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合集下载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得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与罕遇地震(大震)得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得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就是小震、中震、大震得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抗震设防烈度6(0、05g) 7(0、10g)7(0、15g)8(0、20g)8(0、30g)9(0、40g)小震0、04 0、08 0、12 0、16 0、24 0、32 中震0、12 0、23 0、34 0、45 0、68 0、90 大震- 0、50 0、72 0、90 1、20 1、40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得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得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得规定,因此首先就就是要将时程得地震波比如简单得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5、1、2、2表中得规定,将、Elcentro得最大峰值与5、1、2、2规定得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得就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得Elcentro给出得相对得值即多少倍得g,比如0、3559g,则系数为35/(0、3559*9、806*100)=0、1,注意选择得就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就是所需要得一条曲线得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得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得地震影响曲线就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得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得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与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得规范规定得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得选择一般就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得试验后得到一定得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地震工程领域,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DBA)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是用来衡量地震破坏性的重要参数,影响着建筑物、桥梁和其他工程结构的设计和抗震性能。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探讨DBA和PGA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1. DBA和PGA的定义DBA是指在设计使用寿命内,结构所经历的地震作用的平均加速度。

它是根据概率统计的方法,对设计寿命内可能出现的地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数值。

一般情况下,DBA的计算会考虑一定的概率水平,比如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的地震事件。

而PGA则是地震记录中的最大地面水平加速度峰值。

它是地震动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用来表示地震的强度。

通常情况下,PGA是直接从地震记录中获取的。

2. 计算方法对于DBA的计算,一般采用地震动谱的方法。

地震动谱是描述地震动性质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可以将地震在不同频率下的加速度值表示出来。

通过对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可以获得不同周期下的地震动加速度响应谱曲线,然后根据设计地震作用的概率统计进行分析,得到DBA的数值。

而PGA的计算相对简单,直接从地震记录中寻找到峰值加速度即可。

3. 影响因素DBA和PGA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地震活动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地震频繁的地区,其DBA和PGA值通常会较大。

地形地貌也会对DBA和PGA产生影响,如山区、平原、沿海地区等不同地形地貌的DBA和PGA值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土壤条件、地下水位、地质构造等因素也会对DBA和PGA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工程设计中,DBA和PGA的值对结构的设计和抗震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地震加速度的选取直接影响着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平,而结构的抗震能力又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破坏性。

合理、准确地选取DBA和PGA的数值,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至关重要。

总结: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地震工程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直接影响着结构的设计和抗震性能。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的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的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的规定,因此首先就是要将时程的地震波比如简单的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5.1.2.2表中的规定,将. Elcentro的最大峰值与5.1.2.2规定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的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的Elcentro给出的相对的值即多少倍的g,比如0.3559g,则系数为35/(0.3559*9.806*100)=0.1,注意选择的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是所需要的一条曲线的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的地震影响曲线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的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的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和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的规范规定的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的选择一般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的试验后得到一定的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开始错误的以为直接将地震波简单处理与a普比较,实际这里的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波只是一个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而a谱则是多个自由度体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而得到的,因此必须将地震波进行转换,幸好有了midas的转换工具可以直接生成,不然要自己编写傅立叶转换程序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题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题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一、判断题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既适用于弹性体系,也可用于弹塑性体系(义)2.结构的刚心就是地震惯性力合力作用点的位置(义)3.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将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4.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等于竖向荷载加上各可变荷载组合值。

(义)5.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中距。

(^)6.对应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也只有一个。

(义)7.横波一般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运动。

(^)8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件,由于刚度突变、质量突变,其地震作用的效应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应向下传递。

(义)10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横波最快,面波次之,纵波最慢。

(义)11 .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12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义)13众值烈度比基本烈度小1.55度,罕遇烈度比基本烈度大1.55度(义)14在进行抗震设计时,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为其相应宽度的20%时,认为是规则的(^)16.在同等场地、烈度条件下,钢结构房屋的震害较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要严重。

(义)17.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轴压比越大,抗震性能越好。

(*)18.场地特征周期与场地类别和地震分组有关。

(,)20.选择结构的自振周期应尽可能接近场地卓越周期。

(义)21.根据液化指数,将液化等级分为三个等级。

(^)22.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23.地震作用对软土的承载力影响较小,土越软,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就越小。

(义)26在抗震设计中,对烈度为9度的大跨、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27.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所以不同地区地震烈度相同。

