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纪录片赏析
大秦岭纪录片第二集笔记摘抄

大秦岭纪录片第二集笔记摘抄本集主要讲述了大秦岭的地理特点以及生物多样性。
大秦岭是中国境内最长的山脉,横跨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区,全长约1200公里,是中国独特的生态宝库。
大秦岭的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气候多样,有着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大秦岭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处,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是许多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地。
我们跟随野生动植物学家李教授,深入大秦岭的深山老林,探寻这里的生物多样性。
在大秦岭的森林深处,我们看到了一些珍稀的动物,比如穿山甲、猴子、熊猫等。
这些动物在大秦岭的森林中生活,它们各自占据着一个小小的领地,互不干扰。
李教授告诉我们,这些动物是大秦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护山区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动物,大秦岭的植被也非常丰富多样。
在海拔较低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片片茂密的森林,各种树木争相生长,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而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我们则看到了一些珍稀的植物,比如冰岛蒿、银杏等。
这些珍稀植物在大秦岭的高山上生长,承载着大秦岭的生态之美。
在大秦岭的深山老林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濒危动植物。
比如一种叫做“秦岭蘑菇”的蘑菇,它在大秦岭的高山上生长,数量稀少,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李教授告诉我们,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一些动植物正面临着生存的威胁,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大秦岭的生物多样性。
同时,大秦岭还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
在山谷和河流附近,我们看到了一些珍稀的鸟类,比如黄腹山雀、红喉歌鸲等。
这些鸟类在大秦岭的山巅上飞翔,为大秦岭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大秦岭的深山老林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些猎人的踪迹。
这些猎人在山林中捕猎野生动物,对于大秦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李教授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加强对于猎猎的管理和监督,保护大秦岭的野生动物资源。
总的来说,大秦岭是中国独特的生态宝库,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大秦岭这片美丽而又神秘的山区,让动植物能够在这里自由生长,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
纪录片大秦岭观后感

《大秦岭》观后感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秦岭像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巨大屏障,巍峨雄浑,气贯中原,将整个中国分为南北两半,也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
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最终分入河南。
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大秦岭》中为我们展示的便是这么一个气势恢宏的秦岭。
纪录片在开篇的部分,便对秦岭追根溯源,探索秦岭的来历,以及秦岭所孕育的秦帝国和灿烂文明的历史。
秦岭蜿蜒的走势将关中平原温柔地揽入怀中,形成一道庇护。
阻止了敌国的来犯。
使秦国横扫六合,最终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文明。
