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微信依赖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篇一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摘要: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对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探讨了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动机、需求、满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族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主要出于社交、信息获取、娱乐等多种需求,而微信平台也提供了相应的满足机制。
本文旨在为理解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及其对社交媒体发展的影响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信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其用户群体广泛,包括大量的蒙古族大学生。
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探讨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动机、需求及满足程度,以期为理解该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二、理论背景:“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个体基于特定需求而使用媒体,并通过媒体使用来满足这些需求。
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使用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的行为,用户基于自身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媒介,并从中获取满足。
在社交媒体领域,这一理论适用于解释用户为何选择使用特定的社交平台以及如何通过平台满足自身需求。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微信使用习惯和需求满足情况;深度访谈则用于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深入了解被调查者的微信使用动机和满足程度;观察法则用于记录被观察者的微信使用行为和互动模式。
四、研究结果1. 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动机与需求研究发观,蒙古族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动机包括社交需求、信息获取需求、娱乐需求等。
他们通过微信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获取各类信息,以及享受微信提供的娱乐功能。
2. 微信满足蒙古族大学生需求的方式微信作为一款综合性社交平台,为蒙古族大学生提供了多种满足需求的方式。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微信依赖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微信依赖摘要:近几年来,微信作为社交软件之一,成为亚洲地区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社交媒介出现微信朋友圈信息过度浏览和“低头族”、“微信控”的依赖现象。
本文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了微信依赖产生的原因,追求更清晰地认识媒介,更合理地使用媒介。
关键词:微信依赖;社交需求;成因;使用与满足一、微信简介在智能手机数量飙升、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腾讯公司2011年1月21日推出了一款免费的手机终端即时通讯应用软件——微信。
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5亿,是亚洲地区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成为了继微博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继“微博控”之后,“微信控”开始涌现并日益增加。
微信使用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微信聊天功能,二是刷朋友圈,三是浏览公众号。
大量用户使用微信跟朋友们沟通联络、分享见闻、跟陌生人打招呼、浏览感兴趣的信息......由微信使用的功能可以引申出微信使用的三大特征——浏览、分享和互动。
微信区别于一般网络社交工具的重要功能,就是朋友圈信息共享,微信用户可以利用朋友圈,及时了解圈内圈外的各类信息,并与朋友圈好友互动。
朋友圈的另一个特征是“点赞”。
“点赞”作为网络语言,已发展成为对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所分享、发布内容的赞同与喜爱。
“点赞”作为重要的微信朋友圈互动方式,已被赋予一种文化含义。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简介“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早期,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
之前,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是从传者角度出发,考察传媒的传播效果以及传媒对受众的影响,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是站在受众的角度,考察受众使用媒体的动机以及媒介带给受众的满足,也就是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在“现代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特别是他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学说,并将媒介接触和使用的过程概括为“社会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过程。
《2024年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调查——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范文

《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调查——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篇一一、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信作为一款集社交、信息传递、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软件,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
本文旨在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对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理论背景“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传播学领域,强调用户基于特定需求选择媒介,并从中获取满足感。
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这一理论同样适用。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使用习惯以及所获得的满足感,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三、调查方法与样本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数据分析法。
选取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收集数据。
同时,对部分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四、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分析(一)使用动机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主要包括社交需求、信息获取、娱乐消遣等。
其中,社交需求是使用微信最主要的原因,如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获取情感支持等。
信息获取则主要体现在关注公众号、阅读朋友圈动态等方面。
此外,微信的娱乐功能如游戏、音乐等也吸引了大量用户。
(二)使用习惯大部分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微信,且使用时间较长。
他们主要通过微信进行文字、语音和视频聊天,分享生活点滴。
此外,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也是大学生常用的功能。
在支付、购物、学习等方面,微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满足感大学生在使用微信过程中获得了多种满足感,包括社交满足、信息满足、娱乐满足等。
通过微信,他们可以与远方的朋友保持联系,了解时事新闻,享受游戏、音乐等娱乐活动。
这些满足感增强了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性。
