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赏析《最后的山神》故事简介:讲述鄂伦春族一个61岁的老人孟金福,同时也是鄂伦春族最后的一个萨满,他在原始的山林间自由的过着原始而平静自足的生活。
但是,随着对大兴安岭森林的砍伐和动物数量的减少,老人生活受到了极大地冲击。
可是,即使在山下安稳而舒适的定居点生活,老人却难以适应,最终回到山林。
恢复了自己向往却注定孤独的生活。
山上和山下,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鸿沟在渐渐加深,这一代人在不断地发展中远离了自己原来的家乡,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失去赖以身存的山林。
而失去了信仰的民族,靠消费自然资源来发展的民族,又该何去何从。
《最后的山神》这部纪录片,真实的再现了鄂伦春族老人孟金福和妻子的原始并且逐渐窘迫孤独的生活。
借此表达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信仰的问题。
这种与老百姓同一口气喘气,却又表达宏大的未来寓意的表达方式是典型的京派纪录片。
而纪录片的导演是孙曾田,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任摄影导演,这更是让这部电影打上了“京派”的金漆招牌。
另外,《最后的山神》这部纪录片从时空安排方式上分,以时间结构来描写这位老人的故事。
由一年之暮----冬季开始。
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草木枯萎,满眼都是一片萧条的景象。
仿佛也代表孟金福这个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个萨满现今的处境一般。
夏季,那青山绿水的生机勃勃的大兴安岭突兀的出现在画面中。
孟金福老人用桦树皮制作桦皮船的高超手艺仍在我脑海中深深印记着,但是,如解说员所说,曾经鄂伦春族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个个制作技艺高超。
而现在,会做桦树皮船的只有少数的几个老人了。
孟金福老人在这生机勃勃的夏季去捕猎,去一无所获。
看似生机勃勃的夏季,其实正如山下大多数的鄂伦春人,他们生活在山下定居点,生活轻松快乐。
可是在这安逸的生活中,他们远离了自己原来的信仰。
慢慢的,又一个冬天来临。
画面中一个鄂伦春族老人去世了,画面又回到了苍白颓败。
最后,孟金福老人独自骑着他的代表萨满的神马,在一片枯树枯草环绕的雪地上,渐行渐远。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代码:JOUR1035课程名称: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WorldDocumentaries)学分数:2学分开设学期:春季课程内容:该课程通过对中外影视纪录片的观摩和赏析,让学生了解纪录片的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影视大致流派和风格,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理性的升华,学习专业的观览影视片和从不同角度赏析影片的方法。
参考学习电影大师观照人生、观照社会的视角和方法,努力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拟选用教材:自编钱锡生简历钱锡生,男,1962年生,1990年获苏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曾在苏州广播电视系统工作十余年,参与创作多部获奖影视作品,如担任总制片组织制作的6集电视艺术片《苏园六纪》,获第十四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专题节目一等奖和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担任策划的电视纪录片《铸钟人》,获第七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三等奖。
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和影视艺术。
其撰写的《影视艺术概论》(第2作者),获“苏州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当代影视学》,获第六届苏州新闻理论作品三等奖。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JOUR1035课程类别:授课对象:开课学期:每学年学分:3学分主讲教师:指定教材:石屹着,《电视纪录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教学目的:优秀影视作品是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主要是指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原来是电影厂用“电影创作手段”为新闻报道而制作的一种片种,引入电视后就成了电视纪录片,以真实地纪录现实生活为已任。
开设此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大学本科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使他们加深对电子媒介的理解,从而学会运用电子媒介理解、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同时以从事这一工作为荣,从思想上作好准备,学以致用,支持并投身这一事业。
第一讲:影视纪录片经典作品概论课时:1周,3课时教学内容什么是优秀影视纪录片影视媒介与印刷媒介工具不同,但同样能自如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是另一种纪录历史和现实的方式。
阐释中西方纪录片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具体差异

阐释中西方纪录片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具体差异2012年5月,以中华美食为切入点的人文类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登陆。
作品一经播出,不仅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而且在业内也掀起了一层不小的波浪。
由于该纪录片在制作手法、拍摄角度和叙事方式上,都借鉴了西方纪录片的艺术手法,因此,部分人误以为该纪录片是由西方团队参与制作而成。
从这一现象我们也不难看出:虽然我们和西方人同居一个星球,但由于东西方地域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中西纪录片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
基于此,笔者以人文类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人文主义角度”、“审美趋向”和“传授关系”等角度,阐释中西方纪录片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具体差异,并探析差异背后的文化成因。
