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_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为例

合集下载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为例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为例
以云南 省 德宏 州 I 陇川 县 为例
侯 丹 ,起建凌 ,金 璩
(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 院,云南 昆明 6 5 0 2 0 1 )
摘要 :目前我 国人 口较少 民族有 2 8个 ,云南省 占有 8 个 。其 中 ,阿昌族 、景颇族 和德 昂族 聚集 在云南省德 宏
傣族 景颇族 自治州陇川县。由于 自然 环境 和历史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 ,陇川县人 口较少 民族 的发 展 比较滞 后。
民族 地 区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推 进 跨 越 式 发 展 和 长 治 久 安 已成 为 国家 “ 十 二 五 ” 规 划 的 重 中 之 重 。 以德 宏 州
陇J I I 县地 区的阿昌族 、景颇族 为例 ,全面分析人 口较 少 民族地 区的经济 社会发 展情况 ,结 合实 际 ,探 讨该地
Re s e a r c h Re p o r t o n Le s s Po p u l a t e d Na t i o n a l Ec o n o mi c
a n d S o c i a l De v e l o p me nt : A Ca s e S t u d y o f Lo n g c h u a n Co u n t y i n Yu n n a n De ho n g
t i n g i n Y u n n a n .Amo n g t h e m ,Ac h a n g , J i n g p o a n d De a n g g a t h e r s i n t h e L o n g c h u a n c o u n t y l o c a t i n g i n
I S S N 1 0 0 4 —3 9 0X;C N 5 3—1 0 4 4 / S

德宏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德宏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德宏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德宏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德宏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利因素,迎难而上,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全州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140.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1%。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25亿元,增长7.1%,支撑生产总值增长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62亿元,增长25.0%,支撑生产总值增长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76亿元,增长13.6%,支撑生产总值增长5.9个百分点。

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3.2%,47.7%,39.1%。

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6:30.0:41.4调整为26.5:33.9:39.6 。

人均生产总值11693元,比上年增长13.8 %。

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64.3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5.7 %,比上年提高 2个百分点。

物价总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5%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6%。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表1 单位:%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2%。

其中,农业产值 34.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 %;林业产值6.83亿元,增长9.6%;牧业产值12.75亿元,增长5.5 %;渔业产值1.88亿元,增长6.0%;农林牧渔服务业1.69 亿元,增长 6.1%。

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3.29万亩,比上年增长10.4%;粮食播种面积200.92万亩,比上年增长10.1%;油料种植面积20.29万亩,下降4.9%;甘蔗种植面积80.15万亩,增长7.8%;蔬菜种植面积18.96万亩,增长7.7%。

【最新】关于全县民族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doc

【最新】关于全县民族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doc

关于全县民族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为进一步了解我县民族村少数民族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九月份,县政协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全体委员及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在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长、县政协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晔的带领下,对全县民族村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县民族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我县是省、市民族工作重点县,共有回、满、蒙古、壮等25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1371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其中,回族13472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

回族群众分布在张鲁回族镇、朝城镇、徐庄镇等9个乡镇街道的25个民族村居。

张鲁回族镇是全省4个民族乡镇之一。

朝城镇、徐庄镇是民族工作重点乡镇。

近年来,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及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认真实施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规,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少数民族群众充分发挥自身内力,埋头苦干,勤劳致富,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了大幅度提高。

一是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思想有了进一步提高。

始终把解放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思想放在重要位置,研究制定了“解放思想走出去,招商引资请进来,扶强帮弱谋发展”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由小富即安、满足现状转向富而思进,由等靠要转向主动发展的重大改变。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近几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少数民族帮扶工程,通过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充分利用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大力扶持,县乡积极投入资金,加大对少数民族村居的帮扶,切实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为民族乡村新修道路68公里,建桥涵7座;新增配套变压器24个,改造线路13.5万米;新打配套机井180眼。

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张鲁回族镇在省市民族部门的大力帮扶下,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田野调查报告

田野调查报告

田野调查报告最新田野调查篇一1、在参与合唱的表演中,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成歌颂;2、能够通过读谱的方式学唱歌曲,并能正确地参与合唱表演。

能主动对歌曲的处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准确把握自己的声部。

3、在参与歌曲的演唱中,感受意大利民歌的风格。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的意大利民歌。

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郊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曲调中的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型的运用使得音乐欢快跳跃,极富有动感,加上第二声部配以固定节奏音型及“啦”的伴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队郊游、旅行的儿童们在充满春意盎然的田野中边走边唱、欢声笑语的欢乐神情。

训练学生能准确地进行合唱,并能在参与合唱中用自己的歌声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教学卡片、旋律卡片一课时一、组织教学1、师生以歌声问好。

2、老师提问:谁能用“温”组一个词?3、生:温度、温暖、温柔、温和、温馨4、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的语文水平很高噢!那谁能告诉老师,在这几个词语中,哪一个是形容季节的呢?5、生:温暖6、师:谁用这个词语来说一句关于季节的话。

7、生:我喜欢温暖的春天!二、游戏铺垫1、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正处在温暖的春天,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老师也喜欢种花,不过我种的花浇下的不是水而是音乐,所以我种的花开出来的都是音符花。

