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礼仪风俗

合集下载

电白风俗特色作文

电白风俗特色作文

电白风俗特色作文
小镇电白,坐落于广东省湛江市的西北部,虽然地理位置有些偏僻,但这里却孕育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作为土生土长的电白人,我对这里的风俗习惯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

你知道吗?在电白,结婚时新娘要穿一件特制的"万凤朝阳"礼服,上面绣满了祥云、凤凰等吉祥图案,寓意着美满幸福的婚姻。

新郎新娘要在村里游行,沿途要敬酒作揖,接受乡亲们的祝福。

婚礼过后,新娘还要回娘家住一段时间,等待"三朝"之后才正式入赘夫家。

再说说电白的"斗酒"习俗,这可是个有趣的传统。

无论是庆祝新婚、添丁、乔迁之喜,还是朋友聚会,电白人都会摆上一桌酒菜,互相斟酒畅饮。

斗酒时最讲究的就是"酒令",有的令人开怀大笑,有的令人感叹人生哲理。

酒过三巡,大家就会放声高歌,那热闹非凡的场面可真让人难忘。

除了这些,电白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风俗。

比如说"虾趸节"、"开笕礼"等,都体现了电白人淳朴质朴、勤劳善良的品性。

这些独特的民俗传统,就像一面古老的镜子,照射出电白这片热土的温暖与活力。

作为电白人,我为能诞生在这样一片热土而骄傲。

虽然现代化的浪潮汹涌而来,但我相信这些独特的风俗总有一天会被后人重视和珍视。

因为它们代表着我们这个小城最宝贵、最纯朴的一面。

湛江的风土人情

湛江的风土人情

湛江的风土人情湛江蓝色海滨旅游与海洋旅游资源、绿色生态与农业旅游资源、红土风情与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湛江人比较朴实好客不怎么排外,不管你说什么话:国语、英语、粤语、桂林话、或学着他们讲几句当地的语言,只要听得懂都会回答。

我们到雷州汽车站找个人问路,结果有两个人抢着回答;坐公共汽车过海湾大桥时没几个人,于是老婆跑到副驾座位拍风景,司机并不介意反而把车开得更稳当了些;下了车我们要找轮渡码头,两三个小姑娘满脸灿烂的为我们指方向。

历史上,“岭南三越”唯“东越(粤)”广东与中原辐射过来的“中原文化”结合得最好,这个中原文化的核心就是“汉文化”,最早通过楚地连接。

秦一统江山后,得益于文化的早期融合,东越政局最稳,其次“中越”广西,再次“西越”越南。

迄今,“中越”广西为壮族自治,且壮族与汉族的许多生活习惯早已相通,作为中华民族中最大的少数民族的一支,壮族与汉族的关系也最融洽,这确实对其他少数民族尤其对其中的“大族”有榜样作用。

“西越”越南以京族为主,喜以京都自称,难与汉族通融却时常欲与之分庭抗礼,遂成化外番邦。

而“东越”广东早已融入“汉地”,成为中华大家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

自秦后,广东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异邦或异族,每每以汉文化之骨干力量自勉,晚清时期最早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口号的就是广东人氏孙中山。

也正是因为有这段历史的渊源,在广东几乎感觉不到少数民族的气息。

尽管“粤语”彼此相通且波及区域甚广,同属粤语地区的广西与广东给人的印象却不甚相同。

广东的“粤语”有明显的“汉粤”风味,并有“汉字”一一对应,广西的“壮粤”没有“壮字”对应,只能借用汉字。

到了越南,“京粤”完全是另一幅景象:文字混乱,既有借用的汉字,又有越南人自创的“喃字”,甚至还有法国人搞出来的法文拼音,还夹杂着一些希腊文字。

文化的渗透影响着思维和举止,汉文化在东粤的影响,让我们感觉这里就像自己的家乡,各式习俗等似曾相识或相遇,除却了乡音的不同,没有什么不适。

干货雷州传统婚俗大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

干货雷州传统婚俗大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

干货雷州传统婚俗大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前言在我国,自古以来,婚姻就被作为人生中的重要事件看待,由此制定出了一套婚嫁行为规则,而按此规则进行的婚姻关系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婚俗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也是传递香火,延续社会文明的重要仪式礼节。

