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没有疯狂的马斯克
如今看马斯克和马云对话时,为什么特别不自然?

如今看马斯克和马云对话时,为什么特别不⾃然?现在特意看了去年马云和马斯克在上海⼈⼯智能⼤会开幕式上的对话视频,只有⼀个感觉,这两个⼈真不该坐在⼀起——除了都是世界知名的超级富豪、商场赢家之外,两个⼈少有共同点。
从当时视频中看,马斯克⾮常不⾃在,表情和动作都很不⾃然。
这并不是说马云就⾃然,马云也很不舒服,能看得出,如果让他⾃⼰选择,他也不愿意和马斯克坐下来聊什么AI的事⼉。
马云和马斯克谈到了⽕星、⼈⼯智能与⼈类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两个⼈话不投机,⼈们都看出来了,但是,有两个问题应该单拎出来谈谈,⼀个是,哪两个地⽅暴露了马云和马斯克的根本不同?另⼀个是,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根本不同?说到⽕星时,马云以明显质疑的⼝吻对马斯克说,实际上我对⽕星没有什么兴趣,我只对地球上的事情感兴趣,我想知道你为什么对⽕星那么好奇?当马斯克说到⼈类所⾯对的急需解决的问题,马云很不以为然地说,我从来不对我解决不了的问题着急,我留给别⼈去解决,如果别⼈也解决不了,那就这样好了。
马云的这两段话道出了他和马斯克的根本不同。
说这话时,马云有情绪,马斯克听着也不舒服。
换句话说,马云觉得马斯克很迂腐,⽽马斯克会感觉,嗯,这个中国超级富豪挺实际。
对于第⼀个问题,马云⼀坐下时就已经表明了⼼迹。
马斯克说,我们是谈AI吧?马云貌似调侃地说,我不喜欢AI这个词,在我看来,AI就是Alibaba Intelligence。
底下的观众哄笑,⽽马斯克却并不觉得幽默。
其实,马云未必是在开玩笑,他说的很⼤程度上是⼼⾥话,⼈⼯智能对马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切都要以阿⾥巴巴为主,阿⾥巴巴能赚钱才是第⼀位的。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马云的疑问,我们在地球上活得好好的,赚了钱,⽽且将来可能赚更多的钱,我们去琢磨⽕星⼲什么?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马云始终说⾃⼰不是⼀个“技术⼈”。
他考了⼏次才考上杭州师范学院。
技术对马云来说从来就是⼯具,如果眼下⽆法转化为商业利润,这样的技术对马云毫⽆吸引⼒。
为什么中国没有埃隆马斯克

为什么中国没有埃隆马斯克为什么中国出现不了埃隆-马斯克?这是个伪命题。
中国不一定出不了埃隆·马斯克。
1.任何过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发展也是如此。
都知道,中国近现代史积贫积弱,导致中国的首要任务首先是发展经济,吃饱肚子。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早期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并且没有急功近利,制定的目标不高(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时间漫长(二十一世纪中叶)。
似乎我们现在即将达到,唾手可得,但是不要沾沾自喜,这只是崛起的征兆,绝不是崛起的高潮,我们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2.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不同时期的任务,也制约和促进人们的思想。
随着BAT和马云、马化腾等人的出现,别说回顾过去,即使倒退十年,谁能想到中国会出现比肩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这样的超级人物?那时我们只能仰望,而不敢想象。
现在中国的土壤一样会生长出各种振奋人心的人才和消息。
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我们具有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天时地利人和。
3.中国也正在放开民间参与各项事业的各种限制,鼓励民间积极参与国家的发展,不是也有民间公司正在研制卫星、火箭以及你不知道的行业。
谁还会说中国出不了埃隆·马斯克?4.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仅稳定发展了几百年(欧洲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中断过),而且大肆掠夺世界资源和大发战争财,积累了大量财富和人才,这才涌现出了埃隆·马斯克等人物。
不值得攀比。
中国的崛起已无人阻止,我们要做好融入社会、发展国家的使命的准备。
