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晚期艺术境界

合集下载

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的赋格艺术情结——以降B大调《大赋格曲》OP.133为例

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的赋格艺术情结——以降B大调《大赋格曲》OP.133为例

大 众 文 艺大12摘要:贝多芬晚期时他一直在寻求一些音乐展开的新方法,复调音乐创作的新因素与写作技法,特别是在赋格曲中提供了更加复杂而又有逻辑性的织体结构,是最有特点的,这较之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又有的很大的不同。

作曲家后期的音乐创作中所融入夫人复调音乐因素,是在借鉴和继承亨德尔、巴赫等前人复调写作的同时,又增加了复调创作中能表现贝多芬个性化的理解和立体式的表现力,这不仅使它与贝多芬个人性格及思想的动机展开手法相得益彰,而且还汲取了传统主调和声式手法的创作强势,使古老的复调音乐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为后期复调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作品OP.130的终曲“大赋格”中,作曲家独创性的运用了主题变形的手法,可以说这是奏鸣曲式与赋格的真正融合,也是他探索赋格曲的最高成就。

关键词:复调音乐;赋格曲;对题;复调技法赋格(Fuga)这种早期的复调音乐形式是最能够体现复调音乐思维和特征。

16世纪是赋格发展到成型阶段,主要是用于经文歌、弥撒等合唱复调音乐的写作中,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即巴赫时代赋格发展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称成为当时最高级的复调音乐形式。

赋格是复调音乐成熟时期的产物,是系统地运用模仿复调和对比复调技法的多声部乐曲。

赋格曲是一种独立体裁的乐曲,是一种写作技术严格的曲体,也是复调音乐的最高形式。

赋格曲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直到18世纪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巴赫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力求加强主题的个性,扩大了和声手法的应用,并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使赋格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

后来在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将此手法进行进一步的发展。

赋格是迄今为止音乐艺术中最富哲理性和思辩性的音乐形式,它有对音乐命题进行逻辑性论证、演绎、推理的独特功能,一切写得美好的音乐作品,即使没有赋格曲的特征和形式,但至少应该具有赋格曲的精神。

在巴洛克时期,赋格曲的形式是宗教性的,而内容却表现世俗的风情。

贝多芬中_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_赵桂珍

贝多芬中_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_赵桂珍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10年03期48贝多芬中、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成熟时期作品1799年《悲怆奏鸣曲》的问世,即标志着贝多芬传统创作形式的终结和充满个性的崭新创作时期的到来——成熟时期的创作。

在此后的十四年里,生活的磨砺、思想的成熟、创作技巧的日趋完善,使他步入了一个创作的丰收期。

非常著名的一系列奏鸣曲都在这一时期完成。

共计13首。

其中《热情》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也是钢琴文献中的经典巨著。

 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OP26。

作于1801年,出版于1802年。

题献给李奇诺夫斯基亲王,四个乐章。

属于中期的入门之作,无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形式。

他在奏鸣曲中使用变奏曲和进行曲这还是第一回,他放弃了曲式第一的观念,在音乐中大胆融入崭新的内容和生命,形成了贝多芬式的抒情、热情和戏剧性特征。

OP27-1、2奏鸣曲均作于1801年,出版于次年,三个乐章。

第一首题献给里奇斯顿公主,第二首献给他的恋人朱丽叶塔。

bE大调第十三奏鸣曲:OP27-1。

幻想曲似的奏鸣曲,是敲开中期创作新世界的重要作品。

逐渐摆脱了古典形式,成长为真正的、新型的、戏剧性的奏鸣曲。

反映了贝多芬在奏鸣曲形式完整性方面的探索。

各乐章之间没有划上结束线,意在使整首作品一气呵成地演奏,各乐章由同一脉动统一起来,所有感情都向末乐章逼近,最后汇成一副宏伟的图画。

充分表现出大胆的幻想和独到的音乐性密度手法。

#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OP27-2。

“月光”,是贝多芬最具独创性、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乐章内的安排打破了传统,改为慢—快—快,一改往日陈规,将重心放在了末乐章上,非常成功。

作品的创作正处于不堪耳疾之苦的时期,曲中渗透了贝多芬激动不安的感情。

“月光”为后人所题,与作品的整体情绪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演奏时切不可简单地顾名思义。

