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
第24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寓 言
知识锦囊
《吕氏春秋》又称《吕 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 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wéi)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 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
走近作者
奇货 可居:把市面上稀少的货物囤 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卖。
一字千金: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 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 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 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 的珍贵。
朗读课文
齐读课文,注意字音
解释文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
居外。
表因果 打水浇田
居住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所 以要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居住在 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解释文意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 挖掘、开凿
得到
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后,告诉别人 说:“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
整体感知
4、“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做法说 明了什么?
通过调查研究才能获取真相
感悟寓意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 行分析,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 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感悟寓意
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有, 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 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 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更不能以讹传讹。
使唤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的人回答 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挖到 了一个人。
解释文意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消息寻求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解释文意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所以要到 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居住在外面(专门做 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后,告诉别人说: “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 并传播开这个消息:“丁家挖井挖到一个人。”国都 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宋 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 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
第24课《寓言四则》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局部探究
2.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 下列成语中:骄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 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 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12
局部探究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5
整体感知
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 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
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第1段讲述故事,第2段点明寓意
6
整体感知
2.研读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1)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 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和结 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 冲 战胜 飞 粘 被吃
吹喇叭 唱凯歌
被俘虏 独叹息
骄兵必败
20
第二课时
21
《吕氏春秋》,又称 《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 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 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 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 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22
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
小组合作学习。
以“我从……这一细节中,看出赫耳墨斯是一 个……的人”
9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 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先讲 述故事,后点明寓意。集 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 主要情节。
10
局部探究
畅读课文,圈点品析文中的两“吹”一“叹息”。理 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其故事的寓意。
1.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象 色彩,清新、形象,文中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 格的?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4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课件

疏通文意
qǐ
崩塌,坠落 wú
qǐn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无,没有 依托,依附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 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疏通文意
他
于是
积聚的气体 罢了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
告知,开导 为何、为什么 无,没有 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读懂故事情节。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寓意。
文学常识
《杞人忧天》是选自《列子集释》,相传为列御 寇所作,他是战国时期郑国人,也是除老子和庄 子之外的道家代表人物。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 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愚公移山》、《两 小儿辩日》也是选自《列子》。
字词积累
qǐ
zhòng 亦不能有所中伤。”
纵使,即使
伤害
译文: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 不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夜星辰也是积聚的气体中那些发光 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疏通文意
其人曰:“奈地坏何?”
chú
cǐ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 踩、踏
研读探究
7.课文有怎样的寓意?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 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寓意:要消除没有根据或
不必要的忧虑。讽刺那些胸 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杞人忧天:指庸人自扰、
毫无根据的瞎担心,后比喻没 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课堂检测
2、以下选项可以用“杞人忧天”来形容的是(
2024年秋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

加点词 方法指导
举例说明
释义
就.鸡栖 窃食
后边的“鸡栖”是窃食的地 语境推测
点“鸡窝”,所以“就”应 法
该是一个相匹配的动词。
(1) 到, 前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加点词 方法指导
举例说明
①正四边。②正直。③方
字典查询
方.出矣 法
向;方面。④办法。⑤地
点。⑥副词,正在;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身亡.所寄 同“无”,没有 (2)因往晓.之 告知,开导 (3)终日在天中行.止. 行动,活动 (4)奈.何.忧崩坠乎 为何,为什么 (5)只.使.坠 纵使,即使 (6)亦不能有所中.伤. 伤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课文迁移 又请及.楚之未陈击之。 【联系课内】及其家穿井。
组词换词 公子目夷谏.曰
(3) 待,等到 (4) 劝谏,规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末/楚 执 襄 公 于 盂/意 欲 伐 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请根据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推敲偏旁 【注】“扌”与手或以手为 (1) 拔
主的全身动作有关。
请襄公及楚师未尽济.击之 查阅字典 A. 帮助,救济 B. 渡,过河 (2) B (填序号)
C. 古水名
第24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先秦杂家 代表著作。
又称《吕览》,
“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得一寓言故事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朗读评价
(1)字正腔圆,没有错读、漏读、回读; (2)断句准确、清晰。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ɡài)汲(jí),常/一 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 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 /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 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构寓言
宋之丁氏,家无井,汲水甚艰。邻有善者,穿 井而便其家。丁氏心妒之,告于众人曰:“邻人 穿井得一人。”众人闻之,皆惊且奇,奔走相告。 众人聚于丁氏、邻人家外,索其交人。丁氏有口 难辩,大惧,阖门不敢出,惶惶不可终日。
得一寓言故事
读懂故事,初读故事味道
借助注释,同桌两人合作翻译本文,读 懂此则寓言故事。
翻译评价
(1)忠于原文,字字落实; (2)表意明确,句意通顺。
得一寓言故事
翻译检测
重 穿井得一人:挖掘、开凿
点
实 及其家穿井:待,等到之:讲述
有闻而传之者:听说
一
词 多
闻
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夫得言不可不察。”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此圣人之所慎也。”
如何做谣言的终结者?
如果我是小夏…… 如果我是小文…… 如果我是其他同学……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
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作业布置:
基础型作业:积累文言现象。 发展型作业: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关系。发挥想 象和联想,从《穿井得一人》《亡羊补牢》《守株待兔》中 任选一篇,重新设计故事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 成一篇新的寓言。 拓展型作业:阅读故事《三人成虎》,感受文中的魏王和本 文宋君的对待谣言态度的不同,体会其寓意。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24《寓言四则》 课件