为什么中国很难出现马斯克这样的企业家?怎么会难?这个问题让我想起美国前副总统拜登曾经嘲笑中国人不会创新,,,现在呢?美国对中国人的创新动力都害怕了!所以中国出现马斯克这样的人只是时间问题!非要比较的话我觉得马云比马斯克强多了,而且更接地气!另外马斯克包装的痕迹太明显了,我个人对他没有崇拜情节!为什么中国很难出现马斯克这样的企业家?这主要取决于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中国传统教育比较保守都部分家长从小都不敢让孩子去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冒险还有社会发展方面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很多社会条件物资也不能支持个人的发展但是纵观历史中国有很多伟大的人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伟大人物不止是企业家还有个方面的伟大人物。
中国出不了马斯克的五大原因

中国出不了马斯克的五大原因原因一:航天产业的规律特征这是一个长周期、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一枚火箭的成本动辄需要上亿甚至几十亿元,如果要令技术达到适合商业发射的成熟可靠阶段的话,那么则需要少则五年、多则十年的时间。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对创业者还是资本方来说,都是个巨大的考验。
我们看到了马斯克的成功,但不能忽略了马斯克本身是有雄厚的财富积累的,即便如此,SpaceX也是在创业六年、经历过三次发射失败之后才成功发射出第一枚运载火箭的。
事后,马斯克也坦言当时的预算只够发射三次,如果第四次的发射再失败的话,那么公司就要破产了。
而ZG当前的金融资本都是在追求确定性的高回报,因此,它和商业航天的规律完全不一样。
原因二:民营企业缺乏技术和体系的积累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人才,二是缺乏制造体系。
ZG航天的关键技术、核心人才,特别是总设计师级别的领军人物,几乎全部都在体制内的研究院所当中。
运载火箭最核心的力量在航天一院、卫星最核心的力量在航天五院、液体火箭发动机最核心的力量在航天六院、固体火箭发动机最核心的力量在航天四院,当然,还有那些虽然火箭和卫星都有,但规模比一院、五院要小一些的航天八院,除此之外,中科院和小卫星研究所的实力也很强。
ZG民营商业航天的发展策略,无一例外,都是把国企的核心人才往外挖,但挖人才的后果就是——国企一旦开始反击,就会给民营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因为航天领域的一些航天专用特种设备一直都牢牢地掌握在少数的几个国企手中,GJ也是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才把产业链建立起来,并且,由于技术的敏感性和ZZ等多种因素,ZG的企业也很难从国外买到相关的设备。
前年,某国的火箭发动机制造单位就停止了向民营企业提供发动机,民营企业在关键时刻被“卡脖子”,境地非常尴尬。
原因三:竞争激烈国内的国有企业虽然有航天一院的长征十一号、有捷龙系列、有航天八院的长征六号、航天科工的快舟系列等型号的火箭,但其都是以GJ任务为主的,能够提供商业发射的时间窗口是非常紧的,光是排队,通常就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而且价格也是贵得不得了。
中国没有马斯克

中国没有马斯克文/二掌柜男人有钱就变坏,这话不一定,但容易被崇拜却是真的。
马斯克成为地球首富,也是全球最耀眼的科技明星,他被说成是创新领袖、硅谷钢铁侠、人类之光。
中国商业精英并不少,但中国没有马斯克。
作为地球上最有钱的人,马斯克完全可以过上舒坦日子。
比如卖掉公司去做风险投资,或者躺在豪宅喝茅台。
但马斯克和钱八字不合,富裕日子总能让他过的压力山大。
早在十几年前,马斯克就是富豪了,他通过PayPal 等项目赚取上亿美元。
后来创办了特斯拉、SpaceX 等公司。
这些公司有个特点,那就是烧钱。
特斯拉一分钟烧8000美元,SpaceX的火箭造价,一个就超过6200万美元。
这导致一种结果,马斯克好几次差点破产,身体也快被掏空。
马斯克是个工作狂,他几乎每天要工作15个小时,甚至每周工作7天。
成为首富后,马斯克说了一句话,“好了,回去工作吧”。
地球首富,过上了“996”的生活,马斯克图什么?马斯克一直有个梦想,带领人类去火星。
他现在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上火星。
比如前往火星不能坐公交去,马斯克搞出了SpaceX 火箭。
火星上没有石油,交通工具是电动汽车特斯拉。
火星上要用太阳能发电,于是马斯克搞了太阳能公司SolarCity。
就在马斯克一步一步实现火星梦的时候,国内的商业巨头们正忙着抢社区小贩的饭碗。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很多人觉得,国内的商业巨头们不思进取。
几年前,雷军到硅谷拜访马斯克,回来就感慨,我们干的事好像别人都能干,但马斯克干的事,我们想都不敢想。
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太阳能公司,马斯克都有前瞻的布局和创新。
而国内的巨头们,所作所为是在类比和模仿。