之后的中华文明便围绕着秦岭徐徐展开,十三朝古都长安便是秦岭恩泽的完美体现。
秦岭养育了瑰丽耀眼的华夏文明,它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龙脉。
《大秦岭》的最后,有一句总结的话:“秦岭无言,只是默默的守护着胸怀里的万千生灵。
”的确,我们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是秦岭胸怀里的万千生灵。
《大秦岭》让我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秦岭。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秦岭,加入到保护秦岭的行列当中。
关于人与自然――人文地理纪录片的永恒主题

关于人与自然――人文地理纪录片的永恒主题人文地理纪录片是有关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风土等方面的特色与地理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影像形式,是纪录片领域的一个重要类型。
本文深入分析人与自然在人文地理纪录片中的存在关系,真切展现人文地理纪录片中人与自然共处中的人文风貌,宏观审视人与自然在历史积淀中的文化现象,深刻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问题。
一、真切展现人与自然共处中的人文风貌(一)从名山大川中展示独特的文化地标名山大川融入古今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变迁,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
十集电视纪录片《庐山:人文圣山》调动航空、逐格、三维、真实再现等各种手段对庐山这座世界名山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现,并力图超越以往多数聚焦于庐山风景名胜的局限,将庐山还原成中国文化史流变的一个佐证、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文化地标。
央视四十集大型纪录片《黄河》采取“横切面”的视角,展现黄河流域文化,还原一个“亲切的黄河”,通过黄河这个地标来展现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
(二)从建筑古迹中展现无限的人文气息建筑古迹见证了历史,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等科学内涵。
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
由四川宜宾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拍摄的人文地理纪录片《江安夕佳山民居》,通过真实的镜头,向受众集中展示了被誉为“中国民间建筑化石”的夕佳山民居建筑群落。
该片围绕夕佳山民居的文化内涵、通过大量的实地拍摄,采访了20余名中国古建筑学家、文化名人和亲历者,通过与全国各地其他不同类型的民居进行比较,深入浅出地向受众介绍了江安夕佳山民居的建筑特点以及四川南部独特的民风民俗,从有限的古建筑遗存中展现出无限的人文气息。
(三)从名城名镇中剖析蕴含的历史内涵名城名镇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属性。
大型纪录片《商之都》是一部解读、讲述郑州历史传承、风土民情、自然景观的纪录片。
《商之都》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入解读了郑州从古老商汤亳都到今日商贸之都的城市生命史和中国商业文明史,表现了郑州人民良好的生活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秦岭观后感

大秦岭观后感今晚,我们班组织了一次观看影片《大秦岭》的活动,全班的同学都认真地看完了这部意义深刻的影片;而我,对这部影片更是感受颇深!作为一个外省的学生,来到遥远的陕西求学,对秦岭的了解也仅仅只是在中学的地理课本上,并没有其他本地的同学对秦岭那么亲切、真实的感受,这一次,通过《大秦岭》这部影片,向我展示了一个和我心目中不一样的秦岭。
首先,影片介绍了秦岭的地理位置。
秦岭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最终分入河南。
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秦岭像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巨大屏障,巍峨雄浑,气贯中原,将整个中国分为南北两半,也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
《大秦岭》中为我们展示的便是这么一个气势恢宏又多元化的秦岭。
秦岭由于矗立于秦人的土地上,秦国的都城之南,在很久以前便被称为秦岭。
纪录片在开篇的部分,便对秦岭追根溯源,探索秦岭的来历,以及秦岭所孕育的秦帝国和灿烂文明的历史。
