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几个阶段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新中国17年的创作歌曲综述1949年7月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并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热情迸发,音乐家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极大繁荣了新时期的音乐创作。

1、1949-1956年的音乐发展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坚持以歌曲创作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以歌唱新中国、新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些歌曲作品迅速、有力地表现了新中国初期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和全国人民昂扬的工作、生活情绪。

主要代表歌曲有《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小鸽子》、《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

除歌曲的创作之外,器乐创作、音乐喜剧创作也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

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春节序曲》、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等。

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戏曲工作者也热情参与传统戏曲和曲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尝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戏曲改革,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

如:评剧《刘巧儿》、《志愿军的未婚妻》,吕剧《李二嫂改嫁》,黄梅戏《天仙配》,沪剧《罗汉钱》等。

这些作品不但展示了解放初期戏剧改革的丰实成果,同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2、1957年至“文革”前夕在曲折中前进的音乐历程建国后7年的音乐繁荣,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1958年“大跃进”及1959年的“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

“大跃进”时期的音乐除了少数作品又一定的艺术质量(如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之夜》、《戴花要戴大红花》等),在群众中传播广泛,大多数应时而写的具有明显概念化,终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

除上述歌曲外,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有:管弦乐《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交响乐《抗日战争》,小提琴演奏曲《梁祝》,舞剧《睡美人》等。

中国音乐的发展阶段

中国音乐的发展阶段

中国音乐的发展阶段①中国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3世纪),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

这一时期为中国音乐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②中国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公元10世纪),包括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中国音乐在这一时期发生显著变化,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新乐风。

一方面世界音乐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另一方面中国音乐也开始走向了世界化③中国音乐的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公元19世纪),包括辽、宋、金、明、清。

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呈现出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3、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强调旋律和音色是中国音乐突出的特点,而重点又放在每个音符的发音和变音上面。

多数乐曲都基于五声调式,或者说五声音阶,但七声调式也作为五声调式的扩充使用。

古乐曲基本上都是采用五声调式调式,而七声调式多在北方民间音乐中使用。

4、“传统”一词的内涵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异性的特征,中国传统音乐应当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的音乐作品。

中国传统音乐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一个概念。

1840年以前,所谓中国音乐就是指中国传统音乐。

鸦片战争以降,西学东渐,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不少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音乐的技术和基础理论以后,借鉴或按照那种技术和理论创作出来的音乐和中国古代音乐在各方面都有所不同,这样,“中国音乐”一词的含义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现代汉语中,“中国音乐”不仅是指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也指中国人按西方音乐理论创作和改编的音乐。

为了把作为“国粹”的音乐和接受西方影响后创作出来的新作品加以区别,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人们便用“国乐”来认指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和在近代又有所发展的属于“国粹”的音乐,而用“新音乐”来指那些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所写的音乐。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府、祭文和戏曲演唱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声乐艺术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音乐文化。

1.古代时期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起源于乐府,早在汉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完整的音乐形式。

乐府是一种音乐诗歌形式,通常以古代政治、军事、爱情等主题为主,歌词明快朗润,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常常被赋予社会风气的作用。

同时,祭文和戏曲演唱也是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文是一种宗教仪式中的宗教文学形式,以崇拜神灵和祖先为主题,音乐旋律庄重肃穆,富有宗教感。

戏曲演唱,则是在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唱腔、表演等形式来表现戏剧内容。

19世纪末,西洋音乐的传入带来了中国声乐艺术的新变革。

西方唱法和器乐的特点在中国声乐艺术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吸收,音乐文化开始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同时,一些全新的声乐形式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如国歌、民歌、流行歌曲等。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东方红》等旋律激昂,表达了民族自豪和鼓舞士气的主题。

民歌则以普通人的生活和感情为主题,歌词自然真实,音乐旋律轻松愉悦。

流行歌曲则更加注重唱腔和舞蹈,对音乐视觉效果的呈现有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声乐艺术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意识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为声乐表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前卫的视觉效果和创新的音乐风格,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特色之一。

从流行歌曲、民歌,到古典声乐和歌剧等领域,各种不同的风格和风格混合已经成为中国声乐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结来说,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经了古代时期的乐府、戏曲演唱和祭文等传统形式,以及近现代时期的西方化和现代化因素的影响,最后走向了多元化和创新化的当代艺术形态。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声乐艺术也将面临更加广泛的展示和发展的机遇。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我国艺术歌曲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不同的历程,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一、初期发展(1949年至1960年)新中国成立后,艺术歌曲迅速兴起。

这一时期,有大量的革命歌曲和民族歌曲诞生,成为新生的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

这些歌曲内容新颖,歌词朴实无华,旋律优美动听,曲调婉转悠扬,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其中,如《东方红》、《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至今仍深受人民喜爱和传唱。