第一乐章幻想、温顺的爱情,有时有充满阴森的预感。

第二乐章略为宁静的心情,希望有所复苏。

第三乐章绝望、嫉妒在呼号,以刺杀甚至死亡结束全曲。

简述贝多芬的创作及艺术成就

简述贝多芬的创作及艺术成就

简述贝多芬的创作及艺术成就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一位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创作及艺术成就对西方古典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力量和个人主义,他的音乐风格独特而又丰富多样。

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的作品受到了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但同时也展现出了他个人的创新和独立精神。

早期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交响曲第一号》和《钢琴奏鸣曲第五号》(“命运”)。

进入中期,贝多芬开始探索更加复杂和深刻的音乐语言。

他的音乐变得更加个人化和情感丰富,充满了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中期作品的代表作包括《交响曲第三号》(“英雄”)、《交响曲第五号》(“命运”)和《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部分“欢乐颂”更是成为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之一。

晚期的贝多芬创作更加深入人心,他的音乐变得更加宏大、深沉和超越了当时的音乐潮流。

晚期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第九钢琴奏鸣曲》、《第九交响曲》和《迪亚贝利变奏曲》。

这些作品展示了贝多芬对音乐形式的革新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入探索。

贝多芬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上,还体现在他对音乐形式的革新和对艺术的追求上。

他打破了传统的音乐形式,采用了更加自由的结构和更加丰富的音乐语言。

他的音乐充满了对自由、平等和人类尊严的追求,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开创了古典音乐朝向浪漫主义的转变,对后世作曲家如舒伯特、勃拉姆斯和马勒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音乐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动荡,成为了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他的创作及艺术成就对西方古典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力量和个人主义,展现了他对自由、平等和人类尊严的追求。

他的创作革新了音乐形式,对后世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将永远被人们敬仰和欣赏。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影响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影响

•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到,贝多芬晚期作 品中赋格运用广泛,音乐效果已不再像中 期作品那样激烈,充满了戏剧性,而创作手 法的有些方面似乎回到了巴赫时代;曲式 结构等却完全打破常规,具有强烈的浪漫 意识;在音乐内容上则是他的个性同超然 性的有机结合。贝多芬晚期的创作,明显 倾向于曲式结构的完全自由,摆脱一切传 统规则。而“即兴性、心理的探索、深刻 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是这个 • 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
二、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主要作品
• 本文题目所指的晚期作品仅指1816年以后的作品 (包括1816年)。在这10年里(1816—1827),贝多 芬的主要作品有5首钢琴奏鸣曲: • Op.101(1816年), Op.106(1818), Op.109(1820), • Op.110(1821),Op.111(1822); • 一首钢琴变奏曲:Op.120(1823,Diabelli) • 两首交响作品(交响声乐作品):《庄严弥撒》 Op.123(1823),第九交响曲,Op.125(1824); • 六首弦乐四重奏: • Op.127(1824), Op.132(1825), Op.130(1825— 1826), Op.133(1825—1826), Op.131(1826), Op.135(1826)。
2、变奏
• 贝多芬一生写过许多变奏曲。然而,在维也纳创作阶段早期, 他很少将变奏片段掺入大作品中。到了维也纳中期,作品中 掺入变奏现象逐渐增多(Op.57,Op.61,Op.67,Op.74,Op.97 等)。但从总体说,这些变奏在作品中的地位,仍属较次的修 饰地位。在他晚期的作品里,这类性质的变奏虽然仍被保留, 但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变奏,那就是音型、动机的变奏。这 • 些变奏挖掘到构成主题旋律的基本成份,从而变奏性质发生 了变化。变奏不仅是传统观念上一种对比手段,更成了旋律 要素向外演化、变异、扩大的方式,使音乐不但具有强烈个 性,还给原主题增添了新的意境和色彩。这样的变奏,典型 地反映在作品Op.120中,并在晚期六首弦乐四重奏和一些钢 琴奏鸣曲中都能找到。不仅如此,贝多芬在晚期创作中时而 又将这种变奏同赋格结合,使音乐变得十分复杂,如钢琴奏 鸣曲Op.109,弦乐四重奏Op.1u!