秦岭蜿蜒的走势将关中平原温柔地揽入怀中,形成一道庇护。
阻止了敌国的来犯,也赐予这里成为当时最大的粮仓气候天气资本。
秦人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便利,在不久的时间内,相继吞并周遭小国,横扫六合,最终统一了中国,面朝秦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文明。
之后的中华文明便围绕着秦岭徐徐展开,十三朝古都长安便是秦岭恩泽的完美体现。
秦岭养育了瑰丽耀眼的华夏文明,它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龙脉。
《大秦岭》还为我们展现了百花齐放的先秦诸子,晨钟暮鼓的盛唐佛事,还有秦岭七十二峪和水利工程,以及秦岭云雨下的民俗民风。
而片头一开始的主题曲,每一句都是一句与秦岭有关的诗词,充分体现出秦岭与文人墨客们剪不断的联系。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南登秦岭头,回望始堪愁。
”这些萦绕在秦岭上空的诗句都带着些许伤感之情。
历史的车轮慢慢驶过,留下车辙鉴于后人。
走入秦岭的过客们,其中不乏文人骚客,恣意抒发着自己对于景色,对于人事,对于历史的感慨。
2019-大秦岭观后感-精选word文档 (2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大秦岭观后感篇一:大秦岭观后感陶炳辉走进大秦岭--浅评纪录片《大秦岭之万类霜天》《大秦岭》是一部从中华文明、中华历史这两个方面来讲述秦岭的纪录片。
而第六集介绍的就是在这莽莽秦岭安家落户的世界重点保护鸟类--朱鹮。
朱鹮曾是分布非常广泛的一个鸟种。
在西伯利亚、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可是由于人口急剧增长、森林破坏、战争、人类狩猎等诸多因素的产生,朱鹮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少。
1963年,朱鹮首先在俄罗斯销声匿迹,而人们却没有注意到。
1975年,朝鲜半岛最后一只朱鹮消失厚,以为朝鲜诗人泪流满面,痛心不已。
此后,日本的朱鹮也急剧减少。
当日本把野生朱鹮全部捕捉进行人工饲养时,一位日本诗人同样悲伤不已。
在看到诸多国家的朱鹮已经不复存在时,中国展开了寻找朱鹮的行动。
最后,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终于在陕西洋县找到了野生朱鹮。
专家发现,这儿非常适合朱鹮居住。
现在,经过我国动物专家的精心保护,朱鹮数量已经增至1000多只。
本片音乐运用巧妙,与片子紧密融合。
片子的主题曲先是女声单唱,表现出秦岭温柔秀美的一面,继而是男声合唱,声音低沉,表现出秦岭厚重、深沉的一面。
歌曲悠扬动听富有气势,歌词亦用唐诗串起来,给人以美感;当片中介绍到诗人张籍看到朱鹮翩翩起舞的优雅身姿一时有感写出了一首咏叹朱鹮的诗时,音乐渐渐响起,配合着朱鹮的鸣叫,让人心旷神怡,不禁与诗人产生共鸣;当片子介绍到1975年朝鲜半岛的最后一只朱鹮消失,一位朝鲜诗人泪流满面的写下他的伤感时,空灵却又幽怨的音乐响起,那音乐仿佛是朱鹮的叫声,让人深感痛心;当考察小组终于找到朱鹮并听到朱鹮的叫声时,刘荫增哭了,此时音乐响起,让人们的心中充满兴奋与希望;当洋县人民政府下达了保护朱鹮的紧急通知时,音乐急促紧张,把人们的心一下子就拽到了嗓子眼里,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一位教师在教室里向同学宣介绍朱鹮的体貌特征,并且在办公室里在纸上写下了“保护朱鹮”,又叫上同学去村里把标语贴起来,此时轻柔悠远的音乐响起,让人们看到了朱鹮保护工作的希望。
山水文化表现与区域形象修辞——从纪录片《大秦岭》的画面修辞谈起

情怀。本文试 图从画面修 辞的角度研 究纪录片 《 大秦岭 》的艺术表现和 意义表达 ,并试 图探讨此类纪录 片对建构 区域形象 、实现
文化认 同的价值 。
山水秦岭风光 ,抒 发体悟终南之感 , 《 大秦岭》正是借助秦
岭的 山水风貌传递其 中蕴含 的 自然和人文力量 。
现实的,它一方面 以真实为特征 ,另一方 面又需要与历史直 接对话 ,因此成为传播特定文化 的最好载 体,可 以实现对文
杰姆逊关于 八集人文 纪录 片 《 大秦 岭》 由陕西省委宣传部 、陕西省 化 自信心和 自豪感的直接召唤。借用弗里德里克・ “ 寓言” 的观 点,以大好河 山为主题 的纪录 片本 身就是一种 民 人 民政府 新闻办公室、陕西 电视台联合 出品,这是 国内第 一 重整 山河” ,意味着新的开始。 次花 费一年 时间,拍摄一部关于秦岭 的人文地理纪录 片,参 族寓言 ,它意味着“ 仁者乐 山,智者乐水 ,山水 文化的命题是贯穿古今 中华 与创作 的人数之多,投入拍摄时 间之长 ,都在 国内同类题 材
的影 响力 ,代表着 区域形象所能转化成 的其他社会 资源 ,诸
如人力资源 、财力资源 等,这些都对 区域经济发展 具有 不容 小视 的影 响。同时,区域形象又可 以产生强大 的社会文 化价 值 ,推动 形成 区域文化认 同与区域文化 自信 ,这 既是区域发 展 的内部精 神力量 ,也成为 区域对域外公众 富有感 染力的名 片。何为区域形象 ,关于它 的准确定义至今在 学界尚未得出