雷州人的传统婚嫁,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内容和形式,但由于受到百越文化、俚僚文化、闽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长期渗透和融合,又保留有本土自身的习俗和特色。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不少纷繁的婚俗也在改革、在变味,但一些古老的习俗仍在民间流传,并以另一种方式在雷州传承。

01婚前礼俗在旧社会,雷州男女一般到了十一、二岁,就会有媒人来给做媒。

首先,男方会遣媒人送个礼盒到女家,盒子内装有槟榔、果品、红糖等。

富裕人家用银盒、锡盒或精制漆盒,穷苦百姓则用彩布包裹礼品。

若是女家初步同意,则由家中长辈开盒取出一个槟榔,俗称“吃了人家槟榔”。

双方父母既应允联婚,媒人则索来姑娘的“命书”(生辰八字)送到男家,男家也拿出自家儿子的“命书”,通过算命先生“合命”。

如认定双方的“八字相生”了,男家就择个吉日,装备“身份”和礼物,差人送到女家。

至此,一对从未相识或未曾互相了解的男女的婚姻大事就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给定了。

睇屋舍:当今社会,“媒约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基本上不存在,自由恋爱已成主流,但介绍提亲仍有部分。

婚姻是大事,女方和家人都想知道对方的住宅、家景、生活状况,需到男方家中了解情况,于是便有个“睇屋舍”或“睇门弟”的习俗。

过去,是女方父母派人到男方察看,男方设宴款待,送赠来人红包。

现时,女方可堂堂正正到男家,一者了解情况,二者男方也想让家长过目,仍含有“睇屋舍”的遗风。

如果女方是第一次到男家“睇屋舍”,为讨吉利,宴上不能有“鸡”,要么是“鸭”就是“鹅”(“鸭”的谐音为“押”,意为“将婚事押成”;“鹅”的谐音为“讹”,意为“将婚事讹成”),此外,菜谱里不能有“蛋”,因为蛋会“坏(雷州话‘推’)”,有“婚事会坏掉(雷州话‘推’)”之兆。

湛江风俗演讲稿

湛江风俗演讲稿

湛江风俗演讲稿
湛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下面就让我来详细介绍一下湛江的风俗。

湛江的风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饮食文化
湛江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海产品自然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湛江海鲜味美鲜香,以海鲜粥、海鲜面、海鲜火锅、海鲜饼等为代表,这些美食餐品广受招待友人的喜爱。

湛江的老街,也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地方,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正宗的粤菜和潮汕菜,让您味蕾大开,流连忘返。

二、婚礼文化
湛江的婚礼文化非常丰富,有很多有关于传统文化的习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例如,新娘在回娘家时,要阖门大吉,这是用来驱赶一切不幸降临的。

还有爆竹和红绸也是必不可少的,爆竹是为了驱邪,除鬼;红绸则代表喜气洋洋,祝新婚幸福美满,生儿育女。

三、文艺表演
湛江的文艺表演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其中以潮剧最为著名,作为潮音族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剧深受湛江人民与海外华族群众的喜爱,是中国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湛江还有非常多的民乐乐器,如二弦、三弦、笛子、口琴等,这些乐器在宗教祭祀和社会活动中广泛应用。

四、节日习俗
湛江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其中当然少不了农历春节,人们在这一天祭祖、拜年、快乐,共度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也都有丰富的民间习俗。

以上就是湛江的风俗文化,每一种文化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也拥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在今天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和后代留下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基因。

湛江特色的民族文化_750字

湛江特色的民族文化_750字

湛江特色的民族文化_750字湛江——一个景色美丽而又文化独特的地方。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

