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作者:林红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6期摘要:由著名作曲家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在作曲技法上中西融合,把当时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升了一个高度,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国破家亡时的忧伤心情。
该曲篇幅短小而精致,词曲结合的完美,旋律优美动听,为近代中国艺术歌曲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玫瑰三愿创作背景艺术特色著名作曲家黄自(1904-1938)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
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参加学校乐队、合唱队,学习钢琴和声乐,1924年赴美国先后入奥柏林音乐学院、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
同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任教。
黄自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
在其繁忙的教学之余,写出各种题材和体裁的音乐作品近百篇。
涉猎到管弦乐、清唱剧、室内乐、复调音乐、合(独)唱歌曲、艺术歌曲等。
黄自不仅精通作曲和音乐理论,还爱好文学,娴习诗歌。
唐诗最喜李白和白居易,宋词尤喜苏轼和辛弃疾,以及近代韦瀚章、刘雪庵、龙榆生、黄炎培等人所作的诗歌,都是他创作的重要题材。
在其艺术歌曲中,他将西方的创作技巧与作曲技法和中国的民族音乐及审美观点结合在一起,抒发着中国的情韵和情感,以其传神之笔,生动地表现了诗词的意境,堪称舒伯特艺术歌曲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玫,石之美者,瑰,珠圆好者”就是说“玫”是玉石中最美的,“瑰”是珠宝中最美的;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也有“其石则赤玉玫瑰”的说法。
现代的玫瑰象征爱情和真挚纯洁的爱,人们多把它作为爱情的信物。
本文通过对歌曲创作背景,歌词,旋律,曲式结构以及和声运用来对歌曲做艺术处理。
一、《玫瑰三愿》的创作背景。
歌曲《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间的淞沪会战期间,当时,由于日本法西斯的入侵,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内心充满了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情。
《玫瑰三愿》歌曲本体特征与演唱技巧

《玫瑰三愿》歌曲的本体特点与演唱技巧艺术歌曲不单是一种歌曲的体裁形式, 更是一种由诗词、歌曲以及雅致的钢琴伴奏所联合在一同的综合性艺术体裁。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艺术歌曲的特点亦有所归纳“其歌词多数采纳着名的诗歌, 重视表现人的心里世界, 曲调的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 伴奏据有重要地位”。
这一特点的归纳与艺术歌曲发展的社会背景亦有莫大的联系。
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发展于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欧洲 , 此时正当音乐发展中的“浪漫主义期间” , 音乐人逐渐离开了政府、财阀的保护而成为独立的个体。
在创作作品时没有了限制性, 能够依据自己的爱好来创作。
艺术歌曲在此背景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在音乐史上这代表人物俯拾皆是 , 如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以及后代的众多作曲家等。
我国的专业艺术歌曲开端于 19 世纪 20 年月左右 , 此时好多音乐家、作曲家留学西方 , 学成回国 , 创作了大批的艺术歌曲。
在这些大作曲家中 , 黄自先生即是此中的一位佼佼者。
在黄自先生短暂的一世中 , 除了创作大批的艺术歌曲 , 还肩负了当时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各种音乐理论课程。
其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优美、雅致、典雅 , 流传性极为宽泛 , 同时包含了丰富的作曲技法 , 因此其所创作的歌曲是当下研究艺术歌曲的典范。
在黄自先生的众多艺术歌曲中 , 《玫瑰三愿》以其旋律的优美性、歌词的诗意性以及钢琴伴奏的丰富性流传的最为宽泛。
怎样演唱好这首歌曲 ?除了拥有深沉的演唱功底 , 还需要对歌曲的本体特点有着仔细的掌握 , 同时还要求演唱者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学以及美学涵养等。
一、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本体特点《玫瑰三愿》的歌词部分是由民国期间着名词人龙七(龙沐勋 ) 先生所作 , 当时龙七先生正当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文学 , 看到校园里所栽种的玫瑰花凋落满园 , 引起感触 , 写下了此首交口称赞的歌词。
