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案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学习内容:课本第100~103页例1、例2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①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②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学习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学习难点:估计物体的质量。
学习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通过用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
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做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00页主题图。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二、自主学习(1)教学例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出示课件:101页例1①认识、感知1克1克有多重呢?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②掂一掂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将硬币发给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载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③展示交流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非常轻)找一找: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找一找,掂一掂,你找到了什么?(2)课本第101页做一做先说是什么物品,再判断比1克轻还是重。
(3)教学例2计量比较中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①理解“净含量”出示课件:课本102页例2明白“净含量”是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②认识、感知1千克1千克有多重呢?1袋盐的质量是500克。
2袋盐的质量是1000克,也可以说是1千克。
③克和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④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秤是一个大家族,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会认读秤: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秤的物品有多重。
最新整理二年级数学2017春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人教版.docx

最新整理二年级数学教案2017春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人教版)2017春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人教版)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06—108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二第一、第二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1、激趣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生:……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生:……2、揭示课题:板出:统计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
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种类小兔小狗小牛小猫只数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种类小兔小狗小牛小猫只数1、识复式统计表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生:……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
(学生活动)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生:……(学生汇报后出示简单复式统计表)只数种类项目小兔小狗小牛小猫跑步跳高2、填写复式统计表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生:……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方格填数问题

在右面的方格中,每 行、每列都有1-4这四 个数,并且每个数在 每行、每列都只出现 一次。A和B各是几?
A是3。 B是1。
4
43
2
34 43
1
34 34
在右面的方格中,每 行、每列都有1-4这四 个数,并且每个数在 每行、每列都只出现 一次。A和B各是几?
A是4。 B是2。
21
3
4
2
14
3
14
在右面的方格中,每 行、每列都有1-4这四 个数,并且每个数在 每行、每列都只出现 一次。B应该是几?
方格填数问题
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目录
CONTENTS
01
复习导入
02
探索新知
03
学以致用
04
课堂小结
目标
Target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 01 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
数与组合数。 培养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思考的有序性和 02 全面性 能力。
小雨、小东、小松三个人进行跳绳比赛。小松 说:“我不是最后一名。”小东说:“我也不是 最后一名,但小松比我的成绩好。”他们各得了 第几名?
小雨 小东 小松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下面三位同学拍球,分别拍了32下,31下,30下。 他们各拍了多少下?
我不是最 多的。
我拍了 30下。
小娟 小龙 小云
我不是最 多的。
B是1。
1 423 2 1 34 4A 3 1B 2 3241
在右面的方格中,每 行、每列都有1-4这四 个数,并且每个数在 每行、每列都只出现 一次。B应该是几?
B是3。
4 A1 2 3 3214 2 4 3B 1 134 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时 《 认识克和千克》习题课件优秀课件PPT