比如社区团购、打车补贴、外卖补贴,方法和套路都有章可循,疯狂烧钱,占领市场后再提价薅羊毛。
当然,没有任何事是绝对完美的,马斯克也遭受很大质疑。
有人说他不是真的有梦想,而是骗子、大忽悠。
地球现在好好的,就是炸穿了也比火星宜居,移民火星,还不如搞地球的沙漠绿化。
马斯克的火星梦,其实是在割投资人的韭菜。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曼德拉式的人物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曼德拉式的人物?许锡良南非的曼德拉其一生充满传奇。
出身豪门贵族,放着南非最大的酋长尊位不要,却宁愿为反抗种族歧视而坐监狱27年,把一生中最好的青春时光都消耗在牢房里,受尽虐待、侮辱与折磨,但是,在当选总统之后,仍然宽恕那些严厉监管、虐待过他的那些看守。
声称如果自己仍然抱怨、仇恨,那么说明自己仍然没有能够走出监狱,仍然被牢狱所困。
他在自己身体仍然很健康的情况下,而且其声望达到极高的情况下,却又激流勇退,主动放弃总统竞选。
说自己一生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完成了其使命。
剩下的就是回到老家,在儿童时玩耍过的山坡上散步,安度晚年。
其传奇的一生,其伟大的人格精神力量,其大智大勇,确实令人敬佩。
纵观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竟然没有一个类似的人物。
这确实是令人感觉悲凉。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确实是值得好好探讨一下的。
出不了曼德拉不完全是个人的过错,而是一种文化与制度的宿命。
曼德拉之所以成为曼德拉,不仅仅是个人的人格魅力,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他身上的文化与制度因素。
并不完全是靠个人的行为所能够达到的。
有时个人的行为,还要取决于社会环境、制度安排及价值观念等等因素。
中国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制度安排及价值观念,自然,相应的人物也就难以出现。
这可能是最为根本的。
南非的白人种族歧视统治,虽然是很丑陋的,很野蛮的,但是,南非的白人毕竟来自欧洲,他们普遍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这一点对曼德拉的成长是很关键的。
曼德拉虽然是本土的黑人,是最大酋长之长子,但是,显然,他从小也是接受这种文化教育。
正因为这样,他才意识到白人种族歧视是野蛮的,完全违背了基督教所说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因此,他坚信,反对种族歧视,是一种人类的正义行为。
因为有这个信念,因此,他不怕坐牢,不怕遭受侮辱与虐待,甚至也不怕丢掉性命。
他对自己遭受长达27年牢狱之灾,特别是对虐待过他的那些看守的宽恕、释怀,后面也是有基督教精神在支撑着的。
因为耶稣说:“爱你们的敌人并为那些迫害你们的人祷告……天父的光既照好人也照坏人;天父的雨既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马斯克开源对我国的影响

马斯克开源对我国的影响马斯克最近开源的事情可真是让人津津乐道,大家伙儿都在讨论这对咱们国家意味着什么。
哎,你想啊,马斯克这家伙,简直就是个“科技魔法师”,每天都在用各种奇思妙想把未来送到我们眼前。
他开源的这些项目,简直就像是把一扇扇窗户打开,让我们看到全新的世界。
想想看,马斯克要开源他的特斯拉软件,这对我们国内的电动车产业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好事”!这样一来,咱们本土的企业可以学习他的技术,避免走弯路。
能借鉴的技术多了,咱们的创新能力也会飞速提升。
这还不止呢,马斯克的开源还意味着更多的合作机会。
毕竟,大家都是“同舟共济”的嘛,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
很多小企业和初创公司,原本在技术上有些瓶颈,结果一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开源项目,简直就像找到“金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你知道吗?开源的好处可不光是省钱,更多的是能让大家在技术上相互切磋,形成良性竞争。
大家一较高下,整个行业就会变得更加蓬勃发展。
马斯克的开源也给我们的科研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就拿人工智能来说吧,马斯克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国内的研究人员可以借助他的开源资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再加上马斯克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大家都开始重视伦理和安全问题了。
