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戏与现代电影发展

合集下载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一、概述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剪纸皮影为媒介,通过灯光照射在白色幕布上,形成动态的影像,配以音乐和表演,讲述故事情节。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皮影戏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旨在寻找可行的策略和措施,为保护和推广皮影戏做出贡献。

二、传承的问题与挑战1. 人才断层:由于皮影戏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传统的师徒制度已经逐渐瓦解,导致传承人才的断层。

2. 缺乏市场需求: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现代观众对传统艺术形式的需求逐渐减少,导致皮影戏面临市场需求的缺乏。

3. 材料和工艺的问题:皮影戏需要使用特殊的剪纸和灯光设备,而这些材料和工艺的传承也面临困难。

三、传承和发展的策略1. 教育培训:建立专门的皮影戏教育培训机构,吸引年轻人参与学习和传承皮影戏。

通过开设课程、举办比赛和表演等活动,激发年轻人对皮影戏的兴趣和热爱。

2. 师徒传承:鼓励有经验的皮影戏艺术家担任师傅,与年轻学习者建立师徒关系,传授皮影戏的技艺和知识。

同时,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和奖励,鼓励师傅继续传承皮影戏。

3. 创新与融合:将皮影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例如,可以将皮影戏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打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

4. 扶持与保护:加大对皮影戏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帮助皮影戏团体开展演出和巡回演出。

同时,加强对皮影戏的保护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皮影戏的版权和知识产权。

四、发展的机遇与前景1. 文化自信的提升:随着中国文化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皮影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有望在这一趋势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 旅游文化的推广:皮影戏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可以成为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新时代的皮影戏作文

新时代的皮影戏作文

新时代的皮影戏作文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一,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以皮制人物、灯光和布景构成舞台,借助电灯或蜡烛照射,通过表演者操纵人物皮影来展现故事情节。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的皮影戏在新时代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传统的皮影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推动皮影戏的创新和发展,这将是新时代皮影戏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统的皮影戏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它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方式也变得多元化,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因此,如何将传统的皮影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可以通过改编经典故事情节或者创作新的故事情节来吸引更多的观众,让传统的皮影戏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观念。

比如可以选取一些当下热门的网络小说、电影或者电视剧作为素材,将其改编成皮影戏的剧本并进行演出,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为皮影戏注入新的元素,比如通过VR技术将皮影戏呈现在虚拟现实中,使观众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或者将皮影戏与声光效果相结合,打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

这些探索不仅可以给传统的皮影戏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其融入现代社会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二、现代科技的运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传统的皮影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空间。

在新时代,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表演形式和技艺上,而是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实现创新和突破。

首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对传统的皮影戏进行保存和保护。

之前,很多珍贵的皮影戏作品因为时间的推移和物质的腐化而遗失,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对这些珍贵的作品进行保存和保护,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来欣赏传统的皮影戏作品。

其次,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移动通讯技术来拓展传统皮影戏的表演范围。

传统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现代创新分析

传统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现代创新分析

传统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现代创新分析刘强太原工业学院设计艺术系摘要:皮影艺术是我国传统戏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在漫长岁月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为了传统皮影艺术能够经久不衰,持续传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现代创 新。

本文首先概述了传统皮影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然后分析了对其进行现代创新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传统皮影艺术审美特征现代创新中图分类号J 5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154-02皮影戏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也被称作 “驴皮戏”“灯影戏”,是一种使用兽皮或纸板制成人物剪 影并进行故事表演的民间戏剧。

据记载其发源于西汉,在 唐朝及清朝时期风靡一时,甚至传至海外。

传统皮影艺术 在漫长的岁月里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审美享受 及感官视觉冲击,虽然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渗透至各 个领域,但对于这一宝贵的艺术形式,仍然需要给予诚挚 的热爱与支持。

在深入体会传统皮影艺术审美特征的同 时,广大皮影表演艺术家们也需进行适当的现代创新,赋 予其新时代的活力。

一、传统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我国传统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 方面:其一是鲜明的地域特色及剧目的丰富性;其二是审 美精神的儒家道德伦理性;其三则是舞台造型和表演的 写意性。

(一)鲜明的地域特色及剧目的丰富性皮影戏流传至今日已具备了上千年的历史,在这漫 长的岁月中,这一传统文化已经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 鲜明艺术体系。

无论是在东北地区,还是在西南地区,均 可见皮影艺术的身影,而且这一艺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 众的普遍热爱及推崇。

最为著名的要数陕西皮影、福建皮 影、天津皮影以及浙江皮影等,全国不同省市的皮影艺 术,从其出现到发展,从制造到剧目的编排,均具有鲜明 的地方特色。

比方说陕西皮影,又被称作“影子戏”或“影 戏”,在陕北、陕南甚至整个关中地带均有这种艺术的存在,其造型简单质朴,活灵活现,极具装饰性。

论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论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论皮影戏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摘要】皮影戏不但是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而且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关键词】皮影戏艺术流传发展很早就听说了皮影戏,一时兴起,就产生了兴趣。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

