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书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书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著作:
1.《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该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述了西汉及其前后的历史。
3.《三国志》:三国时期陈寿所写的一部史书,记录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
史,尤其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4.《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
纲、事件为目的,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
5.《山海经》:中国古代富有神话色彩的地理学名著,共18篇,包括“山经”五卷,
“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
它不单记述了古代神话,还记述了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6.《尚书》:以记言为主,由孔子编撰,是中国最早的皇室文集、中国最早的散
文总集、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此外,还有《列女传》、《通典》、《旧唐书》、《旧五代史》、《集古录》、《通志》、《史通》、《畴人传》等,都是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著作。
以上书籍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参考,不过由于古代史书的语言和内容较为复杂,阅读时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言文基础。
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带有注释和译文的版本,以便更好地理解史书的内容。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先秦部分(一)古籍类:《诗经》、《尚书》、《周易》、《左传》、《国语》、《礼记》、《周礼》、《仪礼》、《史记》、《战国策》(二)今人著作:1、《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文化人类学》,童恩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4、《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5、《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贾兰坡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6、《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著,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8、《原始思维》,列维·布留尔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9、《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张之恒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安志敏著,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11、《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2、《原始社会史》,林耀华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13、《半坡氏族公社——考古资料反映的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制度》,石兴邦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4、《夏商史稿》,孙淼著,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5、《商周考古》,北大历史系编,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16、《商周家族形态研究》,朱凤瀚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7、《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著,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
18、《西周史》,许倬云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
19、《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0、《西周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2、《两周土地制度新论》,袁林著,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3、《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导言1、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朱天俊、陈宏夭《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孟宪恒《史学文献检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先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基本史料】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
1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中国古代史阅读书目

中国古代史阅读书目:一、基本阅读书: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2、《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3、《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
4、《左传》,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5、《史记》司马迁著,中华书局点校本。
6、《资治通鉴》司马光著,中华书局点校本。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
8、《中华元典精神》冯天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治史三书》严耕望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0、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11、《历史是什么》(英)卡尔著;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12、《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文物出版社1981年14、《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15、《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16、《书目答问》张之洞著,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多种版本17、《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三联书店本。