一、人文主义角度分析差异1.强调个体的表现方式从人类发展轨迹看,西方人类源于地中海区域(希腊、古罗马),这里依山傍海、土地稀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因而,为了生存,居民不得不载着当地盛产的水果和大理石等“特产”远渡重洋,通过与亚欧大陆的居民进行海上贸易来获取粮食。
同时,由于天气的瞬息万变,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从最初的“畏惧”转化成为了后来的“征服”。
而在此过程中,西方人独立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逐渐孕育而生了。
这种独立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渗透到西方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从而形成了极其注重展现个人情感、理念和态度的艺术特征。
譬如:在比利时于2005年出品的记录片《老鳄鱼与小雏鸡》中,在这部播出时间不到一个小时的影片中,导演菲利普·杜提尔及他的团队通过讲述一位比利时残疾老人退休后和一位年轻刚果女孩从相爱到结婚的故事,反映了忘年恋、欧洲种族歧视和文化差异等多种社会现象。
又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出品的纪录片《篮球梦》中,导演斯蒂夫·詹姆斯为了反映部分美国少年对篮球、对NBA痴狂的现象,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跟踪拍摄生活在美国芝加哥旧城区的两个极富篮球天赋的少年威廉·盖茨和亚瑟·阿奇,讲述了两个美国少年为篮球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纪录片《轮回》赏析

纪录片《轮回》赏析历时5年拍摄,足迹遍布五大洲25个国家,才成就了一部可以称为经典的纪录片《轮回》(Samsara),影片中纪录和捕捉了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中震撼人心的画面,构成了一幅视觉之旅,同时也是一场关于人生,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之旅。
本片是由美国着名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罗恩·弗里克(Ron Fricke)执导并拍摄完成的,他被认为是慢速摄影和大型场景电影的大师,曾凭借一部纪录片《天地玄黄》(Baraka)引发巨大反响,此次时隔20多年,罗恩·弗里克又一次带给人们惊喜,耗资400万美元完成了这部《轮回》。
片名“Samsara“来自藏语,大意是指生命流转循环,即汉语中轮回之意。
罗恩·弗里克用精彩绝伦的画面来诠释这一词义,运用哲理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叙述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正如他所说过的:“我准备从技术和哲学两方面角度,更加深入地钻研我最喜欢的主题:人类永恒的关系”。
一、镜头和画面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使时空变得连续有较好的完整性,完整的记录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令人感到真实感和亲切感。
在影片中,导演大量使用航拍和俯拍,拍摄了壮观而动人心魄的火山喷发的画面、庞大的缅甸蒲甘寺庙群、荒芜的沙漠、繁华喧闹的都市等等,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给人灵魂上的震撼力。
而为了表现时间上的变化,导演在影片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定格动画摄影,把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变化浓缩为数秒的瞬间,这样使得时光有一种可视感,让人感觉生命的仓促和短暂,造成一种心理荡漾,使人更好地理解影片主题。
比如在拍摄土耳其内姆鲁特山国家公园、约旦佩特拉古城、纳米比亚卡曼斯科小镇和Naukluft国家公园等自然奇观,和都市夜景中的车流、地铁和街道上的人流、工厂内人们的工作等人类活动。
特写镜头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本片中的特写镜头大多运用在人物的眼神上,如拍摄平凡的女工、迟暮的老人、悲伤的艺伎、凝固的雕像等,无需什么动作,一个眼神足够震撼人心。
纪录片赏析——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大道行思2011042135 周宁静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历时3年、精心制作的大型政论纪录片《大国崛起》开播。
恢弘的气势、详实的史料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 通过深入的剖析和理性的梳理, 一帧帧画面把观众带进了500 年来风起云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之中。
在审视历史的同时, 更激发了国人和平崛起、振兴中华的信心。
《大国崛起》打破了人们在教科书上熟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家的传统解读, 以一种新的视角拓展了观众的目光和思维。
2007 年英国广播公司在《大历史写作的新人文纪录片》这样评价《大国崛起》——中国电视人首次用影像梳理500年世界现代历史, 也是中国人首次透过大众传媒观看500年世界大国风云变幻。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除了引人入胜的片段外,情节、结构、细节、兴奋点、悬念等要素缺一不可。
《大国崛起》就在这些方面做到了。
在情节的构思和编排上,在长达12 集的篇幅中, 编导者通过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历史演变过程, 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这根主线, 既不拘泥于政治的纷争, 也不纠缠于战争的阴霾, 而是采用跳跃式的方法将一个个经济变革中的历史故事串联起来, 在理性、生动地刻画历史人物的同时, 为观众寻找出一个个世界大国的发展脉象。
独特的视角让《大国崛起》的情节赋予了新意。
在第 5 集法国篇《激情岁月》中, 编导者将大量篇幅聚焦在一批思想家身上。
当镜头推向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保存库时, 解说词写道: 这个盒子里的珍贵收藏是两百多年前的一颗充满激情的心脏。
