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与孝道)

合集下载

浅谈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途径

浅谈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途径

浅谈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途径
齐鲁文化是山东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途径:
1. 倡导孝道思想:齐鲁文化强调孝道,提倡尊敬父母、关心家人的观念。

大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行动,尊重父母、关心家人,培养感恩之心,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2. 崇尚诚信:齐鲁文化强调诚信为本,注重遵守诺言、遵纪守法,对待他人真诚友善。

大学生可以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诚信意识,塑造高尚的品德。

3. 弘扬传统美德:齐鲁文化崇尚君子之道,注重礼仪、廉耻、勤俭节约、正直等传统美德的培养。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阅读经典著作等方式,学习和传承这些美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4. 培育勇于担当的精神:齐鲁文化强调勇于担当,注重人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的勇气和决心。

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主动作用,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品德水平。

总之,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可以通过倡导孝道思想、崇尚诚信、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勇于担当的精神等途径来实现。

大学生应该积极借鉴齐鲁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齐鲁文化仁爱心得体会

齐鲁文化仁爱心得体会

齐鲁文化仁爱心得体会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伦理道德观念。

其中,仁爱作为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以其强调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中的“仁爱”之道而备受推崇。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仁爱的温暖和力量。

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我对齐鲁文化仁爱的心得。

首先,齐鲁文化中强调的亲情关系使我深感家庭的温馨和安定。

在齐鲁人的家庭观念中,亲情至上,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暖和睦是最珍贵的财富。

从小,我就被家人们疼爱和关怀,深爱着我的父母总是用耐心和包容来引导我成长。

无论家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都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那份深深的仁爱之情。

正是在这种爱的熏陶下,我学会了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仁爱的态度传递给身边的人。

其次,友情在齐鲁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朋友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伴侣,也是帮助我们成长的重要力量。

在我和我的朋友们之间,我学到了理解、宽容和信任。

无论是快乐还是难过,我们总是彼此倾诉,互相支持。

我想起一次高中时的经历,当时我因考试成绩不佳而情绪低落,朋友们主动来找我,给予我鼓励和安慰。

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在失意中重新找到了信心和动力。

正是这份深厚的友情,让我感受到了仁爱的力量,也让我深信友谊的真诚和坚韧。

同时,在齐鲁文化中,仁爱也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价值观。

齐鲁人民注重互助合作,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和互相帮助。

我曾经有机会参与一次社区义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社会上众多的志愿者们倾注心血、付出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向弱者传递着爱和温暖。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深受触动,并激发了我主动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

在齐鲁文化的引领下,我希望自己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关注弱势群体,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尽一份力量。

总而言之,齐鲁文化中的仁爱教育是一种积极向上、富有人情味的价值观。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齐鲁文化教育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从小就学会了珍惜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中的“仁爱”。

齐鲁文化与儒家思想

齐鲁文化与儒家思想

齐鲁文化与儒家思想,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齐鲁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则是齐鲁文化的代表。

在古代中国,“齐鲁文化”和“儒家思想”是一体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互为补充。

齐鲁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儒家思想则是齐鲁文化的精髓所在。

齐鲁文化自古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因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才逐渐形成了齐鲁文化的独特特色。

齐鲁文化是指在齐国和鲁国的地域及其周边地区历史上形成的文化。

齐鲁文化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如孔庙、孔府、闪光、泰山等,其中,孔子的教义影响至今,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将其发扬光大。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人应该遵循的道德标准,这种理念在中国社会卓有成效地推行了二千多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维度。

儒家思想在齐鲁文化中打下的基础,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德行、倡导仁爱,是构建人伦关系及文化交流的根本之一。

它建立了一套以人为本的社会法则,成为了形塑中国社会习俗的重要潜在力量。

除此之外,齐鲁文化和儒家思想还在政治、文化、社会契约等方面相得益彰。

孔子的教义成为了建立文化基础的重要因素,顺应当时社会需求,为中国道德和文化的落实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与现代文明的草根交融及互动相比,的作用于现在及将来都还会有更加深远的影响。