五、问题与挑战尽管微信为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如信息安全问题、过度依赖问题等。
部分大学生因过度使用微信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导致社交障碍。
因此,如何合理使用微信,避免过度依赖,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微信公众平台在脑卒中照顾者中的应用

•382•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March2020,Vol.32,No.3具有可复制性,提高延伸护理的服务质量,病人能够得到全方位照顾叭将出院患者资料依靠互联网,形成网络信息,借助"互联网+”,加上护理人员的医学知识,交流、沟通技巧,使延伸护理的服务质量得到保障。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采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延伸护理服务平台,出院护理后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V0.05),说明互联网+延伸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出院后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显示,经院外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与王冠等画研究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1]陈玉婷,邱桂花,唐映.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及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12(36):123-124.[2]杨忠坤,杨秀芝•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分析[几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9):1681-1682.[3]Dunning K.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stroke scale[J].Encycl Clin Neuropsyc-hol,2011,9(1):1714-1715.[4]李秀丽,李相伟.前瞻性护理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病人早期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3):12389.[5]怕青措.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健康之路,2018,12(4):136-138.[6]Guan M.Liu SW,Bao-Jin LT,et al.Effect of m 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 on motorfunction recovery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with hemiplegia[J].Chin J Contemp NeurolNeurosurg,2017,17(3):197-201.[7]Thabet AM,Kottapally M,Hemphill JC.Manage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Handb Clin Neurol,2017,10(4):177-194.[8]Wang SY,Dang W,Aldridge MD,et al.Associations of h ospice disenrollmentandhospitalization with continuous home careprovision[J].MedCare,2017,55(9):1-4.[9]王冠,王彤,屈国黎.利用互联网+开展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延伸护理的观察[J].中国数字医学,2019,14(6):13收稿日期:2020-01-11(本文编辑:钟美春)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微信公众平台在脑卒中照顾者中的应用马双媛,彭国琴,王宝祥【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理论;健康教育;脑卒中照顾者doi:10.3969^.issn,1671-0800.2020.03.048【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1-0800(2020)03-0382-02脑卒中患者治疗后多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需要家人的支持和护理,照顾者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技能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康复及生活质量;因此对照顾者实施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叫传统教育多为灌输型,忽视了个体需求上的差别,同时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常不能顺利完成学习内容,导致教育效果较差。
论述新媒体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论述新媒体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新媒体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一、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New Media Age)是指社会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电视、智能机、多媒体和其他信息技术环境中,全面使用和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数字生活、虚拟通信、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社区增强以及芯片等新技术发展的时代。
二、新媒体时代的使用1、互联网。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从互联网获取,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中的各方面环节,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并有效的提高了生活质量。
2、微信,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社交软件,可以实现与互联网的无缝连接,无论是移动互联网的新闻资讯还是日常生活中即时聊天,都可以通过微信得到。
3、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无论是看资讯、听音乐、录像、支付、导航、遥控、购物等,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的小屏幕来完成,及时、便利的服务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三、新媒体时代的满足理论1、互联网的粘合力理论(The Stickiness Theory)。
粘合力理论指的是利用互联网、整合网络社交媒体以及各类应用服务,使用户变得更加深入,并导致他们停留在网络中越来越久。
2、推理(Reasoning)理论。
推理理论认为,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可以从比较和分析信息中获取满足,从而解决自己的需求,促进他们的消费。
3、创新模式理论(Innovation Model Theory)。
通过利用新媒体技术,分享、交互以及同步,可以创造出更加有趣的模式,并对用户的情绪、感受和态度发挥积极的激励作用。
推动新产品的成功推广,而这也能够为新产品带来满足。
四、结论新媒体时代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获取和生活便利,也让满足理论有了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大大提升了人们的满足感。
可以说,新媒体时代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满足理论的应用,深刻影响了消费者的行为习惯。
MJC知识--点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微博与微信

MJC知识--点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微博与微信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
近年来伊朗的twitter革命,海地地震的facebook 救援,“723甬温线事故”的微博寻人,都印证了社会化媒体的出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使用与满足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由卡茨等人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定的需求,通过媒介获取内容而得到满足。
它强调了受众的主体地位,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微博和微信正是集信息发布、信息记录、社会交往、信息获取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社会化媒体。
受众对其使用时,也必定基于多种目的并得到多种满足。
