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1)剩余价值理论---第六组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六章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内容概要】第六章论述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新变化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本章共三节。
第一节阐述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揭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第二节分析说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
第三节阐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揭示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学习本章内容,首先要掌握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这四个阶级依次包括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化。
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调整和变化的结果。
其次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五个方面的新变化。
这五个方面的新变化分别包括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社会阶层和阶级关系、经济调节和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制度等。
应了解和掌握每一方面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
再次要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
随着生产力、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的高度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固有矛盾不可调和,必然要求用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也就是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及原因和实质。
难点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区分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二是正确认识垄断利润及其来源,三是正确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命题预测】本章内容近几年只考选择题,今后也可以用来出分析题。
要特别注意掌握近三年没有出题的知识点,例如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展、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等内容。
【考点精解】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一)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马原复习重点(对照)(2)

马原知识点整理绪论1.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两个理论发现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部分和三个思想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②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5.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1.哲学所研究的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⑴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怎样的根本属性:运动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4.怎样理解物质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的关系。
马原第六章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建立在生产集中和基本集中的基础上。
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
资本集中: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的过程。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及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
1. 垄断的形成、本质、垄断组织形成原因:自由竞争引起的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生产集中使得少数企业联合起来控制本部门的生产销售,获得高额利润;企业的规模巨大也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为了避免激烈竞争引发的损失暂时妥协达成联合。
垄断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2. 垄断与竞争垄断不能消除竞争的原因: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②垄断必须要通过竞争来维持。
③社会生产是复杂的,任何社会组织不可能将所有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总之,在垄断的条件下,存在着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非垄断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
3.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特点:在目的上:是为了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巩固扩大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竞争手段上:除了经济手段,还有非经济手段,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竞争的范围上:规模扩大,遍布各个领域、部门总结,垄断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激烈、破坏性更大。
3.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
金融资本形成的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金融资本的形成,产生了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的命脉,实际上控制了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者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实现统治的方式:在经济领域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指金融寡头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者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对文化领域控制:建立政策的咨询机构,掌管科教文化。
4. 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得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利用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A. 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论C. 资本积累论D. 商品交换论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A. 人们的思想活动B.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C.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D. 人们的精神创造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科技进步C.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D. 文化传承5.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 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6.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C. 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的矛盾D.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7.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必要劳动B. 剩余劳动C. 资本家的投资D. 政府的税收8.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A. 实现共同富裕B. 建立无阶级社会C. 实现个人自由发展D. 全面发展经济9. 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 以公有制为主体B. 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C.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D. 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10.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是()A. 物质极大丰富B. 阶级差别消失C. 按需分配D. 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12. 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13. 描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4. 解释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5.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的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P2-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辩证否定观P4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唯物辩证法P47-49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释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
2020考研马原高频考点:剩余价值理论

2020考研马原高频考点:剩余价值理论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1999年文科第5题(单选).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2002年文科第6题(单选)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A.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B.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考点内容:
剩余价值和利润、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
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m/v)。
但资本家不会计算剩余价值率,而是计算利润率:利润率=利润/预付总资本。
【公布答案】
1999年文科第5题(单选)A
2002年文科第6题(单选)D。
跨考教育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模块六

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模块六第六章 逻辑框架模块六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一 劳动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只是商品生产的一个阶段,它是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发展而来。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两个途径:①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②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前者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重要方式。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96文,24;2011,18)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995文,24;2000文,6;2006,22;2009,6)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1994文,24;1998理,24;2013,20) 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原因和实质(1991文,33)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要求。
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①社会分工的出现;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马原》第六章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 历史功绩和局限
﹡两大功绩
第一: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 主义制度 第二: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了 许多天才的设想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新社 会的设想有许多合理的成份:
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采用大机器生产,实行有计划生产 人人劳动,按才能、劳动、或需要 进行分配; 消灭三大差别; 国家消亡。
傅立叶的和谐社会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是复活的奴隶制 社会,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地狱 和贫困的温床,资本主义不可避免 地会发生经济危机。他还将人类社 会分为四个阶段,就是蒙昧、宗法、 野蛮、文明。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 过是暂时的阶段,在对资本主义进 行批判后,他设计出的未来理想社 会叫“和谐社会”,这种理想这会 是一种以自愿、有纪律参加为原则 的生产和消费的协作组织。他认为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和谐社会” 所代替。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 是迄今人类历史 上最广泛、最彻 底、最深刻的革 命,是不同于以 往 一切革命的 最新类型的革 命。
1917年十月革命,工 人赤卫队和革命军队 攻打冬宫。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 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 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 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 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 底的决裂。
三个缺陷:
第一: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 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 客观规律,因而不能科学地 阐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 必然衰亡的历史规律;
第二: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 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找 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 途径; 第三: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 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 找不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 会主义的物质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1、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 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广泛存在,劳动者 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 入的源泉 。 2、剩余价值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 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3、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Company Logo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有效利益 机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鼓励和培育私营企业,引进 外资企业,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 原有的国营企业;我们大力发展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立 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我们进行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我们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所有这 一切,无一不是为了激发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意识,发挥剩余价值 作为市场机制的动力作用。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地租不过 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 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体现土地所有者 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马克思揭露批判了“资本——利润、土地—— 地租、劳动——工资”这样所谓的“三位一 体”公式,指出这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 异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转化表现形 式。从而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1.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①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工资(劳 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创造剩余价值
·· ·剩余劳动时间
(2)剩余价值的实质: 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 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体 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 获取剩余价值。
意义: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 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该理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 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这对工人 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 结
1.剩(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产业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运动过程的本个阶段和三种形式 2、资本循环的含义: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它的某 一种形式出发(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实现价值 增殖,再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 3、资本循环条件: 把其全部资本分成三个部分,使三种形式的资 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时间上相继转化
探究
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顺利发展国民经济,为什么 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能顺利 实现吗? (1)原因:与分散的个体生产不同,社会化生产 是以社会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一家企业生产所需要的 原材料是它上线企业的产品,而它的产品往往是下线 企业的原材料。因此…… (2)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化生产所 需要的比例关系经济被破坏(为什么?),这使得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难以顺利实现。
3.剩余价值的分割
1、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未必全部归 其所在企业的资本家所有,要在产业资本 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 家之间分割。 2、农业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分割
农业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 价值要在农 业资本家(利润)和土地所有者(地租) 之间分割
4.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的来源
雇佣工人的劳动
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 不是劳动 而是
劳动力
剩余价值率 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 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 家剥削的程度。
马克思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 的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 地延长工作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 延长工作日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 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秘密就在于, 资本家要实现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必须不断地提高劳动生 产率,生产出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
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 速发展的事实证明,我 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 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利 用多元市场主体对剩余 价值的追求,加快了我 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 社会产品的丰富和人民 生活的富裕。
谢谢观赏!
2.剩余价值的实现
(一)资本循环 (二)资本周转
3.剩余价值在两个领域的分割 4.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 社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 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各部门、各产业, 全社会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使 用社会化、生产过程社会化、产品社会化, 因此,劳动者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占有 也应该社会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 动者的剩余劳动及其生产的剩余产品,表 现为合理的工资收入、利息收入、创业劳 动收入、租金收入、风险收入等,以各种 形式归全社会劳动者所有。
关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六组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实在生产过程中所创 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 值的那部分价值。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 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 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 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 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 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剩 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 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 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Company Logo
(二)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 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 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