总之,相得益彰,两者互为支柱,互相依存。

今后,可以说儒家思想是在齐鲁文化的推动下得以继续传承,这种联系为中国道德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文化支持,也成就了一个多元、丰富、开放的中国。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关系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关系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关系:相互影响、双向互动民俗包括饮食习俗、服饰习俗、语言习俗、居住习俗、人生仪礼习俗、社会交际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信仰习俗等。

民俗作为民众的生活文化,更受地域所决定。

俗话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齐鲁文化正是以丰富多彩的山东民俗文化为支撑的,比如各地方言、饮食、服饰等就是这种多样化的最直观的展示。

山东老百姓的家常便饭常常离不开大葱,但吃法却不一样。

胶济线以南、津浦线以东、胶来河以西习惯吃煎饼卷大葱,鲁西北、鲁西南习惯吃饼子窝窝头,整个山东几乎都喜欢大饼卷大葱,那叫“大葱蘸酱,越吃越壮”;喜欢白菜炖豆腐,所谓“白菜豆腐保平安”。

要改善生活怎么办?那就是烙大饼、卷大葱。

民间甚至认为皇宫和上层社会也喜欢大饼卷大葱。

鲁西南有一出传统戏中就唱到: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娘娘东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

山东各地的语言,在外界看来,主要是以山东快书为代表的济南周边方言和以侯宝林相声中学说的胶东话、倪萍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中表演的“天气预报”为代表的胶东方言最有代表性。

其实,山东各地的语言习惯可以用“五花八门”这个成语来形容。

大家如果到山东各地走一走,听一听山东各地方言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山东的济宁、菏泽沿着运河往北走,一直聊城,说话几乎方言土语都差不多。

但是,从济南望东走,一直到青岛、烟台、威海,几乎每个县的方言土语都不相同。

(各地方言举例;琴书唱段)在称呼上,也是五花八门。

鲁中鲁北管小姑娘叫小妮或小妮子、大姑娘叫大妮或大闺女;青岛则把小姑娘称为小嫚,大姑娘称为大嫚;沂蒙山区却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把已婚妇女称为妇救会。

鲁西北、胶东管父亲叫“爹”,沂蒙山区多数地方却叫“爷”;山东多数地方管祖母叫“奶奶”,潍坊一些县市却称为“嫲嫲”。

文化与民俗是一个文化体系内相互影响、双向互动的两个方面。

民俗源自生活,又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生活。

齐鲁优秀文化育人素材

齐鲁优秀文化育人素材

齐鲁优秀文化育人素材
齐鲁优秀文化是指山东省的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齐鲁文化以孔子为代表,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齐鲁优秀文化育人素材的例子。

1. 孔子思想:孔子提倡“仁爱”、“礼”、“知”,强调人的道德修
养和正确的行为处世方式。

这些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格塑造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2. 古代文化经典:齐鲁地区历史悠久,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经典,如《论语》、《史记》等。

这些经典蕴含了深厚的思想和人生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3. 齐鲁书法:齐鲁地区有着悠久的书法传统,包括楷书、行书、隶书等多种风格。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让人感受到美的享受,还培养了学生的耐心、细心和专注力。

4. 齐鲁民间艺术:齐鲁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皮影戏、木偶戏、山东大鼓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齐鲁地区的民俗文化,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5. 齐鲁传统节日:齐鲁地区有着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丰富多彩,既是文化传承的缩影,也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以上仅是一些齐鲁优秀文化育人素材的例子,齐鲁文化的内涵
非常丰富,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素材可以用来进行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传承齐鲁文化,让中华文化在发扬中光大

传承齐鲁文化,让中华文化在发扬中光大

传承齐鲁文化让中华文化在发扬中光大我们长期生活工作在齐鲁大地,在言谈话语中经常谈及齐鲁文化,要想传承宏扬齐鲁文化,必须首先了解齐鲁文化的内涵。

所谓齐鲁文化,就是在齐、鲁两个诸侯国存在800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齐鲁大地上产生的一切文明成果。

