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合集下载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一)陪都十年计划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控规人口预测

控规人口预测

本次规划将从综合分析、用地平衡、建筑平衡三种方法,对支坪片区人口进行预测。 (一)综合分析 通过借鉴过内外相关新城人口预测方法,支坪片区人口发展主要着重三方面: 1、规划区对几江旧城人口转移的承接 中高档居住是规划区一个重要的功能。便捷的交通、优越的环境必将吸引大量江津城区中高收入人群来次置业。江津区中心城区现状人口约38万人,中高档收入人群按10%计,来支坪置业人口按50%计,则支坪 片区吸引几江旧城人口数约为1.4万人。 2、规划区发展对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人口的吸引 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规划区未来将对支坪街道人口带来强大的吸引力。现状支坪街道总人口约4.5万人。依据《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江津区城镇化率大道75%。保守估计,城镇化率按 75%计, 规划区的吸纳能力按50%计,则规划区对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人数为1.7万人。 3、重大项目带来的人口及就业岗位 (1)第三军医大项目及职业教育功能吸引的人口 参照全国普通大学在校学生平均人数估算,第三军医大学的学生人数初步估计约为10000人左右。规划争取2-3所职业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生人数约为3000~4000人。按照教职员工与学生人数比1:7的比重, 则第三军医大项目及职业教育功能吸引人口约1.6万人。 (2)光彩国际产业园项目 据《光彩国际游艇产业园概念性规划》显示,产业园将提供约2-3万个就业岗位,如果算上游衍生产业,提供就业岗位逾10万人。保守估计,规划区吸纳约3万个产业人口,带眷系数取1.5,则游艇基地项目为规划 区带来约4.5万人。 重大项目带来人口约6.1万人。 通过以上分析,规划区人口规模约为9-10万人。
3.2.4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3.
人口预测:
2
居住区用地面积约354.89公顷,平均容积率取1.8,扣除10%的商业服务建筑面积,得出居住建筑面积约574.92万平方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江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江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江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1.23•【字号】渝府[2006]13号•【施行日期】2006.0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江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渝府[2006]13号)江津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江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报批的请示》(江津府文〔2005〕15号)收悉。

经市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江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近期至2007年,规划人口27.2万人(其中中心城区24.4万人,双福组团2.8万人),建设用地规模21.7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19.22平方公里,双福组团2.53平方公里);中期至2010年,规划人口35.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31.5万人,双福组团4万人),建设用地规模28.7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24.85平方公里,双福组团3.85平方公里);远期至2020年,规划人口67.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60万人,双福组团7.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60.7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49.5平方公里,双福组团11.2平方公里)。

二、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几江街道办事处和双福镇的行政区域,德感街道办事处的镇区及上新、和爱、占家沱、弯弯、草坝、篆山坪、光华、石稻、海螺、陡石、中渡、塔坪、圣泉、三河、坪山、白新、东方红、星光、临湖、红豆20个村的行政辖区,支坪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及其所辖的古家、支坪、双阳、花铺、新滩、联盟、龙井、白溪等8个村的行政区域,先锋镇的镇区及程家、绣庄、大树、香草4个村的行政区域。

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330平方公里。

三、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江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渝西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山水园林城市。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一、总则(一)编制背景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一)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工作大事记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工作大事记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工作大事记2007年09月28日14:16:23 来源:重庆市规划局2003年12月12日,在市委办公厅二楼二会议室,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规委会主任黄镇东主持召开重庆市第二届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了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

会议认为,重庆直辖以来,各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适时调整原批准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十分必要,应抓紧时间做好修编工作,并在规划编制中坚持"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定位和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保持山城、江城特色,完善组团内部功能的两大原则。

修编新版《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构想第一次被提了出来。

2004年1月8日,重庆市规划局向建设部递交申请--"关于开展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请示"。

请示提出,《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自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格局进一步得到强化,山水园林城市轮廊初步显现,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一批重要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直辖市形象大幅度得到提升。

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背景情况发生的显著变化,已批总规对我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义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为适应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切实指导我市的各项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协调,适时、相应地进行修编。