这一时期,我国艺术歌曲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稳定的阶段。

在政治上,社会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艺术上,歌曲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多样化,从“大俗小雅”转向“大雅小俗”。

革命歌曲回归到现实题材和人民生活问题的刻画中,如《敖包相会》、《梅花三弄》等。

民族歌曲也从传统的叙事歌曲向表现人民群众生活、感情和情趣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如《世上只有妈妈好》、《茉莉花》等,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在这些歌曲中,以第一个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提倡的“革命现实主义、道德现实主义、可亲现实主义”为创作方向。

三、后期发展(1977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歌曲表现形式不断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特色化和时代化的趋势。

在形式上,除了传统华彩、田园、山歌等板块以外,广场舞音乐、网络音乐等新的形式也逐渐流行。

在内容上,歌曲的主题和风格更加偏向现代化、都市化、情感化,如《今天你要嫁给我》、《心太软》、《半壶纱》等。

这些歌曲的特点往往是轻快流畅、歌词简洁明快、时尚又耐听。

总的来说,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巨变的影响,也反映了音乐形式和内容的演变和升级,展现了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历程和特点,以及我国音乐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

建国70周年间艺术歌曲发展与艺术特征

建国70周年间艺术歌曲发展与艺术特征

建国70周年间艺术歌曲发展与艺术特征建国70周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弱小的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在这70年间,艺术歌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让我们回顾一下建国70年以来的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1949-1978年),艺术歌曲主要是为了表达对新中国和新时代的热爱和祝福,以激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这些歌曲通常是乐观向上的,以宏大的歌词和豪迈的旋律为特点,如《东方红》、《歌唱祖国》等。

改革开放以后(1979-2000年),艺术歌曲开始反映社会多样性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歌曲的风格和题材也更加多样化,涉及到爱情、友情和社会问题等。

除了传统的宣传性歌曲外,出现了一些表现个人情感和观点的歌曲,如《朋友》、《我的中国心》等。

进入21世纪以后(2001年至今),艺术歌曲进一步多元化和个性化。

歌词更加自由,旋律也更加大胆和多样化。

歌曲的创作也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创新性,如引入当代流行元素和西方音乐元素等。

这些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还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如《成全》、《时间都去哪儿了》等。

在艺术特征方面,建国70年间的艺术歌曲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歌曲的内容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

以前的歌曲主要以歌颂国家和集体为主题,而现在的歌曲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生活感悟,通过音乐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独特的体验。

曲风和语言更加多样化。

建国70年的艺术歌曲除了保留传统的音乐元素外,还融入了流行音乐、摇滚、民谣等不同曲风,给人带来了更多元的听觉享受。

歌词的语言也更加自由和多样化,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诗意的交流。

歌曲的创作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创新性。

艺术歌曲不仅要具备曲调优美、歌词深刻的特点,还要通过创新的音乐编曲和表现形式来吸引听众。

歌手的表演技巧和形象设计也成为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歌曲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和便利化。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平台随时随地收听和分享自己喜爱的歌曲。

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史

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史

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史中国通俗歌曲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繁荣发展的历程。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本文将为你介绍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史,并分析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第一阶段:早期起步(20世纪20年代-40年代)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通俗歌曲起步阶段。

这个时期,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社会变革与音乐创作的需求相互促进。

上世纪20年代,国内传教士引入了西洋音乐,为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以国语为主的流行歌曲开始出现,反映了人们对家庭、爱情和社会等主题的关注。

第二阶段:复兴与改革(50年代-60年代)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通俗歌曲进入了复兴与改革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刚刚结束内战和解放战争,国家进入了建设时期。

大规模的音乐改革使得各类音乐艺术繁荣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通俗歌曲明显受到左派政治宣传的影响,歌曲涉及社会主义、抗日战争和农村建设等主题。

同时,也有一些以爱情、友谊和家庭为主题的民间流行歌曲出现。

这一时期的音乐改革为后来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多元化与开放(70年代-90年代)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通俗歌曲开始进入多元化与开放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通俗歌曲也开始接触国际音乐潮流,西方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中国的通俗歌曲中。

民间歌曲与流行歌曲开始并存,涉及的主题也更加多样化。

中国通俗歌曲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第四阶段:创新与融合(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通俗歌曲迎来了创新与融合的时期。

现代技术的普及使音乐创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让人们更容易获取和分享音乐。

中国音乐产业也逐渐兴起,许多新生代歌手和音乐制作人涌现出来。

同时,中国通俗歌曲开始与其他音乐风格进行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声音。

这一阶段的中国通俗歌曲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技巧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技巧

