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炉冶炼过程概述

转炉冶炼过程概述
转炉冶炼过程概述

【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转炉炼钢的装入制度、供氧制度、造渣制度、温度制度及其操作,终点控制及出钢,脱氧及合金化,转炉吹损与喷溅,顶底复合吹炼,转炉操作事故及处理。

第一节转炉冶炼过程概述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过程,主要是降碳、升温、脱磷、脱硫以及脱氧和合金化等高温物理化学反应的过程,其工艺操作则是控制装料、供氧、造渣、温度及加入合金材料等,以获得所要求的钢液,并浇成合格钢锭或铸坯。

从装料起到出完钢、倒完渣为止,转炉一炉钢的冶炼过程包括装料、吹炼、脱氧出钢、溅渣护炉、倒渣等几个阶段。一炉钢的吹氧时间通常为l2~18min ,冶炼周期(相邻两炉之间的间隔时间,即从装料开始到装料开始或者从出钢毕到出钢毕)通常为30~40min。表10—1为氧气顶吹转炉生产一炉钢的操作过程,图10—1为转炉吹炼一炉钢过程中金属和炉渣成分的变化。

吹炼的前l/3—1/4时间,硅、锰迅速氧化到很低的含量。在碱性操作时,硅氧化较彻底,锰在吹炼后期有回升现象;当硅、锰氧化的同时,碳也被氧化。当硅、锰氧化基本结束后,随着熔池温度升高,碳的氧化速度迅速提高。碳含量<0.15%以后,脱碳速度又趋下降。在开吹后不久,随着硅的降低,磷被大量氧化,但在吹炼中后期磷下降速度趋缓慢,甚至有回升现象。硫在开吹后下降不明显,吹炼后期去除速度加快。

熔渣成分与钢中元素氧化、成渣情况有关。渣中CaO含量、碱度随冶炼时间延长逐渐提高,中期提高速度稍慢些;渣中氧化铁含量前后期较高,中期随脱碳速度提高而降低;渣中Si02,Mn0,P205含量取决于钢中Si,Mn,P氧化的数量和熔渣中其他组分含量的变化。在吹炼过程中金属熔池升温大致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升温速度很快,第二阶段升温速度趋缓慢,第三阶段升温速度又加快。熔池中熔渣温度比金属温度约高20-1000C。

根据熔体成分和温度的变化,吹炼可分为三期:硅锰氧化期(吹炼前期)、碳氧化期(吹炼中期)、碳氧化末期(吹炼末期)。

表10— 1 氧气顶吹转炉一炉钢的操作

吹炼时间 %

图10—1 转炉吹炼一炉钢过程中金属和炉渣成分的变化

第二节装入制度与装入操作

一、装入量

装入量指炼一炉钢时铁水和废钢的装入数量,它是决定转炉产量、炉龄及其他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转炉炉役期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合理装入量。对于公称容量一定的转炉,金属装入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转炉公称容量有三种表示方法:平均炉金属料(铁水和废钢)装入量,平均炉产良锭(坯)量,平均炉产钢水量。这三种表示方法因出发点不同而各有特点,均被采用,其中以炉产钢水量使用较多。用铁水和废钢的平均炉装入量表示公称容量,便于做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计算。

装入量中铁水和废钢配比是根据热平衡计算确定的。通常,铁水配比为70%~90%,其值取决于铁水温度和成分、炉容量、冶炼钢种、原材料质量和操作水平等。

在确定装入量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要保证合适的炉容比。炉容比是指转炉内自由空间的容积(V)与金属装入量(t)之比(V/t,m3/t)。它通常波动在0.7~1.0。我国转炉炉容比一般不小于0.5。合适的炉容比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与铁水成分、冷却剂类型、氧枪喷头结构和供氧强度等因素有关,应视具体条件加以确定。表10—2列出了我国一些钢厂转炉的炉容比。

2.要有合适的熔池深度。合适的熔池深度应大于顶枪氧气射流对熔池的最大穿透深度的一定尺寸,以保证生产安全、炉底寿命和冶炼效果。表10—3为一些大、中型氧气顶吹转炉的熔池深度。

3.应与钢包容量、浇铸吊车起重能力、转炉倾动力矩大小、铸机拉速及模铸锭重等相适应。

二、装入制度

装入制度是指一个炉役期中装入量的安排。装入制度有三种:定量装入、定深装入和分阶段定量装入法。

1.定量装入定量装入是指在整个炉役期间,保持每炉的金属装入量不变。优点是生产组织简便,操作稳定,有利于实现过程自动控制,多为大型钢厂采用。缺点是容易造成炉役前期装入量偏大而熔池偏深,炉役后期装入量偏小而熔池偏浅。

2.定深装入定深装入是:指在整个炉役期间,保持每炉的金属熔池深度不变。优点是氧枪操作稳定,有利于提高供氧强度和减少喷溅,不必当心氧气射流冲击炉底,可以充分发挥转炉的生产能力。但它使装人量和出钢量变化较频繁,给组织生产带来困难。

3.分阶段定量装入分阶段定量装入是指在一个炉役期中,按炉膛扩大的程度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实行定量装入。它兼有前两者的优点,是生产中最常见的装入制度。

三、装入操作

上炉出钢完毕,溅渣护炉后,炼钢工检查炉衬情况,若各部位完好,便可以组织装料,继续炼钢。装料的程序一般是先加废钢,后兑铁水。

1.加废钢

由于顶吹转炉主要靠铁水的物理热和化学热来炼钢,为了合适地掌握冶炼过程和终点温度,根据铁水条件需配加一定数量的废钢作为冷却剂。

加废钢一般由炉前摇炉工指挥,转炉向前倾30°至45°指挥天车对正转炉,将废钢料槽的前沿落在转炉的炉口上。然后指挥天车起付钩将废钢倒入转炉。

2.兑铁水

混铁炉工将本炉所要铁水跟随天车送至炉前,为了节约时间,应在上一炉出钢前就把铁水准备好。

炉前工指挥天车的位置应转炉的侧面,在天车工和摇炉工都能看见的地方,哨音和手势要清楚。

向转炉兑铁前应指挥天车对正转炉。转炉应向前倾+30°左右,指挥天车高度适宜后,缓慢向炉内兑铁水。随着天车小钩的上升,缓慢向下摇炉至+60°左右结束。在兑铁水时要防止洒铁。

3.废钢比

废钢装入量和总装入量之比称为废钢比。增加废钢比可以降低铁水消耗,降低转炉生产成本,还可以降低散状料的加入量,减少渣量,从而降低炉渣对炉衬的机械冲刷。转炉炼钢厂根据各自的铁水条件和冶炼品种来确定废钢比,一般在10%-15%。

第三节供氧制度与供氧操作

氧气顶吹转炉在一炉钢的吹炼过程中,元素的氧化,造渣去除磷硫,熔池升温等主要任务都是通过氧气流股与金属熔池的作用——供氧来完成的。通过供氧制度可以控制熔池元素氧化速度,控制造渣和炉渣的氧化性,所以供氧制度对造渣去除硫磷,喷溅量、以及炉衬寿命等均有直接影响。

供氧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确定喷头结构、供氧压力、供氧强度、喷枪高度以及在吹炼中如何调节枪位。

一、氧射流及其与熔池的相互作用

1.氧气射流无论对哪一种转炉,顶部氧流都是最重要的供氧渠道。顶氧射流是从出口马赫数远大于l的喷头中喷出的超音速射流。它由超音速段、音速段和亚音速段组成,其射程随出口气流马赫数增大而延长。除超音速段外,射流断面不断扩大。

与自由射流相比,喷入炉膛的氧射流与炉内介质存在温度差、浓度差和密度差,此外还存在反向流动介质和化学反应。炉膛内的氧射流实质上是一种复杂的扩张流,是具有化学反应的逆向流中的非等温超音速湍流射流。

氧射流的能量主要用于搅动熔池,克服阻力及能量损失。研究表明,用于搅动熔池的能量约占射流初始能量的20%,克服浮力的能量约占5%~l0%,非弹性碰撞的能量损失约占70%~80%。

多孔喷头的设计是基于分散氧流,增加它与熔池的接触面积,使吹炼更趋平稳;它对熔池搅拌力减小,但使成渣速度加快。

2.氧射流与熔池的相互作用。氧射流与熔池接触时在液面上形成冲击区——凹坑,凹坑实际上是高温反应区。热模拟实验表明,高温反应区呈火焰状,亦称火点。它由光亮较强的中心(一次反应区)和光亮软弱的狭窄的外围(二次反应区)所构成。据测定,反应区的温度在2000 ~27000C之间。通常,一次反应区直接氧化反应优先得到发展,二次反应区间接氧化反应得到发展。

穿透深度和冲击面积是凹坑特征的主要标志,弗林等人在0.05~90t转炉上得出了确定穿透深度的公式。

实验条件下发现,驱动压力对冲击面积的影响不明显。当冲击速度增加到一定值后,冲击面积随驱动压力的升高而增加,但在高于设计压力的附近变化平缓;无论是多孔喷头还是单孔喷头,枪位对冲击面积的影响规律相同。冲击面积随枪位的变化,对应于不同的冲击速度存在一个最佳位置,对应于最大冲击面积下的枪位可由公式来确定。

熔池的搅拌程度与氧射流的冲击强度密切相关。氧射流冲击力大(硬吹),则射流的穿透深度大,冲击面积小,对熔池的搅拌强烈;反之(软吹),则射流的穿透深度小,冲击面积大,对熔池搅拌弱。在氧射流的作用下,熔池将受到搅拌,产生环流、喷溅、振荡等复杂运动在不同的吹炼方式下,熔池的化学反应形式也不同。硬吹时,载氧射流大量进入钢中,碳的氧化反应激烈,而熔渣氧化性弱;反之,则进入钢中氧少,熔渣氧化性提高。定性得到证实的元素氧化机理为:

第一,当C,Mn,Si,P等元素含量大于0.1%—0.3%时,它们优先在金属—气体界面上氧化,此时氧由气相内部向金属表面的传质是反应过程的限制环节。

第二,在上述条件下可以进行下述一系列反应:

铁的氧化反应的发展程度取决于C,Mn,Si 的浓度。

第三,当这些元素的含量高时,其氧化速度很少与温度有关。碳和锰的反应主要受氧的传质控制,其活化能为16.8~18.9kJ/mol。硅的氧化则可能不仅如此,它的活化能为25.0~33.5kJ/mol,这说明硅的氧化不是在纯外部扩散状态下进行,而是在外部和内部扩散之间的某种过渡状态下进行。这是由于在金属表面上形成的硅质炉渣、对氧向液体金属界面的扩散造成附加阻力所致。

第四,元素的氧化次序取决于化学反应自由能变化的比值,还与该元素在钢中的浓度及其氧化物在渣中或气相中浓度有关,而与元素的表面活性关系不大。

研究表明,氧射流能量如果全部用于搅拌熔池,仅仅是C0搅拌能量的10%~20%。因此,顶吹转炉的缺点之一就是吹炼前、末期搅拌不足,因为此时产生C0气泡数量有限。

3.乳化和泡沫现象。由于氧射流对熔池的强烈冲击和C0气泡的沸腾作用,使熔池上部金属、熔渣和气体三相剧烈混合,形成了转炉内发达的乳化和泡沫状态。

冶金中准确的乳化概念是金属液滴或气泡弥散在炉渣中,若液滴或气泡量较小而且在炉渣中可以自由运动,则该现象叫渣钢或渣气乳化;若炉渣中仅有气泡,而且数量多或气泡大,气泡无法自由运动,则该现象叫炉渣泡沫化。可见,炉渣泡沫化是渣气乳化体系的一种特例。由于渣滴或气泡也能进入到金属熔体中,因此转炉中还存在金属熔体中的乳化体系。

渣钢乳化是冲击坑上沿流动的钢液被射流撕裂成金属滴所造成的。如图10—2所示,液滴形成由下述关系所决定:

图10—2 液滴生成示意图

第一,如果在相界面上液滴的惯性力大于表面力和浮力的总和时,在金属液层上缘形成滴。

第二,形成液滴所需要的力是由流动钢液的动能转化而来。

吹炼时金属和炉渣紧密相混,仅把冲击坑表面看成氧气—金属接触面是不适宜的。

通过估算,lOOt转炉吹炼时的凹坑体积约10L,表面积约为0.1m2,而反应区内液滴的总表面积却超过lm2,至少比凹坑表面积大一个数量级。

巴普基兹曼斯基曾用不同方法对金属与炉渣的总接触面积进行估算,有意义的是估算结果相差不大,即金属和炉渣的接触面积约为30~60m2/t金属。显然,它为熔池内各界面反应的快速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氧枪和喷头特点

1.氧枪结构

氧枪又称吹氧管或喷枪,它是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过程中向熔池供氧的主要设备。氧枪是由喷头,枪身和枪尾三部分组成。枪身由直径不同的三根无缝的钢管同心套装在一起,内层管又叫中心氧管,是氧气的通道,中层管和外层管分别叫中层套管和外层套管,中心氧管和中套管之间形成的环缝为冷却水通道,中层套管和外层套管之间形成的环缝为冷却水的回水通道、喷头用紫铜锻造后切削加工而成或铸造成型。枪尾结构由包括氧气及冷却水的进出水管接头、吊环、法兰盘和高压软管组成。喷枪结构如图10—3所示。

2.喷头类型及特点

喷头又称枪头或喷嘴。高压氧气在输氧管道中的流动速度较低,一般在60m/s下。氧气流通过喷头后,形成超音速的氧射流,流速为500—600m/s,为音速二倍左右。喷头能最大限度地将氧气的压力能转化为动能获得超音速流股,借此向熔池供氧并搅动金属熔池以达到吹炼目的,采用合理的喷头结构是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关键问题之一。

