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诗词]谈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及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作品转化为歌曲形式的音乐创作形式。

它融合了文学、音乐和表演艺术,以独特的韵律和情感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美感。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一些作曲家开始将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进行音乐化,创作成曲调优美、旋律流畅的歌曲。

这些作品在旋律、节奏和和声上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通过音乐的表达形式传递出深沉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逐渐发展壮大。

一些作曲家和演唱家以及音乐团体开始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创作和演绎。

他们选取了大量的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从各个时期和不同流派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艺术歌曲。

这些艺术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精湛的演唱和传神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它们通过音乐将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同时,这些歌曲也起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使古代诗词的艺术价值得以传承和发扬。

近年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方面,新一代的作曲家和演唱家涌现出来,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出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使古诗词艺术歌曲更富有现代感和时代特色。

另一方面,互联网和数字平台的兴起为这些歌曲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欣赏到这一形式的音乐作品。

总的来说,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也让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

它们将古代诗词的美与音乐的韵律相结合,通过音乐的形式将古代诗词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当代人,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与发展

当代音乐2021年第4期MODERN MUSIC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与发展朱莹[摘要]古人读书喜欢摇头晃脑,是因为在清朝废科举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吟诵的方法去读书的。

摇晃脑袋,就是为了跟着诗句的节奏,更好地体会个中韵味,可见中国古诗词与音乐是早有渊源的。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经历不同时期的演变,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音乐创作方式,这是中华民族代代流传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是历代声乐艺术的结晶。

从而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史、一个朝代的兴衰史。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变;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4-0081-0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上溯夏商、先秦时代,再历经春秋战国,经过《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绝律诗、词曲、琴歌、元散曲、明清小曲等,不同声乐体裁的演变,且均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历代音乐艺术的精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历程以时间为序,可分为古代艺术歌曲、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

⑴绝大部分古代艺术歌曲的原音乐已遗失,只有文字诗词流传至今。

当今作曲家结合创作新意与手法,借鉴古代声乐艺术,如昆曲、琴歌等创作,再结合西洋作曲技法,创新探索出具有中国古韵今声的艺术歌曲。

一、古代艺术歌曲(一)夏、商———诗词歌曲的开始《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易经•泰》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坚贞无咎。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充分说明古代诗乐一体、歌诗同源,上古时期就有大舜作词的《南风歌》。

较为遗憾的诗乐结合的乐谱曲调并未全部传承下来,这样的缺失使得中国古老的歌诗文化难现原有面貌。

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留给今人的是无尽的喟叹。

[收稿日期]2020-10-23[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0SJA0468)。

[作者简介]朱莹(1987—),女,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而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以古代诗人的作品为素材,通过重新编曲、填词等形式,将古诗词融入到现代音乐中,让古老的文字与流行的音乐相融合,创作出具有现代气息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最初可以追溯到1906年罗文裕创作的《长恨歌》。

这首歌曲以李白的名篇《长恨歌》为基础,通过搭配乐曲和填词,将这首凄美的古诗词呈现出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好评。

之后,古诗词艺术歌曲也开始走向成熟。

在20世纪5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迎来了另一波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著名的《渔舟唱晚》和《凌波微步》,这些歌曲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和清新的填词,将古诗词的意境和深意完美展现出来。

随着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古诗词艺术歌曲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现今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在填词、编曲上更加精细,也更加注重创新。

例如缪镜镇的《夜雨寄北》,就融合了现代电音的元素,让古诗词的美更加立体和鲜明。

同时,古诗词艺术歌曲也正在逐渐走向国际化。

例如华语乐坛著名歌手林忆莲的《采桑子》,就将中国古诗词和西方的流行音乐相结合,演绎出了一曲淋漓尽致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总的来说,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品,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保护和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让人们
重新审视和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让他们的作品成为现代人求索美好生活的源泉和激励。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经典古诗词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特色的声乐体裁,是上个世纪早期留学归来的音乐家、作曲家根据我国独特的文化元素所创作的一种声乐形式。

经过几代人的创作和努力,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已经成为代表我国独特声乐文化的一颗明珠。

基于此,本文根据时间顺序对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和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为更好的认知古诗词艺术歌曲提供一定的知识梳理基础。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歌曲创作;发展一、引言与其他体裁的歌曲相比,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显著特点就是其歌词全部从我国古典的诗词中得来。

我国的古典诗词具有意境高远、内涵深邃和神韵独特的特点,是我国灿烂文化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篇章。

