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文本解读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说课稿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讲述了海伦凯勒在七岁时得到莎莉文老师爱的教育而重获“光明”的故事。
课文展现的人文内涵丰富,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让人记忆深刻。
而且这篇课文的语言清新朴实,表达上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和情感的提升方面,都能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2.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4.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教学难点∶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
四、说学情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学习习惯处于养成阶段,而且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对于课文内容能够理清思路。
他们在小学接触过关于海伦凯勒的故事,但他们对盲聋孩子的世界没有切身体会,也很难理解他们处于黑暗中的心情。
另外,他们对于文本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五、说教法学法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从研讨课文和激发学生兴趣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查找资料,在课外材料中发掘兴趣点,充实课堂内容,并利用多媒体设计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意采用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能欣赏到红花绿草,能够聆听鸟兽虫鸣。
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去见证这个奇迹,去认识创造这个奇迹的人——海伦·凯勒,学习她写的文章《再塑生命的人》。
第三单元 第十课 再塑生命的人-【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0再塑生命的人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再塑生命”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在本文中指“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体验到了爱,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帮助“我"再塑生命的人。
2.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她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5种语言。
她全心全意为盲聋哑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贡献一生,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
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走出黑暗》等。
3.写作背景海伦•凯勒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突破心理障碍,重塑生命,得益于她伟大的老师一安妮•莎莉文。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感情和隽永深沉的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中,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
海伦•凯勒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本文就节选自海伦•凯勒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搓捻.(niǎn) 疲倦不堪.(kān) 小心翼.翼(yì) 争执.(zhí) 暂.时(zàn) 激荡.(dàng) 譬.如(pì) 花团锦簇.(cù) 悔.恨(huǐ) 拼凑.(còu) 恍然大悟.(huǎng)截.然不同(jié)(zhàng)涨红 (dài)等待涨待(zhǎng)涨价 (dāi)待一会儿2.字形辨识慨(kǎi)感慨惭(cán)惭愧概(gài)气概渐(jiàn)逐渐魂(hún)灵魂浸(jìn)浸满魄(pò)魄力侵(qīn)侵略3.词语释义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第10课 再塑生命的人-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含答案)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三单元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本单元重点是关注学习生活,了解成长经历。
四篇课文从趣、真、理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国籍和阶层的学习生活。
有的充满自由,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充满真诚和爱恋,如《再塑生命的人》有的充满了理性的思考,如《论语》十二章。
这些文章,有的运用众多修辞,描写细腻入微,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风光;有的叙写故事,妙趣横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神奇美女蛇及捕鸟场面,有的引人深思,充满遐想,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所读的书的神秘,《论语十二章》充满哲理性的名言警句等,三篇文章的开头、结尾、标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本单元重点学习欺读。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课文题目文体作者/出处整体感知每课一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鲁迅本文通过描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生活经历,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了解插叙的作用《再塑生命的人》叙事散文海伦·凯勒本文记叙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现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论语》十二章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本文记叙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
学习翻译句子作家作品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老师》等。
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被誉为“美国英雄偶像”。
文题解读“再塑生命"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在本文中指“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体验到了爱,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帮助“我”再塑生命的人。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教学重点
1、理解海伦·凯勒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2、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难点
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同 时,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让他们知道自己 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本课教育意义,通过把 握重点词句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再塑生命的人》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 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下面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 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板块六、课堂总结 品读课文,体会文章主旨。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真实地记叙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 种事物的过程,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高超教育艺术,表现 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同 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切希望和求学中艰辛却愉快的生活感受。
七、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先整体后局部。也注意了 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以培养学生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出发点,但仍以教师的提示、 点拨、引导为主线,化难为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课教学注重品读语句,营造良好的情感 交流氛围,让学生深入理解聋盲人。
三、说教学目标
1. 了解海伦·凯勒之前的痛苦和之后的成就。 2. 培养学生围绕标题解读文本的能力。 3. 自主勾画精美语言,学习用批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培养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 4. 体会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及其对海伦的爱。 5. 体会海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说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
”安妮·莎莉文开启了海伦·凯勒的智慧,也陪伴着她走过了生命的大半旅程。
本文讲述的是安妮·莎莉文刚刚走进海伦·凯勒生活时的故事。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原文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那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