图10—3 直型氧枪示意图

目前国内外氧气顶吹转炉所采用的喷头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按喷头形状和特点可分为拉瓦尔型、直简型、及螺芯型等。按喷头孔数可分为单孔及多孔喷头;按吹入物质可分为氧气喷头、氧—燃喷头及喷粉料的喷头。各种喷头结构如图10—4、10—5、10—6、10—7、10—8、10—9、10—10所示。

拉瓦尔型喷头由收缩段,喉口和扩张段三部分组成,如图10—5所示。喉口位于收缩段和扩张段的交界处。喉口截面积最小,通常称为临界截面,而喉口直径又称临界直径。一般喉口长度为直径的1/2—1/3。

图10—4 拉瓦尔喷头结构图10—5三孔拉瓦尔型喷头示意图

图10—6 单三式喷头结构示意图图10—7 三喉式喷头结构示

单孔拉瓦尔型喷头是氧气顶吹转炉早期使用的一种喷头,现在小炉子仍然使用。大中型氧气顶吹转炉一般采用多孔喷头。氧、油、燃喷头适用于废钢比大的转炉。

图10—8 三孔直筒型喷头示意图

图10—9 长喉氧—石灰喷头

图10—10 氧、油、燃喷头示意图

三、枪位对吹炼过程的影响

生产中通过变化氧枪高度,即改变喷头与熔池液面间的距离,或者调节供氧压力大小的方式来改变氧气、炉渣、金属液三者的相对运动状态,以达到控制炉内反应的目的。

1.枪位与熔池搅拌的关系

从氧气流股与金属熔池的相互作用可知,在氧气顶吹转炉中熔池搅拌的推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氧枪吹入的氧气流股穿入金属溶池内,使炉渣、金属液被击碎并搅动熔池,另一个是由于炉内碳的氧化所产生的C0气泡,在上浮过程中对熔池的搅拌成为熔池搅动的巨大推动力,这些气泡大大地强化了熔池的搅拌作用,促使熔池内金属液进行强烈的循环运动。

当采用“硬吹”时,即枪位较低或供氧压力较高时,氧气流股对熔池的冲击力量较大,形成了较深的冲击深度,同样产生的小液滴和小气泡的数量也多,炉内的化学反应速度快,特别是脱碳速度的加快,大量的C0气体排出,使熔池得到充分搅动,也就是说,枪位越低,熔池搅拌得越充分。应当注意,这里所述枪位越低的波动范围,是在所选用的枪位下限不足以损坏炉底的前提下调节的。

当采用“软吹”时,即枪位较高或供氧压力较低时,氧气流股对熔池的冲击力量减小,反射流股的数量增加,冲击面积加大,对熔池液面的搅动有所增强,对熔池内部的搅动相应减弱了。

如果枪位过高,或氧压很低时,氧气流股的动能低到根本不能吹开熔池液面,只是从表面掠过,这时反射气流也起不到搅动熔池液面的作用。如果长时间采用过高枪位吹炼容易产生爆发性喷溅,具有很大危害,所以应该加以避免。

综上所述,枪位在适当的范围内变化,有利于调节熔池表面和内部的搅动作用。如果短时间内采用高低枪位交替操作有利于消除炉内出现的“死角”,有利于化渣。

2.枪位与(FeO)的关系

渣中(FeO)含量与吹炼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不仅关系着成渣速度,而且是转炉的各元素氧化反应的参加者,如脱磷、脱碳都与(FeO)有直接关系。另外,渣中(FeO)的含量对炉龄、

喷溅铁损失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氧枪操作主要是通过枪位的变化来调节和控制炉渣中有合适的(FeO)含量,以满足吹炼过程各期的需要。如果(FeO)控制不当,会给吹炼带来困难,如化渣太晚,严重“返干”,或化渣太早,喷溅厉害。

氧气流股与熔池接触后,除反射气流外,被金属液直接溶解氧的数量是很有限的。绝大多数氧都与铁、硅、锰、磷等元素发生反应,生成许多氧化物进入炉渣。Fe0是比较特殊的氧化物,它不全部进入炉渣,当与金属液接触时,还能氧化其它元素(如硅、锰、磷、碳),使其本身还原,在转炉吹炼过程中,不断向炉内供氧,Fe0不断的生成,并在熔池内上浮过程中不断的消耗,只有来不及消耗的Fe0才能进入渣中,因而Fe0成了氧的“传递者”。

枪位不仅影响着FeO的生成速度,同时地关系着Fe0的消耗速度,在低枪位操作时,直接传氧的方式占了主导地位,炉内各元素的氧化反应激烈的进行着,如果低枪位操作一段时间后,Fe0消耗速度大大增加。当枪位低到一定程度,或长时间使用某一低枪位吹炼,这时FeO 消耗速度可以超过Fe0生成速度,因此,炉渣中的(FeO)数量不仅不会增加,甚至会减少。当高枪位操作时,由于氧气流股的动能减少,熔池内的化学反应速度缓慢了,(FeO)的消耗速度减少得比较明显,这时才有可能使FeO在渣中积聚起来,起到提高渣中Fe0含量的作用

因此,在吹炼中为了提高渣中(FeO)含量,往往适当地提高氧枪高度、为了降低渣中(FeO)含量,则采用低枪位操作。

由于枪位不同则吹氧时间不同,同时吹炼各期渣中含量不同。

在同一枪位下,整个过程渣中含量的变化趋势取决于熔池中各元素的氧化速度,且主要取决于碳的氧化速度。

3.枪位与熔池温度的关系

氧气顶吹转炉熔池温度主要取决于热收入与热支出差值的大小,转炉的热收入主要是铁水的物理热和化学热。热支出的主要部分为:把钢水加热到出钢温度所需要的物理热,加热炉渣和炉气需要的热量,除此之外,还有从炉口、炉壳、喷枪冷却水等处的热损失等。前几项热支出如果条件一定时,变化不大,但后部分的热支出与吹炼时间密切相关。如果吹炼时间延长,这项热损失就会加大,造成熔池温度下降。

实际上枪位对熔池温度的影响是通过炉内化学反应速度来体现的。枪位低时,对熔池搅拌作用强烈,氧气、炉渣、金属液接触密切,化学反应速度快,冶炼时间短,热损失部分减少,则熔池升温速度加快,温度较高。枪位高时,反应速度缓慢,冶炼时间延长,热损失部分增加,因而熔池升温速度缓慢,温度偏低。因此,在铁水温度低时,可适当采用低枪位操作,以利于溶池迅升温。

四、供氧参数

从氧气流股与金属熔池间的作用规律可知,为控制硫和磷杂质的去除、炉渣形成的速度、喷溅大小、吹炼时间长短、以及提高喷嘴及炉衬寿命,必须正确地控制供氧操作中的主要参数,其实质在于获得合适的冲击深度和冲击面积。

1.氧气流量与供氧强度

氧气流量指单位时间内向熔池的供氧量,其单位为Nm3/min或Nm3/h。

氧气流量=单位金属的需氧量(Nm3/t)3金属装入量(t)÷供氧时间(min)。

供氧强度指单位时间内每吨金属的供氧量,其单位为Nm3/t2min。

供氧强度=氧气流量(Nm3/min) ÷金属装入量(t)

供氧强度一般波动在2.5~4.0 Nm3/t2min之间,少数转炉控制在4.0 Nm3/t2min 以上。

2.供氧压力与氧枪高度

氧压是供氧操作的一个重要参数,氧压就是指测定点的压力或称氧压P用,单位为Pa。它并非喷头出口压力或喷头前压力,在实际生产中,氧压的测定点与喷头前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有一定的压力损失,一般允许P用偏离设计氧压±20%,目前国内一些小型转炉的工作氧压约为0.5~0.8MPa,一些大型转炉则为0.85~1.2MPa。

对于同一氧枪调节使用压力,就是改变氧气流量,改变氧气流股对溶池的冲击力,从而影响吹炼过程的进行。生产实践中,往往采用提高氧气压力来增大氧气流量,以达到缩短吹

炼时间,同时增加对熔池的搅拌,但必须指出,在枪高一定时,过分增大氧气压力,产生冲击压力过大,并由此产生冲击深度过大易引起穿透炉底的危险,同时还将引起严重的喷溅。此外,还必须考虑与炉渣形成及杂质去除速度相协调。如果氧压过低则熔池搅拌能力弱,氧的利用率低,渣中(FeO)含量高,也会引起喷溅。

所谓氧枪高度(即枪位)就是指氧枪喷头出口端距离静止金属液面的高度,单位为cm或

mm。氧枪高度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熔池的搅拌、化渣、渣中含量,喷溅,吹炼时间,及炉龄等各个方面。

确定合适的氧枪高度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使流股有一定的冲击面积,二是要在保证炉底不被冲刷损坏的条件下,使流股对金属熔池有一定的冲击深度。

生产上氧枪高度的确定,一般先根据经验公式计算确定一个控制范围,然后根据生产实际中操作效果加以校正。

氧枪高度范围的经验公式为:

H=(25-55)d喉

式中 H—喷头距熔池液面的高度,cm;

d喉—喷头喉口直径,cm;

氧枪高度范围确定后,常用流股的穿透深度来核算一下所确定的氧枪高度。为了保证炉底不受损坏,要求氧气流股的穿透深度(h穿)与熔池深度(h熔)之比要小于一定的比值。

对单孔喷枪h穿/h熔≤0.70

对多孔喷枪h穿/h熔≤0.25~O.40

五、供氧操作

供氧操作是指调节氧压或者枪位,达到调节氧气流量、喷头出口气流压力及射流与熔池的相互作用程度,以控制化学反应进程的操作。供氧操作分为恒压变枪、恒枪变压和分阶段恒压变枪几种方法。

1.几种供氧操作特点

恒压变枪供氧操作是指在一炉钢吹炼过程中氧气压力保持不变,通过改变氧枪高度来调节氧气流对熔池的穿透深度和冲击面积,以控制吹炼过程顺利进行。我国目前普遍采用这种操作。也有的采用分阶段恒压变枪操作,即随炉役期的变化,采用分阶段恒压变枪的供氧操作。生产实践证明,这种供氧操作可根据一炉钢吹炼各期特点,易做到较为灵活的控制,吹炼较稳定,造渣去除硫,磷效果良好,吹损较少。

恒枪变压的供氧操作是指一炉钢吹炼过程中氧枪高度保持不变,仅调节氧气压力来控制吹炼过程,氧气压力可根据各阶段熔池反应的需要氧气情况加以调节。这种供氧操作在吹炼条件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较为有效,可简化操作,但调节氧压不如调节枪位灵活、效果明显,如果大幅度降低氧压则会延长吹炼时间,因而在吹炼条件多变的情况下,不采用这种供氧操作。

变压变枪供氧操作不但可以使化渣迅速,而且还可以提高吹炼前期和吹炼后期的供氧强度,缩短吹氧时间,但变压与变枪其效果相互影响,操作中不易做到正确地控制。

2.供氧操作及其分析(恒压变枪)

(1)吹炼前期枪位的调节和控制

开吹前操作人员应详细了解以下情况:

a.喷头的结构、氧气压力情况;

b.铁水成分,主要是硅、硫、磷的含量;

c.铁水温度;

d.炉子情况,是新炉还是老炉,是否补炉,相应的装入量是多少,炉内是否有剩余钢水和渣;

e.吹炼的钢种及其对造渣、温度控制的要求;

f.上一班或上一炉操作情况。

对上述情况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前期调节和控制的原则是早化渣、化好渣、以利最大限度的去除硫、磷。吹炼前期的特点是硅、锰迅速氧化、渣中Si02浓度大,熔池温度不高,此时要求将加入炉内的石灰尽快地化好,以便形成碱度≦1.5~1.7的活跃炉渣,以减轻酸性渣对炉衬的侵蚀,并增加吹炼前期的脱硫与脱磷率。为此,除应适当地加入萤石或氧化

铁皮助熔外,还应采用较高的枪位,如果枪位过低,不仅因渣中(FeO)低会在石灰表面形成高熔点而且致密的2Ca02Si02,阻碍石灰的溶解,还会由于炉渣未能很好地覆盖熔池表面而产生飞溅,当然,前期枪位也不宜过高,以免发生严重喷溅。