一
一
、
人文纪录 片:区域形象修辞的生动载体
纪录片《大秦岭》解说词

第一集宏基伟业生活在终南山里的人大概都知道,他们现在赖以生存的这座山岭曾经养育了他们的祖先。
他们的祖先是秦人。
但是有一件事他们未必都很清楚,那就是这些被称之为秦人的人后来又翻天覆地地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
自古以来,秦岭就充满着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就连它名字的由来都还是个谜。
究竟出自谁口,得于何时,史学界至今还莫衷一是,只有一种观点被普遍认可,那就是它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国的威名。
所以,这座横亘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巨大山系,就叫秦岭。
古老的地理学认为,中国大陆众多山脉的根是昆仑山。
因此,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岭被称为昆仑;后来,又因为秦岭矗立在秦国都城之南,所以秦岭又被称作终南山,或者南山。
直到公元一世纪,司马迁在他那著名的《史记》中,写下“秦岭,天下之大阻”这句话之后,秦岭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
当这座横亘在中国大地之上,绵延1600多公里的山脉告别“万世之宗”的昆仑山之后,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向中原大地的漫漫征程。
途中,一座座高峻的山岭又加入到秦岭逶迤东进的阵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山系,它西起甘肃,穿越陕西,东至河南,最终把中国大陆一分而为南北两半。
一座非凡的山脉,必然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
截至到上世纪5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把中国南方和北方,笼统地归结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那么,在中国大陆上真正意义的南北方分界线究竟应该在什么地方呢?终于,科学家们一致认定,以秦岭为界,在中国版图上划出一道东西向的横线,做为南北大陆地理分界线。
这条不同凡响的横线,就是位于中国大陆南北中轴线上的秦岭和淮河。
冬天到了,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寒风凛冽,冰天雪地,人们守着热炕、炉火,才能度过这个寒冷的季节;而秦岭以南与关中地区仅一山之隔的汉中盆地,却依然青山绿水,春意融融。
人们忙碌着撒网捕鱼,播种收获,尽情享受阳春三月般的舒适与温暖。
寒流过后,皑皑白雪覆盖了大江南北,霜冻天气可以越过南岭,把逼人的寒意推进到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广东。
[记录片大秦岭观后感]历史记录片观后感不少于800字
![[记录片大秦岭观后感]历史记录片观后感不少于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c20fab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a.png)
[记录片大秦岭观后感]历史记录片观后感不少于800字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分享的历史记录片观后感不少于8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历史记录片观后感不少于800字纪录片观后感在小胡的强烈建议下,我终于看到了《含泪活着》这部日本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纪录片观后感。
在这部历时10年拍摄的两个小时的纪录片里,讲述了一位中国父亲为了给女儿挣学费在日本打黑工15年的动人故事。
正如小胡说的,这部记录片的拨出震撼了整个日本跟国内看过此片的人们。
关于人们对这部记录片的评论很多很多,看过的人都是几次泪湿衣襟,作为一个男人我也是不断的看不断的泪流满面。
为什么单单是人们好奇一个父亲为何在日本黑了十五年吗当然不是吧。
那最终是什么震撼和感动了我们呢是亲情是责任还是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普通人生来就赋予了的,谁人没有亲情,谁人没有责任,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里谁人又没有精神呢可是主人公为了亲情,为了家庭的责任却付出了15年妻离子散的孤苦生活。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想我们从他身上得到的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完成责任而顽强奋斗的精神,15个春秋亲人的离别,15年日日夜夜打零工的生活,又岂能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又岂能是常人所能坚持所能奋斗的呢每个人生来都想着如何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有一个美丽的爱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孩子,普普通通的慢慢变老,观后感《纪录片观后感》。