(老师出示四朵音符花:红、黄、紫、橙,每一朵上面分别写有一个音符:5 1 3 52、单音和声训练:学生先分别用唱名唱出四个音符,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组,一朵花代表一个组,先进行两个声部,然后三个,最后完成四个声部的和声演唱,老师以手势指挥学生的演唱。

3、在唱名唱得比较稳定的基础上作“u”音的发声训练。

4、音乐游戏:旋律的传递(以歌曲副歌部分的两个声部旋律作为传递的旋律)继续分组比赛,从老师开始进行旋律的传递,凡是出现传递失误的则画一张哭脸。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张欣玲;骆华松;杨艳俊;梁茂林【摘要】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少数民族就业问题日趋突出.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低、职业行业单一、劳动保障落实不到位、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少数民族人口就业的对策及建议,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1【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就业现状;问题分析【作者】张欣玲;骆华松;杨艳俊;梁茂林【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09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092;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4.24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老挝、缅甸、越南三国接壤,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复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云南省共有52个民族,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独有少数民族,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有26个民族,截止2014年,云南省总人口为4713.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1574.0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省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云南共有8个民族自治州,主要集中于云南西北、东南,分别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同一民族人口主要聚居于同一区域,但由于民族种类、人口较多,云南省少数民族仍然同其他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其居住地理环境欠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迁入城市,由于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占比大,迁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了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农村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就业,改变了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

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

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

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

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二、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 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是中国伟大民族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各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开放程度不同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相对滞后,这导致了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外流到其他地区寻找工作机会。

对于这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工作情况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调研,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服务。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及其就业单位,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意见。

调研时间为一个月,覆盖了广东、河南、四川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省份。

三、调研结果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况根据调研数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外打工多为劳动密集型工作,如建筑工、家政服务员等,工资较低,工作环境较差。

其中,男性多从事体力劳动,女性多从事家政服务。

他们通常没有稳定的工作合同,工资也无保障,社会保险缺失。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1)歧视问题: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歧视,经常遇到就业机会少、薪资低、工作环境差等问题。

(2)社会保障问题: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身份,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到合法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3)培训机会少: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没有接受好的技能培训,导致他们无法获得更高薪资的就业机会。

四、建议与对策1.社会保障: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措施,推动他们享受与本地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2.就业培训: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3.打击歧视: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歧视的打击,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

4.合理规划:根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就业规划,推动他们从事更加适合自身特长的工作,提高就业的质量和稳定性。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况和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

影响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影响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影响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我国存在许多人口较少的民族,像藏族、羌族、彝族等,它们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困境和不公平的待遇,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方面。

这些少数民族经济落后的原因,主要是由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造成的。

1.历史原因:在过去的几百年,少数民族一直处于社会经济政治的边缘,受到了巨大的歧视和排斥。

正是这种歧视和排斥,造成了人口较少民族重重困境。

不仅仅是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等许多方面都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

特别是在某些时期,这些民族的学校和语言被禁止使用,这也造成了他们后来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的滞后。

2.地理原因: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大多生活在偏远的山区和高原上,生态环境差,交通不便。

这也是导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偏远的地理位置,他们的物资生产无法脱离当地的自然环境,这也限制了用现代科技改善落后生产方式的可能性。

高山、峡谷、沟壑等地形造成通行难,导致少数民族的交通不便,也不利于他们的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

3.政策原因:政策问题也是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过去的某些时期,政府的重点一直放在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上,很少去关注和关心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尤其是在工业、农业、教育和卫生方面,落后的发展也成为群众的普遍现状。

4.文化原因: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汉族不同。

他们的语言、宗教、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种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族融合的困难,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

如果想改变民族经济落后的现状,需要政府加大对这些民族的关注和投入,通过发展科技、改善交通、传播文化、引导资本等方面,为少数民族提供必要的发展机会。

这也需要少数民族自身的努力和付出,让他们的文化和经济能够逐步融入国家整体发展的大局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4,8(2):60-64http :// ISSN 1004-390X ;CN 53-1044/SE -mail :sk@收稿日期:2013-08-16修回日期:2013-11-21网络出版时间:2014-3-1716:5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模式研究”(10XMZ050)。

作者简介:侯丹(1987-),女,黑龙江鹤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反贫困研究。

*通信作者:起建凌(1971-),男,云南牟定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反贫困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 :// /kcms /detail /53.1044.S.20140317.1651.012.htmlDOI :10.3969/j.issn.1004-390X (s ).2014.02.012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为例侯丹,起建凌*,金璟(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摘要:目前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有28个,云南省占有8个。

其中,阿昌族、景颇族和德昂族聚集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陇川县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比较滞后。

