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共89页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

北京 天津 GDP(亿元)
苏州
上海 广州 重庆 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
背景解读——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态势
国内先进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
重庆经开区 778亿元 85亿元 165亿元 8亿元
工业产值规模:3000-4000亿元左右,
地均工业产值:120亿元/平方公里左右。
工业增加值规模:500-1000亿元左右。 地均GDP :20亿元/平方公里左右(GDP)
形地貌较为破碎、起伏较
大。 场地整理代价较高,
土地开发需要考虑投入产
出的综合平衡。
1 自然本底条件
景观格局分析
河流湿地 保留山体
制高点
景观控制点 连续山脊线 垂直界面
“一江两河两山”的格局 肌理形成了未来片区的总体 景观骨架。
两河之间地带为用地范围 内空间层次最多,景观丰富 度最高的地区。 沿长江内河两岸地区从空 间尺度、水体功能、用地开 敞度、平整性、连续性上来 考察,均构成了区域难得的 滨水空间。
促进国家级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
初 始 发 展 阶 段
努力优化投资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深化体制改革 快 速 发 展 阶 段 着力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切实推动城市化进程 大力推动改革创新 科 学 发 展 阶 段 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 集约发展,注重生态与节能 优化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 统筹整体安排,推进区域联动
以发展产业为主 线,整体建设逐步 高端化、综合化。
快速发展阶段:“三为主,一致力”
• • 以引进外资为主,兴办工业项目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学发展阶段:“三为主,两 Nhomakorabea力,一促进”
96 中规院: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 QQ

北京 天津 GDP(亿元)
苏州
上海 广州 重庆 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
背景解读——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态势
国内先进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
重庆经开区 778亿元 85亿元 165亿元 8亿元
工业产值规模:3000-4000亿元左右,
地均工业产值:120亿元/平方公里左右。
工业增加值规模:500-1000亿元左右。 地均GDP :20亿元/平方公里左右(GDP)
形地貌较为破碎、起伏较
大。 场地整理代价较高,
土地开发需要考虑投入产
出的综合平衡。
1 自然本底条件
景观格局分析
河流湿地 保留山体
制高点
景观控制点 连续山脊线 垂直界面
“一江两河两山”的格局 肌理形成了未来片区的总体 景观骨架。
两河之间地带为用地范围 内空间层次最多,景观丰富 度最高的地区。 沿长江内河两岸地区从空 间尺度、水体功能、用地开 敞度、平整性、连续性上来 考察,均构成了区域难得的 滨水空间。
250 200 150 100 50 0 北京 天津 上海 广州 苏州 茶园 47 141 111 194 120 115
24.63 产值(亿元) 10.4 10.0 35.7 11.1 11.6
重庆大唐新数码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重庆泓浦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广益摩托车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
0.07 0.18 0.05 0.02 0.16
7.66 0.87 3.08 0.28 0.36 0.20 0.15 17.42 100.00
2 发展基础与用地需求
计划建设用地需求
北部新区总体规划223738527 共47页

二、地理位置
北部新区位于《重庆市 城市总体规划》中主城与外 围组团之间,包括渝北区鸳 鸯、人和、大竹林、礼嘉四 镇,总用地129.3KM2。
北邻2个外围组团(蔡 家、两路),南接2个主城 组团(大石坝、观音桥)。
三、开发优势
北部新区于2019年4月25日正 式挂牌。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的北 部,地域面积130平方公里,下辖 人和、鸳鸯、大竹林、礼嘉四镇, 人口9.6万。北部新区地势较为 平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南与渝 中区和江北区相邻;北靠重庆江北 国际航空港;西临嘉陵江,与沙坪 坝区一江相望、与北碚区一桥相隔; 东南与寸滩汽车滚装码头不到三公 里,在园区内以54米宽的高等级 公路相连。北部新区内,有210、 319和212高等级公路呈“U”字型 分布,渝怀铁路从区内穿过,重庆 新的火车客运站设在新区内,西南 最大的电信交换枢纽之一座落在新 区边沿。
结合奶牛牧草、花卉生产、优质果品、特色蔬菜等生态 农业建设,组织游览项目,丰富都市特色旅游内容。
十 三 、 交 通 规 划
光电园 1号大道
经开大道
华新分流路
对外交通:一条铁路:渝怀铁路(江北客运站) 二条轨道:3号线:南坪-龙头寺-机场 5号线:玉清寺-童家院子 三条高速路:渝长、渝合、机场高速路
• 注重水际线和天际线之间建筑与地形展开面,依山就势、起伏有致 • 采用自由式路网,营造步移景异的动态景观效果 • 注重建筑单体与地形的呼应关系。屋顶富于变化,多采用坡屋顶、退台及屋顶花园 • 规范广告空间,广告、小品利于环境美化,杜绝分隔城市空间、遮档立面 • 丰富夜间景观。注重对标志建筑、制高点、重要空间的夜间灯光处理,以轮廓灯、 投射灯、霓虹灯为主体,营造立体夜间景观
生态型开发:适应研究开发对环境需要(如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 ,创造性地对自然生态的保护,采用“串珠状”结构,在绿丛中建设研究单元。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綦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年)的通知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綦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綦江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6.18•【字号】綦江府发〔2020〕13号•【施行日期】2020.06.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正文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綦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年)的通知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在綦市属机构,有关单位:《重庆綦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2020年6月18日重庆綦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年)一、规划总则1.1 规划背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各国应对经济挑战、抢占竞争制高点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以大数据和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为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重庆市着力强化区域创新发展的技术供给、资本来源、创新生态“三个关键支撑”,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扩大试点、与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等重点工作,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国家高新区是推动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为主要的战略力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共有高新区169家,依托其中代表性突出、综合实力强的国家高新区,国务院先后批复建设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9家。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智慧园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智慧园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7.03•【字号】渝经信园区〔2018〕17号•【施行日期】2018.07.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文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智慧园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渝经信园区〔2018〕17号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两江新区、万盛经开区经济信息主管部门,各开发区、工业园区:为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进新时期全市工业园区转型发展,我委决定启动以信息基础设施优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产业智能化转型为主要任务的智慧园区建设。
现将《重庆市智慧园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提高思想认识。
实施智慧园区建设是推进新时期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要充分认识当前推进智慧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总体方案,结合实际情况,扎实抓好智慧园区建设各项工作,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加快将全市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产业发展智能化的现代产业新城。
二、有序推进实施。
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示范、全面覆盖”的原则,根据总体方案所明确的建设任务、架构设计、工作计划和相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抓紧梳理各工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智能化发展、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现状,研究提出建设具体需求,明确建设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并尽快实施,确保在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智慧园区建设任务。
三、加强统筹协调。
我委将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智慧园区建设的工作调度,及时收集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加强对各地智慧园区建设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引导各园区按照总体方案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要加强沟通协调、互通有无,定期报送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建议和工作成效,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效推进。
重庆市总体规划浅析PPT课件