它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是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据说,皮影戏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

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皮影在制做上采用皮革来完成,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每个人物都由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⑴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技法,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从皮影戏的流传来看,它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在宋代时,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种。

宋人高承著《事物纪原》说:“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事之像,至今传焉。

”元代时,统治者把影戏做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入土耳其。

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

到明代后,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可见一般。

皮影戏

皮影戏

皮影发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被公认是现代“电影始祖” 。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

小小的一张皮影,简单的布幕舞台,操作者灵巧的手指,加上一点光亮,就能表现出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历史中的无数逸事。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它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国家大剧院的皮影戏展演吸引了很多国内外观众,展演第一周前来参观的观众就达4万多,古老的皮影戏正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皮影的收藏热度也逐渐升温。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因文献不足,无法确知。

可确定的是最迟在北宋时,中国影戏已极成熟,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戏的盛况,除了一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

宋代以后至明清,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戏艺术。

皮影戏是我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

陇东皮影戏太约在明清时就巳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携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图中两件件品左为玉皇大帝、石为太上老君的皮影头茬,搂刻繁复精细,灵活传神,着色以红、黄、黑、绿为主,随着纹样的交错而显得格外丰富。

玉皇大帝为阳刻,平长细眼、小嘴巴、直鼻梁,显得平和大度;太上老君为阴刻,圆眼睛、疙瘩鼻、额头突出,冠饰大幅度后移,显得精干有神采。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引言概述: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传承和发展两个方面探讨皮影戏的现状和未来。

一、传承1.1 传统技艺的传承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的表演形式,其技艺传承非常重要。

许多老一辈的皮影戏艺人通过口述和示范的方式,将皮影戏的技艺传承给后代。

他们注重徒弟的学徒和实践,使得皮影戏的技艺得以传承。

1.2 传统故事的传承皮影戏以其独特的方式演绎了许多中国传统故事,如《西游记》、《红楼梦》等。

这些故事的传承对于皮影戏的发展至关重要。

许多皮影戏团体致力于将传统故事进行改编和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1.3 传统器材的传承皮影戏的表演需要使用特殊的皮影和灯光设备。

这些传统器材的传承是皮影戏能够延续的重要保障。

许多皮影戏团体致力于传承和改进传统器材,使其更加适应现代舞台表演的需求。

二、发展2.1 文化创意的融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变化,皮影戏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许多皮影戏团体开始将文化创意融入到表演中,创作出更具现代感和欣赏性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皮影戏元素,又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使皮影戏更具吸引力。

2.2 科技的应用科技的发展为皮影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许多皮影戏团体开始尝试利用投影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皮影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生动和逼真的表演效果。

这种创新使得皮影戏在年轻观众中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2.3 国际交流与合作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

许多皮影戏团体开始积极参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皮影戏带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慕皮影戏。

这种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促进了皮影戏的传播,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三、挑战与机遇3.1 传承中的困境皮影戏的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如老一辈艺人的逐渐减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退等。

这些问题给皮影戏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浅谈皮影艺术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浅谈皮影艺术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浅谈皮影艺术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摘要:皮影戏,又称灯影。

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文章主要介绍皮影戏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各流派的独自特色,和当代皮影的发展现状.关键词:皮影戏;起源;历史发展.1.引言“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2.皮影戏的概述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3.皮影戏的起源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孝义是我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

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

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

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4.皮影戏的造型4.1原生态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

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引言概述: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剧形式,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表现力,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包括历史渊源、技艺传承、剧本创新、现代表演形式和国际交流。

一、历史渊源1.1 皮影戏的起源和发展皮影戏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最初,它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用来娱乐人们和传递道德教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业的戏剧形式,并在中国各地得到广泛传播。

1.2 皮影戏的兴盛与衰落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皮影戏的兴盛与衰落都有所不同。

在某些时期,皮影戏成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皇帝和贵族的宠爱。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皮影戏逐渐被其他娱乐形式所取代,导致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1.3 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设立了专门的皮影戏传承基地,培养年轻的皮影戏演员,组织各种展览和演出,提高公众对皮影戏的认识和关注。

二、技艺传承2.1 皮影戏的制作工艺皮影戏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雕刻、上色、操纵等多个环节。

传统的皮影戏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艺人才能完成。

2.2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为了传承和发展皮影戏的技艺,一些传统技艺已经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同时,也有一些艺人开始尝试创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推出了更加精美和生动的皮影戏作品。

2.3 青年人对皮影戏的参与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皮影戏的传承,一些学校和社区组织开设了皮影戏的培训班和工作坊。