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那天下午,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
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
因此,我安静地走到门口,站在台阶上等待着。
下午的阳光穿过阳台的金银花,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
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会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
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我立刻伸出双手。
可是,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柏金斯盲人学校的学生赠送的。
衣服是由年老的萝拉亲手缝制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解析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著名的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在出生后第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
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代表作。
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此外,《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性作品,被世界称为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二、写作背景海伦凯勒,一个从小就又聋又瞎的人,对生活失去信心,变得暴躁,之前生活完全是绝望的。
就在绝望中,来了个新老师,让她学会了听,学会了说,虽然盲,但她学会了很多很多,甚至与常人无异,最后会多国语言,还是演讲家。
她一直都是又聋又瞎,却比普通人会的语言还多。
所以,这位老师的第一次到来,对她非常重要。
三、字词捡(jiǎn):拾取:~拾。
~东西。
感慨(gǎn kǎi):心灵受到其中一种感触而慨叹(感慨不已)。
搓捻(cuō niǎn):将线、纸等揉捏成条状物。
绽开(zhàn kāi):植物的皮、壳等裂开,花儿开放,也比喻人们的笑脸。
争执(zhēng zh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地争论。
惭愧(cán kuì):1.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2.感幸之词。
意思是多谢﹑难得﹑侥幸。
客气的说法。
悔恨(huǐ hèn):对过去的事后悔怨恨。
以题入文——关于《再塑生命的人》中学语文教学文本的分析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林经论摘 要:标题作为语文教学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随着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新教材篇目的大小变动均成为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对象。
在2002年初审通过的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节选自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课文以《再塑生命》为题,而这篇选文在新教材中则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
为此,如果要立足于新教材开展这篇文本的教学,联系标题将成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以题入文,借助标题,从“人”“再塑”“生命”三个方面对海伦·凯勒这篇文章进行解读。
关键词:统编本;中学语文;标题;《再塑生命的人》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0)18-0124-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0.18.060 标题(题目)是语文教学文本的一部分,但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和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师生往往最容易孤立或忽略标题。
孤立标题的行为无意识地表现在教师和学生日常阅读上,即用“作者”隔开标题与内容。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中《再塑生命的人》为实例。
(有作者):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们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一天……(无作者):再塑生命的人,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们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一天……孙绍振在《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一)》中提出:其实,所谓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根本就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应该从差异性或矛盾性出发。
依据此观点可知,两个句子近乎相同,唯一的差别在于是否存在“作者”阻断“标题”与“内容”的衔接。
师生如果能抓住“标题”与“文本”衔接这一细微的阻断差异进行品鉴,便可以发现这一差别对文本的理解有着明显影响。
显然第二句(无作者阻断)相较于第一句(有作者阻断),对于“再塑生命的人”中的“人”指向更为明确,更加直接地指向安妮·莎莉文老师。
部编版初一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原文及教案【原文】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那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
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那天下午,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
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
因此,我安静地走到门口,站在台阶上等待着。
下午的阳光穿过阳台的金银花,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
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会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
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我立刻伸出双手。
可是,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柏金斯盲人学校的学生赠送的。
衣服是由年老的萝拉亲手缝制的。
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
莎利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在她手上画画。
当我最后能正确的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
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
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模仿莎利文老师的动作而已。
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塑生命的人》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海伦•凯勒于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塔斯喀姆比亚。
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
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嘴巴也不能说话。
由于失去听觉,不能矫正发音的错误,她说话也含糊不清。
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静,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学会读书、写字、说话,没有强大的记忆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海伦•凯勒没有向命运屈服。
她为了能清楚地发音,用一根小绳系在一个金属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拿在手上,练习手口一心,写一个字,念一声。
为了使写出来的字不至于歪歪扭扭,她还自制了一个木框,装配了一个滑轮练习写字,当然安妮•莎莉文老师也付出了很大的贡献,她让海伦将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让海伦感受发声的震动的声音。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
莎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莎莉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让她能与别人沟通,再教导她一些生字的意思,她陆续学懂了鲜花、水、太阳等,并认为爱就是那温暖的阳光。
其后再教导海伦用手指点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礼仪。
2.主旨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技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3.内容解读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
4.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3):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第二部分(14-21):老师让我认识了解多样的大自然。
第三部分(22-39):老师引导我了解爱的含义。
5.写作特色
作者用饱蘸感情之笔来写莎莉文老师,写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对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文章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这句话,含蓄地照应了文章的标题,联系课文标题,我们便能理解“最重要的一天”的含义,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老师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
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作者是这样描述莎莉文老师到来时自己的心情感受的:“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当然,更多的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