加入的石灰化完后,如果不继续加入石灰就应当适当降枪,以便降低∑(FeO),以免在硅锰氧化结束和熔池温度升高后强烈脱碳时发生严重喷溅,前期枪位可参照以下各因素进行考虑

a.铁水成分如果铁水含硅量高(≥1.0%)时,往往配加的石灰和冷却剂的数量较大,前期为了迅速化渣,枪位可先调节得稍低一点,待温度逐渐上升后再逐渐调节枪位高一点,锰高时由于MnO有助熔作用,则应适当降低枪位。反之,如果铁水含硅很低(<0.3%),则枪位可适当采用低枪位操作。

b.铁水温度在铁水温度低时,可先加入少量头批渣料,采用低枪点火延续吹一个短时间,然后加入剩余的头批料,待熔池温度上升后,提枪放在正常吹炼位置上吹炼,如果铁水温度高则可适当采用高枪位操作。

c.装入量装入量过大,熔池液面较高,如果不相应提高枪位,渣子不易化好而且喷溅严重,还可能造成粘枪或烧枪事故。装入量过小,熔池液面较低,熔池搅拌不好,化渣困难,对去除硫,磷十分不利,可采用高低枪位交替操作。在生产中应严格控制好装入数量。

d.渣料情况铁水中硫磷含量高,或吹炼低硫钢,或石灰质量差,加入量大时,由于渣量大使熔池液面显著上升,且化渣较困难,化渣时枪位应相应提高些。相反,铁水中的硫、磷含量很低,加入的渣料少,以及在采用活性石灰或合成渣料等情况下,化渣时枪位可适当降低一些。

e.炉龄开新炉时,开吹后应先压枪提温,然后提枪化渣,以免使渣中∑(FeO)过多而导致强烈脱碳时发生喷溅。新炉阶段枪位可适当低一些,老炉阶段枪位可采用高低枪位交替保证熔池有良好的搅动促进化渣。

f.溶地深度溶池越深,相应渣层越厚,吹炼过程中熔池面上涨严重,故应在不致引起喷溅的前提下。适当地采用高枪位,以免化渣困难。凡是影响熔池深度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时,都应相应地改变枪位。通常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炉龄的增长,熔池变浅,枪位应该相应降低。在发现炉底有烧损或喷头粘钢严重时,应适当提高枪位。

g.喷头结构在一定的供氧量下,增加喷孔数目,使射流分散,穿透深度减小,冲击面积相应增大,因而枪位应相应降低。

(2)吹炼过程的枪位控制

吹炼过程枪位控制的基本原则是:继续化好渣、化透渣、快速脱碳、不喷溅、熔池均匀升温。吹炼中期的特点是强烈脱碳,在这个阶段中,不仅吹入的氧气全部用于碳的氧化,而且渣中的氧化铁也大量被消耗。渣中∑(FeO)的降低将使炉渣的熔点上升,流动性下降,还会使炉渣出现“返干”现象,影响硫,磷的去除甚至于发生回磷现象,飞溅也严重,为了防止中期炉渣返干,应该适当提枪,使渣中∑(FeO)保持在10~15%的范围内。

(3)吹炼后期的枪位控制

吹炼后期脱碳反应已经减弱.产生喷溅的可能性不大。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凋整好炉渣的氧化性和流动性,继续去除硫、磷、使熔池钢液成分和温度均匀,稳定火焰,便于准确地控制终点。吹炼硅钢等含碳很低的钢种时,还应注意加强熔池搅拌以加速后期脱碳,均匀熔池的温度和成分以及降低终渣的∑(FeO)含量。为此在过程化渣不太好,或者中期炉渣返干较严重时,后期应首先适当提枪化渣,而在接近终点时,再适当降枪,以加强熔池搅拌,使熔池的温度和成分均匀化,降低镇静钢和低碳钢的终点∑(FeO),提高金属和合金收得率并减轻对炉衬的侵蚀。吹炼沸腾钢时,则应按要求控制终渣的(FeO)含量,当温度高时,可采用缩短最后的降枪时间,即降枪晚一点的办法。反之,当温度低时,可适当延长终点降枪操作时间。

终上所述,氧气顶吹转炉吹炼过程中的供氧操作是吹炼工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吹炼过程中能够调节的供氧参数是枪位与工作氧压,在目前国内生产实践中普遍采用分阶段恒压变枪操作,因此,氧气顶吹转炉炼钢供氧操作的关键是掌握枪位的调节与控制。

第四节造渣制度

造渣是转炉炼钢的一项重要操作。由于转炉冶炼时间短,必须快速成渣,才能满足冶炼进程和强化冶炼的要求。控制成渣过程的目的是:快速成渣,使炉渣具有一定的碱度,以便尽快将金属中硫、磷等杂质去除到所炼钢种规格要求的范围以内。并尽可能避免喷溅,减少金属损失和提高炉村寿命。

造渣制度就是要确定造渣方法,渣料的加入数量和时间,以及如何快速成渣。

一、成渣过程及造渣途径

1.转炉炼钢对炉渣要求

转炉冶炼各期,都要求炉渣具有一定的碱度、合适的氧化性和流动性、适度泡沫化。在吹炼初期,要保持炉渣具有较高的氧气性,以促进石灰熔化,迅速提高炉渣碱度,尽量提高前期去磷去硫率和避免酸性渣侵蚀炉村;吹炼中期,炉渣氧化性不得过低(通常含Fe0不低于8%~9%),以避免炉渣返干;吹炼末期,要保证去除P,S所需的炉渣高碱度,同时要控制好终渣氧化性。对冶炼含碳量≥0.10%的镇静钢,终渣(FeO)通常应控制不大于l5%~20%,在保证去P的前提下,渣中(FeO)尽可能控制在低限;冶炼沸腾钢,终渣(FeO)通常应不大于l2%,需避免终渣氧化性过弱或过强。

炉渣粘度和泡沫化程度亦应满足冶炼过程需要。前期要防止炉渣过稀,中期渣粘度要适宜,末期渣要化透作粘。炉渣泡沫化不足,将显著降低金属脱磷率;炉渣过泡,容易导致剧烈溢渣和喷溅,增加吹损,降低炉子寿命。

2.转炉成渣过程

吹炼初期,液态炉渣主要来自铁水中Si,Mn,Fe的氧化产物。加入炉内的大量石灰块,由于温度低表面形成冷凝外壳,造成熔化滞止期,对于块度为40mm左右的石灰,渣壳熔化约需数十秒(<50s)。由于Fe的氧化和温度升高,促进了石灰的熔化,使碱度很低的炉渣碱度逐渐提高。开吹时渣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Si,Mn,Fe的氧化产物,而随后则主要来源于石灰的熔化。

吹炼中期,由于炉温升高,石灰进一步熔化,同时因为脱碳速度加快而导致渣中(FeO)逐渐降低,使石灰熔化速度有所减缓。随着脱碳反应进行,炉渣泡沫化程度迅速提高。由于脱碳反应大量消耗渣中(FeO),以及有时得不到超过渣系液相线的正常过热温度,使化渣条件恶化,引起炉渣异相化,并可能出现返干。

吹炼末期,脱碳速度下降,渣中(Fe())量再次增高,石灰继续熔化并加快了熔化速度。同时,熔池中乳化和泡沫现象趋于减弱和消失。

初期渣的主要矿物为钙镁橄榄石m[(Fe2Mn2Mg2Ca)Si04]和玻璃体(Si02)。钙镁橄榄石是锰橄榄石(2Mn02Si02)、铁橄榄石(2Fe02Si02)和硅酸二钙(2Ca02Si02)的混合晶体,当(MnO)高时,钙镁橄榄石以2Fe02Si02和2Mn02Si02为主,通常玻璃体不超过7%—8%,渣中含自由氧化物(RO)相很少。

随着炉渣碱度的提高,由于Ca0与Si02的亲合力比其他氧化物大,Ca0逐渐取代钙镁橄榄石中的其他氧化物,在石灰表面生成高熔点的坚硬致密的2Ca02Si02壳层,阻碍了新鲜炉渣向石灰块内部的渗入,导致石灰熔解速度下降。石灰与钙镁橄榄石和玻璃体Si02作用时,生成Ca02Si02,3Ca022Si02,2Ca02Si02和3Ca02Si02等产物、其中最可能和最稳定的乃是熔点为21030C的2Ca02SiO2。

在吹炼末期,RO相急剧增加,生成的3Ca02Si02也能分解为2Ca02Si02和Ca0,并有2Ca02Fe203生成。

3.石灰熔化

石灰熔化是复杂的多相反应,其过程可分为:

第一步,液相炉渣经过石灰块外部扩散边界层向反应区扩散,并沿气孔向石灰块内部迁移;

第二步,炉渣与石灰在反应区进行化学反应并形成新相,反应不仅在石灰块外表面上进行,而且在内部气孔表面上进行:

第三步,反应产物离开反应区向炉渣熔体中转移。

从炉渣下层取出未熔石灰块,观察其断面并分析从外到内各层的化学成分可知,炉渣由表及里向石灰块内部渗透,表面有反应产物形成。

显然,加速石灰熔化的关键是克服石灰熔化的限制环节。首先应极力避免形成高熔点坚硬致密的2Ca02Si02壳层,当其产生后,应该设法迅速破坏掉这一阻碍石灰熔化的壳层,以保证炉渣组分能够迅速不断地向石灰表面和内部渗入。转炉条件下石灰熔化速度Vcao的近似方程式为:

式中 k——系数;

T——温度,K;

Vc——脱碳速度;

G——石灰重量。

可见,影响石灰熔化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参与熔化反应的组分的浓度,与流体力学有关的传质、熔池温度、反应面积、用活化能表示的能量因素的石灰质量等等。

4.转炉快速造渣

在转炉吹炼过程中,由于熔池温度和金属成分不断变化、以及加入石灰等多种造渣材料,因而炉渣成分和性质也不断变化。为了尽快得到具有一定性能的炉渣,需要选择合理的造渣途径。

转炉快速造渣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1)采用具有高反应能力的活性石灰:(2)在有条件时,采用粉状石灰增加石灰颗粒的比表面积;(3)采用锰矿、白云石做助熔剂;(4)采用自熔合成渣;(5)改善和加强熔池搅拌;(6)适当提高熔池温度和保持炉渣的过热度;(7)合理控制炉渣氧化性和碳氧化速度;(8)采用兑铁水前预加石灰和留渣操作工艺等。

二、造渣方法

根据铁水成分和冶炼钢种的要求,氧气顶吹转炉常用的造渣方法有三种,即单渣法、双渣法和双渣留渣法。

1.几种造渣方法及特点

(1)单渣操作

单渣操作就是在冶炼过程中只造一次渣,中途不倒渣,不扒渣,直到终点出钢。

当铁水含硅、磷、硫较低(P<0.20%,S<0.055%,Si<1.0%)时,或钢种对磷、硫要求不高时,或者吹炼低碳钢时,都可以采用单渣操作。

在实际生产中为了促进早化渣,渣料是分批加入的(可分二、三批加入)。单渣操作工艺比较简单,冶炼时间短,劳动条件好。单渣操作的脱磷效率在90%左右。脱硫效率在30-40%左右。

(2)双渣操作

双渣操作是在吹炼中途倒出或扒出部分(约l/2或2/3)的炉渣,然后加造渣材料造新渣的方法。根据铁水成分和所炼钢种的要求,也可以多次倒炉倒渣造新渣。

在铁水含硅较高,或含磷大于0.5%,或含硫并不高而吹炼优质钢,或吹炼中,高碳钢种时,都可以采用双渣操作。采用双渣操作,中途倒渣的好处是:

a.由于去除磷、硫的数量大,或因铁水si高,加入的渣料多,因此形成的渣量大。倒渣可以消除过大渣量引起的喷溅。

b.吹炼前期炉渣碱度低,磷、硅极大量的氧化进入渣中,倒渣能达到较高的去磷效果。同时初期酸性渣倒出后,可以减轻对炉衬的侵蚀,并且减少石灰的消耗量。

采用双渣操作,可以在转炉内保持最小的渣量,同时又能达到最高的去除磷硫效率。

倒渣的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不好。应该选择在渣中含磷量最高,含铁量最低的时刻倒渣较好。能达到脱磷效率最高,铁的损失最小的良好效果。

(3)双渣留渣操作

留渣操作就是将上炉终点渣的一部分或全部留在炉内,然后在吹炼第一期结束时倒出来,重新造渣。这种采用双渣法的终渣,一般有高的碱度和比较高的∑(FeO)含量,它对铁水具有一定的去磷和去硫能力,且本身还含有大量的物理热,将这种炉渣部分地甚至全部留在炉内可以显著加速下一炉初期渣的成渣过程,提高吹炼前期去磷和去硫率节省石灰用量和

提高炉子的热效率。在留渣法中,必须特别注意防止兑铁水时产生严重喷溅。如上一炉终点碳过低,一般不宜留渣。

根据以上的分析比较可知,单渣操作是比较简单稳定的,有利于炼钢过程的自动控制。但对于含硅、硫、磷高的铁水,最好是预先处理。使其进入转炉前符合炼钢要求。这样生产才能稳定,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过程自动控制。

2.渣料加入量

石灰加入量石灰加入量主要根据铁水中硅、磷含量和炉渣碱度确定。在铁水含磷量较低(P<0.30%),采用单渣操作和用废钢做冷却剂时,石灰加入量X可如下计算:X={2.14[%Si]2R21000}/(%CaO)有效,kg/t金属料

式中:

(%CaO)有效——石灰中的有效Ca0含量=(%CaO)石灰—R2(%Si02)石灰;

2.14——MSi02/MSi,即Si02与Si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R=(%CaO)/(%Si02)——碱度。

当铁水中含磷较高并假定金属料中含磷量的90%氧化进入炉渣,则石灰量X可按下式计算:

X={(2.14[%Si]+1.31[%P])2R21000}/%(CaO)有效,kg/t金属料

式中:

R=(%CaO)/{(%Si02)+0.634(%P205)};

1.31=(0.63430.90)3142/62;

142/62为P205质量与P2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第五节温度制度

温度制度指转炉吹炼过程温度和终点温度的控制制度。它对转炉的化学反应方向、反应程度、各元素间的相对反应速度及熔池的传质传热都有重大影响。温度制度的目标是希望吹炼过程均衡升温,终点时钢水温度和化学成分同时命中钢种要求的范围。

一、出钢温度的确定

确定出钢温度的出发点是保证正常浇注出铸坯或钢锭,出钢温度t出可按下式确定:T出=T液十△t l十△t2

式中:

T液——所浇钢种的液相线温度;

△t l——浇注过程中钢水的温降;