抒发了词作者面对国家的动乱 , 借景抒发其伤时感事的思想。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演唱分析一、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19世纪初欧洲流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它与其他的歌曲艺术形式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歌词的艺术性较强,大多喜欢采用著名的诗歌,表现的内容大多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描绘;第二,在旋律方面不单单注重人声的部分,艺术歌曲的伴奏追求的是对环境的渲染以及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一)黄自艺术歌曲的特点艺术歌曲是黄自音乐创作中的重点,也最能够反映出他所倡导的民族化。
黄自创作艺术歌曲时十分注重歌词和音乐的结合,善于用高度凝练的音乐语言表达诗的意境,歌词富有诗意和较高的艺术性。
他的作品是画境、诗境、和意境的完美结合,具体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词与曲的完美结合从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歌词来看,大多使用唐诗宋词以及同时期的诗词。
作为艺术歌曲的歌词,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歌曲这一艺术形式本身的要求使然,而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黄自先生的深刻影响。
黄自将自身的优势融入进他的艺术歌曲创作,赋予了艺术歌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西方歌曲艺术形式与东方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古典诗词韵律美和高雅气质的新的艺术歌曲类型,做到了诗词曲音乐的完美结合。
2.西方作曲法则与东方民族风情的融合黄自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中国的20世纪30-40年代,当时的国际环境处于多种文化相互冲击与融合的状态。
他一方面用批判的方式继承西方作曲法则的长处,另一方面从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中国画的审美习惯中总结出规律,将两者结合对艺术歌曲的创作进行了卓越有成效的民族化创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了兼收并蓄同时又有探索创新的文化特点。
3.钢琴伴奏与主旋律的相互配合黄自先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完美的继承了艺术歌曲原本的特点,主旋律与伴奏旋律相辅相成,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歌曲要构建的形象与意境。
黄自的钢琴伴奏写法总是跟主旋律相互呼应,互相配合,钢琴伴奏起到了烘托环境的作用,与主旋律一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渲染任务,让人感觉到人声与伴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二度创作刍议

说 ,第一句的和声结构为 “ Ⅳ 一I I 一I 一Ⅳ一 I — V”,营造 出一种玫瑰花开时灿烂、秀丽的情境氛 围,使人不觉产生强 烈的欣赏、赞叹与爱怜之情 ,由此为接 下来拟人化 的 自怜、 自叹情怀的表达奠定基础 。随后 ,黄 自采用 导七和 弦作 为背景, 引出第 二乐句,其 中第三 小节 的和声结 构为 “I 一Ⅳ一 V— I”,并配合 以和声高 、低 声部聚合型的级进方式,使音乐情调
作 为探 究对 象 , 旨在 简要 论 述 该歌 曲 创 作 背 景 与 情 感 内涵 的 基 础 上 ,系 统分 析 其 曲 式 结 构 ,并 结 合 自身 的 演 唱 经 验 ,诠释 其
音 色与力度 、速度 与节奏、语 言与 乐句等全方位的二度创作方 式,从 而深化对该 艺术歌 曲的认识 ,为其 细化 的表演提供 可借
( 二) 《 玫 瑰 三 愿 》 的 情 感 内涵
《 玫瑰三愿》的歌词采用 的是 两段 体结构,内容为 “ 玫瑰花 ,玫瑰 花,烂开在碧栏杆 下,玫瑰花 ,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 杆 下,我愿那妒我 的无情风 雨莫 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 ,我愿那红颜长好不凋谢 ,好 教我 留住 芳华 。”音乐则 采 用钢 琴伴奏与小提琴重奏的方式 ,如泣如诉般地展现 了作者虽然 出身平凡 ,然而却不甘命运 的安排 。黄 自通过音乐淋漓尽 致 地表 现了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憧憬 ,借景抒情表达 了作者对 于国破家 亡、落魄飘零、人生无奈的愤懑之情 。同时也充分表 现 出对 于时光易逝、好景不再的深刻感悟 ,给人 以强烈 的凄凉之感 。
由此 长 叹 一般 舒 缓 地 结 束 了整个 作 品 。
( 谱例 2 术歌 曲 《 玫瑰 三愿》B乐 段)
我 曩
。
黄自《玫瑰三愿》音乐分析

黄自《玫瑰三愿》音乐分析1. 引言1.1 作者及背景介绍黄自,生于清朝末年,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在音乐创作中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黄自对音乐的理解深入,擅长运用多种乐器和声部组合,为他的作品赋予了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情感表达。