土地人口承载力高,人地矛盾突出。 2005年重庆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40 人,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2.6倍; 人均耕地面积1.07亩,仅占全国平 均水平的76%;土地利用率91.34%, 土地垦殖率27.50%,均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
规划依据
理论依据 事实依据
法律法规
《城市规划原理》
重庆的自然社 会经济等一切 资料数据
土地利用特点
大城市,大农村。重庆市是我国中 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全国 四大直辖市中幅员面积最大,直辖 时间最短的大城市,城市化水平尚 不高,城市实体正在发育成长之中。 而且全市农业用地比重大,2005年 全市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4.42%, 农村建设用地占城 乡建设用地的 77.62%,充分体现了大城市、大农 村的土地利用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 城市规划法》、 《重庆市城市规划 管理条例》、《重庆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城市发展目标
把重庆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富有山城江城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充 满吸引力和竞争力,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山水格局分析
都市区绿地现状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1
2014年总体规划深化的主要内容
(一)突出了国家中心城市职能
为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规划除进一步明确 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城 市形态等的综合发展目标,即:建设具有强大“区域 组织功能”的国家中心城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 面小康、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建成我国重要的先进制 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内陆开放高地,构建功能 完善的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还 增加了“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的要求,彰显了重庆的 山水城市特色。
重庆两江新区最新规划图__全

重庆两江新区最新规划图(全面解读) 2010年6月19日摘要: 市长黄奇帆认为,就目前重庆金融业的增速和辐射力来看,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既有现实可行性,又有长远的前瞻性。
国家批准重庆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优先支持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
+ |, Y+ l+ t% Y9 h两江新区全球贸易版图重庆两江新区区位图两江新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H0 Y- U3 Z6 q/ a* _/ ]9 W8 @7 X8 o% q. G新定位! Q" u: Y. g, w) \' A/ [6 v●城乡统筹先行区! ?6 y7 m* k$ S6 d& q9 t- P0 i; K9 `" I' `/ P重庆市将按照统筹城乡的基本要求,争取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民工制度建设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的先行区。
解读: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发《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重庆重任在肩,如何“啃”掉这个骨头,需要政策改革。
! l$ u+ _) h7 J# \/ ^/ K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维新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实施,需要先在一个区域进行试验,以便为大面积的政策展开提供示范,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应该承担起这个职责。
: F- `/ ]! ~- }$ p7 ?“城乡统筹必须依靠城市化来推动,两江新区的设置,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承接东部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转移,也就是说两江新区能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这是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统筹的现实路径选择。
”重庆大学教授蒲永健说。
9 ~/ `' M/ Y7 B3 B4 d' u! W$ l●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 _. v2 g. B# T9 L% a1 q) i/ @9 c7 o4 e! X3 O两江新区将作为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构架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集中打造鱼石片区万亿工业基地,建成西部会展中心,形成西部高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庆市两江新区总体规划

2003-2004 商贸 项目 创新 项目 服务 项目
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
2005-2007
天津港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 天津临港工业区 天津东疆保税港区 国家干细胞基地 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
北碚区
常住人口79万
渝北区
常住人口68万
江北区
3
CAUPD
五大定位:三个职能两个模式
功能和模式的双重要求
在2005年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热潮中,国家特区都展开了 “二次改革”。 特区的作用不再仅仅是推动经济发展而是引领模式转型。
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在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是总量扩张而是将国家中 心城市和重要城市打造顶级世界城市.
2008年 1998年 2008年 GaWC GDP(万亿$) GaWC 美国 欧盟 日本 中国 14.26 18.39 4.9 4.4 11 21 2 2 17 46 1 4
全球权威:GaWC世界城市体系(1998-2008) 5
CAUPD
1.1中国城市走向世界:内陆开放、高端切入、模式创新
伴随知识经济发展,世 界城市功能正在从产品 输出向资本输出及知识 与文化输出转变。 中国城市正在依据各自 优势全力培育自身的科 技生产力、文化影响力 和消费吸引力。
以城市模式创新支撑功能转型是必然选择,回归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建 设低碳绿色智能的城市基础设施。 从2008年sassen世界城市排名来看,中国城市在经济、金融和商业上的指 数相对较高,但在创新、制度和宜居方面总体偏低。
1986
制造物流指标
金融商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