1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中国历史通论》王家范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20、《剑桥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二、提高阅读书:1、《诗经》2、《楚辞》3、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4、胡云翼选注《宋词选》5、萧统编《昭明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6、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7、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8、刘知几《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9、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0、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11、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年12、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3、《马可·波罗游记》,14、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15、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年16、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17、《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8、王正平主编《论历史唯物主义》,上中下三册,北师大出版社1983年19、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20、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三、扩展阅读书:1、陆建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2、何兹全《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3、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4、何兆武《上学记》,三联书店2006年5、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6、《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7、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黄山书社1988年8、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9、张广达《张广达文集》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房龙《人类的故事》,三联书店1988年11、房龙《宽容》,三联书店1985年12、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三联书店2008年1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14、《最新中国考古大发现——中国最近20年32次考古新发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15、(美)孔飞力著陈兼等译,《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6、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7、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8、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19、《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20、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下面本人为大家推荐一些中国古代史书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中国古代史书籍1、朝代史(1)史前①《中国原始社会史略》(张维罴)兰州大学出版社②《原始社会史》(林耀华)中华书局③《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吕振羽)河北教育出版社④《中国新石器研究》(佟柱臣)巴蜀书社⑤《新石器时代》(尹达)三联书店⑥《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文物出版社⑦《炎黄氏族文化考》(王献唐)齐鲁书社⑧《中华远古史》(王玉哲)上海人民出版社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⑩《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文物出版社(2)先秦史A、文明起源①《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社科院考古所)文物出版社②《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文物出版社③《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辽宁大学出版社④《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⑤《中国国家起源》(高光晶)河南大学出版社⑥《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大学出版社⑦《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王东平)百花洲文艺出版社⑧《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大学出版社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朱乃诚)福建人民出版社⑩《古史辨》(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B、夏商①《殷代社会史料征存》(陈邦怀)天津人民出版社②《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③《夏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④《商史探微》(彭邦炯)重庆人民出版社⑤《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吕振羽)三联书店⑥《奴隶制时代》(郭沫若)人民出版社⑦《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⑧《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⑨《中国青铜器时代》(郭宝钧)三联书店⑩《夏商史探索》(李民)河南人民出版社C、西周①《西周与东周》(李亚农)上海人民出版社②《周代城邦》(杜正胜)台北经联出版公司③《周代国家形态研究》(赵伯雄)湖南教育出版社④《西周史》(许倬云)台北经联出版公司⑤《西周文史论丛》(岑仲勉)商务印书馆⑥《西周史略》(日.白川静)三秦出版社⑦《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⑧《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尹盛平)江苏教育出版社⑨《西周史与西周文明》(张广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⑩《商周史料考证》(丁山)中华书局D、春秋①《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②《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上海人民出版社③《春秋时代的士族》(孙曜)中华书局④《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⑤《春秋左传研究》(童书业)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世系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何怀宏)三联书店⑦《晋国史纲要》(李孟存)山西人民出版社⑧《霸权迭兴—春秋霸主论》(晁福林)三联书店⑨《鲁国史》(郭克煜)人民出版社⑩《郑国史话》(杨福平、杜维夏)中州古籍出版社E、战国①《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②《十批判书》(郭沫若)科学出版社③《赵国史稿》(沈长云)中华书局④《东周与秦代文明》(李学勤)文物出版社⑤《先秦士人与社会》(刘泽华)天津人民出版社⑥《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⑦《先秦诸子系年》(钱穆)商务印书馆(3)秦汉史A、秦①《秦史稿》(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秦汉史》②《秦集史》(马非百)中华书局③《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④《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⑤《秦史》(王蘧常)上海古籍出版社⑥《秦帝国史》(王云度、张文立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⑦《秦始皇帝评传》(张文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⑧《秦始皇传》(张分田)人民出版社⑨《秦始皇帝传》(马非百)上海古籍出版社⑩《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B、西汉①《秦汉史》(钱穆)台北三民书局②《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顾颉刚)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④《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⑤《汉代对匈奴的防御战争》(纪庸)上海新知识出版社⑥《司马迁评传》(肖黎)吉林文史出版社⑦《两汉经济史料论丛》(陈直)陕西人民出版社⑧《