△t2——从出钢、钢水精炼到开浇时钢水的温降。

1. T液决定于钢液成分。钢种不同或者同一钢种成分有差异时,其液相线温度也不同。在计算T液时,通常是将钢中每一种元素的影响值相加。下式是推荐的计算T液的公式之一。

T液=15380C—[88%C+8%Si+5%Mn+30%P+25%S+5%Cu+4%Ni+2%Mo+2%V+1.5%cr]

2.它是钢水浇注过程中的温降,即钢水开浇时必须保持的过热温度。合适的开浇温度主要由生产条件和浇注质量所决定。模注钢水过热度一般为50--1000C;对于连铸,过热度通常为5—300C.内部质量要求严格的钢以过热度偏低为好,表面质量要求严格的钢以过热度偏高为好。

3.其值随生产条件不同而异,通常由实测或经验确定。它与出钢时间、钢流状态、盛钢桶大小、桶衬温度、加入铁合金状况、镇静时间等有关,一般为30~800C。对于连铸,由于增加了中间包热损失,中间包水口小,浇注时间长,因此钢水温度要比模铸高20~500C,对于有精炼工序的车间,还必须考虑精炼过程中钢水温度的升降。

需要指出,为了提高炉龄和钢质量及其他技术经济指标;应使出钢温度尽可能降低。

二、冷却剂及其加入量确定

通常,转炉获得的热量除用于各项必要支出外,尚有大量富裕热量,雷加入一定数量的冷却剂。要准确控制熔池温度,用废钢作冷却剂效果最好,但为了促进化渣,也可以搭配一部分铁矿石或氧化铁皮。目前。主要采用的有定废钢调矿石或定矿石调废钢等冷却方式。

冷却剂的冷却效果,是冷却剂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所消耗的物理热和冷却剂发生化学反应消耗的化学热之和。

若把普通低碳钢的冷却效果当做l,则常用冷却剂的冷却效果对比见表10—4。

G废钢=Q余/q废钢, kg

如果用矿石作冷却剂,由于矿石中含Si02,为了保证炉渣达到预定的碱度,需要补加石灰。

三、吹炼过程的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的办法主要是适时加入需要数量的冷却剂,以控制好过程温度,并为直接命中终点温度提供保证。冷却剂的加入时间因条件不同而异。由于废钢在吹炼时加入不方便,通常是在开吹前加入。利用矿石或铁皮做冷却剂时,由于它们同时又是化渣剂,加入时间往往与造渣同时考虑,多采用分批加入方式。

影响冷却剂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①铁水条件(成分、温度);②铁水比;③钢种(终点成分和温度要求);④供氧条件;⑤空炉时间;⑥喷溅;⑦石灰用量;⑧炉龄;⑨造渣方法。

第六节终点控制和出钢

一、终点控制

终点控制是转炉吹炼末期的重要操作。由于脱磷、脱硫比脱碳操作复杂,因此总是尽可能提前让磷、硫去除到终点要求的范围。这样。终点控制便简化为脱碳和钢水温度控制,所以把停止吹氧又俗称“拉碳”。从广义上讲。终点控制应包括所有影响钢质量的终点操作和工艺因素控制。

二、终点碳控制的方法

转炉的终点控制可以达到准确控制吹炼过程和终点的目的,具有较高的终点命中率。终点控制通常采用“拉碳”和“增碳”两种操作方法。

拉碳法是在熔池金属液含碳量达到出钢要求时停止吹氧,即吹炼终点时,不但熔池的硫、磷和温度符合出钢要求,而且熔池中的碳加上铁合金带入的碳也能符合所炼钢种的规格,不需要再专门向金属液中追加增碳剂增碳。

增碳法是在吹炼平均含碳量≥0.08%的钢种时,都采取吹到0.05~0.06%时停吹,然后按照所炼钢种的规格,在钢包内加增碳剂进行增碳。

拉碳法具有终点钢水氧含量和终渣(FeO)较低、终点钢水含锰量较高、氧气消耗量较少等优点;增碳法省去补吹时间,生产率高,终渣(FeO)较高,去磷率高,热量收入较多,有利于增加废钢用量。

三、终点碳和温度的判断

1.终点碳的判断

终点含碳量的判断目前有以下主要方法:炉口火焰和火花观察法、样模大样判断法、高拉补吹法、结晶定碳法、耗氧量参考判断法,并有副枪结合过程计算机动态控制等。

(1)炉口火焰和火花观察法

火焰和火花观察法是现场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它是从炉口火焰和火花的变化,判断炉内钢水含碳量,决定吹炼终点,然后在停吹后取样观察钢水样的火花和钢样外观,进一步判断钢中含碳量,采用这种方法判断含碳为0.40—0.20%的钢水比较有效。

依据火焰及火花的变化确定钢中碳含量并且在实际生产中去判断是按以下规律进行的。

转炉从炉口喷出的火焰是由可燃性气体燃烧形成的。在转炉吹炼过程中,由于碳氧化生成大量的C0气体,高温的C0气体,从炉口排出时,与周围的空气相遇,立即氧化燃烧,形成了火焰。在一定温度下,火焰的长度和亮度决定于火焰中C0和CO2的数量,而火焰中C0和C0的数量又间接地反映了钢液中碳氧化的数量,炉口火焰的颜色、亮度、形状、长度等,是熔池温度和单位时间内C0排出量的标志,而C0排出量又直接与熔池脱碳速度有关。当碳在熔池开始剧烈氧化时,火焰伸长,逐渐发亮,随着碳的氧化,火焰也越来越浓厚发亮,显得有力,但这时对熔池含碳量进行判断是不太容易的,当碳继续氧化,降低到一定范围(0.2%)内由于炉内碳氧反应速度明显变慢,产生的C0气体显著减少,造成火焰明显收缩,火焰发淡,若再继续吹炼,火焰萎缩变短,摇晃无力,表明熔池内碳已很低了。若其它条件具备,即可提枪倒炉出钢,这是吹炼低碳钢种时拉碳的主要方法之一。

影响观察火焰的判断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a.温度

熔池温度高时,碳氧化反应速度快,火焰明亮有劲,看起来碳好象还高,实际上已经不高了,这时应比火焰正常时早拉一点碳,肉眼判定的碳含量一般地实际碳含量高0.010~0.020%。

熔池温度低时,碳氧化反应速度慢,火焰发软、颜色淡青,火焰收缩较早,看上去碳好象不太高,实际上碳较高,因此应比火焰正常时稍晚一点拉碳,肉眼判定的碳含量比实际碳含量低0.01~O.02%。

b.炉渣

吹炼过程中,如果渣子不化,则火焰发冲,这时应早拉碳,如果渣子过稀、过泡则火焰发软并且摇晃,应晚拉碳。

c.炉役期

炉役前期炉膛小,氧气流股对熔池的搅拌力强,炉内化学度应速度快,炉口较小。因此火焰较冲,要防止碳拉得偏低,应早点拉碳。

炉役后期炉瞠大,氧气流股对溶池的搅拌力弱,火焰显得较软弱,火焰收缩早,应注意晚点拉碳。

d.枪位、氧压

枪位高或氧压不足时,熔池搅拌力弱,火焰发软,应晚拉碳。

枪位低或氧压大时,溶池搅拌力强,碳的氧化反应速度快,火焰有力,应早拉碳。

c.氧枪

枪孔变形后,冲击力小,搅拌力弱,火焰软,应晚拉碳。

喷嘴蚀损后,多孔作用降低,火焰冲,应早拉碳。

(2)样模大样判断法

从炉内取出钢水样,不用铝脱氧,倒入样模,对于不同含碳量的钢水,样模内的外观和凝固过程其现象是不同的。采用这种方法判断含碳为<0.20%的钢水比较有效。

≤0.04,表面凸起,光滑发亮。

0.04~0.06,表面凸起,微见细小颗粒,表面发亮。

0.06~0.08,颗粒较明显,表面开始粗糙。

0.08~0.10.颗粒多而较致密,表面粗糙。

0.10~0.12,表面凹凸不明显,颗粒较粗。

0.12~0.14,表面微下凹,点粗而多,但不成瘤。

0.14~0.15,表面凹入,光滑发黑。

0.15~0.16,表面凸起,点少。

0.16~0.17,表面凹凸各半,凹入处有点。

0.17~0.18,表面凸起点多,均匀有规律。

由于锰高影响着碳,所以在看钢样时,锰和碳要同时看,钢水余锰高,钢水发粘,结膜时间短。钢水在样模内凝固后,要注意区分碳疙瘩与锰疙瘩、表面四周凸起的扁而发兰色的斑点、疙瘩愈多,则表示余锰量越多。

判断终点碳的钢样,要做到取钢样要取深取满、取稳,并且要渣层覆盖,倒样速度要合适,观察时要注意排除一些假象。

(3)高拉碳补吹法

所谓高拉碳补吹法,也是根据观察炉口火焰和碳火花情况,并考虑到炉役期,结合供氧时间和耗氧量,按所炼钢种规格要求稍高一些进行拉碳快速分析后,再按这一含碳量范围内的降碳速度补吹一段时间,这种方法即称为高拉碳补吹法。

(4)结晶定碳

采用高拉碳补吹法吹炼中、高碳钢时,一般在停吹后,总是要在得到碳的分析结果后才能出钢。因此化验分析速度成为一个限制环节。采用高拉补吹法时,终点可用结晶定碳判断。速度快而准确,其工作原理简述如下:

当液体的纯金属缓慢地冷却到一定温度时,会结晶成固体,而且从开始结晶到结晶完了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就是结晶温度,结晶过程保持恒温,纯金属的冷却曲线如图10—11所示。

图10—11 纯金属结晶过程的冷却曲线

可见钢水在连续冷凝过程中,当达到由液相变为固相的结晶温度时,在温度时间记录曲线上就必然会出现明显的拐点。拐点即表示结晶的温度,不同含碳量的钢水所表示的结晶温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利用结晶温度的不同可测定出钢水的含碳量。操作时,可将钢液倒入样模内,此模子下面装有一个“定碳头”,其中装有快速热电偶,偶丝经补偿导丝连接至电子电位差计,自动记录下钢水结晶过程的冷却曲线,根据曲线上出现的拐点的电势值折换成温度值,即可按予先制定的表格换算成一定的含碳量。

(5)耗氧量和供氧时间

生产实践中,可参考耗氧量和供氧时间拉碳。耗氧量主要决定于吹炼过程铁水中诸元素的氧化量,氧利用系数和铁水重量。此外。还与供氧制度、渣料、冷却剂、提温剂等类型和数量有关。由此可见。吹炼过程中,若仅碳氧化量改变,其它条件不变,则碳氧化量越多,耗氧量随之增加,供氧时间随之延长,可以根据上几炉生产条件相同炉次的供氧时间和耗氧量,作为本炉拉碳的参考。

2.终点温度的判断

终点温度常用的判断方法有:火焰判断、取样判断、喷枪冷却水进出水温差判断和热电偶测定,并有副枪测量结合过程计算机动态预测。

(1)火焰判断

在吹炼过程中炉口火焰是熔池温度状况的标志。

熔池温度高时,炉口喷出的火焰白亮而浓厚有力,并由于铁的蒸发较大,火焰四周带有红焰或白烟。

熔池温度低时,炉口喷出的火焰透明淡薄红烟少,火焰整个形状不圆,带刺,边上有火花反应,颜色发暗,呈青灰色,喷出的渣子发红,常伴有未熔化的石灰粒。

(2)取样判断

取样判断一般分为两种,即脱氧前的取样与脱氧后的取样。

a.脱氧前的取样主要观察钢水表面以判断钢水温度。

当钢水温度高时,用木板拨开样勺之上覆盖的渣层时很顺利,即渣子和钢水很容易分并。样勺内的钢水白亮、活跃,倒入样模后开始均匀的沸腾,结膜时间比较长;当钢水温度低时,样勺内渣层与钢水不容易拨开,钢水颜色发暗,钢水混浊发粘,倒入样模后沸腾微弱,结膜时间短。

另外,还可以用秒表计算钢水在样勺中结膜时间来判断钢水的温度。钢水结膜时间长,则表示温度高。反之则表示温度低。

b.脱氧后的取样这部分钢样大多是从钢包中取出的。当钢水温度高,脱氧好时,样勺内钢水白亮平静,边缘上有少量的白膜游动,倒入样模内很快地结成一层白膜,但局部几处表面钢水还在游动不凝结,凝结后表面中心稍向下凹。

当钢水温度高,脱氧不好时,钢水白亮发青色,在样勺内表现微微跳动,钢水倒入样模内表面不结膜,而由样模边缘向中心逐渐凝结,未凝固部分似乎还在游动。最后中心冒起一块。

当钢水温度低,脱氧好时,钢水未倒入样模内表面就有白膜出现,稍有凝固现象,倒出钢水时很粘,在样模内马上凝固。

当钢水温度低,脱氧不好时,钢水在样勺内呈青色,表面不结膜,倒入样模后一部分很快凝固,另一部分有钢水游动,最后冒出来一块。

(3)利用喷枪冷却水进出水温差判断

喷枪冷却水进出水温差也能反映熔池温度状况,所以在转炉吹炼过程中,则可根据喷枪冷却水进出水温差判断炉内温度高低。

(4)热电偶测定

目前我国各钢厂普遍采用的是一种铂—铂铑浸入式热电偶测温、终点倒炉时直接插入熔池钢液中,并由电子电位差计上得到温度的读数,此法迅速可靠。

(5)炉况判断炉温

摇炉倒渣取样时,可以观察炉祝判断炉温炉膛白亮有泡沫渣涌出时表明温度高,如果炉口没有泡沫渣涌出,渣子发死,炉膛不白亮,则表明温度低。

在出钢过程中,还可以用肉眼观察出钢时的钢流,来判断温度的高低,如果钢流白亮刺眼,钢流边缘有火舌则说明温度高。如果钢流发散,钢流有红烟,靠出钢口附近处火星多,钢流呈桔黄色,不刺眼,表明钢水温度低。