这样一来,整个行业都在朝着一个更加负责任的方向发展。
这可是个“好兆头”,对咱们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也有很大帮助。
不过,话说回来,开源的事情也不是没有挑战。
大家知道吗,开源项目的安全性可真是个“山高路远”的问题。
很多时候,开源虽然能带来便利,但如果没有合适的管理,可能会造成技术被滥用。
这就需要咱们的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制定一些规章制度,确保开源技术能够被合理利用。
毕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咱们得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再说了,开源还会影响我们的教育。
马斯克的开源项目,能够给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这对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能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学习最前沿的知识,真是让人心潮澎湃!想想未来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个个都是“科技小达人”,这不仅能提升他们的竞争力,还能为咱们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马斯克有中国血统吗

马斯克有中国血统吗马斯克没有中国血统。
马斯克简介埃隆·里夫·马斯克(Elon Reeve Musk) ,自1971年6月28日出生于南非的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企业家、工程师、慈善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他同时具有南非、加拿大和美国三重国籍。
任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CEO兼CTO、特斯拉(TESLA)公司CEO 、太阳城公司(SolarCity)董事会主席。
埃隆·马斯克本科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经济学和物理学双学位。
1995年至2002年,马斯克与合伙人先后办了三家公司,分别是在线内容出版软件"Zip2"、电子支付""和"PayPal"。
2002年6月,马斯克投资1亿美元创办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出任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
2004年,马斯克向特斯拉汽车公司投资630万美元,出任该公司董事长。
2006年,马斯克投资1000万美元与合伙人联合创办光伏发电企业太阳城公司。
2012年5月31日,马斯克旗下公司SpaceX的"龙"太空舱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返回地球,开启了太空运载的私人运营时代。
2018年2月7日4点45分,SpaceX公司的"重型猎鹰"运载火箭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首次成功发射,并成功完成两枚一级助推火箭的完整回收。
2020年11月18日,马斯克在到访瑞典后被感染新冠肺炎病毒。
2021年3月2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马斯克以1.28万亿元人民币财富首次成为世界首富。
6月14日,马斯克已决定卖掉自己拥有的最后一套房产,租房住。
10月,马斯克成为了历史上首位身价破3000亿美元的人。
12月13日,埃隆·马斯克被评为《时代》周刊2021年度人物。
埃隆·马斯克的朋友们评价他是个目标极其明确的人,他习惯从工程师的视角看世界。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伟大的企业家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伟大的企业家作者:来源:《董事会》2012年第07期一个世纪前,企业造摩天大楼,意味着企业家的雄心,是一种伟大和果敢;一个世纪后,企业家把大楼建造得越高,似乎离伟大二字越远中国有数不清的企业家,但堪称伟大的没有。
与那些已经建立世界声誉的优秀的中国科学家、学者、艺术家和体育明星相比,在世界上有知名度的中国企业家,也几乎没有。
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企业富翁,到了美国近乎无人知晓。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伟大的企业家,或哪怕是世界上有些知名度的企业家?一般的解释是,中国的企业家缺乏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中国的企业都是跟在人家后面模仿,不领导企业创新的企业家自然不是伟大企业家。