将古典诗词与歌曲进行融合,创作出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提升了音乐创作的内涵,创新了音乐创作的视角,而且还将我国古典诗词用一个独特的途径进行传颂和宣扬,在经典文化传播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历程根据歌曲创作的技法,可以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以青主、黄自为代表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浪漫派创作技法、以谭小麟为代表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亨氏十二音序列作曲创作技法以及以罗忠镕为代表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罗氏五声十二音序列创作技法。

第一,第一阶段——欧洲浪漫派创作技法。

从20 世纪20 年代到40 年代发展起来的欧洲浪漫派创作技法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青主和黄自。

其中青主在1920 年创作的《大江东去》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被看做是我国艺术歌曲发展的鼻祖。

黄自先生是这一发展阶段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佼佼者,分别以谱写了白居易的《花非花》、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辛弃疾的《南乡子? 京口北固亭有怀》等诗词歌曲,在黄自先生的诗词歌曲中既蕴含了欧洲浪漫派音乐的韵味,又体现了这些古诗词本身的内涵,将两者之间进行融合创作,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歌曲形象[1]黄自先生的诗词创作理念对这一时代甚至是后来的很多的音乐作曲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中国,诗词]谈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及艺术特征

[艺术,中国,诗词]谈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及艺术特征

谈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及艺术特征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是采用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诗词为歌词,在谱曲、配器、伴奏与唱法等方面都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声乐作品。

音乐结构简练且运用乐器伴奏,具有格调雅致、高尚的特点。

中国的诗词艺术歌曲产生于传说中的皇帝时代,起初指的是由乐器伴奏的燕射歌辞和郊庙歌辞等用于仪式性的雅乐歌曲。

所谓燕射歌辞和郊庙歌辞是指在朝廷宴会等重大节日上和古人祭祀尊奉上天所用的乐歌。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的诗词歌曲逐步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题材形式。

从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体歌曲、琴歌、元散曲、明清小曲等不同题材的逐渐演变,中国的诗词艺术歌曲展现出了多姿的艺术风貌。

现存创作诗歌的总集,有南宋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这些自度曲雅致优美,风格高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

除《白石道人歌曲》以外,在清代还有《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其中收录了一百七十多首唐宋词体歌曲。

清人又用九宫大成体例对其他的唐宋词进行谱曲。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艺术歌曲出现了新的发展阶段,西方作曲技法的传播与渗透、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巧妙地运用,造就了不拘一格的中国艺术歌曲的词体风格。

这个时期主要是以青主与黄自的创作为代表。

青主率先采用西方的作曲技法为中国古典诗词谱曲,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开创了新境界,确立了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黄自致力于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注重词曲的紧密结合,充分表现了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的特征,其中《点绛唇》、《玫瑰三愿》、等都是他近代诗词歌曲的代表作品。

一、诗词的意境美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诗歌与音乐是密切联系的,诗歌具有文学和音乐的双重特性诗,从原始的诗、乐、舞为一体的大型乐舞形式到诗经、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是诗与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艺术歌曲这种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歌曲类型,所选用精致、简单、情感细腻的诗词作为歌词而进行谱曲,诗词艺术歌曲讲求的是诗词与音乐互为融合的意境美。

古诗词把雅作为其审美核心,具有含蓄古典的韵味,诗词从内容到形式风格典雅精致,情感细腻,其丰富的意象、含蓄的韵味、深邃的意境、工整的音节等,都体现出诗词意境典型的的艺术性。