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⑨《秦汉农民战争史》(漆侠)三联书店⑩《论汉武帝》(张维华)上海人民出版社C、东汉(含新)①《秦汉史》(劳干)台北中华文史出版事业委员会②《新莽全史》(沈展如)台北正中书局③《王莽传》(孟祥才)天津人民出版社④《从崩溃到中兴两汉的历史转折》(刘修明)上海古籍出版社⑤《王莽变法》(任强)上海人民出版社⑥《汉魏制度丛考》(杨鸿年)武汉大学出版社⑦《汉匈战争三百年》(宋超)华夏出版社⑧《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⑨《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商务印书馆⑩《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朱绍侯)中州古籍出版社(4)魏晋南北朝史A、三国①《三国史》(马植杰)人民出版社②《三国人物散论》(方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③《三国史》(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④《三国史研究》(张大可)华文出版社⑤《三国史话》(吕思勉)天津人民出版社⑥《魏武帝曹操传》(柳春藩)吉林人民出版社⑦《三国经济史》(余鹏飞)河南大学出版社⑧《三国军事史》(余大吉)军事科学出版社⑨《诸葛亮》(马植杰)上海人民出版社⑩《孙吴文化》(王永平)南京出版社B、西晋①《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②《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③《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④《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⑤《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⑥《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⑦《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及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⑧《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⑩《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C、东晋①《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②《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③《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上海书店出版社④《读史存稿》(缪钺)三联书店⑤《国史探微》(杨联升)辽宁教育出版社⑥《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天津教育出版社⑦《六朝疆域与六朝政区》(胡阿祥)南京大学出版社⑧《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日.谷川道雄)中华书局⑨《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日.谷川道雄)上海古籍出版社⑩《汉唐间的封建土地国有制与均田制》(贺昌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北朝十六国①《拓跋史探》(田余庆)三联书店②《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③《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甘肃教育出版社④《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上海人民出版社⑤《北魏平城时代》(李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⑥《北朝胡姓考》(姚薇元)科学出版社⑦《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陈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⑧《北周史稿》(雷依群)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⑨《鲜卑史研究》(米文平)中州古籍出版社⑩《五凉史探》(赵向群)甘肃人民出版社?《氐与羌》(马长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E、南朝①《六朝史论》(朱大渭)中华书局②《五朝门第》(王伊同)中华书局③《六朝士族探析》(刘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④《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葛晓音)上海古籍出版社⑤《南北朝经济史略》(韩国磐)厦门大学出版社⑥《六朝史》(张承宗)江苏古籍出版社⑦《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胡阿祥)学苑出版社(5)隋唐五代史A、隋代①《隋唐五代史》(吕思勉)中华书局②《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③《隋唐史》(岑仲勉)中华书局④《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⑤《隋唐五代史论集》(韩国磐)三联书店⑥《隋唐史论稿》(汪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⑦《隋唐五代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⑧《隋文帝传》(韩昇)人民出版社⑨《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黄永年)上海书店⑩《隋末农民起义》(漆侠)华东人民出版社B、唐代①《隋唐政治史论集》(胡如雷)河北教育出版社②《隋唐五代史纲要》(杨志玖)上海人民出版社③《李世民传》(胡如雷)中华书局④《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⑤《唐代藩镇研究》(张国刚)湖南教育出版社⑥《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三联书店⑦《山居存稿》(唐长孺)中华书局⑧《隋唐五代经济社会史论稿》(胡如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⑨《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府兵制度研究》(谷霁光)上海人民出版社C、五代十国①《五代十国史研究》(郑学檬)上海人民出版社②《五代史略》(陶懋炳)人民出版社③《南唐史》(任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④《南唐史略》(杜文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⑤《南唐国史》(邹劲风)南京大学出版社⑥《北汉简史》(李裕民)三晋出版社⑦《五代十国制度研究》(杜文玉)人民出版社⑧《前蜀后蜀史》(杨伟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⑨《钱氏吴越国史论稿》(何勇强)浙江大学出版社⑩《马楚史研究》(罗庆康)湖南人民出版社(6)宋辽夏金A、北宋①《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②《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宋朝兵制初探》(王曾瑜)中华书局④《求实集》(漆侠)天津人民出版社⑤《知困集》(漆侠)河北教育出版社⑥《求是集》(陈乐素)广东人民出版社⑦《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邓广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⑧《王安石变法》(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⑨《司马光新传》(程应镠)上海人民出版社⑩《王安史变法研究史》(李华瑞)人民出版社B、南宋①《南宋史稿》(何忠礼、徐吉军)杭州大学出版社②《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张家驹)湖北人民出版社③《两宋历史文化概论》(张其凡)广东人民出版社④《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日.