可现实并不是这样,读书后才发现,爱情,工作,美好的生活,这一切都注定上帝给予不了我们一生享受不完的安稳生活跟幸福。
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奋斗才有所得。
在这个竞争惨烈的社会里,如何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如果你不是高—官子弟,如果你不是家境丰厚,首先就要学会如何生存,如何去面对竞争,如何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如何去规划自己的未来。
这一切都需要一种奋斗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努力,鼓舞着我们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宁静遥远,揽空濛寂静
——《大秦岭》评析
《大秦岭》是国内第一部花费一年时间,专门拍摄秦岭的纪录片。
本片的摄制组跑遍了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多个地方,与众多国内顶级专专家对话,最后整理出的访谈记录足有100万字之多,而102位专家学者的拍摄访谈在国内同类题材中也并不多见。
此外,观看《大秦岭》,观众才第一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到秦岭的风光和故事,探寻到它古老的历史;第一次从纪录片的角度了解秦岭在中华文明、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一)主题分析: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
1、秦岭的美是自然的
秦岭初诞,天地一片混沌。
在这片土地上,崭新的生命正在孕育生发,一个无限奇迹萌发的时代即将到来。
秦岭,纵使世人有万般猜测,也难以追踪他神秘渺远的足迹。
的确,秦岭的自然美似轻纱薄雾,如仙如梦。
它沾染了水的钟灵琉秀,依仗了重重山峦的巍峨,甚至山崖石壁间每一寸缝隙,都有轻轻的生命的喘息声。
它神秘,因为有与现实最遥远的距离;它珍贵,因为他隐匿了来自尘世的无数足迹。
秦岭动植物资源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据统计,秦岭有兽类动物100多种,鸟类动物338种,其中不乏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和朱鹮。
秦岭属于南北方植物交汇地带,加上苔藓、蕨类等,各种植物总数超过3800多种,星叶草、独叶草、银杏、珙桐就是它们中的代表。
这些使我们觉得好像秦岭山里藏匿了一步世代书写的撼世奇书《红楼梦》,它内容的广阔如星汉般灿烂,如星斗般摇曳闪烁。
2、秦岭的美是人文的
秦岭无限的自然神韵壮阔了这片土地的胸怀,就连树影、石缝、崖间、润泽的泥土里都包裹着陈酿的智慧,一字深,道不尽秦岭收录的善思静观;一字大,说不完秦岭万事万物融于天地之间的丰腴;一字宽,又拘谨了这片土地延伸的力量。
它赋予了每个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以灵感,用自然之美撼动了才子佳人无限诗怀却从未高调,引得人们对它予以无限赞美吟叹。
它用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收纳了来自人的智慧大美,无论唐诗宋词如珠玑般散落,秦岭具有天生不可拿来的气质,大气唯美。
然而,秦岭的人文风貌远不是另外半分的拼凑:地老天荒,春寒所赐,水花凝脂,盛唐君主曾得秦岭灵秀所赐,尽揽一代芳华;李白斗酒诗百篇,
吐露才情雅致;道经、德经,一语道出秦岭埋藏千万年的达济深远。
3、秦岭的美还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
秦岭北麓有一个著名的道观叫楼观台,据说老子曾在此修行、得道,并著述《道德经》。
《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自然、无为、虚静、贵柔、淡泊、中和。
以柔克刚,才能刚柔并济,这也正与秦岭的自然之气、自然之魂相一致。
大自然神秘,总是无处不在的体现出两面性,正如谁是柔的,也是刚的;涓涓细流,风平浪静,也许很多时候溪水都是默默东逝的,但是树欲静,风不止;要相信万事万物都是轮回的,当大风来临,风拂过河面,吹打在轻轻泛起的微波之上是,水也就充满了刚性,变的波涛澎湃,气势汹汹,难以抵挡,更难以驾驭。
