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柯达BPR案例分析

柯达BPR案例分析
实施BPR的背景分析
•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是美国柯达公司 (Kodak)在上海的全资子公司,1996年3月建成 投产,现有员工400多人。该公司主要负责柯达相 机的生产,其销售则由柯达公司上海总部负责。 该公司产品主要有APS相机、CBIO相机与一次性相 机等。公司成立之初,采用了传统的以职能为取 向的组织结构模式。
• 在这个组织结构中, 整个公司生产运作 由执行经理负责, 其下属的生产部经 理、工程部经理、 品管部经理及物料 部经理,分别负责 相应的生产、工艺 过程和成本控制、 质量管理及物料管 理的采购与库存。
缺陷: 无人对整个产品的生产流程负责 生产效率有限 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与顾客满意度的制造者-各部门经理无关,却成了执行经理的事务
1997年3月,盛行于美国的流程重组(Reengineering)的热潮传到了柯 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公司决定对其生产程进行重组。 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变为以产品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流程小度提高 避免了经理人员之间的矛盾,部门间的摩擦 消除 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企业形象以及顾客满
意度等都获得了提高
权力的扩大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

战略联盟的成功之处
120 100 80 60 40 20 0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亚洲区 欧洲区 北美区
请输入内容
1963年 开发傻瓜相机 “instamatic”系列
1966年 海外销售额 达21.5亿美元 财富杂志排名 居34位
2002年 全球营业额 增至128亿美元
柯达简介——产品展示
案例导入
柯达公司作为著名的老牌大型跨国公司, 通过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及联盟网络,充 分借助外力,保持了其在影像领域的领导 者地位。费希尔受聘担任柯达总裁,采取 战略联盟策略,强化柯达内部竞争优势, 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手段和方 法,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并取得 好的利润。1999年柯达全球销售额达到 140.89亿美元,名列全球500强企业第322 位。详见教材156页。
柯达简介——发展历程
1881年 公司成立
1883年 发明交卷
1888年 推出盒式相机
1891年 发明电影摄像机
1930年 摄影器材市场 占有率75%, 利润率90%
1900年 开发勃朗宁 盒式相机
1896年 希腊奥运会 赞助商
1892年 更名为伊士曼 柯达公司
Hale Waihona Puke 1935年 开发出彩色胶片 柯达克罗姆胶片
柯达案例分析
第五组
组员:
何 丹(20112536) 何嘉梦(20112537) 张 霞(20112560)
目录
一、柯达公司简介
二、案例导入
三、分析柯达战略联盟的成功之处
四、柯达的成功对中国企业的国际联盟战略的启示
柯达简介——公司概况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1881年 成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 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 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1883年,伊 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 命性的变化。公司设有四个业务部门: 摄影事业部,医疗影像部,商业影像 部和元器件事业部,主要从事传统和 数码影像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开 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多元化,涵盖 传统卤化银技术和数码影像技术各方 面。2012年1月,柯达公司正式申请 破产保护。2013年8月20日,脱离破 产保护。