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形式和风格,包括器乐、歌曲、舞蹈音乐等,展现出他的多样化音乐才华和创作才能。
黄自在中国音乐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音乐之父”,他的影响深远,对后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黄自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展示了他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艺术追求。
【内容已达到200字】1.2 作品背景介绍《玫瑰三愿》是黄自在1987年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该作品是黄自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经典之一。
这首歌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红楼梦》,歌词描绘了一个美丽而悲伤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在当时的音乐市场上,《玫瑰三愿》凭借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迅速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和喜爱。
黄自在这首歌中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流行音乐的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这首歌的背景故事让人感动,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含义深远,是中国音乐历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黄自通过《玫瑰三愿》这首歌,将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才华。
这首歌的成功不仅让人们对黄自的音乐才华刮目相看,也为中国流行音乐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作灵感。
1.3 音乐分析的重要性音乐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揭示其内在的美学结构和音乐语言。
通过音乐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音乐形式和技巧运用等方面,揭示音乐背后的奥秘和内在逻辑。
音乐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一首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特点,提升我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通过深入分析音乐作品的曲式、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音乐的魅力,发现其中的美与感动。
论黄自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唱分析——以《玫瑰三愿》为例

红颜常好不凋谢……”的三个美好愿望,直抒胸怀,就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
(二)歌词具有文学性黄自不仅精通音乐理论和作曲,还爱好文学,诗词歌赋等,自小就喜爱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黄自先生热爱古典诗词,唐诗最喜李白和白居易,宋词最爱苏轼和辛弃疾,于是他常常为他们的诗词谱曲[4]。
纵观黄自的音乐作品:清唱剧《长恨歌》就是选自白居易同名诗为题材,独唱曲例子更是不计其数:如《花非花》(白居易)、《下江陵》(李白)、《卜算子》(苏轼)、《南乡子》(辛弃疾)等。
现代词人也是一种比比皆是,如《踏雪寻梅》(刘雪庵)、《玫瑰三愿》(龙七)、《思乡》(韦瀚章)等。
下面以《玫瑰三愿》为例分析其文学性。
《玫瑰三愿》由龙七作词,是黄自先生运用现代诗创作的抒情歌曲的典范之一。
著名的词人龙七(江西万载县人,原名龙榆生,又名沐勖,龙七为其笔名)。
1828年的秋天,龙七应萧友梅的邀请来到国立音专讲授诗词,教书二十年载,并因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玫瑰三愿》歌词:第一段:玫瑰花,玫瑰花灿开在碧栏杆下第二段: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住芳华该歌词短小精炼,从头到尾共四句,但是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让人感慨万千、无限遐想。
第一段为两句重复的陈述性句子,以第一视角带我们走进玫瑰花开满园的场景。
其中四次强调“玫瑰花”这个主题,玫瑰花代表着青春、美好,时光等等一切美好事物,借景抒情,借助玫瑰抒发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眷恋;第二段四句抒情性的句子,运用拟人句,诗人化作玫瑰花,以三个愿望讲述玫瑰的心声,实则借物喻人,表达对美好青春的喜爱和留恋,同时也害怕时间如白驹过隙,美好事物转瞬即逝,想留住这短暂且美好的芳华。
(三)内容具有深刻性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上海,无辜百姓受难。
淞沪之战结束黄自回到音专,看到的是一片破败景象,原本开满园的玫瑰花因战事无人照看而凋零殆尽,心中感伤,触景生情,与同事龙榆生创作了这首中国抒情类艺术歌曲代表作之一《玫瑰三愿》。