600
2
30
3.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连一连。(教材P106第5题)
20g
100kg
400g
3kg
5.在
里填上“>”“<”或“=”。 (教材P106第6题)
2千克 = 2000克 800克 < 1千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千克 > 4900克 2500克 < 3千克
拓展延伸
5.调查下面物品的轻重,把数据填在表里。 (教材P105第4题)
200克
115克
100克
答案不唯一
10千克
数学文化 生活中还用到下面这些秤。
你知道吗?
电子秤
体重秤
磅秤
在生活中,人们还习惯用“斤”或“两”来表 示物体有多重。如2斤苹果、2两茶叶。 1斤 = 10 两 1斤 = 500 克 2斤 = 1 千克
课后作业
作业:请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第7题、第8 题、第11题、第12题 。
基础练习
4.在( )里填上“>”“<” 或“=” 。
76克( < )67千克 5000克( = )5千克 85千克( > )805克
8千克( > )800克 3千克( < )3900克 100克( < )1千克
课堂练习
1.计量下面的物品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圈一 圈。(教材P105第2题)
2.下面的物品有多重?填一填。(教材P105第3题)
8单元 克和千克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复习巩固
知识点1 克和千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千克”或“克”。
2( 克 ) 500( 克 ) 1( 千克) 300(千克)
计量较轻物体的重量,用“克”作 单位;计量较重物体的重量,用 “千克”作单位。同时还需注意前 面数字的大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6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
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
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
像图中的水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
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
学生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让他们获得一些估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培养估测意识。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引导学生学习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1.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我们可以借助1个2分硬币和1袋500克的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有哪些,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验物品的机会,以此巩固质量观念。
在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1克和千克的认识1课时2练习二十 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材第100~104页)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新备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新备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
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计量转换。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克和千克的意义和换算。
2.难点:克和千克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小黑板、数学教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学习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并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
2. 新知讲解1.简要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和关系,引导学生理解。
2.通过实物展示和讨论,让学生感知克和千克的重量差异。
3. 操作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称重练习,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如何使用克和千克单位表示这些重量。
3.老师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用克和千克单位进行有序的表示和比较。
4. 拓展应用1.小组展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食物,推测它的重量并用克和千克表示。
2.实际应用:老师提供生活中常见的重量问题,让学生用克和千克单位解决。
五、课堂小结1.总结克和千克的意义和换算关系。
2.强调克和千克的实际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册相关练习,并认真总结今天学的知识。
2.以家庭为单位,测量并记录家中某些物品的重量,并用克和千克表示。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克和千克单位,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
学生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让他们获得一些估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培养估测意识。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引导学生学习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1.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我们可以借助1个2分硬币和1袋500克的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有哪些,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验物品的机会,以此巩固质量观念。
在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1克和千克的认识1课时2练习二十 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材第100~104页)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
“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
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
(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
3.教学例3。
师: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之前在超市里售货员阿姨称苹果时说过,5个苹果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所以20÷5=4(千克),我估计王奶奶的苹果大约重4千克。
·苹果有大有小,如果王奶奶的苹果大小跟售货员阿姨称的差不多,才可能是4千克左右。
·如果苹果比较大,一般4个就重1千克,这样20÷4=5(千克),所以我估计是5千克。
……(只要学生回答得合乎情理,就要给予肯定)【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克和千克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
一个2分的硬币重1克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千克=1000克两袋食盐重1千1.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
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建构,形成清晰的概念。
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2.教学时,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轻的,几乎感觉不到。
之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然后教学认识“千克”,在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的质量,交流估量的方法以提高他们的估计能力,在估量过程中要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
A类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名称填在横线上。
一袋面粉重25一个鸭蛋约60一辆卡车可以装货4000一个冬瓜约重10一块水果糖约重3一个皮球约重50爸爸的体重约70四个苹果约重1000(考查知识点:克和千克;能力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正确地选择计量单位)B类在○里填上“>”“<”或“=”。
8000克○9千克4千克○4000克3千克○2990克1千克○1010克(考查知识点:克和千克;能力要求:正确认识克和千克)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千克克千克千克克克千克克B类:<=><练习二十。
(教材第105~108页)1.通过练习,加深对1克和1千克的印象,加深对克和千克概念的理解。
2.进一步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重点:正确称量物品。
难点: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
课件。
师:同学们,关于克和千克,你们知道了些什么?生1:我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克的东西特别轻,十个鸡蛋大约重500克。
生2:我认识了不同的秤。
生3:我会用秤来称物品的质量。
生4: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
看看这些知识你究竟掌握得怎么样呢?师:我们先来检查认识秤。
下面的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品?(课件出示:教材第107页第11题)生1:第一个最多能称15千克的物品,因为上面的数字最大是15千克。
生2:第二个最多能称130千克的物品,因为在120后面还有一个大格,一个大格就表示10千克,所以最多能称130千克。
师:认识了秤,回家后和父母逛超市的时候,要留心调查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写成数学日记,和同学交流一下。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书中实际物品的测量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106页第8题)师:下面这些物品,怎样放才能使天平处于下面的两种状态?生1:从图中第一种状态看,天平左边的物体重,右边的物体轻,所以我想在天平左边放面粉3000克,右边放桃子200克。
生2:从图中第二种状态看,天平左右两边的物品同样重,所以我想在左边放面粉3000克,右边放苹果3千克,这样就能平衡。
……(鼓励学生多思考,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设计意图:在练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练习、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克和千克1千克=10001.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结果。
同时,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质量。
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估计物体的质量或看标注,把研究结果以学习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加深对克与千克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2.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不能由老师代替。
A类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60( ) 1( ) 4( ) 8( ) (考查知识点:克和千克;能力要求: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克”或“千克”)B类看图写出这些物品的质量。
(考查知识点:克和千克;能力要求:能正确计量物品的质量)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克千克克千克B类:500克1千克200克教材习题第105~108页“练习二十”1. 25克3千克360克10千克2. 克千克克千克3. 5002304. 略5. 玉米400g书包3kg牙刷20g猪100kg6. =><<7. 他们说得都不对8.(1)3000克面粉200克桃子(答案不唯一)(2)3000克面粉3千克苹果(答案不唯一)9. 大约有10个约重3千克10. 1千克苹果要多少钱?1千克=1000克=2个500克2×2=4(元)(答案不唯一)11. 1513012. 克千克克克13. 略14. 3 2思考题: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同样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