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已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以德宏州陇川县地区的阿昌族、景颇族为例,全面分析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结合实际,探讨该地区的发展经验和问题,提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陇川;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F 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90X (2014)02-0060-05Research Report on Less Populated National Economicand Soci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Longchuan County in Yunnan DehongHOU Dan ,QI Jianling ,JIN Jing(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has 28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 ,eight of them are inhabit ting in Yunnan.Among them ,Achang ,Jingpo and De'ang gathers in the Longchuan county locating in Dehong Dai and Jingpo Autonomous Prefecture.Less populated nation in Longchuan lags behi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because of restric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minority areas ,promoting leapfrog development and long period of stability are very important in “Twelfth Five Year Plan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Achang and Jingpo nationality in Dehong Longchuan area for example ,analyzes comprehensively eco-nom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ethnic group areas with small populations ,combing with practice ,exploring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t last ,puts forward relative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Longchuan ;less populated n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的因素,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与全国、全省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总体水平发展较低,虽然经过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集中扶持,但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产业发展依然滞后、社会总体水平发展依然较慢,群众增收困难,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点和难点。

为充分了解和掌握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基本情况和贫困现状,认真做好国家社科基金“边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模式研究”项目,本文对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了解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真实现状,并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经济落后,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这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消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稳定边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陇川县基本情况(一)自然概况陇川县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南边陲,行政隶属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我国典型的集边疆、山区、贫困、毒品、直过区、人口较少民族众多为一身的农业县,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接壤。

陇川县傣族称“勐宛”意思是太阳照耀的地方县内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众多,包括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5种主体世居少数民族。

陇川县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滞后。

全县土地面积为0.19万hm2,年平均气温19.7ħ,年降水量1216mm;截止到2011年年末,陇川县全县总人口为18.21万人,农业人口15.01万人,全县辖章凤镇、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4个镇,户撒阿昌族乡(民族乡)、护国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5个乡以及一个陇川农场。

陇川县雨量充沛,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气候温暖,因此各种作物生长较好,粮食作物主要由水稻、旱谷、豆类、小米等,蔬菜、瓜果也有很多品种。

并且这里有茂密的树林覆盖着整个山区,有红木、松木、橡胶、茶、咖啡等,此外,还有花生、木棉、木耳等经济作物,这也为陇川县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陇川县矿产资源尤其丰富,品种繁多,有铁、铜、铝、煤,云母、水晶、金、银也随处可见。

在山林中还有虎、豹、熊、野猪等动物和各色飞禽。

(二)陇川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36亿元,增幅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5.7个百分点,低于全州3.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州倒数第二。

其中第一产业8.50亿元,第二产业7.31亿元,第三产业6.55亿元。

完成工业总产值16.0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29亿元。

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为12283元/人,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3433元/人。

全县财政收入为1.27亿元,财政支出为10.40亿元,人均财政收入700元/人,人均财政支出5714元/人。

粮食产量13.75万t,稻谷产量7.39万t,小麦产量0.19万t,玉米产量5.41万t,豆类产量0.11万t (蚕豆产量为0.03万t),薯类产量0.65万t。

油料0.75万t(其中花生0.01万t,油菜籽0.74万t),甘蔗175.00万t,烤烟0.02万t,茶叶0.13万t,园林水果1.76万t。

陇川县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近年来,传统农业发展迅速,同时,甘蔗产业成为陇川县的支柱产业,并且呈快速发展之势。

新型的生物产业的开发也已经进入到了良性循环的良好局面。

陇川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共有耕地面积2.67余万hm2,设施农业不足66.7hm2,高稳产农田地仅占25%,中低产田占75%,水利化程度低。

根据国家确定人均年纯收入为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截止到2010年年末,全县共有7.26万贫困人口,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为4.71万人,占贫困总人口的65%,山区贫困人口为4.06万人,占贫困人口的56%。

(三)陇川县人口较少民族基本情况据2010年陇川县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在陇川县人口中,各少数民族人口为9.8272万人,占总人口的54.12%。

其中,景颇族人口为4.4844万人,占总人口的24.70%,阿昌族人口为13483人,占总人口的7.43%,德昂族人口为1454人,占总人口的0.80%。

其16第2期侯丹,等: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中,阿昌族主要分布在户撒阿昌族乡,零星分布在章凤镇、城子镇和王子树乡;德昂族主要分布在章凤镇和景罕镇,景颇族主要分布在除户撒乡的陇川8个乡镇。

陇川县人口较少民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偏僻、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通讯闭塞的山区农村,且居住极为分散。

受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缺乏科技意识,生产力低下,属于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仍有一部分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才能维持基本的生产生活。

二、陇川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客观原因的存在,陇川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扶持的力度有所加大,扶持的范围也有所扩大,但仍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产业发展陇川县的地貌特征是山多坝少,景颇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成本过高,很多基础设施项目难以覆盖到这些地区,道路的不畅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目前陇川县大部分农田属中低产田和雷响田,靠天吃饭,灌溉困难。

少数村庄存在着不通公路、不通电、没有安全饮用水、不通电话、不能接收广播电视节目等问题,信息闭塞导致了思想观念的落后,难以接受新文化、新知识、新科技。

科技人员到村寨知道农业生产技术,群众接受能力差,难以掌握。

农利工程建设方面较弱,农业基础薄弱,医疗卫生设备不足,医疗人员较少,可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严重影响陇川县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二)自我发展能力弱,缺乏产业支撑,人民群众增收依然困难目前陇川县仍然是一个农业县,人民主要以耕种维持生活,打工收入微乎其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