齐鲁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先进文化。

它经受了2000多年历史的考验。

它被大多数中国人和一部分外国人所接受,它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齐鲁文化在它生成之初,是地域文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使齐鲁文化走向全国成为可能。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齐鲁文化成了全国的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核心、精华是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从齐国方面来看,主要是姜太公、管子、齐桓公、宴子、孙武、孙膑、邹衍、荀子。

从鲁国方面看,主要是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孟子。

齐鲁文化的思想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齐鲁文化的经典著作里。

齐鲁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和核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将5000年中华文明连为一条不断的长河,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主要是: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为美、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范、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以“中庸”为基本方法、以因时变革为前进动力。

一、以人为本齐鲁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

以人为本是齐鲁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齐鲁文化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展开的,因此我们把齐鲁之学概括为“人学”。

无论是儒、法两家重人道、轻天道,还是道、墨两家重天道、轻人道,人都处于思考的中心位置。

天、地、人并为三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把人事归依于天道,把人的伦常情感贯注于“天道”,使“天”变成理性和道德的化身,实际把“天”还原为人,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性与合理性。

由重“人”出发,各家无不重视高扬人道旗帜,把人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

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民贵君轻”,《管子》的“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始于爱民”,《荀子》的“安以静兵息民,慈爱百姓”,《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无不体现了人文主义特征,放射着以人为本的光辉。

山东传统齐鲁文化(二)2024

山东传统齐鲁文化(二)2024

山东传统齐鲁文化(二)引言概述:山东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齐鲁文化。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山东传统齐鲁文化的重要方面,包括艺术、习俗、思想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山东传统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

正文内容:一、传统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1. 绘画艺术:传统山东绘画注重写实和刻画情感,形成独特的风格。

2. 雕刻艺术:山东雕刻以木雕和石雕为主,注重雕工的技艺与创作思想。

3. 曲艺表演:山东有着丰富多样的曲艺,如相声、评书、快板等,为山东人民提供了娱乐与文化交流的平台。

4. 书法艺术:山东书法注重笔势和结构,以楷书为主导,形成了独特的韵味和气势。

5. 剪纸艺术:山东剪纸具有精细、独特的特点,常常用于节日期间的装饰和表演。

二、传统齐鲁文化的民俗习俗1. 节日习俗:山东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民俗习俗。

2. 婚俗:山东的婚礼仪式注重庄重而隆重,有多个环节和讲究。

3. 祭祀习俗:山东人民尊重宗族观念,有丰富的祭祀习俗,如祭祖、祭孔等。

4. 传统服饰:山东的传统服饰多以绸缎为材料,注重色彩和款式的鲜明与精美。

5. 风俗习惯:山东人民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人情往来、宴席礼仪等。

三、传统齐鲁文化的思想与哲学1. 社会思想:山东传统齐鲁文化注重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强调忠诚、孝顺和家族观念。

2. 宗教信仰:山东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包括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对山东人民的思想和道德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3. 教育思想:山东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的学者和教育家,如孔子、曾子等,倡导勤学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4. 策略思想:山东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思想和策略,如孙武《兵法》中的谋略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5. 道德观念:山东人民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传承了慈善、助人为乐等传统道德观念。

总结:山东传统齐鲁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特的民俗习俗和思想哲学,展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齐鲁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价值

齐鲁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价值

齐鲁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价值齐鲁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在齐鲁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宝贵的精神价值。

首先,齐鲁文化强调的就是儒家礼义之道。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齐鲁文化中,儒家思想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发扬。

齐鲁文化强调个人的礼仪和道德修养,注重尊师重道、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

这种强调礼义之道的精神价值,使得齐鲁文化具有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齐鲁文化注重勤劳务实的精神。