浅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古代衍变与近代发展

浅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古代衍变与近代发展

如果古诗词在 中国古代传 统文学史上的发展可谓 “ 历史悠久 ”,那么 以其为词 ,“ 源远流长 ”。只要 我们 仔细翻阅史料 ,就不难发现 ,其实早在原始社会末期 ,我 国就 已有 “ 仓颉始造文字 、 伶伦取竹制律 ”的相关记载 ,其中,相传于黄 帝时期创作而 经后人写定的民间歌谣 《 弹歌 》: “ 断竹 ,续竹; 飞土,逐夫 ” ,
传 的一般民歌 ,实现 了古代诗歌 向艺术歌 曲的过渡和 转变 。 到 了汉代 ,专 门从事音乐 管理 的乐府机 构正式成立。这期间 ,无论是各地流传的 民间歌谣 ,还是文人 自创的诗歌佳作 ,
大都 以乐府歌词的形式被搜集入编 ,并 由乐师在保 留其原有叙事 内容 的基础上 ,运用灵活 的音乐技巧 ,重新对其进行添谱 配 乐,创作 出吻合汉代 审美 需求的乐府 诗歌,如 《 孔雀东南飞 》、 《 长歌行》等 。这些诗歌,叙事完整、思想鲜 明、韵律优美 、
清令 , 还是现代再创再编 的古词新谱或古 曲新唱 , 归根结底 , 都是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今高雅音乐的完美结合 , 它们词藻精炼,
意境幽远 ,内涵丰富 ,影响广泛 。在 中华 民族 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这些古诗词艺术歌 曲,就犹如一座通感诗歌之美 和 音 乐 之 美 的古 老桥 梁 , 早 已深 深 植 根 于 广 袤 厚 重 的 文 化 艺 术 沃 土 之 上 , 虽历经千百年沧桑更迭 , 却 仍 生 生 不 息 ,久传 不竭 。 纵观 中国文 学史和西方音乐史 ,古诗词 艺术歌 曲基本 上是沿着 诗经、楚辞 、乐府、唐诗 、宋 词、元 曲、明清小令及近现
而 《 楚辞》作为 战国时期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则多以伟大诗人屈原的辞赋作品为主,如 《 离骚》 、 《 天 问》、 《 九 歌 》等经典传世篇章均被包含其 中,它们 以其丰 富的文学样式 ,与楚国当地较为流行的方言声韵或风俗 曲调进行巧妙融合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这一话题非常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千百年来,古诗词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人们通过古诗词艺术来传达观念,滋养理念,表达情感,传承文化。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也因此显得尤其重要。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1、歌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往往充满着浓厚的古典情怀,其中包含了许多古诗词形式,如歌赋、抒情、离骚等。

歌词中把表达更为主导,多数是言语文学形式。

歌词中经常包含着许多典型的古典文学图像,例如山水画、荷花、春江花月夜等,使曲调更加的贴切深情,也使诗词的审美特色更加的鲜明。

2、旋律旋律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营造出表达的氛围,同时也往往反映出古典文学的审美特征。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节奏往往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慢板的旋律更多的体现出深情,而快板的旋律则显得活泼欢快。

3、舞蹈舞蹈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表演,而是运用现代舞蹈理论,结合古代古典文学、古诗词艺术歌曲,表达出古典文学审美特征和情怀的一种舞蹈形式。

舞蹈中动态的姿态犹如艺术家用着笔来写自己的故事,将古典文学的美融入其中,带给观众更多的感受。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1、传承古典文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不仅表现在其审美特征上,更表现在其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上。

中国古典文学与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将古诗词及其传统艺术技巧重新诠释,使其传统文化不断得以保留与发扬。

2、激发观众情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也表现在其激发观众情感的特点上。

通过旋律的节奏,歌词的表达,舞蹈的技巧,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古典文学的文化景观和情怀,也因而激发出观众的情感。

因此,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十分重要,其审美特征表现在歌词、旋律和舞蹈上,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承古典文化和激发观众情感上。

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摘要:文章论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其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作特征,分三个阶段撷取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将其作品及创作技法作了一番简要综述,使这一具有中国神韵的艺术歌曲的发展概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艺术歌曲古诗词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着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古典诗词。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

它以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

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是毋庸置疑的。

就音乐创作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写下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以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选用古代诗词创作艺术歌曲,那些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精品之作。

时至今日,有更多的作曲家把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学的“宝藏”,那些传颂了千百年的古代诗词几乎成了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

本文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作一番综述和比较,以揭开它那颇具神秘色彩的面纱,使其创作和发展的概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从创作技法上来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技法上大多采用欧洲浪漫派晚期的创作技法。

这一时期青主创作了《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这是两首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其中《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留学德国之际,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

黄自先生毫无疑问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黄自以中国古代诗人的诗词为题材作曲,谱写了《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点绛唇·赋登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等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及艺术特征
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是采用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诗词为歌词,在谱曲、配器、伴奏与唱法等方面都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声乐作品。

音乐结构简练且运用乐器伴奏,具有格调雅致、高尚的特点。

中国的诗词艺术歌曲产生于传说中的皇帝时代,起初指的是由乐器伴奏的燕射歌辞和郊庙歌辞等用于仪式性的雅乐歌曲。

所谓燕射歌辞和郊庙歌辞是指在朝廷宴会等重大节日上和古人祭祀尊奉上天所用的乐歌。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的诗词歌曲逐步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题材形式。

从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体歌曲、琴歌、元散曲、明清小曲等不同题材的逐渐演变,中国的诗词艺术歌曲展现出了多姿的艺术风貌。

现存创作诗歌的总集,有南宋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这些自度曲雅致优美,风格高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

除《白石道人歌曲》以外,在清代还有《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其中收录了一百七十多首唐宋词体歌曲。

清人又用九宫大成体例对其他的唐宋词进行谱曲。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艺术歌曲出现了新的发展阶段,西方作曲技法的传播与渗透、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巧妙地运用,造就了不拘一格的中国艺术歌曲的词体风格。