请示得到建设部原则同意,《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进入修编准备阶段。

2004年1月30日,本轮总规修编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正式成立。

修编办公室负责总规修编的各项组织工作,统筹协调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相关事宜。

市规划局局长蒋勇同志担任修编办主任,工作人员从市规划局局机关各处室及规划设计院抽调。

2004年2月2日,总规修编办公室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总规修编项目准备书及重点专题方向。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8.26•【字号】江津府发〔2021〕17号•【施行日期】2021.08.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江津区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已经区政府第126次常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2021年8月26日重庆市江津区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江津区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区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江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期目标纲要》编制,围绕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主要阐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效融入城市、提升城镇现代化建设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重点着眼2021-2025年中期发展,展望2026-2035年远景目标,是推进全区新型城镇化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第一阶段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江津区持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

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江津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市同城、扩容、提质和小城镇提档升级,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城镇化成效显著,为未来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

双福新区、滨江新城等新城区常住人口加速流入,全区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2020年,城镇常住人口达81.87万人,比2015年增加6.6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16%,比2015年提高2.26个百分点,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8.28%(人口统计代码、区划调整前数据)。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1、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占用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村庄和居民点建设应尽量少占农田,积极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加强土地整理。区域性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选址,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用总量。
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根据城镇体系布局,合理确定城乡土地利用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和土地开发与管制的引导。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禁止向长江、嘉陵江和乌江等江河及湖泊水库倾倒固体废弃物和排放处理未达标的废水。合理调整全市生产力布局,在缺水地区和水源上游地区严格控制耗水量大和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保护饮用水源,以城镇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功能为主的水库库区和水源保护区,严禁大规模开发利用,严禁布局污染性产业项目。加强地下水和温泉资源的保护。尽快对污染严重的次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
3)东南部地区
东南部地区包括黔江、秀山、酉阳、石柱、彭水、武隆等6个区县(自治县),面积1.98万平方千米。依托乌江和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等构成的东南线发展轴,形成以黔江为核心,以秀山为主要节点,其它城市和建制镇为基础的点轴状城镇发展区。
2、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重庆市江津区北部新城土地整理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概要

重庆市江津区北部新城土地整理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概要

重庆市江津区北部新城土地整顿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项目招商单位:重庆市江津区招商局二、建设必要性根据重庆市江津区都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都市架构为“一主一副一组团” , 即几江 -德感主中心、双福副中心、支坪组团。

几江是江津旳行政、商业、文化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至 2023年规划都市建设用地面积 8.3平方公里,德感是重庆重要旳现代制造业基地、物流基地和江津新旳居住拓展区,至 2023年规划都市建设用地面积 32.8平方公里。

目前几江城区受地形限制,都市空间无法向外拓展 , 都市建设用地所剩无几,因而急需启动北部新城土地整顿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实行江津“一江两岸” 都市发展战略, 建设完善北部新都市政基础设施, 打造“一江两岸”都市形态, “零距离”对接重庆主城社会经济和地区空间,推进江津经济社会事业旳迅速、友好发展。

三、合作思绪政企合作,互惠共赢。

四、合作原则(一以江津区政府旳政策、土地和项目资源为“载体” ,以投资人旳品牌、人力、资源为“动力” ,严格执行《江津都市总体规划》 ,以及招商方案约定,共同打造高质量旳北部新城。

(二在三位一体旳规划、建设投资和管理过程中,招商方主导北部新城规划管理,建设工程投资、质量、进度管理,以及土地征收与出让管理;投资人主导北部新城规划编制、项目筹划, 以及土地整顿、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等建设资金筹措与项目运作。

五、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重庆市江津北部新城土地整顿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建设投资范围与内容北部新城 22.43KM ²(合约 33644亩建设用地征收、平场整改,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公共建筑设施建设 (详见附图北部新城土地征收整顿范围图。