(1)信息记录与自我表达的满足拟据理论的提出者戈夫曼认为,所有人都是表演者,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个人的后台出现前移的趋势。
微博微信信息的发布和更新,一方面实现了以微博微信为中介的自我传播和消息记录,另一方面也是在进行自我表达,从而获得满足。
(2)社会交往的满足微博与微信作为社会化媒体,其社会化功能的发挥是以社会关系纽带为基础的。
人们可以通过这两种媒介进行交流、交往,实现社交需求。
并且这种交往还具有低成本、随时化、长期性等优点。
由于微信具有同步电话通讯录和QQ通讯录的功能,其社会关系比微博更强。
(3)信息获取的满足这是人们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一大目的。
微博和微信的信息获取方式有所不同。
微博是基于关注机制下的传播主题广播信息的传播机制;微信是基于添加公众账号下传播主体推送信息的传播机制。
相比之下,微信的信息到达率更高,可推送定制化信息,更加智能化。
(4)自我实现与经济利益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众多草根博主、网络大V用社会化媒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是基于自我实现的目的。
同时,借助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也大行其道,微博名人的软文推广,公众账号发布一定比例的广告信息,都能创造经济效益。
《2024年“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篇一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社交媒体繁荣的时代,微信作为一款集社交、娱乐、信息获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对于蒙古族大学生而言,微信不仅是他们与同学、朋友保持联系的工具,也是文化交流和自我表达的重要平台。
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的行为特征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
二、理论背景“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强调用户需求和动机的传播理论,它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和兴趣的个体,他们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和使用媒介来满足这些需求。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微信作为一种媒介,其使用行为和满足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特征1. 社交功能的使用:蒙古族大学生通过微信与同学、朋友保持联系,进行日常的社交互动。
他们利用微信的群聊、朋友圈等功能,分享生活点滴,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2. 信息获取与分享:微信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蒙古族大学生通过公众号、朋友圈等途径获取各类信息。
同时,他们也会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形成信息交流和共享的社区。
3. 文化传承与表达:微信为蒙古族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文化的平台。
他们通过微信表达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情感,传播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四、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的满足感1. 社交满足感:通过微信的社交功能,蒙古族大学生能够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2. 信息满足感:通过微信获取各类信息,蒙古族大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
3. 文化认同满足感:通过微信展示和传播本民族文化,蒙古族大学生能够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影响因素分析1. 个体因素:包括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其对微信的使用行为和满足感。
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环境、教育背景等也会对蒙古族大学生的微信使用产生影响。
《2024年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调查——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范文

《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调查——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篇一一、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信作为一款集社交、信息传递、支付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应用软件,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信的使用频率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加。
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通过调查问卷、深度访谈及观察等方法,对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理论背景“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了受众基于个人需求和兴趣使用媒介,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提供了重要框架。
本节将简要介绍“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及该理论如何用于研究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
三、调查方法与样本选择1.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用于收集大量数据,深度访谈用于深入了解个案,观察法则用于记录实际使用情况。
2. 样本选择:本调查选取了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样本,以保证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四、调查结果1. 微信使用频率与时长:大多数大学生每天都会多次使用微信,且使用时长较长。
其中,社交功能是使用最频繁的功能之一。
2. 使用目的与满足感: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是社交、获取信息和娱乐。
通过微信,他们能够与朋友保持联系、获取各类信息和资源,以及享受娱乐内容带来的满足感。
3. 微信功能使用情况:微信的各项功能在大学生中均有较高的使用率。
其中,朋友圈、公众号和支付功能的使用率最高。
4. 影响因数:个人兴趣、社交需求、信息获取需求等是影响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的重要因素。
同时,环境因素如学校、家庭等也对大学生的微信使用产生影响。
五、深度访谈与个案分析本部分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对部分典型个案进行详细分析。
从个案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微信使用过程中,不仅满足了社交和信息需求,还通过微信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和兴趣圈。
同时,微信也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六、讨论与建议1. 讨论: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进行深入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微信依赖
摘要:近几年来,微信作为社交软件之一,成为亚洲地区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社交媒介出现微信朋友圈信息过度浏览和“低头族”、“微信控”的依赖现象。
本文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了微信依赖产生的原因,追求更清晰地认识媒介,更合理地使用媒介。
关键词:微信依赖;社交需求;成因;使用与满足
一、微信简介
在智能手机数量飙升、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腾讯公司2011年1月21日推出了一款免费的手机终端即时通讯应用软件——微信。
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5亿,是亚洲地区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成为了继微博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继“微博控”之后,“微信控”开始涌现并日益增加。
微信使用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微信聊天功能,二是刷朋友圈,三是浏览公众号。
大量用户使用微信跟朋友们沟通联络、分享见闻、跟陌生人打招呼、浏览感兴趣的信息......