斯波义信)江苏人民出版社⑤《荒淫无道宋高宗》(王曾瑜)河北人民⑥《朱熹的历史世界》(余英时)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⑧《宋代海外贸易》(黄纯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⑨《中国转向內在——两宋之际的政治內向》(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⑩《蒙古定蜀史稿》(陈世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C、辽①《契丹国志》(叶隆礼)上海古籍出版社②《辽史丛考》(傅乐焕)中华书局③《契丹政治史稿》(陈述)人民出版社④《契丹史略》(张正明)中华书局⑤《冯家升论著辑粹》(冯家升)中华书局⑥《契丹社会经济史稿》(陈述)三联书店⑦《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⑧《辽史稿》(舒焚)湖北人民出版社⑨《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杨若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辽金简史》(李桂芝)福建人民出版社D、金①《金朝史》(何俊哲、张达昌、於国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金代经济史略》(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③《金朝军制》(王曾瑜)河北大学出版社④《宋金战争史略》(沈起炜)湖北人民出版社⑤《女真史论》(陶晋生)台湾食货出版社⑥《女真史》(孙进己、张璇如等)吉林文史出版社⑦《大金国史话》(黄斌、刘厚生)吉林人民出版社⑧《女真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⑨《金宋关系史》(赵永春)人民出版社⑩《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程妮娜)吉林大学出版社#p#分页标题#e# E、西夏①《西夏史稿》(吴天墀)四川人民出版社②《党项史研究》(白滨)吉林教育出版社③《西夏史研究》(李蔚)宁夏人民出版社④《西夏文化》(史金波)吉林教育出版社⑤《西夏经济史》(杜建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宋夏关系史》(李华瑞)河北人民出版社⑦《西夏通史》(李范文)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⑧《元昊传》(白滨)吉林教育出版社(7)蒙元①《元朝史》(韩儒林)人民出版社②《元代史》(周良宵、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元朝简史》(邱树森)福建人民出版社④《成吉思汗》(韩儒林)江苏人民出版社⑤《元代分封制度研究》(李治安)天津古籍出版社⑥《穹庐集》(韩儒林)上海人民出版社⑦《元史三论》(杨志玖)人民出版社⑧《元史研究论稿》(陈高华)中华书局⑨《蒙元史新探》(萧启庆)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⑩《元代社会阶级制度》(蒙思明)中华书局(8)明清A、明代①《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②《明朝史略》(李光璧)湖北人民出版社③《明清史》(李洵)人民出版社④《明清史论著集刊》(孟森)中华书局⑤《明清史论丛》(李光璧)湖北人民出版社⑥《明史》(汤纲、南炳文)上海人民出版社⑦《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⑧《读史札记》(吴晗)三联书店⑨《明朝对瓦剌的战争》(赖家度、李光璧)上海人民出版社⑩《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傅衣凌)三联书店B、南明①《南明史略》(谢国桢)上海人民出版社②《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桢)商务印书馆③《南明史》(顾诚)中国青年出版社④《南明史》(钱海岳)中华书局⑤《明末农民战争史》(顾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南明史》(南炳文)南开大学出版社⑦《南明史纲、史料》(柳亚子)上海人民出版社⑧《明末农民战争史略》(洪焕椿)江苏人民出版社⑨《柳如是别传》(陈寅恪)三联书店C、清代①《清史探微》(郑天挺)北京大学出版社②《清史杂考》、新考、续考(王钟翰)中华书局③《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④《清朝开国史研究》(周远廉)辽宁人民出版社⑤《简明清史》(戴逸)人民出版社⑥《清朝简史》(杜家骥)福建人民出版社⑦《明末清初的学风》(谢国桢)人民出版社⑧《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张晋藩、郭成康)辽宁人民出版社⑨《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大分流》(美.彭慕兰)江苏人民出版社2、专门史(1)历史地理①《长水集》及续编(谭其骧)人民出版社②《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③《河山集》(史念海)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④《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史念海)山西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福建人民出版社⑥《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周振鹤)商务印书馆⑦《唐代交通图考》(严耕望)上海古籍出版社⑧《水经注研究》(陈桥驿)天津古籍出版社⑨《中国移民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福建人民出版社⑩《中国长城建制沿革考》(张维华)中华书局(2)民族史①《中国民族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②《中国民族史》(王钟翰)武汉大学出版社③《中国民族史》(林惠祥)商务印书馆④《中国民族史》(王桐龄)吉林出版集团⑤《突厥史》(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⑥《东胡史》(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⑦《匈奴史稿》(?陈序经)天津古籍出版社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杨建新)宁夏人民出版社⑩《回纥史》(杨圣敏)吉林教育出版社(21)《吐蕃史》(安庄民)宁夏人民出版社(3)制度史①《中国制度史》(吕思勉)②《秦汉仕进制度》(黄留珠)西北大学出版社③《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兰州大学出版社④《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⑤《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⑦《九朝律考》(程树德)中华书局⑧《唐代官制》(张国刚)三秦出版社⑨《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辽宁大学出版社⑩《唐律初探》(杨廷福)天津人民出版社(4)社会史①《中国社会史》(法.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②《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杨向奎)人民出版社③《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孙作云)中华书局④《汉晋家族研究》(阎爱民)上海人民出版社⑤《中国方术考》(李零)东方出版社⑥《中国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王利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⑦《唐宋女性与社会》(邓小南)北京大学出版⑧《皇权与绅权》(吴晗、费孝通)天津人民出版社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⑩《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和民间社会》(赵世瑜)三联书店(5)宗教史①《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中国佛教史》(蒋维乔)岳麓书社③《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④《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中华书局⑥《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人民出版社⑦《魏晋玄学史》(余敦康)北京大学出版社⑧《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上海人民出版社⑨《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荣新江)北京大学出版社⑩《道教史》(许地山)(6)经济史①《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李剑农)三联书店②《中国经济史研究》(全汉升)中华书局③《论两汉土地占有形态的发展》(贺昌群)上海人民出版社④《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许倬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⑤《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上海人民出版社⑥《唐五代赋役史稿》(张泽咸)中华书局⑦《两宋财政史》(汪圣铎)中华书局⑧《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包伟民)上海古籍出版社⑨《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陈高华、吴泰)天津人民出版社(7)思想史①《中国思想史》(侯外庐)人民出版社②《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