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授课重点提纲

合集下载

毛概提纲

毛概提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本章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本章教学重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深刻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毛概提纲

毛概提纲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一化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转变。 4、简述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6、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要采取和 平赎买的方式? 7、简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必要 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 经历的阶段。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 不动摇。 4、试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相互关系 5、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6、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三步走”发展战 略的内容。 7 、如何理解“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认识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 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 8、简述21世纪头5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5、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7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四、论述题和材料分析
1、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伟人”,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3、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4、“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 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5、为什么说毛泽东是伟人? 6、评析毛泽东的历史功过。

毛概提纲完整版

毛概提纲完整版

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内涵: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人民军队建设、军队战略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建设和文化工作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1、两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2、关系: 1、一脉相承,与时俱进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实力条件下进一步丰富了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5、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

内容: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际③实事求是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毛概提纲

毛概提纲

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次提出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6.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7.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方面8.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条件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章1.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及区别5.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及其依据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9.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10.统一战线的决定性因素11.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环境12.中国革命道路的意义第三章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2.为什么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3.社会主义改造遗留下来的问题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5.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6.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第四章1.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2.针对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毛泽东采取的措施3.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理论成果4.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5.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依据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4.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相互关系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7.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及其之间关系第六章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4.中国梦的思想内容、实现途径第七章1.改革开放的背景2.改革中存在的问题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5.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原因6.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7.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8.为什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第八章1.计划经济(历史作用、局限性、实行原因)2.市场经济(实行原因、功能、局限性、要求)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原因+怎么做)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原因+意义)5.正确认识先富和后富的关系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收入差距的必要性7.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8.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及原因10.如何争取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11.国体、政体、基本政治制度1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13.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义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6.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17.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18.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第九章1.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基本内容+重要意义)3.港澳回归的意义4.新形势下对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方针第十章1.当今时代主题及其依据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3.和平发展道路(内涵+依据)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十一章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2.为什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3.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6.为什么要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7.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8.新世纪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第十二章1.党的性质和宗旨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3.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4.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5.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水平辨析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要经历的阶段3.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4.在我国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只荣辱。

毛概课本详细提纲

毛概课本详细提纲

毛概课本详细提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P1第一节马克思注意中国化及其发展P1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P11.为什么要中国化?P3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5第二节毛泽东思想P7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P7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P7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P8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P9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P9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P10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P10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P11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P116.党的建设理论P127.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P13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P13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P14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P15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16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P16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P18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P19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P19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P19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P19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P2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P20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P20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P21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P21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P21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P2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P22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P2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P23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注意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24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P24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P27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祖国和理论成果的精髓P29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P34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P34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P34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P34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P38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38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P38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P39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P4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P42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P43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P46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P46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P47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P47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P491.统一战线P492.武装斗争P503.党的建设P51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P5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P56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56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P57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P57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P59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P61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P61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61(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毛概大纲重点

毛概大纲重点

第一章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活的灵魂、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依据及现实依据、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毛概复习提纲

毛概复习提纲

毛概复习提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1、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是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次会议(论新阶段)报告中。

2、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的时间是(中共七大)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5、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把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

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1.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2.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3、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继续土地革命、党的七大、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之后4、发展的标志分别是什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45年党的七大,遵义会议。

5、“三大优良作风”是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合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6“两个务必”是指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概提纲

毛概提纲

一、基本概念三三制、四马分肥、“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民主集中制、实事求是、人民民主专政、“一化三改”、“两多一改三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作风”、工农武装割据、“两个务必”、“三管齐下”、“三大法宝”、毛泽东思想、延安整风、“上海公报”二、重要会议:时间,内容,意义党的代表大会:一大、二大、三大、七大、八大党的重要会议:1927年八七会议、1929年古田会议、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1935年瓦窑堡会议、1935年遵义会议、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三、是非辨析1、毛泽东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

2、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表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4、官僚资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6、抗日战争时期,大地主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7、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8、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9、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相同。

10、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革命性的阶级。

四、重要知识点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2、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3、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及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4、“一纲四目”的内容以及与“一国两制”之间的关系5、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内容、地位与作用6、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观点7、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阶段有什么区别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10、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重点提纲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最新成果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A、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B、“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1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大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基石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7、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的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主要内容。

依据:第一,中国国情决定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革命的力量决定必须发动土地革命。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党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

主要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三章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经济成分。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四章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

第五章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第六章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我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为开辟一条发展更好、人民享受成果更多、能够充分体现出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4、坚持科学发展。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

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所谓统筹兼顾,就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这主要包括四个领域:①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②在国家和政府管理领域,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③在分配领域,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④在国际交往领域,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三位一体。

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首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实现中国梦还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

第七章1、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如果把改革看作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那是完全错误的。

2、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第一,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改革。

第三,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