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叫《教育新理念》,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
这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都和咱们平日里对教育的理解不太一样。
比如说,传统的教育可能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们死记硬背那些公式、定理。
但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不能只是填鸭式的,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就拿我身边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我有个小侄子,上小学三年级。
有一回,学校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这可把小侄子给难住了,他皱着眉头跟我说:“姑姑,我不知道该选啥植物,也不知道咋观察。
”我就跟他说:“咱们就选绿豆吧,容易发芽,好观察。
”于是,我们找了个小碗,抓了一把绿豆放进去,加了点水。
第一天,绿豆没啥变化,小侄子还有点失望。
我就跟他说:“别着急,这变化得慢慢来。
”到了第二天,小侄子一起床就跑去看绿豆,兴奋地大叫:“姑姑,姑姑,绿豆变大了,有些还破皮了!”我过去一看,还真是,那些绿豆吸饱了水,变得圆滚滚的,有几颗的外皮都裂开了,露出了一点点白色的芽尖。
接下来的几天,绿豆芽长得飞快。
小侄子每天都认真地记录着绿豆芽的变化,什么“今天又多长了几毫米”“有的芽弯弯的,像小钩子”。
他还画了图,标上了日期和长度。
可是,过了几天,小侄子的热情好像有点消退了。
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每天都这样看,有点无聊了。
”我一想,这可不行,得让他继续保持兴趣。
我就跟他说:“咱们来给绿豆芽创造不同的环境,看看它们会有什么变化。
”小侄子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问我:“怎么创造呀?”我说:“咱们把一部分绿豆芽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部分放在阴暗的地方,再一部分用湿布盖起来,看看它们谁长得快。
”小侄子立马行动起来,找了几个盒子,把绿豆芽分开放好。
接下来的日子,他观察得更仔细了,还不停地问我:“姑姑,为什么在阳光下的绿豆芽叶子是绿色的,在阴暗处的是黄色的呢?”“为什么用湿布盖着的长得没有那么高呢?”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和他一起查资料、找原因。
《教育新理念》教育教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教育新理念》教育教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读书札记新时期新理念——读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有感观台学区西艾口学校王志江新时期新理念——读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有感“读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趣;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聚会,体验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这是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梓坤对读书的赞美。
前些日子我认真阅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浅显易懂的案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教学若干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
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 我教过一年的一年级学生,发现老师的一切都成了学生的学习对象,你怎么说话,做事??甚至有几个顽皮的孩子学你走路。
这两年一直都在教毕业班,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教育是人学”。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叫《教育新理念》,读完之后,那感受就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方向,心里亮堂了不少。
书里讲了好多新鲜又实在的教育观点,让我这个一直觉得自己还算懂教育的人,都忍不住拍大腿叫好。
比如说,传统的教育总是强调知识的灌输,好像把学生的脑袋当成了知识的仓库,只管往里塞东西。
可这本书却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让他们自己有渴望去探索、去学习。
就拿我身边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我有个小侄子,今年刚上小学三年级。
有一次,他们学校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回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这小家伙一回家就缠着我,让我帮他一起弄。
我们找来了两个小花盆,一些种子。
我本想着就随便种种,应付一下作业就行了。
可这小家伙却特别认真,那双小眼睛瞪得圆圆的,盯着我手里的动作。
我们先把土松好,小家伙还非要自己用小手去感受一下土的松软,一边弄一边嘴里嘟囔着:“这土摸起来真舒服,就像棉花糖一样。
”接着,我们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放进去,再轻轻地盖上土。
这时候,小侄子的问题就一个接一个地来了:“姑姑,种子在土里会不会害怕呀?”“它们要多久才能长出来呢?”我都被他问得有点哭笑不得了。
种好之后,小侄子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他的小种子。
有一天,他兴奋地跑过来跟我说:“姑姑,姑姑,我看到有小芽冒出来啦!”我跟着他过去一看,还真的,有那么一点点嫩绿的芽尖从土里探出头来。
小侄子那个高兴劲啊,就好像是他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从那以后,他对这盆小植物更是上心了。
每天都要仔细地看看叶子有没有长大一点,还拿着小水壶认真地浇水,嘴里还念念有词:“小植物,你要快快长大哦,我会好好照顾你的。
”就这么过了一段时间,小植物长得越来越好了,长出了好几片叶子。
小侄子还拿着小本子,像模像样地记录着植物的变化。
这件小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说教,只要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去亲身体验,去观察,去探索,他们自己就能学到好多东西。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叫做《教育新理念》,读完之后真的是感触颇多。
这本书里提到了好多新颖的教育观点,让我对教育这件事儿有了新的认识。
比如说,传统的教育可能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然后通过考试来检验学习成果。
但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这样。
教育更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记住一些知识。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有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题,大概是那种需要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应用题。