四、副枪

所谓副枪是相对于氧枪(主枪)而言的,它是设置在氧枪旁边的另一支水冷枪。副枪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固定式的适于大型转炉和新建的炼钢厂采用,另一种为旋转式,这种因枪占用空间小,特别是高度方向,故便于安装在旧的转炉上,它有利于旧厂的改造。副枪由枪体和插接杆两部分组成。枪体与喷枪的枪身类似,由三层无缝钢管套装而成,中心管为导线和压缩空气通道,第二、三层则为冷却水进退水管路。副枪插接杆上装插接杆与内管导线连接,通过联接不同功能的接头,可以实现各种测量功能,即钢水液面测量,钢水温度测量,钢水含碳量测量、钢水含氧量测量以及取钢样。副枪基本上集上述各项测量技术的大成,根据不同工艺阶段的需要,进行不同的测量参数组合。在转炉炼钢过程中根据工艺要求可以组成下列几种探头:

1.钢水液面和铁水温度探头(T型)

这种探头主要用于转炉兑入铁水以后的测量,因为在开始送氧吹炼之前,需要知道铁水在炉内的液面高度,以便决定氧枪开吹位置。同时铁水温度是推断吹炼过程与终点温度的重要因素,此时不需定碳、定氧、也不需取样。

2.测温、定碳探头(TS型)

在吹炼过程中,为了及时掌握脱碳速度和钢水温度,需测温和定碳。

3.测温、定碳、取样探头(TSC型)

这种探头主要用于终点前2~3min时的测量,以便掌握钢水温度和碳含量,为转炉动态控制提供主要参数。

4.测温、定氧、取样探头(TS0型)

该探头的功能主要是用于终点温度、终点氧(碳)的测量,该探头提供的钢样可用于全分析。

副枪的作用就是在不倒炉的情况下,快速准确、间断地检测吹炼过程中熔池内钢水的温度、碳含量、液面高度、氧含量等,是用于转炉吹炼计算机动态控制必不可少的设备。通过副枪可以有效地提高吹炼终点命中率,从而提高钢的质量、产量,提高炉龄以及降低钢铁料消耗,劳动条件可以大为改善。

五、出钢

转炉出钢时间一般为3~8min,应采用红包出钢和挡渣出钢法。自1970年日本发明挡渣球法挡渣出钢后,先后又出现了多种档渣出钢方式。图10—12为挡渣棒法、吹气法、带抑制涡流作用的挡渣装置和带避渣罩防止涡流卷渣的挡渣法的示意图。

图10—12 挡渣出钢装置示意图

(a)挡渣棒法 (b)一避渣罩法 (c)一吹气法 (d)一挡渣器法

第七节脱氧和合金化

一、脱氧

向钢中加入一种或几种与氧亲合力比铁与氧亲合力大的元素,夺取钢中多余氧的操作称为脱氧。

炼钢是氧化精炼过程,冶炼终点钢中氧含量较高(0.02%~0.08%),为了保证钢的质量和顺利浇注,冶炼终点钢必须脱氧。通常,镇静钢允许氧含量≤0.002%~0.007%,沸腾钢约为0.01%~0.045%,半镇静钢约为0.005%~0.02%。脱氧的目的是把氧含量脱除到钢

钢板基础知识大全

钢板基础知识大全 现在汽车车身主要的原材料是钢板,无论是承载式车身,非承载式车身。按照钢板的生产工艺分主要可分为热轧钢板和冷轧钢板两大类。 一、钢板的种类 冷轧钢板生产工艺(宝钢):矿石-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连铸(板坯)-热连轧-酸洗-冷连轧-连续退火(-热镀锌)-卷取/其他(电镀锌/纵剪成带/横剪成板/) 热轧钢板生产工艺(宝钢):矿石-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连铸(板坯)-除鳞-精轧-冷却-卷取-热轧卷(-冷轧)-矫直/纵剪/横剪 二、表征钢板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强度: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是极为重要的强度指标,是金属材料选用的重要依据。强度的大小用应力来表示,即用单位面积所能承受的载荷(外力)来表示,常用单位为MPa。 屈服强度:金属试样在拉力试验过程中,载荷不再增加,而试样仍继续发生变形的现象,称为“屈服”。产生屈服现象时的应力,即开始产生塑性变形时的应力,称为屈服点,用符号σs表示,单位为MPa。一般的,材料达到屈服强度,就开始伴随着永久的塑性变形,因此其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抗拉强度:金属试样在拉力试验时,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用符号σb表示,单位为MPa。 伸长率:金属在拉力试验时,试样拉断后,其标距部分所增加的长度与原始标距长度的百分比,称为伸长率。用符号δ表示。伸长率反映了材料塑性的大小,伸长率越大,材料的塑性越大。 应变强化指数n:钢材在拉伸中实际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其物理意义是,n值高,表示材料在成形加工过程中变形容易传播到低变形区,而使应变分布较为均匀,减少局部变形集中现象,因此n值对拉延胀形非常重要。 塑性应变比r值:r值表示钢板拉伸时,宽度方向与厚度方向应变比之比值。r值越大,表示钢板越不易在厚度方向变形(越不容易开裂),深冲性越好。 表一典型的冷轧钢板性能表EL 1.0-1.6 三、钢板表面质量

炼钢工艺的发展历程

炼钢工艺的发展历程 2008年12月8日摘自冶金自动化网 炼钢方法(1) 最早出现的炼钢方法是1740年出现的坩埚法,它是将生铁和废铁装入由石墨和粘土制成的坩埚内,用火焰加热熔化炉料,之后将熔化的炉料浇成钢锭。此法几乎无杂质元素的氧化反应。 炼钢方法(2) 1856年英国人亨利·贝塞麦发明了酸性空气底吹转炉炼钢法,也称为贝塞麦法,第一次解决了用铁水直接冶炼钢水的难题,从而使炼钢的质量得到提高,但此法要求铁水的硅含量大于0.8%,而且不能脱硫。目前已淘汰。 炼钢方法(3) 1865年德国人马丁利用蓄热室原理发明了以铁水、废钢为原料的酸性平炉炼钢法,即马丁炉法。1880年出现了第一座碱性平炉。由于其成本低、炉容大,钢水质量优于转炉,同时原料的适应性强,平炉炼钢法一时成为主要的炼钢法。 炼钢方法(4) 1878年英国人托马斯发明了碱性炉衬的底吹转炉炼钢法,即托马斯法。他是在吹炼过程中加石灰造碱性渣,从而解决了高磷铁水的脱磷问题。当时,对西欧的一些国家特别适用,因为西欧的矿石普遍磷含量高。但托马斯法的缺点是炉子寿命底,钢水中氮的含量高。 炼钢方法(5) 1899年出现了完全依靠废钢为原料的电弧炉炼钢法(EAF),解决了充分利用废钢炼钢的问题,此炼钢法自问世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是当前主要的炼钢法之一,由电炉冶炼的钢目前占世界总的钢的产量的30-40%。 炼钢方法(6)

瑞典人罗伯特·杜勒首先进行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试验,并获得了成功。1952年奥地利的林茨城(Linz)和多纳维兹城(Donawitz)先后建成了30吨的氧气顶吹转炉车间并投入生产,所以此法也称为LD法。美国称为BOF法(Basic Oxygen Furnace)或BOP法, 如图1所示。 图1 BOF法 炼钢方法(7) 1965年加拿大液化气公司研制成双层管氧气喷嘴,1967年西德马克西米利安钢铁公司引进此技术并成功开发了底吹氧转炉炼钢法,即OBM法(Oxygen Bottom Maxhuette) 。1971年美国钢铁公司引进OBM法,1972年建设了3座200吨底吹转炉,命名为Q-BOP (Quiet BOP) ,如图2所示。 图2 Q-BOP法 炼钢方法(8) 在顶吹氧气转炉炼钢发展的同时,1978-1979年成功开发了转炉顶底复合吹炼工艺,即从转炉上方供给氧气(顶吹氧),从转炉底部供给惰性气体或氧气,它不仅提高钢的质量,而且降低了炼钢消耗和吨钢成本,更适合供给连铸优质钢水,如图3所示。 图3 转炉顶底复合吹炼法 炼钢方法(9) 我国首先在1972-1973年在沈阳第一炼钢厂成功开发了全氧侧吹转炉炼钢工艺。并在唐钢等企业推广应用,如图4所示。

表面处理技术简介

手机常用工艺简介 作者:杨波发表人:中国手机研发网添加日期:2007-9-19手机常用工艺简介 一、金属装饰件的类型及工艺 随着消费者审美标准的提高,以及手机工艺的快速发展,为了丰富手机外观颜色搭配和提升质感 的表达效果,越来越多的各种类型的手机装饰件被应用于手机上。大致分为电铸件、铝装饰件、不锈 钢装饰件、粉末冶金件、水晶标牌、钻石及人造宝石等几类。 电铸件: (一)特点 金属感强,档次高,耐磨性好。能进行超精密加工、容易加工出形状复杂的零件;零件和模具一体。(二)工艺 刻模具(材料铜,钢,镍),也称为原始模具。模具与零件反型。采用立体雕刻机或者精密 CNC 加工。将原始模具放置到电解槽中镀镍,厚度由电解时间和电流大小决定,得到的模具和零件一样。 将电镀出的零件剥离,作为模具再镀 10~12 小时,得到的模型与零件反型,此为一级模一级模再电镀一次,称为二级模,进行微处理后,得到的模具和零件一样。二级模处理成为三级模,与零件反型。 三级模处理成为四级模,与零件一样,样件是 2~5 件。在四级模的基础上复制成凸模,再复制成凹模,循环复制,把所有的凹模连板焊接成为模具。电铸出的产品用切割机切割成产品。一张模具的使用寿 命不超过 10 次就需要报废。(在前面几级模具中,每一套都要进行微处理,处理成光面和麻面两种效果;光面用砂纸或抛光机抛光,麻面则可采用喷砂、腐蚀、电火花等工艺。) (三)表面处理及效果 镭射效果:镭射雕刻的图案一般是凹进去,其七彩效果是靠表面的细碎面进行光的反射达到的。 雕刻深度不超过 3mm,拔模在 10 度以上。夏新手机上的龙和蝴蝶是镭射雕刻,图案一般凹进去,镭 射的面很细微,容易磨损,一般做凹进去的效果,凸出来容易磨损掉。镭射加工,类似防伪标记, 但防伪标记达不到这种装饰件效果。 颜色效果:银色,为本色;黄色,镀金;黑珍珠色,镀黑珍珠镍。电铸件只能镀出三种颜色:银 色、金色、黑色。其它色只能通过后期喷涂达到 (四)设计要点 浮雕或隆起部分边缘处应留有拔模斜度,最小为10°,随产品高度增加,拔模斜度也相应增大。 字体的拔模斜度应在15°以上。铭牌的理想高度在3mm 以下,浮雕或凸起部分在0. 4~0.7mm 间。字 体的高度或深度不超过0.3mm。若采用镭射效果则高度或深度不超过0.2mm,最佳高度或深度为 0.1mm。板材的平均厚度为0.2±0.05,若产品超过此高度则应做成中空结构,并允许产品高度有 0.05mm 的误差;由于板材厚度是均匀结构,产品表面的凸起或凹陷部分背面也有相应变化。产品的 外型轮廓使用冲床加工,为防止冲偏伤到产品或产品冲切变形,其外缘切边宽度平均为0.07mm,尽 量保证冲切部分在同一平面或尽量小的弧度上,避免用力集中而造成产品变形。冲切是只能在垂直产 品的方向作业。铭牌表面效果,可采用磨砂面、拉丝面、光面、镭射面相结合的方式。光面多用于图 案或者产品的边缘,产品表面应该避免大面积的光面,否则易造成划伤;磨砂面和拉丝面多用于铭牌 底面,粗细可进行调整;在实际的生产中,磨砂面的产品要比拉丝面的产品不良率低,但是开发周期 长一些。镭射面多用于字体和图案,也可用于产品底面。若产品表面需要喷漆处理,应该提供金属漆 的色样。由于工艺的限制,应允许最终成品的颜色与色样有轻微的差异若铭牌装配时为嵌入的结构, 请提供机壳的正确尺寸及实样。若铭牌的尺寸过大过高,应在机壳上相应的部位加上支撑结构。 铝装饰件 (一)特点 效果及颜色多样化 (二)工艺 铝板拉丝