它是沿海地区,它有优良的港口,它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雷州半岛。

在湛江雷州文化的特色之一是石狗。

它布片于雷州的每一个角落,如在古城门、古通、门口……往往会有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用雕刻成的石狗,在是原,这一角色一般由石子来扮演,而雷州,切是狗儿居上,可知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关于对石狗的崇拜传说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某年代,有一支少数民族从黄河中下游迁移到雷州后,就受尽大旱之灾,于是人们想到天狗吃日,想引起天狗,借天狗射过此难,就这们人们出现了狗崇拜。

另一个关于石狗的著名传说是:唐代时,雷州人陈文玉被任任剌吏。

他精察吏冶,爱抚百姓,稳定雷州。

后人为他立庙塑像纪念,尊具为“雷祖”。

而据说“雷祖”的出生与一只九耳朵有关,托这位德政昭彰的地方官的福,狗也随之神化为“呈祥灵物”,受到崇拜。

自那以后,雷州区域的历朝能工巧匠打造了上万只石狗,摆放各处,为家族,为先祖充当“守护神”。

每逢初一,十五,雷州人还早晚烧香奉祀石狗,以镇邪去魔,保境安民。

这些石乃无价之宝,它们是雷州人的艺术精华。

其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

这雕刻风格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有研究社会文明,历史沿革的价值。

雷州石狗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多,地域形、时代形、象形、人格形等。

各个造型类别的石狗特征鲜明,独具特色,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

比如秦汉的雏形石狗,线条单调,艺术粗糙;精代的石狗,其头部留着辫子;在海边的石狗,石狗背穿叶网纹,脚踏渔网,这些是以打鱼为生的生活的反映;雷州城北大的大石狗、座高约2。

5米,以其高大威猛来保卫城镇;雷公庙前的石狗则是镇海用的,它的尾巴似锚,当地渔民希望自己遇到大风大浪时有这根锚的保护……2004年,蕴含厚重民俗文化的湛江雷州石狗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中,我省唯一入选的。

若你有闲时,不妨也到雷州一游,看看这群憨态可掬的石狗,领略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妙趣吧!湛江这个美丽而文化又独特的地方欢迎你的到来。

湛江传统文化

湛江传统文化

湛江传统文化广东省湛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湛江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省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之后,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挖掘、整合、保护和利用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构建粤西文化中心。

湛江市现有民间艺术120多种,盛行30多种表演艺术,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

几年来,通过深入挖掘和不断创新,培育和再现了遂溪醒狮、吴川飘色、东海岛人龙舞等一批民间艺术精品。

其中,醒狮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已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醒狮之乡”遂溪县饮誉海内外,几年来获得了无数荣誉。

2003年,该县文车醒狮团应国家文化部的邀请,参加了当年“中法文化年”活动,并以高桩醒狮跨越3.6米的成绩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2006年又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和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

2010年,该县许屋醒狮团应邀参加了当年的上海国际文化节。

湛江市文化遗产丰富,湛江醒狮: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

200多年来,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吉祥,醒狮表演成为当地乃至湛江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

近年来,遂溪县因势利导,加强组织、积极扶持,全县民间醒狮表演活动空前活跃。

去年,该县先后3次举行规模大、档次高的歌舞醒狮表演活动,并多次组织醒狮团参加市、省以至国际性的民间醒狮表演赛。

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曾先后两次到该县拍摄民间醒狮活动并作专题播出。

东海岛人龙舞:据地方志记载,东海岛人龙舞起源于东海岛东山镇,始于明末清初,是流传300多年的民间大型广场表演艺术,其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由大人和孩童结合而成,规模可大可小,节数多少不等。

龙的构造分为三大部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是龙的精髓所在,体现龙的精神。

它由一个彪形大汉身负三个小孩组成,分别表示龙角、龙眼、龙舌、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用人相继倒卧分节连接而成,演员经过化妆打扮,穿上黄色或青色服装,龙就变成黄龙或青龙。

湛江人文风土和美食

湛江人文风土和美食

湛江人文风土和美食一、湛江城市形象简介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

全市面积1.32万平方公里,人口754万人。

现辖3市、2县、4区,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试验区、工业区)。

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国家一类大市,全国综合实力100强城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对虾之都”、“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达标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了“2011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湛江市在“十佳低碳生态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九。