西北大学出版社③《中国的王权主义》(刘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④《汉代思想史》(徐复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⑤《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葛兆光)三联书店⑥《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葛荃)南开大学出版社⑧《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⑨《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人民出版社⑩《中华文化史》(冯天瑜)上海人民出版社(8)科技史①《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科学出版社②《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张奎元)人民出版社③《中国科学技术史》(杜石然)科学出版社④《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天文学史》(陈遵妫)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中国畜牧史资料》(王毓瑚)科学出版社⑦《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梁家勉)农业出版社⑧《中国数学史》(钱宝琮)科学出版社⑨《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三联书店⑩《中国印刷史》(张秀民)上海人民出版社(9)中西交流与边疆史①《中西交通史》(向达)中华书局②《中西交通史》(方豪)岳麓书社③《中国南洋交通史》(冯承钧)商务印书馆④《中国边疆通史丛书》(马大正)中州古籍出版社⑤《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东西交流史论稿》(黄时鉴)上海古籍出版社⑦《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季羡林)三联书店⑧《中国古代海疆史纲》(安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⑨《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赵云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赵俪生)甘肃文化出版社3、史学理论(1)通论①《中国历史通论》(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②《史学概论》(吴泽)安徽教育出版社③《中国史学通论》(瞿林东)武汉出版社④《史学引论》(王学典)北京大学⑤《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⑥《历史学概论》(赵吉惠)三秦出版社⑦《历史学与历史理论》(何兆武)商务印书馆⑧《史学导论》(姜义华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⑨《史学要论》(李守常)商务印书馆⑩《历史哲学引论》(张耕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史学方法①《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梁启超)商务印书馆②《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三联书店③《史学方法》(王尔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④《历史学家的技艺》(法.布洛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⑤《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李剑鸣)三联书店⑥《治史三书》(严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⑦《历史研究法》(何炳松)岳麓书社⑧《历史学的视野—当代史学方法概述》(孟庆顺、彭卫)陜西人民出版社⑨《历史学方法论》(赵吉惠)四川人民出版社⑩《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李振宏、刘克辉)河南大学出版社(3)史学史①《荀悦与中古儒学》(陈启云)辽宁大学出版社②《中国史学史纲要》(王树民)中华书局③《汉唐间史学的发展》(胡宝国)商务印书馆④《中国史学史》(杜维运)商务印书馆⑤《中国史学史纲》(瞿林东)北京出版社⑥《中国史学史》(金毓黻)河北教育出版社⑦《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乔治忠)天津教育出版社⑧《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杨翼骧)南开大学出版社⑨《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吴怀祺)黄山书社⑩《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仓修良)浙江人民出版(4)史籍解题①《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高振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②《史籍举要》(柴德赓)北京出版社③《史部要籍解题》(王树民)中华书局④《中国史学名著题解》(张舜徽)中国青年出版社⑤《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张舜徽)湖北人民出版社⑥《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中国书店⑦《中国史籍概论》(张志哲)江苏古籍出版社⑧《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5)史料学①《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何忠礼)上海古籍出版社②《史料与史学》(翦伯赞)北京出版社③《史料和历史科学》(荣孟源)人民出版社④《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安作璋)福建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陈高华、陈智超)北京出版社⑥《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胡厚宣)云南人民出版社⑦《先秦秦汉史史料学》(王晖、贾俊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⑧《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穆克宏)中华书局⑨《唐史史料学》(黄永年、贾宪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⑩《清史史料学》(冯尔康)沈阳出版社4、辅助用书(1)地图①《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②《中国地图史纲》(王庸)三联出版社③《中国史稿地图集》(郭沫若)中国地图出版社④《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北京出版社⑤《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出版社⑥《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⑦《中国古代地图集》(郑锡煌、黄胜璋等)文物出版社⑧《上海历史地图集》(周振鹤)上海人民出版社(2)目录文献①《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中华书局2②《文献学概述》(杜泽逊)中华书局③《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陈秉才、王锦贵)书目文献出版社④《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中华书局⑤《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上海古籍出版社⑥《目录学发微》(余嘉锡)中华书局⑦《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⑧《增订晚明史籍考》(谢国祯)上海人民出版社⑨《中华书局百年1912-XX总书目》中华书局⑩《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中华书局(3)职官①《历代职官沿革史》(陈茂同)华东师范大学②《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张亚初、刘雨)中华书局③《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孔令纪)齐鲁书社④《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日.西嶋定生)中华书局⑤《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张金龙)中华书局⑥《汉唐职官制度研究》(陈仲安、王素)中华书局⑦《宋代官制词典》(龚延明)中华书局⑧《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邓小南)河北教育出版社⑨《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⑩《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臧云浦、朱崇业等)江苏古籍出版社(4)年表①《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中华书局②《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人民出版社③《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中华书局④《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⑤《中国财政金融年表》(吴兆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⑥《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杜建明)齐鲁书社。