我记得那道题是:“一个水池,单开进水口 5 小时能灌满,单开出水口 8 小时能放光一池水,如果同时打开进水口和出水口,多久能灌满水池?”当时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是按照老师教的常规方法,先算出进水的速度和出水的速度,然后再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可我当时就突发奇想,换了一种思路。
我想啊,如果把水池的容量看成单位“1”,进水口每小时进 1/5 的水,出水口每小时出 1/8 的水,那么两者的差不就是每小时实际能灌进水池的量嘛,用 1 除以这个差就能得出答案啦。
我兴奋地举起手,跟老师说出了我的想法。
结果老师先是一愣,然后表扬了我,说我这种思路很独特。
但这事儿还没完。
下课之后,几个同学围过来,说我是瞎蒙的,说这种方法老师没讲过,肯定不对。
我就跟他们争啊,争得面红耳赤的。
最后我们一起去找老师,老师耐心地给大家又讲了一遍我的方法,还说学习就应该这样,要敢于尝试新的思路。
从那以后,我在学习上就变得更积极主动了,遇到问题总喜欢自己先琢磨琢磨,看看能不能想出不一样的解法。
而且我发现,当我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时,那种成就感真的是无与伦比。
再回过头来看这本书里说的教育理念,我就特别有感触。
我们的教育真的不能太死板,不能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
就像我当时解那道数学题,如果老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方法教,不鼓励我们去创新,去尝试不同的思路,那我可能就错过了一次锻炼自己思维的好机会。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范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精心的《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这是《教育新理念》一书总序开头的第一句话,可见作者将教育的未来很大程度的放在了教师的身上,而从整个社会看,这也不仅仅是作者或编者的个人看法。
在很多人看来,教师是教育理论的直接实施者;是传递知识技能的中间人,更是与学生面对面的教育者。
一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到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方法,还有学生的学习习惯。
正因为教师对于教育的影响如此直接和有效,所以人们才会将教师放在教育阵地的前沿,很多的家长才会对教师提出更多的要求。
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学校因为一位或几位有才能的教师而名声大噪,想必和这一想法是分不开的。
身为当今的教师,怀抱着许多家长的期望,肩负着振兴教育的重任,我们需要用高度职业化的规范和成熟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做有方向有目标的教育者而不是单纯“唯书”的教书匠。
面对全新的教材和学生,我们要有相应的调整。
我们传统的教育一直以教材为本组织教育教学,一切从教材出发,习题、考试都离不开课本中的内容。
而课程改革以来,变动最大的就有我们的教材。
课本中鲜艳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多了起来,乏味俗套的问题少了许多。
教材的编写不光是给学生以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这些新理念的实施离不开我们教师。
1、研读教材现在的教材依据学生的情感知识需要进行编写,贴近了学生的心灵,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有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在独自阅读课本时也有难以逾越的困难。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因为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将这些难题和问题忽略,相反,它们正是我们在研读教材时需要密切注意和着力最重的地方。
一个教师,能否在拿到教材后发现这些难点,是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础。
2024年教育新理念学习计划范文(4篇)

2024年教育新理念学习计划范文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需求也在不断改变。
2023年教育新理念学习计划的目的是紧跟时代潮流,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
本文将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内容的创新1. 多元化课程设置2023年的教育新理念将强调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培养,课程设置将更加多元化和灵活。
通过开设不同方向的选修课,如音乐、美术、体育、编程等,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2. 跨学科学习2023年的教育新理念将推动跨学科学习的普及。
跨学科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例如,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项目来探索科学原理。
3. 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2023年的教育新理念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学校将提供创新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和创新设计,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方式的改革1. 学生主体参与2023年的教育新理念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校将采用项目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素质教育的推进2023年的教育新理念将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具备未来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
3. 个性化教育的实施2023年的教育新理念将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学校将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辅导支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他们的学习体验。
三、教育环境的改善1. 教育科技的应用2023年的教育新理念将大力推行教育科技的应用。
学校将引入智能教学设备和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2. 学校和社会的合作2023年的教育新理念将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合作。
学校将与企业、社区和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衔接。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教育的窗户,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书中强调了教育要以人为本。