现正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低碳发展示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二、湛江传统文化广东湛江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雷州半岛,素有“红土地”之美称。

从古文化遗址和物象考古来看,人类在这块红土地上繁衍生息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

这里古称南越,地属蛮荒,汇聚了汉、黎(俚)、瑶、侗、苗等多个部族。

自秦置三郡,几经战乱,中原徙民移入,更凸显其所处地域的特殊性,湛江的“红土地”文化已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丰富多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是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有“东方一绝”的东海人龙舞和草龙、网龙、彩龙、公母龙、火龙、高跷龙、簕古龙、竞技龙等组成的“龙之家族”;有享誉“中国醒狮之乡”、扬威海内外的遂溪传统南狮、凳桩、高桩、高杆的单狮、双狮、火狮、群狮;有集武术、舞蹈于一体的廉江“舞鹰雄”;有反映从“图腾崇拜”、“守护神灵”到“司仪宠物”、享有“南方兵马俑”之誉的“雷州石狗”;有被称为“舞蹈活化石”的麻章“考兵”、吴川“舞二真”、“舞六将”、雷州“走清将”等的“傩舞系列”;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吴川“飘色”、“泥塑”、“陶鼓舞”、“舞貔貅叠罗汉”以及颇具传统特色的南派粤剧、地方雷剧、粤西白戏、雷州姑娘歌、木鱼腔、哎歌、山水谣、安铺八音等民间戏剧与曲种,共有九大类约一百多个品种。

湛江婚嫁习俗

湛江婚嫁习俗

湛江婚嫁习俗婚嫁是一个永不衰老的话题。

“男大当婚,女人当嫁”,结婚在我国视为人生的大事,极为重视和隆重。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规例,占代就有所谓的“下茶”、“合茶”、“定茶”、“纳彩”、“问名”、“纳吉”、”纳微”、“请期”、“迎亲”等“三茶六礼”形式,每一程序还有具体的名目。

湛江人的婚嫁,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内容和形式,受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本土自身的习俗和特色。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不少纷繁的旧例,在改革,在变味,但占老的一些习俗仍在民间流传。

提亲订婚聘礼的习俗睇屋舍当今社会,“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基本上已不存在,自由恋爱已成主流,但介绍提亲仍占很大比重。

婚姻是大事,女方和家人都想知道方的住宅、家景、生活状况,需到男方家中了解情况,湛江便有个“睇屋舍”或“睇门第”的习俗。

过去,是女方父母派人到男方察看,男方设晏款待,赠送来人红包。

现时,女方可堂堂正正到男家,一者了解情况,二者男方也想让家长地目,仍含有“睇屋舍”的遗风。

开书合命俗称“合八字”,这一古老的婚姻习俗,在湛江仍普遍盛行。

过去合八字仪式很隆重,女方将生辰用红纸书写送到男方,叫“送八字”,男的生辰也同样书写在红纸,择定吉日,把双方红纸放在男方的祖宗神台或米缸内,经过三朝没什么事故发生,即“好兆头”,便可“合八字”。

请算命先生进行合年庚,八字相生相合,就可相量婚期,如有相克,则说些客气话,终结此婚事。

如今,一般只是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无相克,万事大吉;如有相克,算命先生可提议用一些办法补救减克,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择日子送聘礼男女双方合八字后,下一步是择日子和送聘礼。

择日子也叫择时辰,即择定结婚的良辰吉日,一般也是请算命先生择日,现在有的人通过看“通书”(日历)而定日期,目的都是祈求讨个吉祥日子。

送聘礼,是男方送聘礼到女家,俗叫“过礼”。

过去,湛江人送聘礼也有一定程序,需用红纸写“通名帖”和“礼目帖”各一份,前者正面写“富金”两字,背面写“姻弟xxx顿首拜”;后者开具礼品目录和礼金数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为本地最有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活动历史较长,古时雷州庆元宵尤如朝廷大典一样隆重。