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柯达经营之路

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柯达经营之路
柯达的经营之路
--- 案例分析
2021/6/16
小组成员:
2012年3月30日 1
柯达简介
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 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 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 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多 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分享、输出和显示 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 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 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 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影202响1/6/1市6 场竞争格局
9
思考2 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转变的对策分析
面对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柯达的最后出 路是转型。在数码的加入市场,在打进市场前,必须做好 市场调研,估量机会,做好完整详略的计划,一套完整的 战略策略。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转变。
1、放弃传统的胶卷产业,重心向新兴的数码产业转 移,这是应时代的要求。
2021/6/16
14
从宏观营销环境分析破产原因
从科学技术环境分析: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 新转变,使柯达面临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 像技术造成的冲击的挑战。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了柯达的市场营销策略,也改变了零售商业 业态结构和消费者购物习惯。柯达虽然采取转型 之路,但是新兴产业的发展的速度却是柯达靠转 型赶不上的。所以它的转型之路失败了。
2.增加在非影像业务领域的投资,实施多元化的战略。
向数字化转移,符合时代的潮流,应用新技术,要保 证质量。
3.在科技创新上加大力度,加大科技步伐,并且做好市 场调查了解消费需求
4.柯达需要用更新更合理的技术提供差异化、个性化、 更优质的服务,做好市场细分,进行差异化销售。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二、就是随着柯达领导层不断更换,制定的 发展战略没有得到有效地衔接 1993至1999年担任柯达CEO的乔治· 费舍 尔认为柯达核心优势在于成像,于是卖掉了 化学业务,之后来自惠普公司的彭安东担任 柯达CEO,一方而推动数码转型,另一方而 大力发展数码打印业务,殊不知这是惠普的 强项,柯达与其竞争并不占优势。不断变化 的发展战略使柯达在转型路上不断徘徊,困 难重重。
陷入多元化、同质化的战略陷阱
企业施行多元化战略主要是为了降低风险, 获取整体规模优势和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此,除 了进一步研发完善已有产品提高已有顾客的忠诚 度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进军其他行业,吸引更 多的潜在顾客,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拥有百年基业的柯达公司在企业发展成熟之 后开始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先后 成立了伊士曼化学公司和伊士曼药品事业部,之 后又与法国领先药业公司Sanoli签定协议,拟在 两个公司之间建立多个合资企业。
柯达发展医疗成像业务的战略与竞争对 手是同质的,它又缺乏对手们在医疗器械技 术方面的雄厚实力。要么硬撑下去,要么及 时抽身,而柯达则选择了后者。
产品组合策略选择失误
第一象限的产品相对市场份额和销售增 长率都很高,被称为“明星”产品,这类产 品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象限的产品被称为“现金牛”,因 为它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收入。但市场 增长率低,不应是企业的重点投资对象 第三象限是“问号”类产品,需要投入大 量的资金和设备以提高市场份额 第四象限是“瘦狗”类产品,是企业应逐 步放弃的产品。
二、要重视品牌形象建设,提高顾客忠 诚度
柯达虽然破产,但其品牌价值并未完全 丧失,如果充分利用好品牌的影响力,对于 其复兴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要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 率
Hale Waihona Puke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更要求 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发现自身优势所 在,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

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
仅1%,其82亿美元的传统业 务的收入则萎缩了17%。
2007年以来,柯达实施第二次 战略重组,裁员达2.8万人,幅
度高达50%。
蹒跚 战略 转型
2006年,柯达把其全部 数码相机制造业务出售
给新加坡伟创力公司。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市场萎缩。 第四季报显示亏损1.33亿美元,连续 第三年出现年度营收下滑,靠出售资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
01
公 简
司 介
昔 日 02 辉煌
危机 04 产 生
宣告 破 产 03
公 06 司
现 状
危机产生原因
05
启示
07
资料收集: 侯艾林 王超然 曾凡桐 王 畅
PPT 制作: 田绿漪 武小楠 倪 娜 王奕媛
主 讲: 侯艾林 田绿漪
01
公 简
司 介
INTRODUCTION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创始于1880 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于2012 年1月宣布破产。 ·公司主要业务领域:摄影-为大众消费者、专 业摄影师和电影摄影师提供数码和传统产品及 服务;医疗影像-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传统和数 字想获取、存储和输出产品及服务;商业影像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影像获取输出和春促产品及 服务;元器件-为原始设备生产商提供光学元件 和感光芯片;显示器-设计和制造世界领先的有 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屏及其他特殊材料
产勉强盈利的柯达又被打回原形。
2010年柯达财报显示,持续经营业务亏损5800万美

home
·以至少5亿美元的价格卖出1100项数码 专利权作为贷款条件,获得7.93亿美元 贷款。 ·从花旗集团获得9.5亿美元融资,以继 续维持公司经营活动。 ·发起一系列专利诉讼。 ·多家评级机构下调柯达评级。 · 纽约泛欧交易所宣布暂停伊士曼柯达 公司的普通股在纽交所的交易。 ·大量贱卖专利,自2008年以来,柯达 通过专利出售共取得近20亿美元的收入。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