解读贝多芬三个音乐创作阶段

解读贝多芬三个音乐创作阶段

解读贝多芬三个音乐创作阶段谈贝多芬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导读: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代表着古典主义音乐的高峰,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起源。

贝多芬一生的音乐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晚期阶段。

下面就贝多芬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进行概括的叙述与分析,力求在有限的文字中诠释这位“音乐巨人”一生创作的全貌。

一、贝多芬初期的音乐创作(1792―1802年)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第一位音乐老师是他嗜酒成性的父亲。

在父亲近乎残暴的教导下,贝多芬曾在7岁时入波恩皇宫表演,成为当时波恩的音乐神童。

1781年,贝多芬师从卡尔・聂夫,在聂夫的指导下,贝多芬有幸接触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还学习了和声学、对位法和赋格曲式等学科。

1789年,贝多芬19岁时入波恩大学旁听哲学、伦理学和希腊文学。

在此期间法国革命刚刚开始,贝多芬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初步形成。

1792年,贝多芬只身来到维也纳拜海顿为师,并开始了他初期的音乐创作。

贝多芬初期创作的主要作品包括:《第二钢琴协奏曲》《第八钢琴奏鸣曲》《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六首弦乐四重奏、《第一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

一般来说,这时期的作品不论在风格上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没有跳出巴赫、海顿和莫扎特传统的窠臼。

例如,26岁写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就有不少恩师海顿的痕迹。

其中第一首(f 小调)的慢板不论在主题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均有海顿的投影。

但是在贝多芬的某些作品中已体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和思想的火花,这与海顿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是完全违背的。

例如,贝多芬的《C小调三重奏》首演后海顿示意他先不要发表。

海顿曾对贝多芬说过这段话:“这个乐曲使我害怕!它是煽动性的、反抗性的、粗暴的,您在那里面说的完全是个人的热情和斗争,神圣的艺术不是拿来做这种事情的!”海顿对贝多芬作品中的“个性”持反对态度,然而这恰恰是贝多芬不承袭成规、勇于创新的表现。

二、贝多芬中期的音乐创作(1803―1817年)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当时贝多芬对这场革命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1799年,贝多芬的政治思想发生了重要转折,他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成为一个资产阶级共和主义者。

浅析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要点

浅析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要点

浅析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要点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作曲家和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虽出身平凡、命途坎坷,却为人类留下了无尽的音乐财富。

众所周知,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不可比拟的音乐力量,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他晚期创作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如细腻的力度、柔和的色彩、丰富的和声、复杂的织体、深刻的内涵、多样的材料、自由的节奏、缩减的曲式等都是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征。

显然,这些特殊的创作形式同贝多芬早期的钢琴作品有着很大的差别,其摆脱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理性原则和传统奏鸣曲式精神内涵的束缚,最终表露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幻想性。

借助幻想这种表现手法,贝多芬可以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美好愿望。

那么,在具体的演奏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将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征展现出来呢?在此,笔者以Op109、Op110、Op111这三首钢琴奏鸣曲作为研究对象,从力度、音色、速度以及踏板这四个方面对其演奏要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为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音乐的演奏提供合理的技术指导。

一、力度的分析“力度”向来都是贝多芬非常重视的一个音乐要素,他认为“力”是一切情感的来源,是最能够表现音乐情感的,同时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力具有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含义,既包括道德力、精神力,又包括自控力。

但到晚期,贝多芬改变了以往钢琴音乐作品惯用的带有宣泄、过盛、厚重的力度,取而代之的是巧妙地运用力度之间的对比和变化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这种力度更加柔和、安静,更富有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更加符合浪漫主义音乐中力度的起伏变化和思想情感的幻想性。

而通过对Op109、Op110、Op11这三首钢琴曲谱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其中力度p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甚至在每首乐曲的开始和结尾处都标有不同个数的P,从而展示出了幻想性钢琴音乐的柔情。

因此,我们在演奏贝多芬的这三首钢琴奏鸣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要以一种自然宁静的心态来控制住演奏的力度,并对其进行创新性的二度演绎,尽可能展示出力度p的层次感和对比感。

