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峰值加速度单位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Array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 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

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地震峰值加速度是指地震中地面上物体在短时间内的最大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1g等于9.81米/秒²。
因此,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是米/秒²。
一、什么是地震峰值加速度?地震峰值加速度是指地震中地面上物体在短时间内的最大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它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衡量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为什么要测量地震峰值加速度?测量地震峰值加速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震的强度和影响范围,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它也是评估建筑物抗震能力和制定抗震设计方案的重要参数。
三、如何测量地震峰值加速度?测量地震峰值加速度需要使用专业设备——强震动观测仪。
这种设备可以实时记录并输出地面振动数据,包括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得到相应的地震峰值加速度值。
四、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是什么?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单位量纲是米/秒²。
这是因为加速度的单位量纲是米/秒²,而地震峰值加速度就是地面上物体在短时间内的最大加速度,因此其单位量纲也是米/秒²。
五、地震峰值加速度与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系建筑物抗震能力与其所处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息息相关。
当发生地震时,建筑物所受到的振动会导致内部结构产生变形和破坏,从而影响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根据所处地区的地震特点和历史数据来评估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能力,并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方案。
其中,测量地震峰值加速度可以为抗震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需要满足一定程度的抗震等级要求才能获得施工许可证。
六、结语测量地震峰值加速度对于了解地震强度、评估建筑物抗震能力和制定抗震设计方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地震监测和研究工作,提高人们的地震安全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Array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作者:————————————————————————————————日期: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050.05 0.1 0.15 0.2 0.3 ≥0.4 <Ⅵ Ⅵ Ⅶ Ⅶ Ⅷ Ⅷ ≥Ⅸ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
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
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
,
效益。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震的规律,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
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大体可这样概括:人们对
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特别是临震预报。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g:重力加速度,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
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方说所有的7度多遇都是0.10g。
这里没有一点调整和变化吗?
还有,为什么总以g为单位?g这里是指的什么?是重力加速度9.8m/s^2吗?0.10g换算成标准单位就是0.98m/s^2?为什么不直接用0.98m/s^2表示?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仔细说起来可以追溯到很早。
一、由烈度给出地震加速度
90年(包括之前)我们国家有《地震烈度区划图》,把我国按地震烈度进行了区划,就有了7度、8度和9度区,但是我们在设计时在进行动力分析时要用到地震加速度,怎么办?当时给出了对应关系: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二、由地震加速度给出地震烈度
2001年我们国家出了一个《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即按地震动参数(地震加速度、特征周期)对我国的地震影响进行了区划,建议不再采用地震烈度区划,而且地震加速度是给出了这几个档:0.05g、0.10g、0.15g、0.20g、0.30g和0.40g。
并建议采用烈度的概念要转变为地震加速度概念。
原话是这样的:
“附录D (提示的附录)——关于地震基本烈度向地震动参数过渡的说明
本标准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
现行有关技术标准中涉及地震基本烈度概念的,应逐步修正。
在技术标准等尚未修订(包括局部修订)前,可以参照下述方法确定:
a) 抗震设计验算直接采用本标准提供的地震动参数;
b) 当涉及地基处理、构造措施或其他防震减灾措施时,地震基本烈度数值可由本标准查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并按表D1确定,也可根据需要做更细致划分。
因此新的抗规就有了下面的7度0.10g、7度0.15g(俗称7度半)、8度0.20g、8度0.30g(俗称8度半)。
三、g就是9.8m/s^2,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为什么不用国际标准单位,这也是人为的习惯因素吧。
另外用的较多的还有gal(伽)这个概念,1g=1000gal
看来jetlee朋友是初步涉足工程抗震的新兵。
根据2001建筑抗震规范,与设防烈度(注意:不是多遇烈度也不是基本烈度)7度对应的地震加速度可以是0.1g也可以是0.15g,所以,还是有一定变化范围的。
如果不采用规范,而是采用安评报告,那么与7度对应的加速度变化范围还会更宽。
规范中加速度以g为单位自有它的道理。