013[摘 要]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对演唱者综合能力进行考验的一种方式。

由于中国艺术歌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水平,既包括声音运用与控制的能力、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又包括理解作品内涵的能力以及与钢琴伴奏相互配合的能力,只有具备上述这些能力,才能更加生动形象地诠释出音乐创作的意境之美,使广大听众从演唱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充分展现出艺术歌曲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技巧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处理技巧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技巧张新悦艺术歌曲作为一种抒情性歌曲,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就已经在欧洲广泛流传。

与民歌、戏曲和歌剧等有所不同,艺术歌曲的曲调主要是依据诗歌的音调孕育而成,并借助优美的音乐旋律充分展现出诗歌的内涵与情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对于歌曲的创作和演唱等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演唱方面更是如此。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早期发展20世纪20年代,我国艺术歌曲进入初步发展阶段。

在我国音乐文化领域,随着西方艺术理念的不断渗透,我国艺术歌曲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西方艺术歌曲的歌词主要来自西方的文学作品,并借助诗词等使歌曲更具文化内涵,歌词与音乐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使艺术歌曲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魅力。

西方艺术歌曲独特的演奏方式,不仅能准确表达出歌曲所蕴含的感情,同时也具备较强的感染力。

许多中国音乐创作者将西方音乐的演奏方法与填词方式等不断地融入我国的音乐文化中,使我国艺术歌曲逐渐走上世界舞台。

当然,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艺术歌曲,只有让观众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才算是真正获得成功。

一些海归的音乐学者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进程,使我国艺术歌曲在早期发展阶段与西方艺术歌曲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通常也会被称为西洋唱法。

一些留学归来的音乐志士,将西方艺术歌曲理念不断渗透进我国的音乐文化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品。

建国70周年间艺术歌曲发展与艺术特征

建国70周年间艺术歌曲发展与艺术特征

建国70周年间艺术歌曲发展与艺术特征建国70周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段重要时期。

在这7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艺术歌曲发展一直处于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对建国70周年期间艺术歌曲发展与艺术特征的探讨,来阐述中国艺术歌曲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和特点。

建国初期,中国艺术歌曲主要以革命歌曲为主,这些歌曲以表达对共和国的热爱、对革命的忠诚为主题,例如《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等,这些歌曲极具激情和朴实感,富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以明快的曲调、感人的歌词和强烈的节奏感为特征,音乐风格上保持了较为清晰的民族和社会主义特色,体现了革命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政治氛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艺术歌曲也随之发展和变化。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艺术歌曲开始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一些新型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开始出现,如流行音乐、摇滚乐等,这些音乐形式加入了现代的元素和前卫的创新,使得艺术歌曲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元化,风格更加多样化。

歌词内容也更加关注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和情感诉求。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歌曲开始呈现出国际化的特征,不仅在音乐风格上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而且在表达形式和创作手法上也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国际化。

在建国70周年期间,中国的艺术歌曲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表现出了一些独特的艺术特征。

中国的艺术歌曲在形式上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特点,不仅有古典的音乐形式和民族的音乐元素,还有现代的音乐风格和国际化的音乐元素,使得艺术歌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在内容上,中国的艺术歌曲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和人民生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

这些歌曲不再局限于政治宣传和政治表现,而更加关注人文精神、社会情感和人情世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几个阶段
摘要:艺术歌曲,一种声乐体裁,我们通常指的是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歌曲,德文称“lied”,中文译为“艺术歌曲”。

20世纪初,在我国得到很快的发展,从1982年第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举办以来到2013年第十五届青歌赛落幕,艺术歌曲在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深受各个选手和观众的喜爱。

本文以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兴起,到21世纪初得到繁荣发展这100多年间的角度,从不同阶段的发展分别论述,希望能够给广大音乐爱好者对中国艺术歌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不同阶段;发展;认识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09-02
艺术歌曲,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它是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最初受法国歌曲“尚松”(chanson)的影响,到18世纪下半叶,来自一些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创作的抒情短诗,以及苏格兰民间歌谣和叙事诗歌,也给德奥艺术歌曲这种体裁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再到十九世纪初以舒伯特,舒曼等人为代表,他们选取一些文学家们的优美诗歌来进行创作,其中像歌德、席勒、海涅、莎士比亚等伟大的文学家们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优美诗歌。

词曲的完美结合使艺术歌曲极富有表现力,其特点是歌词采用文学性较高的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伴奏部分与旋律部分同样重要,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

艺术歌
曲的特质决定了它的演唱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音质,细腻的声线,清晰的咬字与恰当的情绪表达的能力。

因此能否唱好艺术歌曲是衡量一名合格歌唱家的重要标志。

以上是对德奥艺术歌曲的介绍,那中国的艺术歌曲又是怎样兴起,怎样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呢?下面就对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浅谈。

