七律春红【慕容子夫作】何处清风碧水长?轻还槐柳已梳妆;那年桃树初开蕊,引得雏儿嬉闹忙;渐渐花心难待月,盈盈墨客好杨芳;诗情总在春园内,红雨满怀思绪狂。

和诗(二)步韵七律春红【慕容子夫作】暮鼓晚钟初上堂,青眉此刻淡描妆;桃花无语谁留客,孤烛空心影逸香;忽有邻门捎信物,只因红杏出春墙;流霞不怨今生已,惹得诗痴泼墨狂。

2、借韵:仅限于首句入韵的诗格,仅仅是首句的韵字可借邻韵,实例:七绝:偶尔癫疯【慕容子夫作】绿墨染轻窗,诗心竟自狂;青莲难醉我,把盏吻花香。

此诗就是借韵:窗是三江韵部,而狂、香,在七阳韵部;而“窗”是仄起首句入韵的第一句诗的诗尾字,若在其它格(非首句入韵,不管是平韵和仄韵)是不可以的。

就是在要求的格内,非此位置,比如第二第四等,也是不行的。

律诗的借韵原理同上。

3、撞韵: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比如七绝的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实例:若是我这样写,那么就是撞韵了:暮鼓晚钟初上堂,青眉此刻淡描妆;流霞不怨今生【享】,惹得诗痴泼墨狂。

这个【享】就是平声韵的同韵母仄声字,乃是撞韵。

4、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

实例:若我这样写,就是挤韵了:暮鼓晚【红】初上堂,【芳】颜此刻淡描妆;情【场】不怨今生已,惹得窗【凉】泼墨狂。

大家读,是不是拗口?此乃挤韵。

5、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

格律诗入门

格律诗入门

5、律诗的对仗
1、中两联对仗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2、首联对仗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3、格律诗的格律
(1)五言律诗、绝句
平仄的基本格式(格式1):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例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同句相对,邻居相粘:
格式2: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诗: 南山宿雨晴, 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 无非送酒声。 ——刘禹锡《路旁曲》 例诗: 岸芳春色晚, 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 渔舟夜不归。 ——司空曙《黄子陂》 例诗: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第三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第四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第二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诗入门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入门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入门的基本知识众所周知,对想学习格律诗的诗词爱好者而言,首先感到棘手的就是“格律”这个拦路虎。

如何去克服这个困难,从而能更便捷地掌握这个规律呢?笔者就自己学习格律诗,谈一些学习体会,以供初学者参考。

一、关于字的平仄声古人对字的平仄声有一个总结:“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虽然顺耳好记,却颇费理解。

更何况上、去、入声均为仄声,也无须去分辨。

窃以为,对于字的平仄声可以作这样的判断:即平声字在读的时候,在声音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尾声可以拖得很长,而仄声字在读的时候,在同样的情况下,尾声难以拖长。

因为古人将字的读音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在汉语拼音中将不少入声字都分解到阴平、阳平中去了。

所以若以汉语拼音来甄别的话,我认为上声和去声一定是仄声,(当然,可平可仄的词除外)阴平,阳平一般为平声,但是也有很多原来为入声的字是仄声。

如:阴平:喝、粥、屋、哭、一、八、发、拨、劈、霹、黑,阳平:疾、急、菊、局、革、熟、伐、罚、拔、席、白、亳、薄、毒、察、侠等等,不胜枚举。

(详见附录1《古代入声转为现代平声的字》这些字若用汉语拼音去读都是读成平声,但事实上它们都是仄声。

因为这些字只要用都昌话读一下,就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仄声。

那么,如何去辨别一个字到底是平声还是仄声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用汉语拼音读后,再用都昌话去读一下,只要有一种读法是仄声,那么这个字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为仄声,若两种读法都是平声,这个字就可认定为平声。

我觉得,这是都昌人辨别平仄声的有效方法。

二、关于格律诗的“对”与“粘”在弄懂词语平仄的基础上,我们来说说格律诗的“对”与“粘”首先,我们知道,格律诗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是成联存在的(每两句为一联),若我们把每一联的上一句称为“奇句”,下一句称为“偶句”的话,那么“对”就是指同一联的奇句与偶句间的平仄是相反的,否则就是“失对”,也就是翻调了。

如:奇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偶句即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诗基础讲座13》-对仗