转炉炼钢知识问答

转炉炼钢知识问答 1 转炉炼钢的原材料 1-1 转炉炼钢用原材料有哪些,为什么要用精料? 炼钢用原材料分为主原料、辅原料和各种铁合金。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用主原料为铁水和废钢(生铁块)。炼钢用辅原料通常指造渣剂(石灰、萤石、白云石、合成造渣剂)、冷却剂(铁矿石、氧化铁皮、烧结矿、球团矿)、增碳剂以及氧气、氮气、氩气等。炼钢常用铁合金有锰铁、硅铁、硅锰合金、硅钙合金、金属铝等。 原材料是炼钢的物质基础,原材料质量的好坏对炼钢工艺和钢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国内外大量生产实践证明,采用精料以及原料标准化,是实现冶炼过程自动化、改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根据所炼钢种、操作工艺及装备水平合理地选用和搭配原材料可达到低费用投入,高质量产出的目的。 转炉入炉原料结构是炼钢工艺制度的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钢铁料结构,即铁水和废钢及废钢种类的合理配比;二是造渣料结构,即石灰、白云石、萤石、铁矿石等的配比制度;三是充分发挥各种炼钢原料的功能使用效果,即钢铁料和造渣料的科学利用。炉料结构的优化调整,代表了炼钢生产经营方向,是最大程度稳定工序质量,降低各种物料消耗,增加生产能力的基本保证。1-2 转炉炼钢对铁水成分和温度有什么要求? 铁水是炼钢的主要原材料,一般占装入量的70%~100%。铁水的化学热与物理热是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主要热源。因此,对入炉铁水化学成分和温度必须有一定的要求。 A铁水的化学成分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要求铁水中各元素的含量适当并稳定,这样才能保证转炉冶炼操作稳定并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1)硅(Si)。硅是转炉炼钢过程中发热元素之一。硅含量高,会增加转炉热源,能提高废钢比。有关资料表明,铁水中WSi每增加0.1%,废钢比可提高约1.3%。铁水硅含量高,渣量增加,有利于去除磷、硫。但是硅含量过高将会使渣料和消耗增加,易引起喷溅,金属的收得率降低。Si含量高使渣中SiO2含量过高,也

第一章 06.2.7高炉炼铁概述##定

第一章高炉炼铁概述 一、高炉炼铁生产工艺流程与特点 自高炉炼铁技术发明以来,就淘汰了原始古老的炼铁方法(例如地坑法),炼铁生产获得巨大发展,炼铁技术不断进步。至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炼铁厂一直沿用高炉冶炼工艺,虽然现代技术研究了直接炼铁、熔融还原等冶炼新工艺,但还不能取代它。 (一)高炉炼铁生产工艺流程 高炉冶炼生铁的本质就是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并熔化成铁水流出炉外。还原铁矿石需要的还原剂和热量由燃料燃烧产生。炼铁的主要燃料是焦炭,为了节省焦炭而使用了喷吹煤粉、天然气等辅助燃料。为了使高炉生产获得较好的生产效果,现代高炉几乎全部采用了人造富矿(烧结矿、球团矿)作为含铁原料,因炉料的特性不同,有的高炉在冶炼时还需加入适量的熔剂(石灰石、白云石等)。现代高炉炼铁生产工艺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1高炉炼铁生产工艺流程 1-贮矿槽;2-焦仓;3-料车;4-斜桥;5-高炉本体;6-铁水罐;7-渣罐;8-放散阀;9-切断阀;10-除尘器;11-洗涤塔;12-文氏管;13-脱水器;14-净煤气总管;15-热风炉(三座);16-炉基基墩;17-炉基基座;18-烟囱; 19-蒸汽透平;20-鼓风机;21-煤粉收集罐;22-储煤罐;23-喷吹罐;24-储油罐;25-过滤器;26-加油泵 高炉生产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系统: 1.高炉本体 高炉本体是炼铁生产的核心部分,它是一个近似于竖直的圆筒形的设备,如图1-2所示。它包括高炉的基础、炉壳(钢板焊接而成)、炉衬(耐火砖砌筑而成)、炉型(内型)、冷却设备、立柱和炉体框架等组成。高炉的内部空间叫炉型,从上到下分为五段:即炉喉、炉身、炉腰、炉腹、炉缸。整个冶炼过程是在高炉内完成的。 图1-2高炉内型图 2.上料设备系统 它包括储矿场、储矿槽、槽下漏斗、曹下筛分、称量和运料设备,皮带运输或料车斜桥向炉顶供料设备。其任务是将高炉所需原燃料,按比例通过上料设备运送到炉顶的受料漏斗中。 3.装料设备系统 装料设备系统一般分为钟式、钟阀式、无钟式三类,我国多数高炉采用钟式装料设备系统,技术先进的高炉多采用无钟式装料设备系统。钟式装料设备系统包括受料漏斗、料钟、料斗等组成。它的任务是将上料系统运来的炉料,均匀地装入炉内,并使其在炉内合理分布,同时又起密封炉顶回收煤气的作用。 4.送风设备系统

《冶金工程概论》课程大纲

东北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冶金工程概论 开课单位:材料与冶金学院 制订时间:2004年3月 修订时间:2013年3月

《冶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内容结构 基于《冶金工程概论》课程性质,依照东北大学冶金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冶金工程概论》课程

内容,共6章、24学时(其中2学时“职业发展规划”内容,此处未列入),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章走进冶金行业(4学时),介绍冶金行业的特点及培养冶金人才知识结构,介绍钢铁生产的现状、最新前沿研究及热点问题,介绍冶金史、历史重要人物及事件。本章的主要内容结构为: 1.1 冶金专业的选择与设置 1.1.1我们为什么选择冶金专业 1.1.2 为何设置冶金专业 1.1.3 合格的冶金工程师是什么样 1.2 怎样走进冶金领域 1.2.1 我们怎样走进冶金领域 1.2.2 在冶金领域我们应该做什么 1.3 学习冶金的任务及目的 1.4 冶金史 1.4.1 冶金工艺的发展历史:过去、现在、将来 1.4.2 我国古代和当代钢铁冶金的地位 第二章钢铁冶金概述(5学时),介绍钢铁冶炼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新一代钢铁冶金流程。本章的主要内容结构为: 2.1 钢铁冶金流程概述 2.1.1 高炉炼铁-转炉炼钢流程 2.1.2 废钢电炉炼钢流程 2.1.3 非高炉-电炉炼钢流程 2.2 高炉炼铁 2.2.1 高炉炼铁基本任务 2.2.2 高炉炼铁系统 2.2.3 高炉内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 2.3 铁水预处理 2.3.1 铁水预处理基本任务 2.3.2 铁水预处理设备及处理剂 2.4 转炉炼钢 2.4.1 转炉炼钢基本任务 2.4.2 转炉内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 2.5 电炉炼钢

冶金概论题库

冶金概论题库 一、填空题 1、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的方法可归结为三种: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冶金,其中电冶金按电能形式分为电热冶金和电化学冶金。冶金分类: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 2、炼钢原材料(高炉炼铁原料)主要由铁矿石、溶剂和燃料组成。 3、铁矿石入炉前处理步骤包括破碎和筛分、焙烧、混匀、选矿。选矿包括重选、磁选和浮选。 4、非高炉炼铁按工艺特征、产品类型及用途分为直接还原法和熔融还原法。 5、高炉炼铁常用铁矿石有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和菱铁矿。 6、高炉炼铁主要产品是生铁,副产品是炉渣、高炉煤气及其带出的炉尘。 7、高炉炼铁其主体设备除了高炉本体以外,还包括炉后供料和炉顶装料系统、送风系统、煤气除尘系统、渣铁处理系统和喷吹系统等。 8、转炉炼钢原材料按性质分类,可分为金属料、非金属料和气体。金属料包括铁水、废钢、铁合金、直接还原铁及碳化铁,非金属料包括石灰、白云石、萤石、合成造渣剂,气体包括氧气、氮气和氩气等。按用途分类,可分为金属料、造渣剂、化渣剂、氧化剂、冷却剂和增碳剂等。 9、火法炼铜主要工艺步骤包括四个主要步骤,即造镏熔炼、铜镏吹炼、火法精练和电解精练。 10、从矿石中提取氧化铝的方法分为酸法和碱法两大类,酸法未能在工业中应用,碱法分为拜耳法、碱石灰烧结法和拜耳-烧结联合法,其中以拜耳法为主。 11、冶金工业废气治理方法分为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燃烧法和催化转化法。 12、冶金工业固体废物对人类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和污染大气。 二、简答题 1、高炉炉渣有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形成的? ①渣铁之间进行合金元素的还原及脱硫反应,起着控制生铁成分的作用。比如,高碱度渣能促进脱硫反应,有利于锰的还原,从而提高生铁质量;SiO%含量高的炉渣促进Si的还原,从而控制生铁含Si量等。②炉渣的形成造成了高炉内的软熔带及滴落带,对炉内煤气流分布及炉料的下降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炉渣的性质和数量对高炉操作直接产生作用。③炉渣附着在炉墙上形成渣皮,起保护炉衬的作用。但是另一种情况下又可能侵蚀炉衬,起破坏性作用。因此,炉渣成分和性质直接影响高炉寿命。 形成原因:炼铁所用的铁矿石中金属铁的品位一般都不会太高,含有其它矿物,在炼铁的时候由于密度差异这些杂质会上浮,再通过渣铁分离,分离出的渣即为炉渣。

转炉炼钢设备

1 概述 1.1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特点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又称 LD 炼钢法,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完全取代了平炉炼钢,其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与其它炼钢方法相比,它具有一系列的优越性,较为更突出的几点如下: 1.生产效率高 一座容量为80 吨的氧气顶吹转炉连续生产24 小时,钢产量可达到日产3000 — 4000 吨,而一座 100 吨的平炉一昼夜只能炼钢 300 — 400 吨钢,平均小时产量相差甚远,而且从冶炼周期上看,转炉比平炉、电炉的冶炼周期要短得多。 2.投资少,成本低 建氧气顶吹转炉所需的基本建设的单位投资,比同规模的平炉节约30% 左右,另外投产后的经营管理费用,转炉比平炉要节省,而且随着转炉煤气回收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利用转炉余热锅炉产生蒸气及转炉煤气发电,使转炉逐步走向“负能”炼钢。 3.原料适应性强 氧气顶吹转炉对原料情况的要求,与空气转炉相比并不那么严格,可以和平炉、电弧炉一样熔炼各种成分的铁水。 4.冶炼的钢质量好,品种多 氧气顶吹转炉所冶炼的钢种不但包括全部平炉钢,而且还包括相当大的一部分电弧炉钢,其质量与平炉钢基本相同甚至更优,氧气顶吹转炉钢的深冲性能和延展性好,适宜轧制板、管、丝、带等钢材。 1 / 35

5.适于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 由于冶炼时间短,生产效率高,再加转炉容量不断扩大,为准确控制冶炼过程,保证获得合格钢水成分和出钢温度,必须进行自动控制和检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另外,在这种要求下,也只有实现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才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1.2 转炉炼钢机械设备系统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是将高压纯氧[压力为0.5~1.5MPa ,纯度99.5% 以上,(我厂为99.99% )],借助氧枪从转炉顶部插入炉内向熔池吹氧,将铁水吹炼成钢。氧气顶吹转炉的主要设备有: 1.转炉本体系统: 包括转炉炉体及其支承系统——托圈、耳轴、耳轴轴承和支承座,以及倾动装置,其中倾动装置由电动机、一次减速机,二次减速机、扭矩缓冲平衡装置等组成。 2.氧枪及其升降、氧气装置及配套装置。 氧枪包括枪体、氧气软管及冷却水进出软管。 根据操作工艺要求氧枪必须随时升降,因此需要升降装置,为保证转炉连续生产,必须设有备用枪,即通过换枪装置,随时将备用枪移至工作位置,同时要求备用枪的氧气,进出水管路连接好。 3.散装料系统: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使用的原料有: (1)金属料——铁水、废铁、生铁块; (2)脱氧剂——锰铁、硅铁、硅锰、铝等; (3)造渣剂——石灰、萤石、白云石等;

转炉炼钢工艺流程

转炉炼钢工艺流程 转炉炼钢工艺流程 这种炼钢法使用的氧化剂是氧气。把空气鼓入熔融的生铁里,使杂质硅、锰等氧化。在氧化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含1%的硅可使生铁的温度升高 200摄氏度),可使炉内达到足够高的温度。因此转炉炼钢不需要另外使用燃料。 电炉.转炉系统炼钢生产工艺流程简图 转炉炼钢是在转炉里进行。转炉的外形就像个梨,内壁有耐火砖,炉侧有许多小孔(风口),压缩空气从这些小孔里吹炉内,又叫做侧吹转炉。开始时,转炉处于水平,向内注入1300摄氏度的液态生铁,并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然后鼓入空气并转动转炉使它直立起来。这时液态生铁表面剧烈的反应,使铁、硅、锰氧化(FeO,SiO2 , Mn0,)生成炉渣,利用熔化的钢铁和炉渣的对流作用,使反应遍及整个炉内。几分钟后,当钢液中只剩下少量的硅

与锰时,碳开始氧化,生成一氧化碳(放热)使钢液剧烈沸腾。炉口由于溢出的一氧化炭的燃烧而出现巨大的火焰。最后,磷也发生氧化并进一步生成磷酸亚铁。磷酸亚铁再跟生石灰反应生成稳定的磷酸钙和硫化钙,一起成为炉渣。 当磷与硫逐渐减少,火焰退落,炉口出现四氧化三铁的褐色蒸汽时,表明钢已炼成。这时应立即停止鼓风,并把转炉转到水平位置,把钢水倾至钢水包里,再加脱氧剂进行脱氧。整个过程只需15分钟左右。如果空气是从炉低吹入,那就是低吹转炉。 随着制氧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普遍使用氧气顶吹转炉(也有侧吹转炉)。这种转炉吹如的是高压工业纯氧,反应更为剧烈,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钢的质 转炉一炉钢的基本冶炼过程。顶吹转炉冶炼一炉钢的操作过程主要由以下六步组成: (1)上炉出钢、倒渣,检查炉衬和倾动设备等并进行必要的修补和修理; (2)倾炉,加废钢、兑铁水,摇正炉体(至垂直位置); (3)降枪开吹,同时加入第一批渣料(起初炉内噪声较大,从炉口冒出赤色烟雾,随后喷出暗红的火焰;3?5min后硅锰氧接近结束,碳氧反应逐渐激烈,炉口的火焰变大,亮度随之提高;同时渣料熔化,噪声减弱); (4)3?5min后加入第二批渣料继续吹炼(随吹炼进行钢中碳逐渐降低,约12min后火焰微弱,停吹);