齐鲁大地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耕文明孕育了齐鲁人民的一种勤劳精神和务实态度。

齐鲁文化中的勤劳务实精神,是源于农耕文明和朴实传统的结合,体现了人们对于劳动的尊重和对于实践的重视。

这种精神价值在齐鲁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被不断弘扬和传承。

再次,齐鲁文化强调的是孝道。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而在齐鲁文化中,对于孝道的重视更是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齐鲁文化中有许多与孝道相关的传统习俗,例如《孟母三迁》、《送子上学》等,这些习俗和传说无一不在强调着对父母的尊敬和关怀。

这种重视孝道的精神价值,使得齐鲁文化中的人们对于家庭和家族的责任感更加强烈,也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和艰苦的时候,能够以孝心为动力,勇往直前。

总之,齐鲁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宝贵的精神价值。

这些价值观如儒家礼义之道、勤劳务实精神和孝道等,都是齐鲁文化的瑰宝,不仅是对于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对于社会和家庭关系的规范。

这些精神价值的传承和发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齐鲁文化中,还蕴含着其他宝贵的精神价值。

其中之一是诚信和守约的精神。

齐鲁文化强调合理的行为准则,注重诚信和守约的原则。

诚信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之中。

鲁迅先生曾说过:“诚实是一切美德的碱。

”在齐鲁文化中,诚实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公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鲁文化与孝道王修智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把文化放在了与经济、政治、社会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号召全党全国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社会历史现象。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其中影响最久、最广、最深的是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核心、精华是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准则。

将这个理论和准则应用到处理子女与父母、晚辈与长辈的关系,就是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以血缘、亲情为研究对象,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之一。

孝与忠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渗透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人民以纯朴真美的行孝方式,演绎了无数感人至深的孝行典故。

自古以来,孝道文化在和睦家庭、凝聚家族、纯化民风、和谐社会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运用辩证、发展和历史的观点,重新审视、开发、创新和利用中华传统孝道文化,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齐鲁文化经典关于“孝”的论述在浩如烟海的齐鲁文化经典及相关典籍里,关于“孝”的论述俯拾皆是。

《孝经》中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孟子》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可谓孝矣。

”“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大学》中有:“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诗经》中有:“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礼记》中有:“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

”“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睦于父母之堂,可谓孝矣。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劝报亲恩篇》中有:“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为人须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

”“人生五伦孝当先,自古孝为百行原。

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顺父母为一端。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弟子规》中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首孝悌,次谨信。

”《增广贤文》中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家语·弟子行》中有:“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

”二、孝道文化的历史渊源孝道文化的起源和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孝”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中,不过是一个作地名,一个作人名。

关于“孝”字,《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说文解字》云:“孝,善事父母者。

”《康熙字典》将“孝”列入“子部”,意为孝是子女们应做的事。

《说文》中又记“孝”字“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这个字的组成是一个老人在庇护着一个孩子,也可解释为老人拉扯子女长大,或是子女在下面搀扶着父母。

孝观念的产生应在父系社会、父权制确立后,国家出现之前。

其基本前提有两个:一是一夫一妻制个体婚姻的确立,一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

这个时间大约是距今5000年到4000年之间,属于新石器后期,也是原始社会的后期。

传说中的伏羲、炎帝、黄帝距今约5000年,传说中的尧舜禹距今4000多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孝子就是舜。

可见在我国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孝的观念。

尧舜禹之后是夏商周。

夏商周是我国的奴隶社会。

据考证,夏代已有祭祀祖先的宗庙。

《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自己吃的穿的很差,但祭祀祖先的祭品却十分丰盛。

夏三世太康失位,其子少康通过斗争又夺得了王位,继续夏的统治,恢复了祖业。

这种恢复本家族统治的做法,正是继承祖业“孝”的表现。

到了商代,有了文字记载的依据。

当时孝的内容有“享孝”和“追孝”两种。

“享孝”是在现实生活中奉养父母;“追孝”则是用祭祀的形式体现对死去的祖先尽孝道。

甲骨文中记载商代祭祀祖先的例子很多,目的多是为了祈求祖先神灵对后人的保护。

西周时期,已明确出现了孝的观念。

《逸周书》的“宝典解·第二十九”,记载周文王对周公旦谈到“九德”,其中就有“孝子畏哉,乃不乱谋”的语句;“官人解·第五十八”章中,周公旦说到鉴别人的品德,可从父子关系方面着眼,“父子之间观其孝慈”。