《格律诗基础讲座13》-对仗

一、对仗
(四)何谓借对?
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借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 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
例:“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
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示乙词(字),借音多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例: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
一、对仗
(三)何谓宽对??
即两句在词性方面容宽,如以形容词对动词,副词对助词等。 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例: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李白
一、对仗
(七)何谓扇面对?
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 对第四句。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作者:唐·白居易 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作者:唐·杜甫 喜近天皇寺,先披古画图。 应经帝子渚,同泣舜苍梧。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例:欲寻芳草去, 还与故人违。——孟浩然《留别王维》
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 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例:闇声啼蟋蟀,乾叶落梧桐。(白居易) 例: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
一、对仗
2、形容词 (快慢、轻重、胖瘦、大小、高低) 3、数词(数目字)一、二……十、百、千、万、亿、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基础知识∙
1.普通话声调中的阴平、阳平称为平声,上声、去声称为仄声。

2.两句为一联或一个对子:前一句称为上联、上句或出句,后一句称为下联、下句或对句。

在八句律诗中,一二句称首联(或第一联),三四句称颔联(或第二联),五六句称颈联(或第三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第四联)。

3.每句最后一个字称为脚。

押韵的脚称为韵脚,不押的称为白脚。

4.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规则是词性相对应。

例如:抗美与援朝。

5.孤平,是指近体诗单个句子中,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这个毛病主要是针对五律的“平平仄仄平”句式和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

6.三平调,是指近体诗的一个句子中,句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这个毛病主要是针对五律的“仄仄仄平平”句式和七律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

格律诗写作要求∙
一、声律(声调)要求:
1.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交错)
2.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一联内上下两句(即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的平仄相对(相反),只要节
拍字(二四六字)平仄相反即可。

3.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两联间(即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的平仄相粘(相同),只要节拍字(二
四六字)平仄相同即可。

4.脚分明:①韵脚的平仄都相同;②白脚与韵脚的平仄相反。

5.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6.力避三平调,切记犯孤平。

避免孤平的方法:五言的第一个字、七言的第三个字不用仄声。

补救孤平的方法:把孤平字后面的相邻字改为平声。

以七绝为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易犯孤平的句式,避免法①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用仄声②补救方法:孤平字后相邻字改为平声)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易犯三平调的句式,避免的方法: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不用平声)
二、对仗(对偶)要求:①律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中间联都必须工对(句法、词性要相同)②而绝句只有四句,可以不对仗;③上下句相应位置不能使用同字对。

三、押韵要求:①偶数句末必须押韵(多为平韵),奇数句末可押不押(当首联不对仗时,首句常入
韵;反之,常不入韵);②尽可能不使用同一个字重复作韵;③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
音的字作韵;④最好押同一声韵(都是平声韵或都是仄声韵)
四、章法(逻辑结构)要求:只要意思连贯即可:一般说来,①绝句为起承转合,②律诗为起承转承∙余浩然: 格律诗词写作, 岳麓书社, 2001年6月.
转承转合。

五、节律(节奏结构)要求:诗句的意义结构与节奏结构相吻合:
1.七言句的三种节奏结构:一二、三四不分,二三、四五不连。

① 1 2 — 3 4 — 5 6 — 7 ②1 2 — 3 4 — 5— 6 7 ③ 1 2 — 3 4 — 5— 6 — 7
2.五言句的三种节奏结构:一二不分,二三不连
① 1 2 — 3 4 — 5 ②1 2 — 3 — 4 5③ 1 2 — 3 — 4 — 5
六、实例分析: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Gu an),韵脚
○●○
万里长征人未还(Hu an)。

韵脚
●○●
但使龙城飞将在(Zai),白脚
●○●
不教胡马度阴山(Sh an)。

韵脚
○●○
分析:
从平仄图中,可以看出一句之内平仄交错(略)、一联之内平仄相反(首联中的时与里、月与征、时与未和尾联中的使与教、城与马、将与阴均相反)、二联之间平仄相同(略)的规则;
从汉语拼音中,可以看出:首联和最后一句句末韵母均为平声an,符合脚分明中的规则①;
第三句句末韵母为仄声ai,与韵脚的平声相反,符合规则②。

写诗首要的是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准确简明地表达出来。

如果写作要求与思想的表达相矛盾,写作要求就要服从于思想的表达。

总之,写诗时不要考虑要求,当写完后再以要求锤炼原稿,尽可能使之字字珠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