贝多芬后期作品中的赋格曲

贝多芬后期作品中的赋格曲

贝多芬后期作品中的赋格曲贝多芬后期作品中的赋格曲导读:赋格是复调⾳乐的⼀种重要体裁,同时也是⼀种主要的复调曲式。

贝多芬后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赋格曲或赋格段往往存在于⼤型曲式作品中。

本⽂从主题特征、对位⼿法、织体特征、结构突破等多个⾓度来解读贝多芬后期作品中的赋格曲。

在贝多芬晚期作品中,⼈们发现了许多新的⾳乐表达⼿法和⼀些在长期积累中逐渐明晰的⾳乐思想。

⽐如,臻于化境的结构控制能⼒,动机式展开⼿法的极⼒拓展,特别是贝多芬作为⼀位主调写作及发展和声的中⼼⼈物在此期间却⼤量运⽤复调⼿法,更是作曲家写作思维转变的主要的具体现象。

从中能够追寻出作曲家创作特征演变的根本原因。

赋格是复调⾳乐的⼀种重要体裁,同时也是⼀种主要的复调曲式。

贝多芬后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赋格曲或赋格段往往存在于⼤型曲式作品中,或者为其中独⽴成乐章的⼦结构,或者为乐章中的⼀部分。

主要有钢琴奏鸣曲op.101、106和op.110末乐章中的赋格曲(或赋格段)、弦乐四重奏、op.131的第⼀乐章、《庄严弥撒》中的《荣耀经》和《信经》部分中的赋格曲、《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赋格段。

此外,重要的赋格曲还有弦乐四重奏op.133《⼤赋格曲》。

下⾯,我们从主题特征、对位⼿法、织体特征、结构突破等多个⾓度来解读上述⼋⾸赋格曲。

其中对赋格结构的拓展是贝多芬赋格曲创作中最重要的现象。

01主题特征贝多芬的赋格曲主题往往采⽤规整的节奏型,这可看作主调思维对旋律写作的影响。

传统的复调写作要求旋律回避相同的节奏模式,使其更适合对位。

贝多芬赋格曲的⼤部分主题都是缺乏节奏对⽐的民谣式⾳调。

例如,贝多芬op.106第四乐章的赋格曲主题,除了开始处的装饰长⾳,其余⼏乎全由⼗六分⾳符组成,取消了以往赋格主题的时值对⽐,但以短⼩⾳型模进并展开的⼀⽓呵成的传统旋律结构依旧尚存。

贝多芬⽣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的交接期,新的社会思潮,⽂学绘画中新兴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浪漫主义⾳乐早期代表⼈物的崛起等都影响了他的⾳乐创作。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贝多芬的晚期创作不仅达到了个人的艺术顶峰,而且也标志着整个音乐发展史的一个制高点。

贝多芬一生的创作,通过早中期三个时期的发展,显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精神进步过程,其中不仅揭示出人是什么,而且展示出人应该是什么--尽管贝多芬作为普通人,身上不免带有这样那样的性格弱点和心理缺点,但贝多芬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用无可替代的音响呈现的方式,让我们听到并认识到,人性所具有的丰富可能性,以及人在理想中能够达到的精神高度。

一、中期/晚期贝多芬: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对于贝多芬(1770-1827),我们似乎已经非常熟悉。

辞世一百八十周年以来,贝多芬早已被公认是整个(西方)音乐史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伟人巨匠。

汉语世界中对贝多芬的认识,可用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颇富文采的话语来作概括——所谓“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

另一句解释贝多芬作品内涵的口号式箴言是——“从痛苦走向欢乐”,同样极富感召力。

一般而论,我们好像满足于这样的界定,不再作深究。

众所周知,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可被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而人们最熟悉、上演频率最高的贝多芬作品是他的中期创作。

音乐界已经达成共识,1802年之前可被看作是贝多芬的早期。

此时的贝多芬虽已在维也纳显露才华,站稳脚跟,但创作内涵和风格尚显稚嫩。

1802年至1803年间,贝多芬因患耳疾而经历了痛苦的精神危机——他几近崩溃,并写下一份《海立根施塔特遗嘱》。

令后人感佩不已的是,凭借艺术力量贝多芬战胜了自我,并由此步入创作成熟期:也即贝多芬的中期。

而标志这场精神胜利的一个物质性结晶,就是那部极为著名的《第三交响曲》(“英雄”)。

自此至1812年,贝多芬在近十年的时间中,创作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杰作。

目前在音乐会中频繁亮相的贝多芬曲目,许多都出自这一时期:包括《“华尔斯坦”钢琴奏鸣曲》、《“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三首》作品59、《小提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晚期艺术境界
2
贝多芬晚期艺术境界
(BJTU,北京,100044)
从我幼年开始练琴的时候,便熟知贝多芬,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课文,贝多芬总是给人一种无比伟大的印象。