首先,粗略使用时可以看作g=10m/s2或者=1000cm/s2,所以只要将前面的系数放大10倍或1000倍就是实际的加速度值,而以g为单位以后,系数记忆起来比较好记,系数本身的量级不大也不小,使用方便,书写也方便,不容易出错。
比如,如果以cm/s2为单位,那么1.5g 就要写成1500cm/s2,其中的1500显得数量大了一些,如同你去市场买钢材,如果以kg为单位,那么100吨就必须写成100000kg,数值既显得大,感觉也不直观。
还有,如果你去买金戒指,如果以kg为单位,那么5g黄金戒指就要写成0.005kg,看起来是不是很不舒服,而且头脑中的形象也不直观呢?所以,人们总是希望用一种恰当的量作为单位,使得书写尽可能简单而且容易得到直观的感觉。
在抗震分析中采用g为单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为了与重力加速度进行比较,特别是在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要使一个放置在地面的重物在地震中跳离地面,那么重物必须获得向上的大于1g的加速度,由此可以直观的感觉竖向地震加速度的强弱程度。
由于人类很难测量到大于1g 的地震记录,以前总认为地震加速度不可能大于1g,并且发生过很多争论,但后来观察到一些巨大的石块在地震中发生位置移动,并
且两个位置之间没有滑动痕迹,因此,确认地震竖向加速度可以超过1g。
而美国等先进国家后来也记录到过一些超过1g的加速度纪录。
由于重力加速度在一些争论中留给人们很深的印象,所以,人们便自然以g 为单位。
其实,不仅在抗震中人们习惯用g为单位,在飞行器的研究中以g为单位就更重要了。
比如失重或超重都是以g为单位。
为了使得宇航员能够适应航天飞行,在训练中往往要经受2g或3g离心加速度下的训练,以确保宇航员能够适应飞向太空时的身体素质的需要。
再者,飞机的研制,其速度往往以声速为单位,这也是因为飞机高速飞行超过声速时,必须要克服超越声速时所遇到的特殊障碍。
还有,高速铁路的建设,列车的脱轨分析也是以列车行进过程中的竖向加速度值与g 的比较作为参考,其比值往往就称作脱轨系数。
所以,当你理解这些问题时,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抗震分析中采用g为单位了。
至于为什么在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法的计算当中看不到与设防烈度对应的加速度值的使用,那是因为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采用的是二阶段设计的缘故,或者说应该明白什么叫做按7度设防(假设结构是按照7度设防,当然这里的说法对8度、9度都是用)。
所谓按照7度设防就是在与7度设防烈度相对应的多遇烈度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必须在弹性状态内(第一设计阶段),同样,在与7度设防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作用下,结构变形可以进入塑性但不能倒塌(第二设计阶段)。
上述两阶段设计的含义就是按7度设防的含义。
这两个阶段的设计都用不到设防烈度所对应的加速度值,似乎设防烈度的加速度值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但是,由于其他抗震规范(如公路工程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等)必须用到这个值,而在这些抗震规范中,基本烈度对应的加速度值都是参考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所以,建筑结构抗震规范还必须明确给出这些基本值,避免其他规范产生混乱。
看了大家的讨论,我想把自己学习到的东西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什么叫众值烈度地震,设防烈度地震,罕遇烈度地震?
烈度是指某场地在遭遇地震影响时及影响后的平均地震破坏程度,包括地表及各类工程设施等;烈度具有地域性,同时与结构类型及场地有关。
众值烈度是该地区烈度概率密度函数中超越概率为63.2%所对应的烈度值,对应于
众值烈度地震(俗称小震);设防烈度是该地区烈度概率密度函数中超越概率为10%所对应的烈度值,对应于设防烈度地震(俗称中震);罕遇烈度是该地区烈度概率密度函数中超越概率为2-3%所对应的烈度值,对应于罕遇烈度地震(俗称大震)。
二、设防烈度是某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设防烈度是全世界抗震届共同约定的,都取475年重现期的地震为设防烈度地震。
中国建筑抗震规范规定6度起设防。
三、烈度是一宏观的概念,而且具有上面所说的局限性,故仅仅采用单一参数来做抗震设计似乎不妥,在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中除了烈度之外,还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与设计特征周期来确定地震作用。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表1)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9
设计基本加速度值 0.05g 0.10g(0.15g) 0.2g(0.30g) 0.4g
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最大值(cm/s2)(表2)
地震影响 6度 7度8度9度
多遇地震 18 35(55)70(110) 140
罕遇地震- 220(310)400(510) 620
注: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四、中国现在的抗震设计思路是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
思路大致是这样的:用一个比中震小很多的地震作用来参与荷载组合,进行强度及弹性变形验算,满足小震不坏的目标,当遭遇到较大的地震时,允许结构进入非线性变形,只是对于不同的地震允许进入非线性的程度不同,比如遭遇到中震大小的地震影响时,进入非线性的程度不能过大,要在经一般修理仍可使用的范围内,但中国建筑抗震规范没有似乎在这方面没有相应的规定;当遭遇到接近大震的地震影响时,进入非线性的程度就更大了,但是要保证结构不能倒塌,以免造成人员伤亡。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结构的延性设计,预期的延性是通过良好的抗震措施(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来实现的。
五、我国现在对大多数结构求地震作用的方法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底部剪力法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取第一振型的情况),由于用到振型叠加,所以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一种弹性的计算方法。
规范给出的单自由度反应谱当然也是弹性反应谱,它是计算弹性地震作用的基本依据。
它可以分别对应于小震、中震、大震水准。
只是反应谱的形状稍有改变,对于不同烈度的地震其设计特征周期不同,详见建筑抗震规范5.1.4条及表5.1.4-1,表5.1.4-2。
下面将回答对应于单自由度体系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是怎么求出来的这个问题
为地震作用标准值,为重力代表值,就是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其值对应于表2中的数字,为动力放大系数,其最大值规范统一取为,分别将上面表2的数字带入上面公式中,即可求出建筑抗震规范表5.1.4-1
中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