诞生于秦岭的《道德经》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这种哲学思考、参禅、参悟,从而使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知礼节,明事理,做一个心如明镜,并且内心澄澈、品行端正的人;做一个智慧、不迷失自我、不误入歧途、把握人生航向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虚怀若谷、进退自如、积极生活,犹如秦岭一样经历万年尤高大巍峨、充满生命里的人。
(二)视听语言分析:画面与声音的完美融合
巍巍秦岭被誉为“万山之祖”,它的气势是渺远、肃穆、巍峨的。
历代文人学士都曾对这座孕育着通灵之气的秦岭顶礼膜拜;老子、王维、李白、白居易等文人先哲都曾在这里留下著名的诗篇。
本片着重介绍了秦岭巨大而丰富的自然宝藏和自然掩映下的人文情怀。
这样一个自然美与人文美合二为一的整体,一个拥有无限自然资源,加之人性融合的美丽和音。
为了能够将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导演在本片的视听语言上也做了很大努力。
1、音乐运用上别具一格
《大秦岭》每集片头曲的歌词全部采用唐代著名诗人的诗作为词。
终南阴岭秀——唐·祖咏
碧嶂插遥天——唐·李世民
愿乘泠风去,
直出浮云间。
——唐·李白
秦岭愁回马——唐·杜甫
心事两悠然——唐·白居易
行到水穷处——唐·王维
月出孤舟寒——唐·岑参
……(重复)
云横秦岭家何在——唐·韩愈
试登秦岭望秦川——唐·孟浩然
首先这种诗词的串联是非常和谐统一的,前两句介绍了秦岭的巍峨、壮丽;紧接着两句展现了诗人的宏图大愿;下来四句展现了秦岭之行的艰难和诗人的苦闷;最后两句的一问一答总结出秦川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用古代诗句作歌词,能够让观众对《大秦岭》的内容进行遐想,不但使观众对片子内容有种心理期待,而且显得古朴凝练,又不失稳重大气。
歌曲运用男女声合唱的形式来展现秦岭的秀美风光、人文传统,不但曲调婉转和谐,而且能够将片子的风格、内容、特点、主题用更加有力的诗人内心感受和创作者的意愿自然融合加以呈现,以紧扣主题,令人印象深刻。
与此同时,片中其他古朴优美的音乐音响也起到了转换情绪、增进情感的作用。
2、节奏舒缓有致
以第八集为例,本集影片整体节奏舒缓有致,动人的音乐配合画面中的长镜头、平移镜头,使得声画关系和谐统一。
影片刚一开始介绍关于《山海经》起源的内容时,镜头由实渐渐虚化,虚实结合,配合解说词,更加形象的说明《山海经》到现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这让观众的思考紧紧跟随内容而变动。
由于本集还要介绍关于秦岭的自然景观,所以很多镜头都是在户外实景拍摄,特写与远景镜头的运用也搭配得极其合理。
导演对于一些溪流、草叶、花朵等进行了特写拍摄,近距离拉近观众对于秦岭一草一木的认识,也便于观众对相关物种的特性、形状、纹路以及细枝末节做更细致的观察。
而关于秦岭的全貌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采用远景对每个历史上著名的事件都涵盖在秦岭的自然景观之中。
比如介绍骊山脚下的华清池,就自然从骊山周边的青山绿水、温泉,过渡到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发生的美好爱情故事;提到老子的《道德经》,画面先对观楼台前的青牛塑像进行拍摄,转而引出老子。
这样做能够更好地表现出片子的延展性,将自然景观介绍与人文景观介绍自然过渡,才不至于使本片内容枯燥无味,生硬刻板。
3、表现手法多样化
《大秦岭》运用了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这其中主要包括实景拍摄的视频资料、历史视频资料、文件档案资料、人物采访、图表、动画特技等的综合运用。
本片创作者在地理上横跨秦岭的东西南北、沟沟壑壑,在时间上展现一年四季,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实景拍摄,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见到的美景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本片中,一些涉及历史文化的内容,如《山海经》,画面就是一本破旧的古装书,形象自然,也便于观众直接理解相关资料。
由于本片还具有较强的理论专业性,所以穿插了不同专家学者的采访,其中涉及文学、佛学、历史学、哲学等各高校、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共102位,对于编导提出的相关问题,专家们都
作简短精辟的回答和评述,从而使影片的严肃性、正式性、重要性和可信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凸显了影片的学术氛围。
另外,一些片段动画的运用也给我们的影片制作带来了一些新的可能,比如本集中关于秦岭的诞生就用到了动画特效,火红的岩浆汹涌流淌,也正是这岩浆孕育了巍峨挺拔的大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