(*)25. 一般来讲,震害随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减轻。

(又)22.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29一般而言,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

(^)30.耗能梁段的屈服强度越高,屈服后的延性越好,耗能能力越大。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抗震设防烈度6(0.05g) 7(0.10g) 7(0.15g) 8(0.20g) 8(0.30g) 9(0.40g) 小震0.04 0.08 0.12 0.16 0.24 0.32中震0.12 0.23 0.34 0.45 0.68 0.90大震- 0.50 0.72 0.90 1.20 1.4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7度0.10g,8度0.20g,9度0.40g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2.关于《抗震规范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的区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指的是建设部1992年7月3日颁发的建标【1992】419号《关于统一抗震设计规范地面运动加速度设计取值的通知》规定的加速度值,其规定如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 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一、基本概念和公式: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a max =K* a max 基本a max :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a 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条取值多遇地震取1/3罕遇地震取极罕遇地震取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a max=Fa*a max II (GB18306-2015附录)a 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 max n:n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丫 max邛 * a max丫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B: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取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丫 max邛* Fa*K* a max基本二、示例:1、确定7度015g地区、皿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7度地区、H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a max基本二。

7度地区、H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15附录表,加速度为时的皿类场地FA=。

注意:按H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查得皿类场地的FA=F用法是不正确的.2)、则7度区、皿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丫 max邛 * Fa*K* a max 基本=* *(1/3)*2、确定8度地区、皿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8度地区、H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a max基本二。

8度地区、H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用插值法确定加速度为时的皿类场地Fa=)、则8度区、皿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丫 max邛 * Fa*K* a max 基本=* *(1/3)*3、确定7度015g地区、皿类场地的罕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 、确定 FA:7度地区、H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a max基本二。

区划图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参数对比及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区划图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参数对比及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区划图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参数对比及对工程设计的影响摘要:中国地震参数动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规范相继进行了换版和修订,由于两本规范侧重点和理念不同,导致部分参数看似不很统一。

本文通过对两本规范参数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差异及对设计结果的影响,以及实际工程中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地震动参数;地震加速度;特征周期;抗震设计一、前言2015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下简称区划图)修订出版后与之相关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也根据区划图进行了及时的修订。

修订版抗规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与新区划图完全吻合,它仍然沿袭了2010版的抗震设计理念,只是根据区划图调整了各县级及以上的行政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及地震分组。

下面通过比较两本规范关于地震设计参数的异同,可以更好的理解相关条文,利于执行两本规范。

二、两本规范地震设计参数的比较1、两本规范抗震设计参数名称有所不同表一其中抗规中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区划图中Ⅱ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应关系如下表二抗规中设计地震分组与区划图中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三2、关于场地特征周期1)抗规中特征周期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下表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 0.05s。

表四2)区划图中Ⅰ0、Ⅰ1、Ⅲ、Ⅳ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根据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按下表调整。

多遇地震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可按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取值,罕遇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应大于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增加值应不低于0.05s。

表五由以上两表可见,由于存在表三的对应关系,表四表五实际上是一致的。

2、抗规中地震设计参数仅提供至全国各县级及以上城镇地区,区划图涉及到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进行工程设计时,首先需确认工程所处的乡镇或街道,应按区划图确定工程场址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并根据以上各表的对应关系确定工程场址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0.1g。

”等。

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

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

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是01版的新生事物。

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

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

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0.15g)与8度半(0.3g)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

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

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0.1g。

”等。

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

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

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是01版的新生事物。

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

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

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0.15g)与8度半(0.3g)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

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

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

其实,如果把F=αG中的α乘以一个g,同时G除以一个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第二定律吗,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抗震恒永久,牛二永流传。

(牛二:牛顿第二定律——在加速度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

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即或;也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即F=kma,其中k是比例系数;只有当F以牛顿、m以千克、a以m/s²为单位时,F=ma成立。

)最后总结一句话:地震影响系数来源于牛二。

知道了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下面顺藤摸瓜,就要总结一下α(地震影响系数)的定义公式。

α(T)= K ×β(T),公式里有三个系数第一个是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α第二个是地面的地震系数κ第三个是地震时结构加速度对于地面加速度的放大系数β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α,是指多次地震作用下,不同结构自震周期T,相同ζ阻尼比的理想简化的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反应与重力加速度之比,是多次地震反应的包络线,是所谓标准反应谱或平均反应谱。