估计项目总投资约 160亿元 (项目总投资以双方测算确认旳投资为准。

具体建设内容为:1、北部新城国有土地收购及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以及管网搬迁、经成渝铁路权利人同意和有权机关同意后对成渝铁路江津二陀段旳改建 (或新建防洪堤、土地平整等;2、北部新都市政道路、排水(雨、污管网、供电管沟、燃气管沟、供水管沟、弱电排管、路灯、广场、景观灯饰、照明灯饰、都市雕塑、都市绿化、城市公园、都市路标、环卫设施、都市路牌、交管智能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3、北部新城中小学校、医院、影视剧场、文化场馆、体育场馆、会展中心、行政中心等公用建筑设施建设;4、江津中渡长江大桥、粉房湾长江大桥及鼎山隧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为了全面推进江津区域经济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特编制《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条规划原则(一)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土地的最大综合效益。

(二)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深入研究江津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合理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全方位促进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原则。

充分利用江津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的风貌特色,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有利于规划实施的原则。

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又照顾现实的发展要求和近期实施的可行性,又好又快推进城市健康发展。

第四条规划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四)《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五)《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六)《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七)《江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八)《一小时经济圈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第五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规划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六条规划范围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江津区的行政辖区,面积321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几江街道办事处、德感街道办事处、支坪街道办事处和双福镇的全部行政辖区,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343平方公里。

第七条规划适用范围在重庆市江津区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市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文本中带有下划线和加黑字体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第二章(1--5节)第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规划目标及发展战略第八条区域发展目标至2020年使江津成为“1小时经济圈”增长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和“1小时经济圈”辐射川南和黔北地区的重要节点,对外实现区域协调,对内实现城乡统筹,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人居环境优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近期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健全和均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网络基本完善。

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和现代经济社会结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富裕幸福,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第九条区域发展战略(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镇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布局,积极推进中心村和集中居民点的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与重庆都市区、永川、川南地区、黔北地区的交通联系,拓展经济腹地,全方位对接长江上游地区、川黔滇地区乃至湄公河流域,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和合作共享。

(三)全面融入重庆主城战略积极利用重庆主城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承接主城产业和功能的转移,促使自身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第二节区域城镇空间发展规划第十条区域城镇空间格局江津区城乡空间发展格局规划为“一心、两轴、三区”,即以江津中心城区为主的统筹城乡发展核心;以长江黄金水道的东西向沿江城镇产业发展轴,以津马公路、津东公路南北交通干线城镇产业发展轴;以中心城区和珞璜为核心的统筹城乡发展核心区,以白沙、李市、油溪、石蟆等镇为主的中部特色经济发展区,以四面山风景名胜区、中山古镇、塘河古镇为代表的南部生态经济发展区。

第十一条城镇发展分区规划(一)统筹城乡发展核心区该区域主要包括几江、德感、支坪、双福和珞璜镇,是江津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区。

加快江津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打造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

(二)中部特色经济发展区该区域包括白沙镇、油溪镇、李市镇、先锋镇、慈云镇、杜市镇、石蟆镇、吴滩镇、贾嗣镇、龙华镇、石门镇、朱杨镇、西湖镇、夏坝镇、广兴镇。

以实施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为主,以推进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建设为重点,着力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小城镇建设,以渝黔乡镇企业园和白沙现有工业基础,积极发展配套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三)南部生态经济发展区该区域包括蔡家、中山、柏林、嘉平、塘河、永兴和四面山管委会所辖区域。

以改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为主,同时以四面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山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塘河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大圆洞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依托,以蔡家、柏林、永兴为支撑点,发展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生态旅游和特色生态农业。

建设全区的绿色生态屏障、特色生态农业区、渝川黔旅游“金三角”的黄金旅游带。

第三节区域城镇体系布局第十二条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至2010年江津全区总人口为15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城镇人口为89.32万人;至2020年总人口为1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城镇人口为123.75万人。

第十三条城镇等级及规模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镇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格局,以江津中心城区大城市为中心,以珞璜、白沙、李市、油溪、石蟆等5个中心镇为节点,以长江和干线公路为轴线,强化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充分发挥中心镇和一般镇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完善城镇之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提升城镇群的总体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一)大城市江津中心城区,包括几江街道办事处、德感街道办事处、支坪街道办事处和双福镇的全部行政辖区。