忽然记起《月光》这篇课文,所讲述的是贝多芬给一对贫穷的兄妹即兴演奏一曲奏鸣曲,让兄妹两人沉浸其中,最后贝多芬回家将这首曲子靠记忆谱写出来。

另外一个是写贝多芬晚年已经失去了听觉,但他依靠金属棒放在琴上继续完成他的理想,这让我十分钦佩并且震惊,一个听力有障碍的人继续他的音乐,这让我重新认识贝多芬的伟大。

当然,在他晚期的最艰难的岁月,他在付出伟大毅力的情况下,为后人留下他不朽的乐曲篇章,贝多芬晚期的音乐和他同样是无比伟大的。

汉语世界中对贝多芬的认识,可用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颇富文采的话语来作概括——所谓“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

另一句解释贝多芬作品内涵的口号式箴言是——“从痛苦走向欢乐”,同样极富感召力。

贝多芬晚期的音乐总能给我们带来很多艺术上的启示与精神上的享受,他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影响了后来很多的音乐家的创作,他音乐中的自由,博爱,乐观,英雄性,超脱性……就像一盘盘精神粮食,时刻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人们通过对其晚期奏鸣曲的研究,发现音乐确乎可以独特的音响方式,显现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

贝多芬的晚期创作证明,音乐和艺术不仅仅是生活的消遣和装饰,而且在最严肃的意义上,是一种回答人生命题和探索世界本源的途径和方式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至高境界。

人性所具有的丰富可能性,以及人在理想中能够达到的精神高度。

贝多芬的作品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宝贵财富,是贝多芬为后世呈现的深刻的“艺术盛宴”与“精神大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的波恩,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渴望爱情,渴望婚姻,但是他从来没有建立家庭。

他生活的浮躁的18、19世纪完全不符合贝多芬积极的个性,而从二十六岁那年起他的听力就在衰退,晚年完全失去听觉,只能通过纸笔与人交谈。

他的一生都穷困潦倒,但是傲慢的性格使他从未向权贵屈服。

唯一的亲人、最疼爱的侄儿卡尔也十分叛逆,将叔叔当成仇人一样看待,甚至用自杀来威胁贝多芬。

种种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而孤寂与痛苦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814年,贝多芬终于重新提起笔来进行创作,这时贝多芬己到了暮年,往昔的经历与痛苦使他的心境更加成熟,作品的艺术特色与精神境界也上升到了及其深层的高度。

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受严重打击的封建时代,贝多芬依然在作品中向我们传达“真、善、美”的政治信念,通过晚期的作品,为共和理想加油呐喊。

贝多芬的音乐分为三个时期的风格,耳熟能详的作品大都在其第二个时期。

从20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贝多芬的晚年作品是该作曲家最伟大的艺术结晶,其晚期风格是他最伟大的艺术创造。

贝多芬的晚期创作不仅达到了他个人的艺术顶峰,而且也标志着整
贝多芬晚期艺术境界 3 个音乐发展史中的一个至高点。

1802年至1803年闻,贝多芬因患耳疾而经历了一场痛苦的精神危机——他几近崩溃,并写下一份《海立根施塔特遗嘱》。

令后人永远感佩不已的是,凭借艺术的力量贝多芬战胜了自我,并由此步入创作的成熟期,即贝多芬的中期创作。

包括《“华尔斯坦”钢琴奏鸣曲》、《“热情”钢琴奏呜曲》、《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三首》、《小提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杰作大家都耳熟能详,并且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强大影响。