它是地面的地震系数k与结构物加速度的放大倍数β的乘积。

地面的地震系数κ是地震时地面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K=a/g。

以上是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那在实际设计中,地震影响系数是如何计算与确定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出处在抗规中,在抗规以上说法可以根据地震影响曲线中第一波下降段的地震影响系数的函数表达式来体现。

α=(Tg/T)rη2αmax等式左边——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

等式右边——T为结构自震周期。

Tg为场地特征周期,由设计地震分组与场地类别决定。

η2指的是阻尼调整系数。

αmax为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由地震烈度决定。

在上面的公式解释时,我把地震影响系数公式中各参数的影响因素一一列出,可以明显发现,这些影响因素与抗规,看划线部分即可,完美的统一。

该部分规范内容截图如下:5.1.4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

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注:周期大于6.0s的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专门研究;三、关于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和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之间的关系。

以地震影响曲线中第一波下降段的地震影响系数的函数表达式为例α=(Tg/T)rη2αmax由以上公式不难看出,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是求地震影响系数的基础。

实际上地震影响系数,就是通过阻尼、结构自振周期和场地特征周期对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衰变。

而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又分两类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查表可得;2、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没表可查,可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

简单的说总结为一句话:地震影响系数分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和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分别由相应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通过一系列的因素衰变得来。

通过得到的地震影响系数(水平或竖向),根据F=αG的基本原理,求得结构总水平或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更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hmax或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vmax,利用公式α=(Tg/T)rη2αmax求水平或竖向地震影响系数α,通过水平或竖向地震影响系数α,通过公式F=αG求得结构总水平或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F。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是如何取值的呢?以水平地震为例,通过《水平分列的,这里体现了一个非常深刻但一般设计人员又不很注意的基本设计方法,即两阶段设计法。

四、关于抗震设计的最基本的理念谈到两阶段设计,已经涉及到结构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了干脆从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说起。

设防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设计方法:两阶段设计现在想想设防原则这三句话是我们当年大学考试中必考的一条。

其实设防原设计基础理念之所在。

(感慨颇多啊呵呵),啥叫两阶段设计呢,列表如下(上学上多了,现在出方案不是表格就是图纸,今天还被领导就此质问------“为啥不写成汇报?”,我当时其实想说“图纸与数据才是工程师最好的语言”,但还是忍住没说-----跟领导犟嘴是很不成熟的表现。

)理解才体现对这条的理解是否到位:第一阶段为弹性分析,包括截面设计和变形计算;大部分建筑的第二阶段设计主要由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保证。

我上面用加粗的形式标出了各种地震的叫法,这里先要有个总结。

小震,等于多遇地震,指的是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

大震,等于罕遇地震,指的是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

中震,没有对应于上面的多遇罕遇的官方称谓,我自己取名为基本地震,指的是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

也可以从地震烈度的角度描述一下三种地震影响。

多遇(小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频度最高的烈度。

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

其超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

基本(中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成为该地区的基本地震烈度。

罕遇(大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具有超越概率2%~3%既然设计,而这分别是小就不难理平地震影响系数会按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分列两行了。

这样在第一阶段弹性设计时,通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表》的多遇地震一行取值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进而得到对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进行下一步结构计算。

在第二阶段弹塑性设计阶段,主要的工作就是,通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表》的罕遇地震一行取值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进而得到完整的反应谱,对已经成型的结构进行谱分析,检验其是否满足第二阶段大震不倒的设计。

五、关于地震特性数据刚毕业时老是对抗震设计琐碎的参数感到无从记忆,理不出头绪。

现在我头脑要清楚许多,因为我把地震特性数据,就概括为三个参数:①抗震设防烈度②设计地震分组③场地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决定了地震最大影响系数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设计地震分组(其实就是代表距震源的远近)与场地类别又决定了场地特征周期。

这样通过这三个参数,基本上就把所有的重要的参数串到了一起,再闭上眼睛,按照这些关系想想对应的表格,心里立刻就出现了很清晰的数据脉络。

重量(G)与质量(m)的关系:G=mg (其中,g为重力加速,值为9.8m/s²)下面详细说明一下:△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m;质量的单位:质量的国际单位制:千克(kg),也称公斤(kg);质量的特点: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而改变(亦即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无关);△重量的概念:重量是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其它称谓.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也叫重量.重量的物理量符号:G;重量的单位:重量的国际制单位(SI制):牛顿(N);重量的特点:重量即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对给定的物体在确定的位置,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物体的重量随着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而有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