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其实是由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它既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又带有自己个性化的特征,由此,也可以把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一、学堂乐歌时期
首先,说到中国的艺术歌曲我们不得不提到学堂乐歌。

我们在20世纪初中国的艺术歌曲处于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这个时期的歌曲创作经历了由借鉴外国的曲调到填写中国文人新词的创作阶段。

这就出现了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的学堂乐歌。

从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的创作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这一阶段的歌曲创作大都以学习、借鉴、模仿、吸收为主。

一些留学西方的作曲家,学成归国后致力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他们把西方的作曲技术引进中国,运用到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无论从起初的选曲填词到后来为数不多的创作,这都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第二个阶段,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1919年兴起的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影响了许多知识分子的观念。

他们敢于接受民主精神、科学思想,与腐朽的封建制度作斗争,为这时期中国借鉴、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另外,这一时期,诗歌界出现了一些注重个人情感表达的诗人。

他们的诗作一方面继承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典型内容,另一方面以淳朴的风格来客观地反映现实及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为艺术歌曲的诞生开拓了题材方面的条件。

中国艺术歌曲在作曲技法方面的突破,来源于一批留学归来的音乐家。

他们一改单音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为和声、复调的音乐表现形式,开辟了运用西方进步作曲技法来创作民族风格歌曲的新道路。

同时他们把西方音乐会的形式引入中国,这种音乐会形式为当时艺术歌曲的传播做出新的贡献,并将美声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长处相结合,丰富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表现形式。

中国艺术歌曲于20世纪20-40年代进入发展的兴盛阶段。

它既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又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广泛传播,作曲家们创作出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如:、萧友梅的《问》,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黄自的《花非花》、《春思曲》、《玫瑰三愿》、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

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

比如在题材上,大多以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当中的典型内容为主;在作曲技术上,将西方作曲技术的基本法则与中国传统音乐的
某些风格特征相融汇;在钢琴伴奏上,达到与歌词涵义的完美结合;在声乐表现上,用西洋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特点相结合,并注重从曲调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的情调,明确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特点。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
第三个阶段,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百花齐放,空前繁荣。

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如:郑秋枫、施光南、尚德义、谷建芬、士心、徐沛东、陆在易、王志信等等,他们创作了像《我爱你,中国》《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牧笛》《那就是我》等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

这些优秀的音乐工作者们怀揣着对艺术歌曲无限的热爱和追求,用自身的博学多识,忘我的投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当中去,他们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题材,以宣扬中国人民勤劳朴实和团结友爱为题材等等,创作了各个题材的艺术歌曲,这些作品不仅量多,而且质好,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对于作曲技巧的运用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代表性的民歌。

民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作曲家把这些清唱性的或用极为简单的伴奏形式演唱的传统民歌配以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钢琴伴奏时,一种具有高品位、完全不同于传统民歌的艺术歌曲出现了。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专业音乐学院和其它高校中音乐学院、音乐系的建立和发展,这些所谓的“学院派”,它们引领的音
乐教育事业的前进,它们承担着高雅艺术传承的重任,极其致力对于艺术歌曲创作和演唱的推广,它们联合或独立开展一系列关于艺术歌曲创作或演唱的比赛、活动,这给艺术歌曲的创作、演唱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其中,不得不提的则是cctv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自1982年第一届“青歌赛”开办以来到今天第十五届“青歌赛”落幕,它已然成为弘扬民族艺术、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创作和推出新的作品、引领和推动中国声乐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平台,它极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生活需求,深受大家的喜爱,为中国歌坛输送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也为中国的声乐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其中,艺术歌曲独秀一枝。

我相信,随着“青歌赛”的继续举办,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艺术歌曲被涌现出来,这些优秀的艺术歌曲将不仅唱响“青歌赛”的舞台,更要唱响全国,唱响世界。

四、结语
在我们21世纪的今天,随着流行歌曲的兴起,艺术歌曲渐渐的被大家所冷漠,广大群众慢慢的不去接触艺术歌曲,更少人去演唱和学习艺术歌曲,显然,艺术歌曲成为了“学院派”的专属。

但是,艺术歌曲其实并没有失去它的市场,只是我们没有去重视它。

当我们远离了流行歌的大潮,重唱这些经典的艺术歌曲,当有了历史而产生的距离感之后,艺术歌曲的价值会显现得更加清晰。

音乐文化百花争艳的今天,当大浪淘沙后,那些经典的,和具有较高水平、独特风情的艺术歌曲,便会在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浮
现出来,如金子般璀璨,如钻石般永恒。

参考文献:
[1]周振锡,裴传雯.中国艺术歌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2]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2).
[4]蒙晓华.浅议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j].陕西:艺术研究,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