这意味着教育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发展节奏。
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这些差异,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生活即教育,社会是一个更大的课堂。
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要在社会中得到应用和检验。
因此,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探索、去发现,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思维定式。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尝试,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同时,教育方法也需要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评价的重要性。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它容易导致学生过度追求分数,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新的教育评价理念应注重多元化,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教育新理念》,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让我深受触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贯穿整本书的核心问题。
传统观念中,教育往往被视为知识的传授,学生被看作是知识的容器。
然而,本书作者却提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这让我反思起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如今教育学生的方式。
书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过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但如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比如,在课堂上设置更多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
在教育方法上,本书也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
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而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通过多媒体、网络等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学习材料,拓宽他们的视野。
教育评价体系也是书中重点探讨的内容。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片面,容易导致学生过度追求分数而忽视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综合、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重视他们的品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教育不应孤立存在,而应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让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教师的角色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这是《教育新理念》一书总序开头的第一句话,可见作者将教育的未来很大程度的放在了教师的身上,而从整个社会看,这也不仅仅是作者或编者的个人看法。
在很多人看来,教师是教育理论的直接实施者;是传递知识技能的中间人,更是与学生面对面的教育者。
一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到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方法,还有学生的学习习惯。
正因为教师对于教育的影响如此直接和有效,所以人们才会将教师放在教育阵地的前沿,很多的家长才会对教师提出更多的要求。
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学校因为一位或几位有才能的教师而名声大噪,想必和这一想法是分不开的。
身为当今的教师,怀抱着许多家长的期望,肩负着振兴教育的重任,我们需要用高度职业化的规范和成熟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做有方向有目标的教育者而不是单纯“唯书”的教书匠。
面对全新的教材和学生,我们要有相应的调整。
一、依托教材,超越教材。
我们传统的教育一直以教材为本组织教育教学,一切从教材出发,习题、考试都离不开课本中的内容。
而课程改革以来,变动最大的就有我们的教材。
课本中鲜艳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多了起来,乏味俗套的问题少了许多。
教材的编写不光是给学生以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
情感、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这些新理念的实施离不开我们教师。
1、研读教材
现在的教材依据学生的情感知识需要进行编写,贴近了学生的心灵,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有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在独自阅读课本时也有难以逾越的困难。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因为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将这些难题和问题忽略,相反,它们正是我们在研读教材时需要密切注意和着力最重的地方。
一个教师,能否在拿到教材后发现这些难点,是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础。
当然,我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根本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同时,新教材中人文化的东西逐渐增多,一篇看似简单的课文背后,可能蕴涵的情感、态度极为丰富,想让学生能感悟这些情感,那么教师首先就需要具备从字里行间体悟情感、价值的能力。
这也是现在教师所要有的研读教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组织教学
如同工程师的建设图纸,医生的医治计划一样,在深入研读教材后,走进课堂前,
每一位教师都会在心里对一堂课给出自己的设计。
书中提到了一位中学教师,他在对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的代表开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
而学生也非常积极地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真可谓是天衣无缝。