这些活动不仅让年轻人了解和学习皮影戏的技艺,还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三、剧本创新3.1 传统剧本的特点传统的皮影戏剧本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基础,以道德教化为主题,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

3.2 现代剧本的创新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一些皮影戏剧本开始进行创新。

他们引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如科幻、动画等,使得剧情更加丰富多样,更具吸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影戏:流传两千多年的中国最古老“电影”
一百多年前,电影首次在中国出现,而在两千多年前,一种类似于电影形式的中国最古老“电影”--皮影戏就开始在中国出现并一直流传至今。
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但是,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重新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全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要重现一部皮影戏的历史背景及精髓,我们首先必须对皮影戏的发展历史以及表演原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重新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全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它巧妙地将民间的雕刻与绘画技艺结合起来,同时还吸收了传统戏曲、表演及文学艺术的精华。千余年来,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直在世界艺术领域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将皮影戏与当代计算机科技相结合,制作成数字动画,无论是对于传统艺术还是现代科技,都可以说是一个全新而充满挑战性的课题。它的成功,无疑将给艺术领域及科技领域带来巨大的突破。
而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却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也相当的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的进行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在动画中应用电影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把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我们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
据专家介绍,玩影人可以锻炼手指的灵巧性和手脑配合能力,对培养人的手工操作能力十分有益,对老年人活动臂、腕和手指,防止老年关节僵化大有好处。
另外,玩皮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是一种愉悦、放松身心的娱乐方式。当玩皮影时,可以放戏曲录音,用影人配表演,还可借影人之口和动作,来抒发自己平日不便表白的内心话语与情感,放松压力。
要重现一部皮影戏的历史背景及精髓,我们首先必须对皮影戏的发展历史以及表演原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key words)中国皮影艺术,中国,发展,中国古代民间
正文
引言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它巧妙地将民间的雕刻与绘画技艺结合起来,同时还吸收了传统戏曲、表演及文学艺术的精华。千余年来,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直在世界艺术领域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将皮影戏与当代计算机科技相结合,制作成数字动画,无论是对于传统艺术还是现代科技,都可以说是一个全新而充满挑战性的课题。它的成功,无疑将给艺术领域及科技领域带来巨大的突破。
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高一3班
刘蕊
摘要: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它巧妙地将民间的雕刻与绘画技艺结合起来,同时还吸收了传统戏曲、表演及文学艺术的精华。千余年来,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直在世界艺术领域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将皮影戏与当代计算机科技相结合,制作成数字动画,无论是对于传统艺术还是现代科技,都可以说是一个全新而充满挑战性的课题。它的成功,无疑将给艺术领域及科技领域带来巨大的突破。
一百多年前,电影首次在中国出现,而在两千多年前,一种类似于电影形式的中国最古老“电影”--皮影戏就开始在中国出现并一直流传至今。
了解到,关于皮影戏的起源与形成,历史无明确记载。现在多数专家学者大都认为皮影戏始于汉朝,主要是依据《汉书·外戚传》的记载:相传汉武帝刘彻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过早去世,汉武帝思念不止,常常彻夜难眠。这时,有齐人少翁深知汉武帝心事,他花了三个昼夜,用皮子雕刻了和真人一样大的李夫人形象,涂上颜色,学着李夫人生前的动作,在室内挂起一块白色方形帷幕,点上灯烛,让汉武帝坐在方帷外观看。少翁贴着帷幕操纵皮人,那影子就像真人一样姗姗而动……
首先,皮影艺术出现传承危机。在山西孝义市,会皮影的老民间艺人就剩两三个了,那些老戏班里传世的家什被搬到了古玩市场。由于学习皮影周期长,难度大,收入偏低,致使艺人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学戏,导致皮影艺术的精华难以传承。
第二,剧目陈旧、精华难传。记者了解到,皮影剧目大多仍是老剧目,剧目创作停滞,剧目陈旧情况比较突出。
从汉朝起,皮影戏开始在中国各地慢慢发展,它将各地的乐调、民歌、唱腔、戏剧、雕刻、剪纸等艺术因子融合其中,而因中国各地风俗文化的不同,皮影风格也相异,它成了一种地方民间文化的集合体。到清代,除了西藏、新疆等少数几个省区外,皮影戏在各地都有流传。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古代民间,这种有光有影有唱有演的皮影戏,带给人们无尽的文化享受,被现代人称为中国古代百姓的“电影”。
据了解,现在国外一些院校设有皮影艺术课程,在台湾的小学里也有影人制作课,校园皮影戏活动非常盛行。
皮影:海内外广泛流传的中国民间艺术
皮影艺术自诞生以来,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在国外也流传颇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孝义市皮影研究会会长侯丕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的元代起,成为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
皮影艺术属于综合艺术,它融雕刻、绘画、戏曲、音乐为一体,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流传两千多年的艺术却分外脆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