中国古代史的相关书籍

中国古代史的相关书籍中国古代史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上古时代到清朝末年的漫长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众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为我们了解和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的经典之作,其作者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纪传体通史,它以帝王纪传为主线,详细记述了自上古时期到公元前94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部书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大事件,对于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的另一部重要著作,由司马光编撰而成。
《资治通鉴》以纪传体和编年体相结合的方式叙述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60年的历史,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朝代和重要事件。
这部书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记录了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战争征伐、社会变革等重要事件,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汉书》是中国古代史的又一部重要著作,由班固撰写而成。
《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主要记述了西汉和新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部书以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文笔,生动地描绘了西汉和新朝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汉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以三国时期为背景,通过描写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和英雄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豪杰的形象。
《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的喜爱,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明史》是中国历史上关于明朝的正史之一,由明代学者杨廷和主编而成。
《明史》详细记述了明朝自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部书以其严谨的史料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全面记录了明朝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为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古代史阅读推荐书目

中国古代史阅读推荐书目:史论类:《中国历史通论》,作者王家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万古江河》,作者许倬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剑桥插图中国史》作者伊佩霞,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这三本书不完全是古代史,更多的是通史通论之作,但是中国古代史部分写的较好,《通论》最佳,《江河》侧重分析文化的流变,而《剑桥》提供了域外的新颖视角,共性缺点史实陈述不足。
政治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作者张鸣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三联书店2004年2月第一版此两本书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剖析政治问题,对政治制度的立论平实。
写作风格略有差异,不同时代的通俗化作品,前者侧重制度本身的解释,后者侧重制度流变的更替。
经济类:《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郑学檬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此书史料详实,角度全面,立论严谨,中国古代部分叙述较详实。
思想文化类:《中华文明史》,袁行霈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中华文明史普及本》此为丛书,较《中华文明史》详细,通读此丛书,古代史的学术底子就很牢了,如没有时间,也可作断代史有选择地阅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曹聚仁著三联书店2012年修订版。
此书作者为新闻记者出身,但对中国学术流变有家学渊源,国学底子深厚,对思想流变研究有独到的见解,通俗易懂。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中国历史》,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叶文宪、聂长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倪端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中国人史纲》,柏杨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国史十六讲》,樊树志著,中华书局,2006年4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刘建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杨国荣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理心之间: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高全喜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2月第2版《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葛荃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2版《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5月《大家精要·陆九渊》,李承贵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中国通史》,吕思勉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冷鹏飞著,中华书局,2002年3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吴宗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大历史不会萎缩》,黄仁宇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2版。
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

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
如果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掌握大量的知识。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
1.《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共分上、中、下三篇,辑录了中国先秦两千年历史,包括五行、天地、周、秦、汉、三国、晋等历史事件和知名人物,被誉为“中国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由宋代司马光编纂而成,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23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杰出的史学巨著之一。