还有一种解释是,中国的企业家没有冒险精神,而冒险精神是铸造伟大企业家不可或缺的基因。
这两种解释都对,但都不够“到位”。
模仿别人只要把企业做大,有全球竞争力,也能成就伟大企业家。
苹果公司做出了iPhone,三星公司不是跟在后面出了个Galaxy,你能说三星的掌舵人不是伟大的企业家?中国企业家也不是怕冒险,否则也不会这么快就涌现这么多的世界级富翁。
中国出不了伟大的企业家,恐怕要害还在于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与“伟大”二字有些距离。
但凡称得上世界上伟大的企业家,都有不同寻常的管理思想,这些充满哲理的管理思想不仅造就一个伟大的企业,而且可以传世,值得研究企业管理的学者们长期揣摩。
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写过那部著名的《日本可以说不》一书,阐释了品质管理以及品质管理和国家命运之关系的思想,叫人难忘。
所以,日本的企业模仿了美国企业多年,但却创造出连美国企业家都自叹不如的TQC(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成就了一批伟大的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出书的不在少数,但没有一部书能让研究企业的大学教授记住。
更重要的还在于,伟大的企业家总是把企业经营当作改变社会的舞台,通过自己的独特贡献使世界变得更为美好。
这些企业家也要赚钱,但他们更乐于见到消费者或顾客使用自己产品时的灿烂笑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中国没有疯狂的马斯克
自从互联网进入中国,对美国科技骄子的崇拜情结便落地生根,从比尔盖茨到乔布斯再到
如今正火的马斯克,激起了无数中国年轻人的膜拜与效仿。
从商业成就上来说,中国并不缺少成功的典范,却依旧有不少人呼吁早日出现乔布斯式的
创新人才,甚至发起了“培养下一个乔布斯”的计划。
如今,另一个近似疯狂的创新天才——埃隆·马斯克进入了中国大众的视野,相比于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这个新骄子更加多面
也更加真实。
最重要的是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精英的差距。
在美国,马斯克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只是他的事业有些与众不同。
而当马斯克被传到
中国,从少年英才成长为Paypal的创始人,而后进阶为SpaceX和特斯拉的CEO,俨然是
一个神话。
我们印象之中的中国精英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不管是马云、李彦宏这些成功的科技巨头还
是李开复、张亚勤式的打工皇帝,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成功的一面。
从年轻时的奋斗到后
来的名利双收,一切都那么的理所当然,纵然是创业路上的艰难与挫折,更像是对精英们
个人品格的侧面反映。
每一个成功人物都是一个神话,而当神话破灭的时候,曾经的英雄
一瞬间便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唐骏是如此,尚德破产后的施正荣也是如此。
但造神
运动却从未结束。
最近备受媒体推崇的“神话“人物非李一男莫属,这个华中理工大学的少年天才,曾被任正
非指定为下一代接班人,而后又相继担任中移动12580 CEO和百度首席技术官,被媒体
称为中国IT界的吕布。
蛰伏多年的李一男在宣布投身电动车创业之后,更是被一些媒体
赞成为“下一个雷军”。
这里并没有贬薄李一男的意思,我们的媒体已经习惯了赐予成功者
太多的光环,即使他们的创业之路只是刚刚开始。
而在外媒的眼中,除了赞赏马斯克光鲜
亮丽的一面,其个人生活中有争议的一面也是屡见报端。
中美IT精英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是光环满照的神,一个是活生生的人,一个只能仰视,一个却可以触摸。
目前不少的国内企业都在极力维护公司高管的形象,并不惜动用公关资
源进行美化。
或许把创始人以及CEO塑造成偶像人物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可一
旦被光环笼罩,这些精英们也就丧失了试错的勇气。
如果马斯克在Paypal之后被塑造成神,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特斯拉和Space X恐怕会胎死腹中。
这个世界不需要神话,需要有
勇气前行的人。
彼得·蒂尔的《从0到1》在中国成了创业者的必读书,书中传达了一个创业的新观念和新的价值观,特别是“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的观点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