由微信使用的功能可以引申出微信使用的三大特征——浏览、分享和互动。
微信区别于一般网络社交工具的重要功能,就是朋友圈信息共享,微信用户可以利用朋友圈,及时了解圈内圈外的各类信息,并与朋友圈好友互动。
朋友圈的另一个特征是“点赞”。
“点赞”作为网络语言,已发展成为对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所分享、发布内容的赞同与喜爱。
“点赞”作为重要的微信朋友圈互动方式,已被赋予一种文化含义。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简介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早期,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
之前,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是从传者角度出发,考察传媒的传播效果
以及传媒对受众的影响,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是站在受众的角度,考察受众使用媒体的动机以及媒介带给受众的满足,也就是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美国社会学家 E·卡茨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在“现代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特别是他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学说,并将媒介接触和使用的过程概括为“社会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过程。
1
三、微信依赖的表现
人们从媒体获得满足主要来自:1.媒体内容。
人们会因不同的需要接触不同的媒介内容;2.媒体接触和使用过程。
媒体接触本身也会给人带来快乐,与阅读内容无关。
这一理论的提出主要以大众媒体为研究对象。
微信的内容生产与接触和使用与传统媒体有很多相似处,同样可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所以人们在微信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依赖心理,而产生依赖的表现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浏览微信朋友圈信息当下已成为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人们每天浏览微信的时间很长,频率很高。
其次,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完善,微信控、低头族等微信依赖症出现。
虽然低头族不一定是微信用户,但是微信低头族确实大量存在,人们不间断刷着朋友圈,微信沟通方式逐渐控制着人们。
微信依赖症是微信控的典型症状,在微信控看来“微信是联系外界的主要通道”一旦切断这条通道,就会觉得自己“与世隔绝”。
四、微信依赖的原因
1.人际沟通的需要
微信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它的强大之处在于传播信息的方式更便捷化和人性化。
微信有效结合了点对点与点对面的传播功能,是人际传播的拟态和延伸。
微信除了能进行点对点的人际传播,还能建立朋友群、组织群,进行多个好友之间的群体传播以及特定组织内部的组织传播,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不得不承认微信是沟通的最佳方式。
1《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E·卡茨著,1974年出版。
2.自我展示的需要
微信用户的自我展示的需要主要是通过朋友圈这一功能实现的。
朋友圈是微信中的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和虚拟社区,用户自己编辑内容上传,微信好友可在朋友圈中看到发布的内容,进行点赞和评论。
朋友圈在用户中主要满足了个人自我展示的需要。
这种自我展示主要源于自我倾诉、自我满足、自我认知、社会交往的动机。
朋友圈提供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平台,很多人会在朋友圈中发布自己的心情状态,比如对不爽的事情进行吐槽,把开心的事情跟朋友一起分享。
而且,通过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好像营造了被人关注的舞台,这种传播方式给了每一个人展示自己的空间,点赞或评论都会带来心理上的自我满足。
因此,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一种,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心情,从而满足自我展示的需要。
3.获取信息的需要
微信作为社交媒介,整合了多种传播形式,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也包括了点对面的大众传播,而这种大众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公众号的推送得以实现。
而一些朋友圈的信息发布,也会包括新闻时事的分享和讨论,因此,微信从公众号和朋友圈两方面满足了用户获取信息的需要。
在公众账号方面,微信具有和微博等自媒体一样的优势——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几乎国内全部的大型新闻媒体都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用来发布各种相关资讯。
微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关注,以获取感兴趣的信息。
五、理性对待微信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迅捷的沟通交流工具,不但为人类交往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丰富了媒介的用户体验。
不论是微信公众号为人们定点推送的丰富信息,还是朋友圈点赞、发状态的互动体验,人们对于微信的依赖在所难免。
但数字化的人际交流毕竟是虚拟的交流,人们获得的只是虚拟的社交,它不能代替现实社会中正常的人际交往,更不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阻碍。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微信的强大功能,满足我们获取新知识、互动沟通的需求,以及渴望关注的社会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要适度使用微信,不能过度依赖,使其成为生
活的不利影响因素,占用大量时间、精力甚至感情,从而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和真实的人际沟通与交往。
参考文献
[1]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
[2]E·卡茨著,《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美国,1974
[3]刘海龙著,《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