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作者:刘懿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7期

【摘要】本文是对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点的概述。分析艺术歌曲在整个民族音乐艺术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从民族特殊性、扩大选题、诗歌源头以及作曲家丰富的写作技巧角度论证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的规律性。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歌曲创作;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音乐文化具有深厚久远的歌唱传统,这些传统决定了声乐体裁在我国专业作曲家流派中的特殊性。声乐体裁往往是中国作曲家艺术探索的中心,从古至今艺术歌曲的音乐体裁一直是探索的主要对象之一。众所周知,音乐理论紧跟实践运用;因此,研究者们对中国声乐作品发展进程的众多体裁感兴趣,也是合情合理、显而易见的。

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艰难历程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考量,但是,也可以在不同题材研究的基础以及在这些题材历史继承性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考量。艺术歌曲创作最重要的意义是编写了整个民族文化历史,其中民族性占首要地位。20世纪中国的许多专业作曲家就是以歌曲和抒情歌曲作为开端,开创了他们的事业。

贺绿汀的创作,以聂耳、冼星海、刘志、刘雪庵等人的创作为中心。对于后一代的作家来说这些音乐创作前辈们至今意义犹存。近十年的现代作品和珍贵的艺术作品创作都明显露出了周期性表现,并证明了这种周期形式的现实性和前景性。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展现20世纪到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东西欧音乐传统风格的影响。我们将讨论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音乐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决定着汉语不同方言中的语音对旋律特征的影响程度,并把声乐作品中的作曲和戏剧创作变成具体的思维形象,以及复杂结构、题材和修辞方面的民族音乐思维元素。

20世纪同时也是中国成就西方音乐思维和作曲技术的时代。中国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音樂发展史中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在1920-1930年代,第一批民族作曲家开始了他们的创作。中国音乐教育奠基人为萧友梅(1884-1940),他是中国第一位专业作曲家,在国外受过音乐教育的他,也开始在自己的作曲中利用和发展西方作曲技术。

中国第一批作曲家分别在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日本受过音乐专业教育。他们分别是:赵元任、青主、黄自、洗星海、马思纯、优博超、甄驰仁、江文也等人。对于获得欧洲音乐系统基础教育的中国作曲家来说,最大的意义是掌握自己的民族艺术基础知识。

艺术歌曲的创始人分别是青主、赵元任、贺绿汀、黄自、聂耳、刘雪庵等等。他们的作品在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奠定了音乐旋律民族性的基础,并且在西方钢琴音乐创作中被采用。1940-1950年开始作曲生涯的包括:丁善德、李应海、刘庄、黄湖贝、杜江、王北元、江都请、三东、王立山等等。他们在这一时期写下了大量声乐作品,并且成为民族艺术的经典之作。

文革时期(1966-1977年)是中国音乐艺术的困难时期。他们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完成了许多带有政治色彩的的革命性歌曲。这些歌曲的艺术价值至今都不可估量。

70-90年代的音乐创作有更高的作曲专业化水平,如:作曲家唐都、郭文英、初晓松等等的作品。他们具有独特的创作思维、自己作词的独特风格、以及民族和西方传统相互作用的个人形式。并在这些基础上拓展和更新了作曲的技术。

20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体裁中的声乐曲调创作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在民族音乐、东西方传统音乐中得到发展。艺术歌曲创作是为了寻找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利用所观察到的民俗影响声乐创作的发展,其中包括对歌剧的影响。民族作曲家正在改变原有的观念。

在朱良镇、丁善德、王立山、施光南的创作中呈现了少量的文献,写道:努力了解民族艺术的内在规律、从民间创作曲调中选出独特的声调,并且与作品的题材相结合,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风格,就像作曲家朱践耳、饶晓生和外籍作曲家陈怡。他们在其他国家的舞台上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并且获得国际大奖。

艺术歌曲体裁以最优秀的民间民族音乐传统为支撑。民族歌曲类型包括中国的祭乐,同时也包括东方朗诵传统和诗歌作品及哼唱。丰富的民族传统保证了中国声乐作品创作未来的专业艺术成就。中国声乐作品的形成是以欧洲音乐理论为基础并创新的过程:抒情歌曲、长诗、叙事曲、音乐诗歌等声乐作品。它们通过装饰旋律、间断曲调、发展变率实现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同时也是掌握和发展欧洲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表达能力的一个时期。

近几十年来理解每一部作品就像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一样。艺术歌曲作者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基础,结合民族音乐、东西方艺术的特点并运用现代西方的写作技术最终形成自己的崭新风格。中国艺术歌曲作品正日趋发展与成熟,并与交响乐和剧本元素的融合进一步加强。

如今最卓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来自于朱践耳、施光南、朱晓云、薛将长、陈怡等等。他们将音乐抒情才能在旋律的创作中得以充分展示,为中国当代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

写作题材、技巧、抒情方式等宝贵经验。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时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讲述一段故事或描写一位人物角色。在声乐作品中最具意义的当属爱国题材的抒情作品,它最初是在西方和俄罗斯的传统音乐中形成的。通常以大时代为背景,运用民族传统的旋律风格,各地方特色语言以及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起伏相结合,深切表达对国家、民族的情谊。

中国作曲家主要的风格特征在于善于刻画和描写丰富细致的情感,以情绪的改变带动音色旋律的变化。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风格,则总体特征是善于利用复调的手法领导旋律的发展走向。这使得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品形式变得越来越个性、丰富,且音乐语言更为复杂性、多样性。

在当代,声乐抒情类作品是所有音乐艺术形式和种类中最具主观性的,它扩大了中国音乐创作的界限,以社会哲学和世俗观点作为补充。声乐作品的选题包括哲学的、抒情的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和自然世界。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抒情作品。在该基础上形成了几种不同形式的艺术歌曲体裁:心理抒情型、哲学抒情型、戏剧抒情型等类型。

近几十年,随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逐渐丰富,决定许多作品抒情特点的是以深化心理学为基础的,并在诗歌的领域得以扩展。在与其他音乐艺术体裁的联系上,改革的特点正在凸显。中国作曲家的创作在当代世界音乐艺术的主要趋势中得以发展。

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主要的主题、情节、形象,作者的创作个性也显现出来了。作曲家朱践耳的声乐创作——是中国音乐艺术上的一种特别现象。他声乐作品的范围很广,包括有哲学的、爱情的和自然景观的抒情类作品。其作品曲调极其悦耳,诗歌明显的情感性与作曲家本人经历息息相关。他作品中的形象、情绪和形式都与他的精神需求相吻合。朱践耳作品演唱的旋律风格将悦耳的开头、浪漫地诉说以及适合民间叙事音乐体裁的朗诵融为一体。近二十几年的作品情感深厚、风格灵活。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朱良镇的声乐作品充分表现爱的主题。在这里作者的创作目標决定了叙述抒情性和表达情感的特别方式。对其而言,诗歌的原型变成了选择音乐方式的重要因素。其各个时期作品的语言风格有着独特的个性,将民间音乐素材与中西创作手法相结合。

施光南的声乐作品主要是歌颂祖国的题材。优美动听的咏叹调式抒情开端奠定了作品朗诵式旋律的基础。声调发展就在于展现思想情绪的变化情况。这种展现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式实现的。而且作者以民族传统为基础,保留并运用到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特点及民间音乐的风格体裁:抒情风格山歌(以山和草原为抒情载体),以及中国乐器胡琴或者琵琶发音方法。

中国现代作曲家的风格是在20世纪众多音乐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将表现力与消极无为相结合,将哲学思想与细致抒情相结合。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反应了时代的呼声和百姓的心声。鲜明的时代性是当时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