在早期典籍《易经》、《尚书》和《诗经》里,都有关于孝的论述,孝的观念在当时已很流行。

《尚书·酒诰》中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意思是,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让父母高兴。

《诗经》里的《大雅·下武》有:“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

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意思是说,武王伐纣,是法则三后(太王、王季、文王)的孝行。

孝就是法则先祖,就是按先祖意思办事。

《大雅·既醉》也表现了相同的意思。

诗中说:“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大意为成王的臣下有孝子、孝行,对于这种孝子及其孝行,要在王朝中转相教导,加以宣扬,使人们效法。

从武王时所说的孝指法则先人,到成王时对于孝子、孝行的褒扬并加以转相教导,可以看出,作为一种对于先人和父辈加以敬养、侍奉的理念及其行为方式准则,孝已经有了明确的内涵。

春秋以来,西周形成的孝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反映春秋时期社会政治、思想面貌的《左传》、《国语》里,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关于孝的思想。

如季文子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

”(《左传》文公十八年)不仅把孝与忠联系起来,作为吉德的内涵,而且提出了“孝敬”,以丰富孝的观念。

《国语》亦称:“事君以敬,事父以孝。

”(《晋语一》)由孝的观念演化为孝道,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继承并发展了他以前的孝的思想,提出了系统的孝文化观和关于孝的行为规范原则。

他把养亲与敬亲结合起来,强调:“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以敬把人与犬马之养区别开来,敬亲是人所独有的。

孔子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把弟子对父母的孝和对兄长的悌作为仁与礼的规范要求,并对此作了充分的论述。

孔子虽未完全否定周代祖先崇拜的古老传统,但其着力点在于重视人事。

因而孔子重视孝的现实人伦道德意义,重视孝作为家庭道德的伦理内涵,使“善事父母”这一伦理规范意义的孝完全凸显出来。

孟子强调孝子不仅要养亲,而且要尊亲:“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孟子·万章上》)把尊亲与养亲相结合,更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荀子则在孝道中强调道义的原则,他说:“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

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荀子·子道》)认为人们不仅要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尊敬年长的人,对上顺从,对下诚恳,而且在君臣、父子关系中,要贯彻道和义的精神,这体现了孝的大义。

身体力行孔子的孝道并有所发展的是孔子思想的继承人曾参。

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提出“夫孝,天下之大经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在孔子的指导下,曾子撰写了《孝经》。

这部书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思想,被后世奉为行孝经典。

《孝经》以孔子思想为本,在承继以往丰富的孝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将其系统化并加以综合发展,集先前孝道文化之大成。

《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作了系统而具体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孝经》中所反映的忠孝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流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所提倡的养老、敬老、尊老、亲老、送老思想,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对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即:养亲、敬亲、顺亲、礼亲、谏亲、光亲。

(一)养亲。

即子女对父母在生活的赡养,是孝的最起码的要求。

这应有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的责任,使其安度晚年。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可知子女养亲是孝的最低标准。

孔子回答子夏:“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论语·为政》)有事情,年轻人去做;有酒食,父兄先享用。

二是尽力为父母做事,满足父母的要求。

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是说一个人的力量有大有小,对待父母要使出全部力量来,这就是恪守孝道。

三是守候在父母身边。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守候在父母身边,是为了更好地尽子女之责。

四是关心父母身体健康。

孟武伯问孝时,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听说父母生病了,子女心中增添忧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喜的是父母已经这么高龄了,惧的是高龄以后便离死亡越来越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