《转炉炼钢生产》课程标准

《转炉炼钢生产》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0520108 适用专业:冶金技术 学时:104 学分:7 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 第一部分前言 1.课程性质与地位 转炉炼钢生产处于钢铁生产制造链(炼铁—炼钢—轧钢)的中心环节,因此《转炉炼钢生产》是冶金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学习领域。学生在学完公共学习领域,《冶金基础化学》、《冶金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学习领域的基础上,并通过认识实习后学习本课程,与后续《炼钢设计原理》学习领域有密切联系,为学生进行工学结合实习、顶岗实习及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本学习领域主要培养学生转炉炼钢生产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艺操作,常见生产事故及处理方法,及转炉炼钢生产的主要工艺设备和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2.课程的设计思路 参照《冶金行业职业技能标准》,与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讨,以培养学生转炉炼钢的岗位能力为目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按所需的岗位技能设实训项目,配备专业知识,将“教、学、做”三个要素固化到课程内容中,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转炉炼钢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常见的生产事故、问题及处理方法,以适应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1)针对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步骤如下: ①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与兼职教师、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讨,确定学生在转炉炼钢生产区域的就业岗位为四个岗位(炼钢工、吹氧工、摇炉工和副摇炉工)中的炼钢工和吹氧工; ②分析转炉炼钢工和吹氧工的岗位能力要求; ③因转炉炼钢属高危行业、高成本产品,确定以完成一炉钢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训练; ④分析一炉钢冶炼中的操作步骤、所需完成的任务,把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操作技能设为实训项目,并配置相关的专业知识、经验案例和设备知识。 (2)遵循学习规律、针对真实任务,整合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将专业知识按对岗位技能的支撑关系归纳分类,分为转炉炼钢的基础知识、直接支撑岗位技能的技术知识。并按学生的学习规律,依据真实任务的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内容。 ①将转炉炼钢的基础知识设为基础知识模块; ②按一炉钢冶炼操作步骤为序,将实训项目和技术知识相融,设计为“教、学、做”一体的内

炼钢工艺流程图

炼钢工艺流程 1炼钢厂简介 炼钢厂主要将铁水冶炼成钢水,再经连铸机浇铸成合格铸坯。现有5座转炉,5台连铸机,年设计生产能力为500万吨,现年生产钢坯400万吨。其中炼钢一分厂年生产能力达到240万吨;炼钢二厂年生产能力为160万吨。 2炼钢的基本任务 钢是以Fe为基体并由C、Si、Mn、P、S等元素以及微量非金属夹杂物共同组成的合金。 炼钢的基本任务包括:脱碳、脱磷、脱硫、脱氧去除有害气体和夹杂,提高温度,调整成分,炼钢过程通过供氧造渣,加合金,搅拌升温等手段完成炼钢基本任务,“四脱两去两调整”。 3氧气转炉吹炼过程 氧气顶吹转炉的吹氧时间仅仅是十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要完成造渣,脱碳、脱磷、脱硫、去气,去除非金属夹杂物及升温等基本任务。 由于使用的铁水成分和所炼钢种的不同,吹炼工艺也有所区别。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吹炼过程,根据一炉钢吹炼过程中金属成分,炉渣成分,熔池温度的变化规律,吹炼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1)吹炼前期。(2)吹炼中期。(3)终点控制。 炼好钢必须抓住各阶段的关键,精心操作,才能达到优质、高产、低耗、长寿的目标。 装入制度 装入制度是保证转炉具有一定的金属熔池深度,确定合理的装入数量,合适的铁水废钢比例。

3.1.1装入量的确定 装入量是指转炉冶炼中每炉次装入的金属料总重量,它主要包括铁水和废钢量。目前国内外装入制度大体上有三种方式: (1)定深装入;(2)分阶段定量装入;(3)定量装入 3.2.2装入次序 目前永钢的操作顺序为,钢水倒完后进行溅渣护炉溅渣完后装入废钢,然后兑入铁水。 为了维护炉衬,减少废钢对炉衬的冲击,装料次序也可以先兑铁水,后装废钢。若采用炉渣预热废钢,则先加废钢,再倒渣,然后兑铁水。如果采用炉内留渣操作,则先加部分石灰,再装废钢,最后兑铁水。 供氧制度 制订供氧制度时应考虑喷头结构,供氧压力,供氧强度和氧枪高度控制等因素。 3.2.1氧枪喷头 转炉供氧的射流特征是通过氧枪喷头来实现的,因此,喷头结构的合理选择是转炉供氧的关键。氧枪有单孔,多孔和双流道等多种结构。永钢使用的是4孔拉瓦尔喷头形式喷枪。 3.2.2氧气压力控制 氧气压力控制受炉内介质和流股马赫数的影响。经测定,炉内介质压力一般为—,流股马赫数在—之间。因此目前在转炉上使用的工作压力为—,视各种扎容量而定。一般说来,转炉容量大,使用压力越高。 3.2.3氧气流量和供氧强度 (1)氧气流量:

表面处理工艺

表面处理工艺 1.1 金属镀覆 1.1.1 金属镀覆工艺范围 为达到一定的防护性、装饰性、功能性要求,通常会对不同材料进行多种表面处理镀层设计,在工业上获得金属镀层较多应用的金属镀覆表面处理工艺如表7-1所示: 表7-1 金属镀覆工艺汇总 获得这些功能的最常用和最廉价的方式是传统电镀法。 1.1.2电镀基础介绍 1.1. 2.1 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 电极电位是表示某种离子或原子获得电子而还原的趋势。如将某一金属放入它的溶液中(规定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为lM),在25℃时,金属电极与标准氢电极(电极电位指定为零)之间的电位差,叫做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自左向右活性由强变弱,标准电极电位由负变正。电极电位越负,金属越活泼,自然界没有金属态存在,如钠、钾、铝;电极电位越正,金属

越稳定,自然界有金属态存在,如铜、银、金。

表7-2 部分材料标准电极电位E°(25℃) 在一定的介质中,镀层金属的电极电位比基体金属的电极电位负时,此镀层为阳极性镀层(如钢上镀锌)。此类镀层完整性破坏后,仍可依靠电化学作用保护基体。 1.1. 2.3 阴极性镀层 在一定的介质中,镀层金属的电极电位比基体金属的电极电位正时,此镀层为阴极性镀层(如钢上镀铜)。阴极性镀层只能依靠自身的致密膜层保护基体金属,当镀层完整性较差或破坏之后,将加速基体金属的腐蚀。 1.1.3金属镀覆设计注意事项 1.1.3.1 环境条件分类 良好条件:不暴露在大气中,相对湿度不大于70%,密封条件下,不受腐蚀介质作用。 一般条件:非露天,一般大气条件,相对湿度不大于95%。 恶劣条件:户外、露天,受各种腐蚀介质作用,相对湿度会大于95%。 特殊条件:高温、低温、耐磨、特殊介质环境。 1.1.3.2 接触偶 两种材料的电位差大小决定了接触偶的大小(见表7-3)。电位差越大,腐蚀越快。一般条件下,标准电极电位差不超过0.5伏时,可以安全使用。

冶金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1.金属是如何分类的?黑色金属宝库哪些? 答: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两类。黑色金属包括:铁、铬、锰。 2.简述各种冶金方法及其特点? 答:(1)火法冶金。它是指在高温下矿石经熔炼与精炼反应及熔化作业,使其中的金属和杂质分开,获得较纯金属的过程。整个过程可分为原料准备、冶炼和精炼三个工序。过程所需能源主要靠燃料供给,也有依靠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热来提供的。 (2)湿法冶金。它是在常温或低于100℃下,用溶剂处理矿石或精矿,使所要提取的金属溶解于溶液中,而其他杂质不溶解,然后再从溶液中将金属提取和分离出来的过程。由于绝大部分溶剂为水溶液,故也称水法冶金。该方法包括浸出、分离、富集和提取等工序。 3.钢铁冶炼的任务是什么? 答:在炼铁炉内把铁矿石炼成生铁,再以生铁为原料,用不同方法炼成合格的钢,再铸成钢锭或连铸坯。 4.提取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 答:提取冶金学:是研究如何从矿石中提取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的生产过程,由于该过程伴有化学反应,故又称化学冶金。 物理冶金学:是通过成形加工制备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或合金材料,研究其组成、结构的内在联系,以及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为有效地使用和发展特定性能的金属材料服务。它 包括金属学、粉末冶金、金属铸造、金属压力加工等。 (3)电冶金:它是利用电能提取和精炼金属的方法。按电能形式可分为两类: 1) 电热冶金:利用电能转变成热能,在高温下提炼金属,本质上与火法冶金相同。 2)电化学冶金:用化学反应使金属从含金属的盐类的水溶剂或熔体中析出,前者成为溶液电解,如铜的电解冶炼,可归入湿法冶金;后者称为熔盐电解,如电解铝, 可列入火法冶金。 5.钢铁与的区别 答:钢和铁最根本的区别是含碳量不同。生铁中含碳量大于2%,钢中含碳量小于2%。钢的综合性能,特别是机械性能(抗拉强度、韧性、塑形)比生铁好得多,因而用途也比生铁广泛的多。 6.为什么要进行选矿?常用对选矿方法有哪几种? 答:选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矿石品位; 常用的方法有:重力选矿法、磁力选矿法、浮游选矿法。 (1)重力选矿法:简称重选,是利用不同密度或粒度的矿粒在选矿介质中具有不同沉降速度的特 性,将在介质中运动的矿粒混合物进行选别,从而达到使被选矿物与脉石分离 的目的。 (2)磁力选矿法:简称磁选法。磁选法是利用矿物和脉石的磁性差异,在不均匀的磁场中,磁性 矿物被磁选机的磁极吸引,而非磁性物质则被磁极排斥,从而达到选别的目的。 (3)浮游选矿法:简称浮选法。浮选法是利用矿物表面不同亲水性,选择性地讲疏水性强的矿物 质泡沫浮到矿浆表面,而亲水性矿物则留在矿浆中,从而实现有用矿物与脉石 的分离。 7.常用对铁矿粉造块方法有哪几种? 答:烧结法造块和球团法造块。

炼钢工艺流程

【导读】:转炉炼钢是把氧气鼓入熔融的生铁里,使杂质硅、锰等氧化。在氧化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含1%的硅可使生铁的温度升高200摄氏度),可使炉内达到足够高的温度。因此转炉炼钢不需要另外使用燃料。炼钢的基本任务是脱碳、脱磷、脱硫、脱氧,去除有害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提高温度和调整成分。归纳为:“四脱”(碳、氧、磷和硫),“二去”(去气和去夹杂),“二调整”(成分和温度)。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供氧,造渣,升温,加脱氧剂和合金化操作。本专题将详细介绍转炉炼钢生产的工艺流程,主要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控制要求等信息。由于时间的仓促和编辑水平有限,专题中难免出现遗漏或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转炉冶炼目的:将生铁里的碳及其它杂质(如:硅、锰)等氧化,产出比铁的物理、化学性能与力学性能更好的钢。 【相关信息】钢与生铁的区别:首先是碳的含量,理论上一般把碳含量小于2.11%称之钢,它的熔点在1450-1500℃,而生铁的熔点在1100-1200℃。在钢中碳元素和铁元素形成Fe3C固熔体,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其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和冲击韧性降低。钢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性能与力学性能,可进行拉、压、轧、冲、拔等深加工,其用途十分广泛。 转炉冶炼原理简介: 转炉炼钢是在转炉里进行。转炉的外形就像个梨,内壁有耐火砖,炉侧有许多小孔(风口),压缩空气从这些小孔里吹炉内,又叫做侧吹转炉。开始时,转炉处于水平,向内注入1300摄氏度的液态生铁,并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然后鼓入空气并转动转炉使它直立起来。这时液态生铁表面剧烈的反应,使铁、硅、锰氧化 (FeO,SiO2 , MnO,) 生成炉渣,利用熔化的钢铁和炉渣的对流作用,使反应遍及整个炉内。几分钟后,当钢液中只剩下少量的硅与锰时,碳开始氧化,生成一氧化碳(放热)使钢液剧烈沸腾。炉口由于溢出的一氧化炭的燃烧而出现巨大的火焰。最后,磷也发生氧化并进一步生成磷酸亚铁。磷酸亚铁再跟生石灰反应生成稳定的磷酸钙和硫化钙,一起成为炉渣。当磷与硫逐渐减少,火焰退落,炉口出现四氧化三铁的褐色蒸汽时,表明钢已炼成。这时应立即停止鼓风,并把转炉转到水平位置,把钢水倾至钢水包里,再加脱氧剂进行脱氧。整个过程只需15分钟左右。如果氧气是从炉底吹入,那就是底吹转炉;氧气从顶部吹入,就是顶吹转炉。 转炉冶炼工艺流程简介:

转炉炼钢工艺流程介绍

转炉炼钢工艺流程介绍 ---- 冶金自动化系列专题 【导读】:转炉炼钢是把氧气鼓入熔融的生铁里,使杂质硅、锰等氧化。在氧化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含1%的硅可使生铁的温度升高200摄氏度),可使炉内达到足够高的温度。因此转炉炼钢不需要另外使用燃料。炼钢的基本任务是脱碳、脱磷、脱硫、脱氧,去除有害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提高温度和调整成分。归纳为:“四脱”(碳、氧、磷和硫),“二去”(去气和去夹杂),“二调整”(成分和温度)。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供氧,造渣,升温,加脱氧剂和合金化操作。本专题将详细介绍转炉炼钢生产的工艺流程,主要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控制要求等信息。由于时间的仓促和编辑水平有限,专题中难免出现遗漏或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指正。【发表建议】 转炉冶炼目的:将生铁里的碳及其它杂质(如:硅、锰)等氧化,产出比铁的物理、化学性能与力学性能更好的钢。 【相关信息】钢与生铁的区别:首先是碳的含量,理论上一般把碳含量小于2.11%称之钢,它的熔点在1450-1500℃,而生铁的熔点在1100-1200℃。在钢中碳元素和铁元素形成Fe3C固熔体,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其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和冲击韧性降低。钢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性能与力学性能,可进行拉、压、轧、冲、拔等深加工,其用途十分广泛。 [查看全文] 转炉冶炼原理简介: 转炉炼钢是在转炉里进行。转炉的外形就像个梨,内壁有耐火砖,炉侧有许多小孔(风口),压缩空气从这些小孔里吹炉内,又叫做侧吹转炉。开始时,转炉处于水平,向内注入1300摄氏度的液态生铁,并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然后鼓入空气并转动转炉使它直立起来。这时液态生铁表面剧烈的反应,使铁、硅、锰氧化 (FeO,SiO2 , MnO,) 生成炉渣,利用熔化的钢铁和炉渣的对流作用,使反应遍及整个炉内。几分钟后,当钢液中只剩下少量的硅与锰时,碳开始氧化,生成一氧化碳(放热)使钢液剧烈沸腾。炉口由于溢出的一氧化炭的燃烧而出现巨大的火焰。最后,磷也发生氧化并进一步生成磷酸亚铁。磷酸亚铁再跟生石灰反应生成稳定的磷酸钙和硫化钙,一起成为炉渣。当磷与硫逐渐减少,火焰退落,炉口出现四氧化三铁的褐色蒸汽时,表明钢已炼成。这时应立即停止鼓风,并把转炉转到水平位置,把钢水倾至钢水包里,再加脱氧剂进行脱氧。整个过程只需15分钟左右。如果氧气是从炉底吹入,那就是底吹转炉;氧气从顶部吹入,就是顶吹转炉。 [查看全文] 转炉冶炼工艺流程简介:

表面处理工艺大全

表面处理大汇总 表面处理即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具有某种或多种特殊性质的表层。通过表面处理可以提升产品外观、质感、功能等多个方面的性能。 外观:颜色、图案、logo、光泽\线条(3D、2D); 质感:手感、粗糙度、寿命(品质)、流线型等等; 功能:硬化、抗指纹、抗划伤; 一、阳极氧化 阳极氧化:主要是铝的阳极氧化,是利用电化学原理,在铝和铝合金的表面生成一层Al2O3(氧化铝)膜。这层氧化膜具有防护性、装饰性、绝缘性、耐磨性等特殊特性。 工艺流程: 单色、渐变色:抛光/喷砂/拉丝→除油→阳极氧化→中和→染色→封孔→烘干 双色:①抛光/喷砂/拉丝→除油→遮蔽→阳极氧化1→阳极氧化2→封孔→烘干 ②抛光/喷砂/拉丝→除油→阳极氧化1→镭雕→阳极氧化2→封孔→烘干 技术特点: 1、提升强度, 2、实现除白色外任何颜色。 3、实现无镍封孔,满足欧、美等国家对无镍的要求。 技术难点及改善关键点: 阳极氧化的良率水平关系到最终产品的成本,提升氧化良率的重点在于适合的氧化剂用量、适合的温度及电流密度,这需要结构件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求突破。 阳极氧化处理相关厂商 1、比亚迪 2、富士康 3、大禹化工 4、鸿荣恒铝制品

…… 二、电泳(ED-Electrophoresisdeposition) 电泳:用于不锈钢、铝合金等,可使产品呈现各种颜色,并保持金属光泽,同时增强表面性能,具有较好的防腐性能。 工艺流程:前处理→电泳→烘干 技术特点: 优点: 1、颜色丰富; 2、无金属质感,可配合喷砂、抛光、拉丝等; 3、液体环境中加工,可实现复杂结构的表面处理; 4、工艺成熟、可量产。 缺点:掩盖缺陷能力一般,压铸件做电泳对前处理要求较高。 电泳处理相关厂商 1、船南济城科技 2、弘昕五金 …… 三、微弧氧化(MAO) 微弧氧化:在电解质溶液中(一般是弱碱性溶液)施加高电压生成陶瓷化表面膜层的过程,该过程是物理放电与电化学氧化协同作用的结果。 工艺流程:前处理→热水洗→MAO→烘干 技术特点 优点: 1、陶瓷质感,外观暗哑,没有高光产品,手感细腻,防指纹; 2、基材广泛:Al,Ti,Zn,Zr,Mg,Nb,及其合金等; 3、前处理简单,产品耐腐蚀性、耐候性极佳,散热性能佳。 缺点:目前颜色受限制,只有黑色、灰色等较成熟,鲜艳颜色目前难以实现;成本主要受高耗电影响,是表面处理中成本最高的其中之一。 微弧氧化处理相关厂商 1、比亚迪

简述高炉生产基本过程

1、简述高炉生产基本过程? 答:高炉生产是指炉料由上部装入,下部风口吹入热风,焦炭经过燃烧产生高温还原气体,矿石经过加热、还原、熔化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最终冶炼成为生铁及炉渣、煤气等产品。 2、高炉操作制度有哪些? 答:有送风制度、装料制度、热制度、造渣制度、冷却制度等。 3、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哪几项? 答:利用系数、冶炼强度、入炉焦比、生铁合格率、吨铁成本。 4、什么是高炉利用系数? 答:一昼夜的生铁产量与高炉有效容积之比,叫高炉利用系数。 5、什么是高炉冶炼强度? 答:一昼夜燃烧的焦炭量与高炉有效容积之比叫高炉冶炼强度。 6、什么是入炉焦比? 答:生产1吨铁所消耗的焦炭量叫入炉焦比。 7、什么是生铁合格率? 答:合格生铁产量占全部生铁产量的百分率。 8、高炉生产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答:贮矿、焦槽→上料设备、送风风机→热风炉→高炉→除尘系统、渣铁处理系统。 9、炼铁生产的原料有哪些? 答:烧结矿、球团矿、焦炭、矿石、石灰石等。 10、高炉生产分几个主要系统? 答:送风系统、装料系统、冷却系统、煤气清洗系统、渣铁处理系统。 11、送风系统有哪些主要设备? 答:有鼓风机、冷风管道、热风炉、热风管道及热风围管。 12、上料系统有哪些主要设备? 答:(一铁)矿槽(料仓)、称量车、卷扬机、斜桥、料车、炉顶布料设备。 (二铁)贮料槽、称量料斗、上料皮带、中间称斗、上料皮带、左右料罐、不料溜槽。 13、高炉为什么要有冷却设备? 答:现代高炉用耐火砖隔离炉内高温,为了保持耐火砖的强度,延长寿命需要对必要的部位进行冷却,因此高炉有多种冷却设备。 14、高炉炉前有哪些主要设备? 答:液压泥炮、开铁口机、堵渣机、提升卷扬机等。 15、高炉堵渣机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答:机架、机身、水冷装置等。 16、高炉铁水的主要成分? 答:Fe、C、Si、S等。 17、铁水温度在什么水平? 答:一般在1400℃左右。 18、渣有几种主要成分组成? 答:主要化学成分有CaO、MgO、SiO2、Al2O3等。 19、渣液态温度在什么水平? 答:一般在1400-1500℃的水平。 20、什么是高炉炉温? 答:高炉炉温一般指生铁含硅量水平,称为化学热水平,炉温的物理热指温度水平多少度。 21、什么是高炉炉热?

《冶金概论》

《冶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冶金工程教研室 课程负责人:吕俊杰 适用于本科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教学时数:32学时 一、课程概况 《冶金概论》课程是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任选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教学,使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冶金工程中金属冶炼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冶金工业的基本工艺流程,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发挥本专业的技术特长打下冶金行业知识基础。本课程对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冶金原理》、《冶金传输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等。 本课程的后修课程主要有《表面工程设备与设计》、《金材或表面设备与设计课程设计》、《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简要介绍了冶金工业概况,炼铁、炼钢、钢液炉外精炼、钢液浇注、轧钢、常见有色金属冶金及粉末冶金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工艺,以及相应的冶金新工艺技术概况。重点介绍钢铁生产的基本原理、主要工艺及设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全面,实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和掌握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的基本原理及工艺,认识冶金工业通用设备。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绪论 教学内容:冶金的基本概念、冶金方法、主要冶金过程简介、冶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冶金工业发展趋势。 基本要求:了解冶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和冶金工业发展简史,掌握当前全球冶金工业生产概况。 重点:全球冶金工业生产概况。 难点:冶金工业发展简史。 2.高炉炼铁 教学内容:铁矿石和熔剂、高炉用燃料、高炉冶炼产品和技术经济指标、高炉冶炼基本原理、高炉及附属设备的结构和作用、高炉操作、铁水预处理、炼铁技术的发展。 基本要求:了解高炉炼铁原料、理解高炉冶炼基本原理和操作工艺,掌握高炉冶炼产品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重点:高炉炼铁原料和高炉产品。 难点:高炉炼铁基本原理。 3.炼钢 教学内容:炼钢基本原理、炼钢原料生产、氧气转炉炼钢技术、电炉炼钢技术、钢液炉外精炼技术、钢液浇铸技术、炼钢新技术。 基本要求:了解各种炼钢主要过程,理解炼钢基本原理,掌握各种炼钢技术的特点。 重点:炼钢技术的特点。 难点:炼钢基本原理。 4.轧钢 教学内容:轧钢概述、轧钢基本原理、轧钢主要设备、各种钢材的生产、轧钢产品标准和技术经济指标、轧钢新技术。

五大表面处理工艺概述

五大表面处理工艺概述

五大表面处理工艺概述 1 黑色金属制品的浸蚀钢铁制品与大气长期接触或进行热处理时,其表面会覆盖上一层锈蚀物或黑色氧化皮,其化学组成是各种铁的氧化物。在进行各种表面处理时,必须预先除去这些氧化物。其方法有手工除锈、机械除锈和喷砂除锈等,而最通用的方法是采用各种酸类试剂处理来除锈。这种处理的实质是通过酸类对锈蚀物的溶解作用,以及在处理过程中酸类与金属基体反应产生的氢气对锈蚀物的机械剥离作用而从金属表面将锈蚀物清洗干净。用酸类清除表面大量氧化物的过程称为强浸蚀,或称为酸洗,清除表面上肉眼不易觉察的薄氧化膜的过程称为弱浸蚀。有时在浸蚀过程中也通以电流,则称为电化学浸蚀,电化学浸蚀既用于强浸蚀,也用于弱浸蚀,弱浸蚀一般是在强浸蚀后进入电镀槽之前进行的,该工序之后就不允许金属制品在大气中停留太久,特别是金属制品表面不应处于干燥状态。为保证浸蚀过程顺利进行,在浸蚀之前须先行除油,否则酸与金属氧化物不能充分接触,会使化学溶解反应受到抑制。(1)化学强浸蚀。在黑色金属强浸蚀中,常用的酸有硫酸、盐酸,或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混酸”。根据钢铁制品表面氧化物的组成和结构,当金属制品表面只带有疏松的锈蚀物时(其中主要是Fe2O3),可单独用盐酸来浸蚀,因为盐酸对制品的浸蚀速度快,基体溶解少,渗氢程度也小些,当金属制品表面为紧密的氧化皮时,使用硫酸浸蚀比单独用盐酸时的酸耗量要小些,成本也低,这是因为硫酸浸蚀时的机械剥离作用要比盐酸的强,当金属表面的锈和氧化皮含高价铁的氧化物多时,可采用混合酸进行浸蚀,这样既可发挥氢对氧化皮的

撕裂作用,又可加速Fe2O3和Fe3O4的化学溶解,加速洗净表面锈蚀物。影响强化学浸蚀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浓度、浸蚀温度等对于清洗效果的影响。实践证明对应于最大浸蚀速度有一个最适宜的硫酸浓度,此值约为25%(重量)。为了减少铁基体的损失,生产中一般使用的浓度为20%。就盐酸而言,虽然随着浓度增高浸蚀速度一直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当盐酸的浓度在20%以上时,基体的溶解速度比氧化物的溶解速度的增加要快得多,因此生产中很少使用浓盐酸。为了避免盐酸挥发损失,减少氯化氢毒气的析出量,盐酸浓度应控制在15%以下。当使用混酸时,多采用含10%H2SO4和10%HCl的混合液,这个比例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温度对化学浸蚀速度也有较大影响,温度升高,浸蚀速度大幅度增加。为了减少基体金属的损耗,防止酸雾的逸出,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一般都不采用高温浸蚀。当采用硫酸浸蚀时,温度最高不超过60℃。当采用盐酸或混酸浸蚀时,温度一般不超过40℃。在10%20%的上述酸液中进行浸蚀,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浸蚀溶液的效力将逐渐降低。这是由于酸液中酸的浓度减小和溶解了的铁的浓度增高的缘故。当溶液中剩余酸的浓度为3%5%以及铁的含量达90g/L时,浸蚀液应予以更换。为了减轻浸蚀过程中基体金属的溶解,确保金属制品的几何尺寸和减少渗氢现象,在浸蚀液中应加入缓蚀剂。如在硫酸溶液中加入磷二甲苯硫脲和在盐酸溶液中加入乌洛托品,其缓蚀效果都不错。(2)电化学强浸蚀。黑色金属的电化学强浸蚀是借助于直流电进行的。 金属制品可以在阳极上处理,也可以在阴极上处理。清除锈蚀物的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