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物体的质量教案模板
6.1 质量(教学设计)-【上好课】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教案)【图片展示】①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进入天和核心舱。
②一些商品的规格信息中,往往标有“净含量×××g (kg)”的字样。
【提问】在载人飞船内,人处于“失重”状态,是不是他们的质量也失去了?你知道“净含量1000g”其中的物理含义吗?今天一起学习——《6.1质量》。
玻璃杯和玻璃窗为一类,它们都是玻璃制成的;课本和试卷分为一类,它们都是纸做的;铁钉子、铁锤分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追问】铁钉子和铁锤;玻璃杯和玻璃窗;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小结】铁钉子和铁锤都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的,但所含铁的多少不同,一般铁锤比铁钉子所含的铁多;玻璃杯和玻璃窗都是由玻璃这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的玻璃的多少不同,窗户比杯子所含的玻璃多。
【归纳总结,引出质量的概念】①玻璃杯、课本、试卷、铁钉子、铁锤、玻璃窗,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
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这些物体的铁、玻璃、纸,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
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
1.质量:①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m表示。
②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 t =1 000 kg 1 kg=1 000 g 1 g=1 000 mg有了质量的概念,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进行比较。
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去粮店买米,告诉营业员自己要买多少米,实际上他表达的是质量的大小。
物理学中的“质量”与日常生活中表示产品优劣的那个“质量”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一些商品的规格信息中,标有“净含量1000g”的字样,指的就是商品的质量为1000g。
③一些物体的质量【例题1】质量为4 500 mg的物体,它可能是()A.一只羊的质量B.一块橡皮的质量C.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D.一只蚂蚁的质量【答案】B【解析】质量m=4 500 mg=4.5g,与一块橡皮的质量接近。
南京江宁区汤山初中6.1 物体的质量学案

6.1 物体的质量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了解其他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通过活动,初步认识质量的意义。
3、理解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
【预习反馈】1、叫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表示。
2、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符号为),常用单位还有(符号为)、(符号为)、(符号为)。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t= kg= g= mg。
3、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日常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等。
4、观察书上图6-1,了解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5、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了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调水平:把天平放在_______上,将_______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平衡:调节横梁右端的_____________(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反之,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此时横梁平衡。
(3)称量:将被测量的物体放在_______盘,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后,用____________向_______盘里加减适当的砝码,并适当移动标尺上_______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天平平衡时,左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所有___________的质量加上____________对应的刻度值。
(5)测量结束要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并整理器材,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6、当物体的、、发生改变时,它的质量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课堂学习】1、回忆一下比较长度和时间大小,我们知道比较一个物理量的大小需要反映大小的数值和反映物理意义的单位。
练一练:2.3kg= g 78000000mg= kg= t2、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所示,其中的错误是:(1) ; (2) ;3、小坚同学用调节好的天平称一个物体的质量,当右盘中放一个50g和两个20g的砝码,游码移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天平平衡,则物体的质量是 ( )A.90g B.93.0g C.92.6g D.72.6g4、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如图所示则应:使天平平衡;若在称量物体质量时指针如图所示则应:使天平平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6.1质量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6.1质量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下面,我就以我的口吻,来写一篇关于幼儿园教学的教案。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通过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判断物体的质量。
3. 让幼儿能够运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判断物体的质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质量不同的物体,如石头、棉花、铁块等;天平秤;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颗小石头。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孩子们带来一颗小石头,放在桌子上,观察石头的特点。
2. 讲解:向孩子们讲解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然后,用天平秤称量石头的质量,让孩子们亲眼看到石头质量的变化。
3. 实践: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小石头进行称量,观察和比较石头的质量。
4. 游戏:组织孩子们进行质量排序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质量的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判断物体的质量。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了质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实践环节,部分孩子对于如何使用天平秤还有些困惑,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指导。
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后,回家后,观察和比较家里的物品的质量,尝试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也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质量竞赛,看谁能够更快地判断出物体的质量。
这就是我对于幼儿园教学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孩子们的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具与学具准备:在教具与学具的准备中,我选择了质量不同的物体,如石头、棉花、铁块等,以及天平秤。
6.1《质量》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6.1 《质量》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质量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体验质量的概念,理解质量的保持不变性。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质量的定义,了解质量的测量工具,以及理解质量与物体状态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工具,了解质量与物体状态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工具,质量与物体状态的关系。
难点:质量的保持不变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砝码、物体。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质量的保持不变性。
教师拿出一个天平和砝码,将砝码放在天平的一边,将一个物体放在另一边,调整天平直到平衡。
然后,教师改变物体的位置,再次调整天平直到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什么无论物体的位置如何变化,天平都能保持平衡?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质量的保持不变性的结论。
2. 讲解:讲解质量的定义,质量的测量工具,质量与物体状态的关系。
教师讲解质量的定义,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讲解质量的测量工具,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是天平和砝码。
讲解质量与物体状态的关系,质量与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无关,只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
3. 实践:学生动手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和砝码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物体的质量不同,质量与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无关。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工具,质量与物体状态的关系。
活动难点:质量的保持不变性。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的概念,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体验了质量的保持不变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6.1物体的质量