在1812年之后,贝多芬的创作陷入了低潮。

随后,其作品风格与表达内涵发生了明显的转向。

“贝多芬的晚期风格”从中艰难浮现,最终在1817年至1818年间成型,并保持至去世。

贝多芬最后l0年的创作,由此成为独立的风格。

在这里,不得不谈的就是他晚期的的五首奏鸣曲—即第二十八首至第三十二首,贝多芬晚期的五首奏鸣曲的每一乐章都可视作一首经典,是贝多芬晚期风格的集中体现。

这一时期,贝多芬已经完全丧失了听觉,他与人的交往,只能通过纸笔,再加上家庭关系—与卡尔,这个贝多芬唯一的亲人,视为己出的侄子的关系破裂,使得他完全陷入了一个只有一个人的世界,唯有依靠他过人的坚韧意志,才能在这样的困境中继续走下去,他只有一个依靠了,那就是音乐。

贝多芬此时的风格激情已过,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思考。

其特点是自由,即兴式的形式,心理哲理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与精神境界方面的思考占据了作品的主要篇幅,注重复调和对位,这些特性都预示着浪漫主义的兴起。

贝多芬还重新发展了“赋格”技巧,将一个主题反复加以利用,这种技巧也可见于其晚期弦乐四重奏中。

真正的晚期奏鸣曲是其最末三部,技巧上炉火纯青与感情上的出于宁静,超脱的灵秀之气让这三首作品显得异常地深邃难懂。

其最后一部作品第32号,有认为是贝多芬艺术境界最最高深的一部。

作品是献给他的友人鲁道夫大公的,两个乐章。

乐曲有着一个极为朴素而且如歌似的慢板,有着一步步净化升华之感,情绪平静但内涵又极具深度。

他越来越自我反省,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在他晚期的这五首钢琴奏鸣曲的作品风格中表现了他一段段复杂的内心独白,他的奏鸣曲曲式结构己经完全自由化了,摆脱了一切传统规则,将对人心的探索、深刻的哲理性、虔诚的宗教性一一展现出来。

在音乐风格上,它断然拒绝了浪漫主义的散乱放任,不仅坚决回复到古典主义大型曲式的刚正严谨,而且在对音响材料的深刻挖掘和抽象提炼上,甚至体现出某种义无反顾的极端性格。

堪称“天籁之音”的慢乐章特别值得一提,在此,贝多芬平生第一次升腾到人迹罕至的璀璨星空,用纯粹音响营造出真正“天人合一”的悠远意境。

一个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怀有坚定自信并取得全面成功的音乐家,随着暮年来临,重新开启自省之路,通过透彻的再次思索和体察,终于修炼成为一个洞悉世界、并达至涅檠的智慧哲人。

贝多芬自己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他的晚期就超脱了各种苦难,达到了比一切哲学与智慧更高的启示。

贝多芬自己也将“从痛苦走向欢乐”奉为人生哲学,他曾说:“我这些精神上无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为了痛苦和欢乐而生的。

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得
贝多芬晚期艺术境界
4
到欢乐。

”可以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在精神上已经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贝多芬说:“精神啊精神,弥漫在所有的时间,跨越无限的时间,凌驾于各种抗衡思想的极限;你从混沌之中建立了壮丽的秩序。

你停立在大千世界的天宇面前,凝视着我们头顶上和脚下周而复始的体系。

”真的可以想象,身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在失去听觉的晚年犹如一位盲人一直生活在黑暗的时间,花花世界的五彩缤纷跟他丝毫关系都没有,再美好的事物也只能用心去体验。

加上晚年生活的不幸,现实生活的残酷只能让贝多芬在他的黑暗世界里和音乐翩翩起舞。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我想可以用在贝多芬身上。

即使贝多芬一贫如洗,但音乐中的财富是他永远可以占有的。

即使贝多芬渴望爱情,现实没有他的终身伴侣,但音乐中的颜如玉在他眼里绝对是最美的,足够可以陪伴他一生。

还有句古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句话告诉我们,贝多芬晚年贫困,所有的不利全发生在他的身上,但这也许是他即将成为“神”的昭示,经历人生的一辈子才能真正悟出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世界,这样,用他热爱的音乐去表达,犹如神一样真正洞悉世界,真正“天人合一”。

总之,贝多芬的伟大是永远也说不完的,仔细品读贝多芬的晚年,真的可以洞悉世界,回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