其中2020年规划城市人口70万人,规划城市建成区68平方公里。

(二)中心镇中心镇包括珞璜、白沙、李市、油溪、石蟆五镇。

至2020年,珞璜的城镇人口规模为8.1万人,规划建设用地9.15平方公里,独立工矿用地7.83平方公里;白沙镇的城镇人口规模为1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8.5平方公里;李市镇的城镇人口规模为3.5万人,规划建设用地2.8平方公里;油溪镇的城镇人口规模为5.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4.0平方公里;石蟆镇的城镇人口规模为3.9万人,规划建设用地2.9平方公里。

(三)一般镇一般镇包括四面山、石门、中山、塘河等旅游特色镇在内的18个建制镇,2020年城镇人口的规模为0.5—3.0万人,作为区域城镇体系结构的基础,连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纽带。

第十四条城镇性质中心城区: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物流基地、区域性商业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努力建设成为适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

珞璜镇:以能源、建材工业为主导的小城市。

白沙镇:以汽车制造、物流、教育、旅游为主导的小城市。

李市镇:以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为主导的中心镇。

油溪镇:以陶瓷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中心镇。

石蟆镇:以省际贸易、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为主导的中心镇。

其他18个建制镇均为各镇域服务中心,其职能为都市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和集散交易,四面山、中山、塘河等特色镇应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业。

第十五条城镇建设标准(一)合理规划,节约用地,保证城镇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江津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为6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达到97平方米;中心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标准达到80平方米左右;一般城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标准达到70平方米左右。

(二)继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1、城镇道路到2020年,中心城区的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小城市达到12平方米以上,中心镇达到10平方米以上,一般城镇达到8平方米;中心城区和小城市的人均公共停车场面积应达到0.8平方米,中心镇达到0.5平方米,一般城镇应配套相应公共停车场设施。

2、城镇供水到2020年,城镇供水普及率基本达到100%,城镇供水安全可靠性进一步增强。

3、城镇燃气到2020年,中心城区燃气气化率达到100%,中心镇达到90%以上,其它小城镇达到70%左右。

4、城镇环境卫生设施和绿化建设到2020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中心镇和其它小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左右,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城镇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中心城区的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9平方米;城镇的绿化条件进一步好转,其中中心镇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一般镇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普遍提高到30%左右,人均公园绿地提高到5平方米以上。

第四节区域综合交通规划第十六条发展目标通过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和管理,优化城乡交通结构,实现城乡道路网和公路网一体化发展。

发挥水、公、铁联运优势,构筑江津与成渝城镇群、川南黔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运输大通道,建成立体综合交通网络。

实现中心城区内部“十分钟通达”、中心城区与重庆都市区“30分钟通达”的时空交通目标。

第十七条城乡交通统筹安排交通设施用地。

整合对外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乡村交通系统。

构建和完善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中心镇为重点的路网体系。

整合城市公交系统和乡村客运系统,实现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

一是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全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着力构建和完善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中心镇为重点的路网体系。

对县级道路进行景观营造和提档升级,完善标志、标牌、标线、信号灯、路灯等交通配套设施。

大力建设乡村公路网络、客货运站场、步行道等交通设施,实现行政村乡村公路建设通油(水泥、沙石)路的目标。

二是以站点建设为重点,全力推动公交化上新台阶。

规划客运中心枢纽站和镇级站,新开村际公交线路。

规划农村各级交通枢纽,逐步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农村的交通可达性,降低农村居民交通出行成本,着力改善农村交通服务水平。

第十八条公路规划渝泸高速公路和外环高速公路共两条高速公路,规划江津至永川、璧山、九龙坡、大渡口、巴南、綦江的高等级公路,共同构成江津对外公路交通网络主骨架。

江津区公路干线网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津马路、双东路、吴羊路、朱杜路、珞嘉路、沿江大道为主骨架,辅以石嘉路、德塘路、西永路、珞广路、中先路、来福路等一般公路共同构成江津区公路干线网络。

第十九条铁路配合建设重庆市枢纽外环线中的东南环线,线路走向为江北客站—南岸—巴南—珞璜,需控制好铁路线路走廊并按编组站的建设要求预留珞璜站的发展用地;配合成渝铁路、渝黔铁路线提速改造和重点车站改造,预留相关车站的发展用地,改善现有铁路站点的道路交通条件和公交服务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