传统的元宵节以游神为中心内容,现在的内容则丰富得多。

一般从月初开始村村鸣擂锣鼓开始筹备,以元月十五最为热闹,也有些地区延至十六、十七,均以县城为中心,整个活动热闹非凡。

关于元宵活动,清代道光年间编修的《遂溪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游戏,作火树,放花炮烟花,打秋千,赌灯谜,士庶欢游达旦”。

20年代流行于遂溪一带的元宵雷歌“东海嫁”这样说:“游人满坡眼睁睁”,“几百双眼向樟兜”;另一首雷歌有“头上金钗总落了,真是热闹这元宵”之句。

可见,元宵活动除了游神外,还有赛会看人、娱乐之举。

清代吴川举人吴河光有“元宵风景正清和,游女如云逐队过”之名句。

现在湛江各县均有庆元宵活动,主要以县城和古镇为中心,以吴川县城的规模最大,雷州县城、廉江县城和安铺镇的活动也颇有特色。

乡村有小型的放烟花、放炮竹、出灯、做大戏等活动。

市区亦举行灯展等活动。

清明节:景色清明,是人们“追远”的传统节日。

本市清明扫墓“拜山”,城乡皆同,大多集中于清明日,亦有在清明前后数天。

民间拜山活动,其主要祭品是烧猪、肥鹅、饭团、鸭蛋、蟹、饼等。

机关、团体、学校亦在清明节期间集中前往祭扫烈士墓,向烈士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端午节:即五月初五节,本地民间一般作为“驱邪镇恶”之节。

从初一开始,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上插艾条以“驱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子胸前挂香符(用花布包香料做成三角形或动物形图符)。

在城市,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抢购插门及煮水洗澡,洗澡一般定在12时正。

据说,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

初五日各地普遍吃五月粽,亦有部分地区举行风筝表演或龙舟竞渡,此活动与纪念屈原有关。

端午节活动,最有特色的要数廉江之古镇安铺。

该镇每年端午节期间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这一活动历史悠久,长盛不衰。

尤以近年来,活动的规模更加盛大,内容更为丰富,参观者不仅有本镇、本县的群众,还有许多外地来客,热闹非凡。

中秋节:亦为较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城市其内容主要有:一是从节前半月开始,举行大规模月饼展销活动,居民纷纷购买,相互送赠,以省港月饼为名贵;二是中秋之夜赏月活动,主要在全市各大公园或游乐场所,大部分居民均涌向各活动场所,或三五个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组烧烤、吃月饼赏月,小孩则时兴手提小灯笼玩耍,几乎通宵达旦。

在乡村,村民们则是吃月饼、甜薯、芋子、豆糖之类,亦有年轻女子月下玩“浮针”,取一碗清水置于八仙桌上,拿新针轻放水面,观察针的浮沉情况,预测婚姻。

重阳节:九月九重阳节在本市部分地区流行,为―文人节,吴川、雷州较隆重。

旧时两地文人汇集,对该节日兴趣甚浓。

《雷州府志》载:“重阳登高,偕于是日采药作酒曲”。

雷州西湖、三元塔、梅�登高坡等为主要活动场所。

梅�镇之重阳节,亦称赛诗节,由商人捐资,五月份开始筹备,文人推出一位教师出题,参加者按题赋诗作对,八月诗稿汇于教师处评定,到九月初一,各街道群众、文化人士派代表到登高坡标号厂位,在坡上搭上雅致精
巧的竹楼,张贴诗对,称“诗社厂”。

其时张灯结彩,迎狮演戏,士子登高饮酒作诗,观者数以万计,一连数天。

此活动延续二三百年,解放后曾停办。

1985年湛江诗社吴川分社成立后,此活动恢复,诗人集会赏菊,饮酒作诗。

雷州市登高之风亦盛,学校师生、各方游人纷纷到三元塔和雷州西湖游览,竞显豪情。

这一天,市区及各县均组织老人进行文体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