它的主人伏尔泰说:“我的心脏在这里, 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因为坚持不懈地批判宗教蒙昧主义, 伏尔泰被公认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他和所有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同冲破重重黑暗的光亮, 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 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
解说辞无疑是专题纪录片的灵魂所在。
它的作用是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而不是画面的简单的重复。
中外自然类纪录片比较分析--以《微观世界》《森林之歌》为例

摘要:纪录片,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了。
在电影产生的初期,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纪录片,它们拍摄的都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从它的诞生到现在,纪录片在中外的发展状况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叙述手法、细节刻画还是思维角度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但又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本文将通过对《微观世界》《森林之歌》这两部题材相似的自然类纪录片在叙事手法和细节刻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中外自然类纪录片的比较研究关键词:《微观世界》;《森林之歌》;叙事方式;细节刻画一、对这两部纪录片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微观世界》: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草丛中、树枝上、池塘里、泥缝间的小动物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蚱蜢停在草叶上贪婪地吮吸着自然的甘露,没想到螳螂已经挥舞着大刀悄悄靠近;毛毛虫蠕动着碧绿的身子在树枝上飞快地爬行,那种奇妙的动作真是见所未见……太阳升起来了,漫山遍野的野花吸引着一群蜜蜂,它们在花从中辛勤地劳作着,匆匆忙忙,谁也不肯休息一会。
之后按照由晴天到雨天、有白天到黑夜的这样一个顺序,讲述了发生在大自然微观世界中发生的故事。
《森林之歌》这部片子有11集,拍了四年,拍摄范围几乎包含了我国所有的主要林区,甚至有海南海底的红树林,不能不说是鸿篇巨制。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物种繁多,反映森林中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生活状态,应该是本片的基本目的。
11集片子除两集是“政论篇”即讲述森林与人类的关系之外,其余9集构成的“自然篇”完成了全景式描述中国森林生态环境的任务。
二、比较二者叙事手法的异同(一)自然类纪录片的叙事风格与特点1.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他们共同的主题。
(1)弱肉强食。
无论是在《微观世界》中还是在《森林之歌》中,动植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默契的食物链的关系,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生态平衡。
在自然界中,弱肉强食这生存的法则,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人类社会。
《微观世界》中的蜘蛛打败蚂蚱之后,蚂蚱便成了其的餐点;《森林之歌—绿色版图》集中东北虎对野猪的捕杀。
中外纪录片比较

纪录片赏析法航447空难纪实,舌尖上的中国法航447空难纪实,讲述的是2009年5月31日法国航班447在大西洋上空神秘消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揭开了法航447坠毁大西洋的谜底。
飞机当时遭遇极端天气,需要人工驾驶,副机长的技术不熟练,加上机组成员分工的不明确,导致航班急速冲进大西洋,全机200多人无一生还。
整个纪录片画面一直在跳转,遇难者家属的叙述,遇难画面的模拟,调查者的推测,使得纪录片的极强,节奏感极强,观众的注意力也更集中。
特写镜头的不断出现,让观众关注到了遇难时,遇难者的每一个细微的面部变化,使得观众更能投入到这一情景中,体会到遇难者的情感变化,增加对历史的感触力。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反响极好。
据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这部纪录片时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并表示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而且表示该片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舌尖上的中国》还会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该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所以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为本片确立了一项选择食材的拍摄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
在张铭欢执导该片其中一集《时间的味道》,一位香港大澳的老奶奶在老伴过世后依然坚持制作着以前与丈夫共同做了几十年的虾酱。
海洋——纪录片赏析

《海洋》——纪录片赏析地球常常被称之为水球,是因为海洋面积约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里),近地球表面积的71%。
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
这足以体现了海洋的重要性,《海洋》获得了法国恺撒奖最佳记录片奖,这部纪录片聚焦于覆盖着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奥德深入探索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
巨大的水母群、露脊鲸、大白鲨、企鹅……毫不吝啬在镜头前展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海洋这部生态学纪录片延续了雅克·贝汉在《迁徙的鸟》一片中开创出来的诗意、唯美、形式感强烈的美学倾向。
影片虽也不像《海豚湾》那样有着极强的指示性和政治性。
但是和《迁徙的鸟》的纯粹的视觉上美感不同,雅克·贝汉在《海洋》除了展示了动物之美和自然之美,更多地展开了一种“故事性”的叙述,他对环保问题的深入思索让我们多了一分对经济发展和环保问题的惦念。
《海洋》这部纪录片上映之后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娱乐周刊》对其评价是:了不起的海底纪录片很多,但本片为何如此出色?原因在于:技术。