裴学德与“98协议”的签订
----柯达10亿美元收购中国胶卷业
1997年,叶莺加入柯达,担任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对外事务部总经理; 是柯达项目三个核心成员之一。 1999年3月,叶莺被任命为柯达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兼对外事务部总 经理。 2001年1月叶莺被任命为柯达大中华区副主席。 2002年5月9日她被任命为柯达全球副总裁。 2005年11月1日,她升任为柯达北亚区主席,继续任柯达全球副总 裁。 2009年,离职柯达,加盟纳尔科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 主席。
分享此刻,分享生活 Share moments. Share life.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为柯 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 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 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 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到目前为 止,中国已经成为柯达全球第二大胶卷市场,仅次 于美国。而根据预测,数年后,中国将成为柯达的 全球第1大市场。
强调普通相机和数码 高画面质量 相机共同发展 价格竞争力 影像解决方案、信息解决方案、文件解决方案 2002年转型为数码产 数量众多的数码迷你实 验室 品制造商 强调数码成像的技术 技术领先 图像和印刷群、企业系统群、服务和个人系统群 力量 低价格 影音设备 品牌 以低技术质量产品获 消费者定位 得利润 盈利能力
企业形势分析
•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
技术
全球化
法律/政策
经济
社会文化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数码成像行业的竞争分析
序号 1 企业名称 佳能公司 主要业务领域 主要战略 优势 电子影像业的先行者 在相机类产品中利润率 最高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伊士曼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时间:报告目录1.引言2.公司背景介绍3.公司发展历史4.公司海外业务5.柯达危机分析6.案例评价和启示7.结束语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案例分析报告1.引言10年前,靠一盒盒胶卷,柯达全球营业额一度高达128亿美元,员工总数约7万人,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1966年,柯达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时光流转,10年后的今天,这家百年老店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股票或许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黯然退市,昔日的王者风范如同风吹雨打去,号召力不再,正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

变革潮流汹涌时,柯达没有做出积极有效的转变迎合市场,最终的没落令人感概之时,却也只能被评成“咎由自取”技术的发展犹如一艘高速航行的巨轮,跟不上潮流的落伍者终究被一一抛弃。

只是当我们抬起头凝视百年老字号柯达黯然离去的背影时,就像凝望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难免有些怅然若失。

本文从公司背景,发展历史,公司业务和破产保护等方面剖析,并得到本案例分析的启示。

2.公司背景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

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黄色巨人”柯达“伊斯曼干版公司”。

作为胶卷、胶片和第一部给非专业人士使用的相机的研发者,例如布朗尼和Instamatic,该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胶片供应商之一,包括业余和专业市场。

(完整版)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完整版)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柯达破产剖析目录事例概括一.简介1.公司介绍2.发展历史3.销售领域4.柯达现状二.宏观环境剖析1.经济环境2.技术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政治法律环境三.微观环境剖析1.行业背景2.竞争者情况剖析3.公司内部剖析四.柯达 swot 剖析7团队成员:迟雅璐7杨舒涵郝梦笔田赛33344556781. 公司内部优势 (Strengths) 20209年 5 月 18 日2. 公司内部劣势 ( Weaknesses) 93. 公司外面环境时机 ( Opportunities) 104. 公司外面环境威迫( Threats )11五.柯达给我们的启迪和教训10事例概括北京时间 1 月 19 日午间信息,柯达周四宣告,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柯达表示,此举在于增强其在美国和国外的财产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当解决遗留的欠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剖析:一.简介1.公司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加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含设备 ( 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 、基础设备 ( 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 以及服务和媒介( 如接见、剖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供给不停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知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发展历史1880 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 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有名的口号:“你只要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 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了然首款电影摄像机。

柯达公司借此时机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向来保持垄断地位到现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目录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2.部环境分析·································································二.市场营销分析································································1 .前期数据调查·································································2.市场营销手段··································································三.战略分析·········································································1.1993年前后对比························································2. 利用SWTO模型分析·····················································3. 利用IFE矩阵分析······················································4. 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四.总结··············································································1.柯达危机的原因分析····················································2.启示··········································································五.人员安排·········································································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1.1世界经济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