对 比
强烈的忧
积极发 现问题
胜
患意识
败
杞人真的就只能成 为被讥讽的对象吗?
勤于探究
看到“杞人忧天”的积极面
对
比
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胜
败
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忧虑。
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所以 我们要增长见识,积累经验。
概括主题
《杞人忧天》讲述了一个杞国人担心天崩地裂, 寝食难安,后来在“晓之者”的劝导下恍然大悟的故 事,启迪人们不要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要面 对现实,大胆地去做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寓言四则
第一课时
你 知 道 哪 些 寓 言 故 事 呢 ?
本课时目标
1.了解寓言,多角度理解寓意。(重点)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续写或自编寓言。(难点)
预习检查
读一读
hè
赫拉
yé
耶
shì
舍然
bì
庇护
qǐ
杞
lǎ
喇叭
zhònɡ
中伤
ɡài jí
xiù
溉汲 星宿
chú cǐ
躇 步 跐蹈
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
舍然大喜
忧虑
恐惧 真诚 耐心
杞人
晓之者
吾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矣!
概
括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故
事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情
节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抓
住
第24课《寓言四则》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文言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一)闻 1.有闻而传之者 2.闻之于宋君 (二)之 1.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
v,知道,听说 v使动,使知道
代词,这件事 助词,的
(三)于 1.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介词,从 介词,向
二、词类活用
1.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三、古今异义
比较《蚊子和狮子》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 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不同点:①表现方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 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 和性格。
②表达方式不同。《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 和心理描写,《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 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 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 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 道之,闻之于宋君。
闻:v,知道、听说。 传:传播。 之:代词,指丁家人说的话 者:……的人 得:得到,这里指发现。 之:代词,指这件事 之,代这件事。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 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一、听读,读准字音
1、家无井而出溉汲( gài jí )
二、译读,疏通文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 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一人。”
之:的。 居:住。 其:代词,他 穿:挖掘、开凿(古今) 得:这里指节省。
四、特殊句式
1、奈何地坏 固定句式“奈……何……”,拿……怎么办。
主题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写杞人担忧天崩地陷而另一个人对 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 根据的事情担忧。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寓言四则》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寓言四则》知识点总结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文学常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作品主旨这篇寓言通过写一户姓丁的人家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记文言知识字词梳理1.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之于宋君(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2.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古义: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义:本国的人丁氏对.曰古义:应答,回答今义:相合;正确;正常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3. 一词多义问之于.丁氏(向)于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宋之.丁氏(的)之国人道之.(代词,代指这件事)国人道.之(讲述)道道.听途说(道路)杞人忧天《列子》文学常识《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作品主旨文章通过写杞人忧天地崩坠的故事,讽刺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记文言知识字词梳理1.重点课下注释①因往晓.之(告知,开导)②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③奈何..忧崩坠乎(为何,为什么)④只使..坠(纵使,即使)⑤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⑥充塞四虚..(四方)2. 通假字①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②身亡.所寄(同“无”,没有)3. 古今异义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如;好像4. 一词多义其.人曰(那)其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