艺术歌曲赏析

舒伯特《魔王》1、作者:舒伯特国籍:奥地利时期(风格流派):早期浪漫主义2、三部作品:《菩提树》、《鳟鱼》、《摇篮曲》、《小夜曲》、《野玫瑰》3、该作曲家对艺术歌曲的贡献舒伯特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其歌曲词曲结合紧密,旋律简单优美,极具抒情性,调性变化丰富多样。
他把艺术歌曲改编成器乐曲一种新的演奏形式,并建立了声乐套曲的体载。
虽然创作生涯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600多首的艺术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在音乐史上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
4、该歌曲的艺术特征这是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
全曲以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词,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配上不同的唱腔,以及钢琴模仿持续不断的急驰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的三连音,表现了叙事诗里儿子、父亲、魔王以及叙事者四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和特定的环境。
叙述了一个在昏暗的大风之夜,父亲怀抱生病的儿子在烟雾笼罩的森林里策马疾驰,黑暗中传来昏迷的孩子紧张、惊恐的呼叫,凶恶、狡猾的魔王幻影正引诱、威逼孩子随他而去的故事。
这首歌曲虽然是自由发展,但保持结构的统一和形式的完美。
《菩提树》(流浪者)1、作者:舒伯特选自套曲《冬之旅》2、三部作品3、贡献(同上)4、该歌曲的艺术特征歌曲内容是:流浪汉故乡的门前,有一棵菩提树,他曾在树下度过了幸福的时光。
如今他在凛冽的寒风中流浪,仍仿佛听见菩提树在向他轻轻呼唤。
这首歌旋律朴素、简练,感情亲切,具有德奥民歌的风格特点,于宁静中给人以流浪人悲哀的感受。
第一段是对童年亲切的回忆,旋律基本上是从属到主的上下级进,四个乐句节奏保持一致,而且采用叠句手法,使忧伤的回忆中蕴涵着甜蜜的情调,用明朗亲切的音调叙述流浪者对菩提树的深厚感情和树给予他的安慰。
第二段的前半段侧重于叙述现实凄苦流浪的生活,由E大调转为e小调,在感情色彩上显得较前段暗淡凄凉,与前段形成调式上的对比。
赏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赏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作者:张希敏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07期(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摘要:《玫瑰三愿》是由龙七先生作词、黄自先生作曲的艺术歌曲。
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国破家亡时的忧伤心情。
是我国著名经典歌曲之一。
是当今音乐院校声乐系学生必唱曲目之一。
关键词:《玫瑰三愿》;黄自;龙七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它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个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自30年代以来我国乐坛产生了不少优秀艺术歌曲,它们是我国各大艺术院校培养音乐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材。
关于学习中国艺术歌曲需要注意: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始于19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不过百年历史,晚于欧洲一个世纪。
中国艺术歌曲学自西方,作曲家们经历了学习、模仿和成熟的创作过程。
而中国的作曲家们在学习欧洲艺术歌曲的同时,开拓创新,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锐意革新。
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中的一道夺目靓丽的风景线。
传世佳作从他们笔下涓涓流出,醉人肺腑。
由龙七先生作词,黄自先生谱曲的《玫瑰三愿》就是其中一个经典。
了解一首作品,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个作品的创作者与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更好的诠释作品的思想感情。
龙七(1902-1966),江西万载人。
20世纪中国词学大师。
曾在上海音乐学院等多所大学担任教授。
词《玫瑰三愿》作于1932年。
淞沪抗战不久,他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校园,看到玫瑰枯萎,一片萧条的景况,有感而发写下诗词《玫瑰三愿》。
黄自(1904-1938),上海人。
作曲家。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
早年在美国欧柏林学院和耶鲁大学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
回国后从事音乐教育和作曲。
对中国现代音乐有重要影响。
黄自1938年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