这样的一节课在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心中绝对是一节无可挑剔的好课,但对于美国代表来说却是一节充满了问号的怪课:学生的问题去了什么地方?学生既然会回答所有的问题,那还要上课做什么?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都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技能和解决难题上,如果一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记忆知识,都能没有问题了,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
所以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一种怪现象,当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一年级的小朋友时,他们能回答出22种不同的答案;而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大学生时,他们却不知如何作答,最后才在老师的点名下说出了一个答案。
难道大学生还不如小朋友吗?不是,关键在于,经过长时间的学校学习和训练,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每个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了。
书中,作者把这种教育叫做:去问题教育。
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了创造,创造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明确一堂课以后学生得到些什么。
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发现、思考、合作,让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对未知知识的探求欲望。
3、走出教材
课程改革以来,提倡走出教材、走出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其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
但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惊人,信息量巨大,不用说是教材,就是权威的科学用书也有道不尽的地方。
我们的学生最终还是要进入到社会中的,对于信息的掌握自然是越多越新越好。
现在很多的教师都将目光放到了教材以外,课堂信息量大了起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但是在跳出教材上需要有一个度,如果喧宾夺主、不分主次,那么就算信息再多,也只能是学生脑中的“过眼云烟”,不能生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更不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要让丰富的信息充实教材而不是割裂和主导教材。
二、做好教材、学生间的纽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教师的传统作用就是作为教材的有声注解,将教材中的字句篇章嚼碎“喂”给学生,教材如是说,教师就如是说。
知识的传承需要这种细致的讲授,但只有讲授是不够的。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学习都有一段停滞期、迷茫期,因为大学里的教师大部分不会将教材打开到具体的页数,然后一句一句的讲解,课堂中的许多理论都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甚至与教材不相合,那么如何去读手中的教材呢?该怎样选择不同的意见呢?新的理论该如何有序合理地安插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呢?
教材犹如是一扇神秘的大门,打开门后的世界更加精彩,学生想要打开这扇门,特别是刚刚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帮助。
我们经常说在辅导学生学习时要由扶到放,逐渐让学生摸索出学习的方法,积累学习的经验。
一百个读者有一百种对文章的不同理解,不同的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也会有不同,教师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给学生的只能是方向和方法,至于学生最终会得出什么样的感悟,那就需要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探求,让学生在离开我们以后也能有效地进行自学。
一句话,我们是教材和学生间的纽带,必需却又不着痕迹。
三、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自身。
准确把握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恰倒好处地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三者的关系,这都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本领。
现在的教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必须要有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理解,有完善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指导,并籍此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因此教师的终身学习成为必然。
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教师,首先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思想指导。
教育行为的发生离不开教育思想的作用。
现在,伴随着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这一时期,我们教师所要面对的难题和矛盾会很多。
如何在应试和素质教育间寻求平衡点,如何正确判断新生的理论方法,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一个教师如果能形成一定的教育理念,那么在处理
师生关系、处理教学策略与学习的学习策略等方面上就会有自己的特点,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地方造就了出了一批批出色的教育工作者。
所以,当今的教师要有自己的灵魂,要具有自己的智慧,这样才能在教育领域发挥自己的长处,大展拳脚。
其次,在提高专业理论的同时,不忘全面发展自己的知识能力,接触新的事物。
我们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生出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一名教师,面对着一个班的学生,是否有能力一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正确快速地解答呢?现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也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在网络面前,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变得微不足道,作为教师,想要在课堂上自如地对待学生的质疑,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交流,那就少不了要更多更快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