通鉴所涵盖的历史面广,文笔细腻,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3.《左传》:《左传》也叫《春秋左传》,是一部关于春秋时期的纪实性史书,分为左氏传和公羊传两部分。
《左传》是早期的注本,注释详尽而不失文雅,对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社会有极大的帮助。
4.《三国志》:《三国志》是介绍三国时期历史的专著,原著作者是东汉晋代的陈寿。
《三国志》涵盖了南北朝以前长达138年的历史,通过场面壮观、气势雄浑的文体,使读者一览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智勇双全的壮美风景。
5.《后汉书》:《后汉书》是记录东汉末期至西晋初期历史的正史,是许多中国历史书籍编写的基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经济和社会变迁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6.《尚书》:《尚书》是一部古代史书,距今将近三千年的文献,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典籍,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思想。
《尚书》关注了西周文化的无限风光。
7.《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旨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一些基本思想,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这些著作都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书。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领会先人的智慧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学院图书馆藏《中国古代史》(下)阅读书目索书号作者书名
1、K207\L416 梁友真等《中国史问题讨论及其观点》
2、Z836\X252 集体《中国古代史导读》
3、K220.7\Z722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4、K207--62\H486 集体《中国古代史研读要览》
5、K0\J369 姜义华等《史学导论》
6、K0\L336 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7、K0—49\G293 葛剑雄等《历史学是什么》
8、A569.2\M1\M\L296 黎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
9、A564\M1\M 黎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
10、K063\S572 《书林》杂志《怎样学习中国历史》
11、K092\Z286 张艳国《史学家自述》
12、K092.7\Z667 周朝民等《中国史学四十年》
13、K2\X474.2 许凌云《读史入门》
14、K203\H252 集体《中华文明史》:(五)隋唐五代(六)辽宋夏金
(七)元(八)明(九)清前
15、K203\Y374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一)(二)(三)
16、K203\Y568 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三)隋—元(四)明—清
17、K209\L282 冷成金《读史有学问》(上、下)
18、K24\H151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修订本)
19、K24\C543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20、K24\171 岑仲勉《隋唐史》(上、下)
21、K24\W224 王仲荦《隋唐史》(上、下)
22、K240.7\L796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下)
23、K340.9\W474 乌廷玉《隋唐史话》
24、K240.7\T213 《汪篯隋唐史论稿》
25、K240.7\N357 牛致功等《隋唐人物述论》
26、K242.07\H489 集体《二十世纪唐研究》
27、K242.07\W181 汪篯《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28、K244\Z661 周宝珠等《简明宋史》
29、K244.05\G433 顾宏义《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实录》
30、K240.7\D218 《邓广铭治史丛稿》(宋史论文集)
31、K244.05\L854 罗家祥《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
32、K244.05\Z338 卞孝萱等《王霸义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
33、K244.07\L332 李华瑞《宋史论集》
34、K244.07\D218 《宋史研究论文集》
35、K245\D146 (美)戴仁柱《十三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危机》
36、K244.09\Y512 虞云国《细说宋朝》
37、K246\W468 吴天犀《西夏史稿》
38、K246.3\S533 史金波《西夏文化》
39、K246.3\L319 李范文《西夏研究论集》
40、K244\Y242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
41、K246.4\Z264 集体《金史简编》
42、K247\Z671 周良宵等《元代史》
43、K247.7\N163 集体《元史论集》
44、K247.01\S536 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
45、K247\H155 韩儒林《元朝史》(上、下)
46、K247.07\C323 陈高华《元史研究新论》
47、K248\F376 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
48、K248\M469 (美)牟复礼等《剑桥中国明代史》
49、K248\T185 汤纲等《明史》(上、下)
50、K248.03\N152 南柄文等《明代文化研究》
51、K248.06\L325 (美)李露晔《当中国称霸海上》(注:郑和研究)
52、K248.01\G431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53、K248.105\W219 王天友等《郑和远航与世界文明》
54、K248.105\S389 (日)上衫千年《郑和下西洋》
55、K248.105\N334 聂作平等《夕阳下的舰队》
56、K248.105\N184 集体《走向海洋的中国人》
57、K248.07\Z697 集体《管窥集——明清史散议》
58、K248.205\D342 丁易《明代特务政治》
59、K248.301\G585 集体《〈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
60、K248.307\Y521 余同元《王朝鼎革与英雄悲歌》
61、K248.4\G431 顾诚《南明史》
62、K249\L433 集体《清史简编》
63、K249\D148 戴逸《简明清史》(一、二)
64、K249\X261 集体《清代通史》(1——5)
65、K249\W318 (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
66、K249\X174 夏高餕《清朝史话》
67、K249\Y564 袁闾琨《清代前史》(上、下)
68、K249\Z286 张研等《清史十五讲》
69、K249\Z683 周远廉等《清朝兴起史》
70、D69\B162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下)
71、D69\Z265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72、D69\W251.2 韦庆远等《中国政治制度史》
73、D829\Z284\Z 张建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74、F129.2\Y521 余也非《中国古代经济史》
75、F129.2\F376 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
76、F129\Z696 朱伯康等《中国经济史》(上、下)
77、F51\H513 贺耀敏《中国经济史》
78、K23\H498\Z.G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79、K28\J363 江应梁《中国民族史》(上、中、下)
80、K28\W224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81、K289\H674\Z 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
82、B2\Z279\Z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83、D092\X249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