《纽约邮报》称《海洋》是一部感性的、振奋人的纪录片。
对于《海洋》倡导人类保护环境、爱护海洋的观念,日本观众反响极其强烈,日本的捕鱼业非常盛行,特别是捕鲸业,近年来世界环境组织一直倡导禁止捕杀鲸鱼,对日本的捕鲸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日本观众在看完本片之后很多人表示不能在对海洋生物肆意捕杀了,要爱护他们,对于本片,很多日本观众都表明自己被蔚蓝色海洋还有神奇的海洋生物所震撼。
雅克·贝汉在2006年观看到《自然》杂志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之后把自己的这种理念更深深的植入了影片中,报告中指出,按照现在的开发速度,大部分海洋生物将在 2048年消失。
如今深海鱼类、金枪鱼、沙丁鱼等等通通都遭到威胁,90%的鲨鱼被捕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据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政论.时事报道片.历史.传记.生活.人文地理片.舞台和专题系列。
政论纪录片除了要求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它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时事报道纪录片指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
但报道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
传记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
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
生活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
这是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因为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
人文地理片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
舞台指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像片。
对舞台演出的歌舞、戏剧、曲艺等进行现场拍摄,可以根据需要对演出节目进行剪裁、删节,但对演出内容不能改编、增添,以区别于根据舞台节目改编的舞台艺术片。
第一次真正喜欢上纪录片是通过央视拍摄的一部以高考为题材的纪录片。
该片一以几个孩子的高考历程为线索,真实的反应了考生们的生活。
从中折射出了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社会现实。
那时的自己刚经历完高考,因此有了很深的感触,自此爱上了纪录片这种题材。
过去的几年里有一部纪录片火遍了大江南北,甚至传遍全球----舌尖上的中国。
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该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所以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为本片确立了一项选择食材的拍摄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大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大自然慷慨的给予人类丰富的原材料,我们要取之有度与自然和谐相处。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
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
《舌尖上的中国》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9] 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
导演用不凡的拍摄技巧引领我们进入了昆虫的世界。
出乎意料本片无以伦比的摄影技术,独具匠心的拍摄角度,将森林下、草丛下的世界无数倍放大到你的面前,昆虫、草叶、水滴无不纤毫毕现。
竟成为壮丽的奇观。
本片获得第二十二届凯撒电影节最佳摄影和最佳剪辑奖。
你会惊讶于在我们的脚下,竟有这样一个世界存在。
这是黎明时分,在地球的某一处隐藏着星球般巨大的世界。
茂草变成了森林。
小石头变得像高山。
小水滴形同汪洋大海。
微观下的虫子世界,带给观众的除了视觉的震撼,还有自然界无法向人类诉说的道理。
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逝。
一小时就像过了一天,一天像过了一季,一季像过了一生。
想要探究这个世界,我们须先保持静默,倾听和观赏这奇迹。
出乎意料,在这里,平时令人“恐怖”的虫子们展现出了另一种不一样的美。
当你近距离仔细察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原来毛毛虫的毛原来这么光滑;相互依偎的蜗牛温馨得赚人眼泪;勤奋的屎壳郎每天都在认真对付着他们的粪球;蜘蛛会在水下用一个小气泡作为自己的餐厅;天牛就像公牛一样在互相较劲。
原来每只虫子都不曾闲着,浪费光阴。
微观下的虫子世界,带给观众的除了视觉的震撼,还有自然界无法向人类诉说的道理。
《故宫》从故宫的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程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宫辉煌瑰丽、神秘沧桑的宫殿建筑、丰富多彩,经历传奇的珍贵文物,讲述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
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在这几次课的学习中,通过纪录片我了解了游戏产品从想法到产出的过程,领略了祖国各地的美食,为我国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深深震撼。
探索了有趣而生机勃勃的昆虫世界,让我以后更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了解了故宫几百年来的变迁兴衰,知晓了更多历史细节,从中收获了生活的智慧。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加深了我对纪录片的理解,它不只是艺术品。
我们还可以用它来记录历史流传后世,通过它反映社会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它还能深入大自然深处向我们展示宇宙的奥秘。
当然我也懂得制作一部纪录片所要付出的心血和艰辛。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自己对纪录片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