1、通过探究活动,在了解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与物体质量无关的基础上,理解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并能辨别插图中天平使用过程中的错误,通过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学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固体或液体的质量。
3、了解其它测量物体质量的食品人。
4、通过练习,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质量。
4、同一物体,其质量不随温度的变化。
在探究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时,所用的必须是同一个物体。
举例:探究物体的质量是否随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呢?
⑴一块可改变形状的橡皮泥。
⑵几块形状不同的木块。
很显然,这里应该选择⑴,因为⑵中是几个不同的物体。用⑵来做实验也一定得不出科学的结论。
2、调节时,指针偏向左(右)时就开始测量。
3、天平砝码污损,砝码质量偏大了。
4、杆秤的秤砣质量偏大(偏小)。
(四)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1、同一物体,其质量不随形状的变化。
2、同一物体,其质量不随状态的变化。
3、同一物体,其质量不随位置的变化。
4、同一物体,其质量不随温度的变化。
在探究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时,所用的必须是同一个物体。
(二)质量的测量
1、工具:托盘天平、磅秤、案秤、杆秤等。
测量质量的工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绕某个固定点转动。是利用杠杆平衡的原是工作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电子枰来测量物体的质量,但是它并不是真正测量质量的工具,表现在托盘天平、磅秤等测量工具在地球和月球上测量同一个物体的质量结果是相同的,而用电子秤在地球和月球上测得同一个物体的质量是不同的。
人教版八年级6.1《质量》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质量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如质量的单位换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6.1《质量》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八年级6.1《质量》为依托,课程主要涉及质量的概念、单位以及质量的测量等内容。质量作为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对质量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实验演示:设计质量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的测量过程,增强学生对质量知识的理解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4.总结归纳:对质量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质量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质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鼓励学生对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购物称重等生活实例引入质量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质量的存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3.通过展示质量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质量的存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苏科版

第六章教案6.1 物体的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与物体质量大小无关。
2)通过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协作精神。
二、设计思路:本节教学内容为三个知识点和一个活动。
三个知识点是: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以及质量的测量工具。
一个活动是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
其中三个知识点中,质量的概念是定性的,要求较低,重点在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实验室里质量的测量工具是天平,教材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托盘天平的说明书,寻找天平使用中的常见错误,通过师生的交流协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这与传统教法有明显区别。
本节的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体会同一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外界环境变化时,该物体质量不变,不同物体的质量一般不相同,因此,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它只反映物体包含物质的多少。
三、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主要为校内资源,即学校物质实验室中的托盘天平、物理天平和生活中的案秤、台秤、杆秤等。
四、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导课: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所有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还有什么不同之处?(本节导图)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学会了“比较”的思维方式,同时采用了讨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质量的概念,让学生多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归纳出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符号教师作介绍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先讲授,后练习)建立质量单位的大小的具体体验,一只苹果质量约0.15kg,一只大公鸡质量约2.5--3kg质量的测量工具(重点介绍托盘天平)结合实物讲授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使用注意点介绍日常生活中质量的其它测量工具(可利用实物或实物投影仪)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6.1归纳分析探究结果小结布置作业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作回忆,接触过的有哪些?学生板演学生当堂练习让学生在实验室面对天平学习练习天平的调节方法、游码的读数方法分组讨论图6-2的问题利用托盘平天进行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及地理位置的变化与物体质量大小的关系完成课本P4的填空部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放开了巩固已学过的单位换算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大小的具体体验更直观明了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反思:6.2 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使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熟练掌握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1《质量》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并给予鼓励。
3.教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4.课后作业:布置与质量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中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质量概念、测量方法以及质量与体积关系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6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旨在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质量知识的掌握。
2.家庭实验:请学生在家中选取几种不同物品,如水果、饮料、书籍等,使用家用秤或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将实验过程和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
3.思考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质量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质量测量在现代科技领域有哪些应用?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实验和拓展阅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4)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分析数据,探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5)巩固知识:通过练习题和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
学科
初二·物理课题§6.1 物体的质量备课人周建华
教学目标1.理解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
3.理解并能应用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它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的物理量
重难点重点:理解质量的概念;难点: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
课时 1 时间2013.02.20
一、导入新课
出示铁钉、铁块,铜钥匙、铜块,让学生观察
教师:介绍物体和物质,帮助学生区分铁钉、铁块,都是由铁制成,但铁块含有铁多一些,铜钥匙、铜块,都是由铜制成,但铜块含有铜多一些,铁钉、铁块、铜钥匙、铜块是物体;铁、铜是物质。
引入怎么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二、课前预习
阅读书本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物体所含的多少,叫做质量。
通常用字母_____表示。
2、国际单位之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符号。
常用单位有:吨(符号:)克(符号:)毫克(符号:)
3.1t= kg 1kg= g 1g= mg
4.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不随物体的、、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
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日常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还
有、、等。
三、新课教学
(一)、质量的定义,
1、物体是具体的东西,物质是组成物体的材料,是无形无量的。
举例说明物体与物质的区别,例如:一把铁锤,铁锤是一个物体,铁是组成铁锤的一种物质。
学生练习:“用铁做的一把菜刀”,菜刀是,铁是组成菜刀的。
(物体或物质)
2、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通常用字母m表示。
学生练习:1)一枚大头针与一把大铁锤相比,含的铁多,的质量大。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单位有:吨(符号:t)、克(符号:g)、毫克(符号:mg)
学生练习:
1、一铁锤的质量是3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
2、一名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 。
一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50 。
一卡车白菜的质量大约是2.5 。
一片药片的质量大约是25 。
2、单位间的进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