这个时期主要是以青主与黄自的创作为代表。

青主率先采用西方的作曲技法为中国古典诗词谱曲,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开创了新境界,确立了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黄自致力于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注重词曲的紧密结合,充分表现了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的特征,其中《点绛唇》、《玫瑰三愿》、等都是他近代诗词歌曲的代表作品。

一、诗词的意境美
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诗歌与音乐是密切联系的,诗歌具有文学和音乐的双重特性诗,从原始的诗、乐、舞为一体的大型乐舞形式到诗经、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是诗与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艺术歌曲这种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歌曲类型,所选用精致、简单、情感细腻的诗词作为歌词而进行谱曲,诗词艺术歌曲讲求的是诗词与音乐互为融合的意境美。

古诗词把雅作为其审美核心,具有含蓄古典的韵味,诗词从内容到形式风格典雅精致,情感细腻,其丰富的意象、含蓄的韵味、深邃的意境、工整的音节等,都体现出诗词意境典型的的艺术性。

艺术歌曲常运用比喻、烘托、象征等借景抒情的手法,或者与赋、比、兴的手法相结合,描绘出令人心神向往的诗化境界,使其淋漓尽致的抒发所要表达的感情。

与此同时,诗词的韵和节律也是非常之重要的,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节律和韵甚至比华丽的词藻还要重要,诗词语句的对仗、节奏的抑扬顿挫、语句的平仄关系等共同构成了歌词的声调美和韵律美。

黄自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一代宗师,对古典诗词的有着非常深的造诣,在创作上,他十分重视歌词的韵味和节律,尤其注重词曲的结合,善于用精炼的语言来表现诗的意境。

二、诗词艺术歌曲的音律美
诗词艺术歌曲最重要的呈现方式是古诗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基本遵循着平长仄短,多调回环、依字行腔等原则。

汉语本身有着音乐性特点,使得诗词艺术歌曲以字调规律为参照,充分发挥诗词的音乐音律美。

词曲间通过一字对多音或长音进行结合,使得每一个字从字头、字腹、到字尾都清晰的显示出其发展的过程,旋律的起伏根据词调的变化、诗词的语音产生
强烈的对比效果,旋律间的高低起伏、音程的大跳与级进的有效结合,使得艺术歌曲的韵律富有动力和色彩性。

黎英海创作的《枫桥夜泊》首次将吟诵性的旋律用于艺术歌曲的创作,这首作品的钢琴部分承担了景色描绘、形象刻画、情绪渲染、声音造型等方面的作用,充分提升了钢琴在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表现力。

在这首作品中,主旋律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雅乐六声和七声调式,钢琴与人声的模仿、对比巧妙地交织成为一个整体,伴奏中运用色彩空洞的纯五度和弦模拟寒山寺的钟声,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这首七绝古诗含蓄、空灵、自然美的独特韵味。

体现了诗词艺术歌曲旋律中独特的音律美。

使得音乐既具有中国古典音乐风貌的同时,又不失现代音乐特色。

三、声腔艺术美
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在汉语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具有其独特的韵味,字正腔圆,依字行腔是对其演唱艺术最基本的要求,元代燕南芝庵的声乐理论著作《唱论》中,通过描述声乐演唱中常见的二十四中弊病,来表现正确的演唱方式,他提出了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演唱要求。

明清时期也有众多的演唱理论著作,形成了系统的美学观念,主要提到的就是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魏良辅曾提到过演唱要吐字扎实、行腔要母音饱满,要依据语气内容来掌握节奏。

长腔与短腔在演唱时需要注意不同的问题,长腔避免拖沓、合理的运用气息的支持,短腔注意要唱的干脆而有力。

在演唱时还应依照汉语发音的特点,读字清晰准确,发声圆润。

诗词艺术歌曲所具有的声腔美、音色美的特征在由石夫所作曲的《长相知》中表现的十分突出。

演唱过程中注重声腔的声调韵味,演唱之前先进行朗读,将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念清晰准确,保持腔圆,字尾收干净,读出诗词的语气,从而把语气带入到演唱的过程中。

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结合清晰准确的语言、优美的旋律曲调、细腻的情感、意味深刻的意境,带给人们丰富的美感与意味隽永的审美意蕴。

四、结语
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是从远古时期走来,又经过新时期不断挖掘、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的艺术品,它既保留了我国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与文化特质,又渗透着新时代多元文化的品质,有着鲜明的综合性和独特性,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与现实意义。

当前,诗词艺术歌曲已经被各高等音乐院校选为声乐教材以培养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形成与发展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歌曲艺术特征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旋律美、民族声乐美的把握,这些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