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316)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316)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oA.生理性差别B.心理性差别C.社会性差别D.环境差别2.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在()A.胎儿期Bo婴儿期C.幼儿期D.儿童期3.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o案主的无意识4.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5.-般而言,幼儿期指的是()这段发育和生长时期。
A.从母体分娩出直到第四周B.从。
岁到2岁C.从。
岁到6岁D.从3岁到6岁6.()主要是指,对于那些身患无法治愈的重病,而本人又自愿终止生命的人,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使他们无痛苦地死去。
A.成功的死亡B.安乐死C.临终关怀D.接受死亡7.()理论认为择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婚姻本身就是一个交易的过程。
A.互补需要B.交换C.角色D.价值8.()的形成是儿童时期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A.弱势群体B.初级群体C.次级群体D.同龄群体9.在对正式结构组织的研究中,()是一种核心研究对象。
A.公司制B.科层制C.首长负责制D.非政府组织10.青春期的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特征或者说是缺陷在于()。
A.心理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生理和社会的成熟度Bo社会的成熟度大大超过了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速度Co生理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心理和社会的成熟度D.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同步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llo中年人失业的影响主要有()oAo家庭收入的减少B.失业者家庭地位的下降C.割断了失业者与社会的联系D.失业人员人格出现偏差12.男性歧视的主要表现有()。
A.成功的压力B.责任的重负C.情感的压抑D.语言歧视13.幼儿游戏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人类行为与环境》复习资料

1.人类行为的特征适应性、多样性、可变性、可控制性、整合性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目的、任务和冲突。
他认为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关键的任务,如果个体能够处理好这一任务,便会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而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影响以后的生活。
3.人类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形成需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对某种外在客体的缺乏,二是个体的获得期望。
人类需要的类型:①客观性②社会性③对象性④动力性⑤独特性4.提供福利制度制度的功能:1.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功能2.实现社会整合的功能3.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社会福利特征:1.福利对象的扩大2.福利项目的丰富3.福利提供者的多元化5.强关系、弱关系(86)社会网络,嵌入性假设(1)强弱关系:互动的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则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
强关系是在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往往是在个人特质相似的群体内部产生的,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
弱关系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人间相似程度低,他们掌握的信息大不相同。
弱关系分布的范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取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的群体的某个个体,从而起到“信息桥”的作用。
一个人的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大,网络成员的地位越高,个体与成员的关系越弱,则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就越丰富。
(2)嵌入性理论:政治经济等行动都是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的。
6.出生性别比(194)指某一时期内出生的男婴数与女婴数之比。
而近年来持续上升,出生性别比对总人口的性别比和年龄别人口的性别比具有决定的作用,严重失衡,会影响人口安全和社会稳定。
行为与社会环境试题答案

行为与社会环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价值观和行为准则B. 社会地位和角色C. 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改变自己的行为?A. 通过模仿B. 通过内化C. 通过反向学习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3.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通常通过哪种形式体现?A. 从众B. 顺从C. 领导力D. 合作答案:A4.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因素?A. 文化背景B. 社会经济地位C. 个人生理特征D. 教育水平答案:C5. 在社会环境中,个体行为的适应性变化是为了实现什么目的?A. 获得社会认同B. 维持社会秩序C. 满足个人需求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简答题1. 描述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具体影响机制。
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首先,社会环境提供了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内化这些规范,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其次,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分配和期望对个体行为产生指导作用,个体往往会根据所扮演的角色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满足角色期望。
再者,社会环境中的群体动态,如从众、顺从和合作等,也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最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压力也会促使个体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
2. 举例说明社会学习理论在个体行为改变中的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例如,一个孩子观察到同伴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后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以期望获得类似的正面反馈。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讨论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后果。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众现象上。
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意见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获得群体的接受和认同。
这可能导致积极的后果,如增强团队合作和凝聚力;但也可能导致消极的后果,比如个体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甚至参与到群体的不良行为中。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④可控制性。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点巩固三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点巩固三1、判断题华生认为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爱、怒和怕。
正确答案:对2、判断题感觉-运动游戏不需要幼儿知觉与运动技能的协调。
正确答案:错3、判断题中年期是婚外恋最(江南博哥)盛的时期,如“七年之痒”大多处于中年。
正确答案:错4、名词解释早衰综合症正确答案:由于各种原因,中壮年过早出现生理上的衰老,体制上的衰退,心理上的衰弱的现象。
5、判断题持续的活动,适当的营养,压力的缓解,良好的睡眠是公认的可以延缓衰老的最重要的四个因素。
正确答案:对6、判断题婴儿自我意识的产生是一个个别化的单向过程。
正确答案:错7、判断题1925年皮亚杰发表《心理学与认识的批判》一文,首次明确阐述心理学和知识论想结合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对8、填空题()对头3个月的孕妇伤害最大。
正确答案:精神刺激9、判断题可以建立和参加戒酒互助会来治疗酗酒。
正确答案:对10、填空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双重的责任:既要懂得独立的处理事情,又要学会()。
正确答案:与他人携手合作11、多选小张是一名初中生,她的行为会受到学校()因素的影响。
A.校园文化B.班级规模C.教学模式D.师生关系E.后勤补给正确答案:A, B, C, D参考解析:学校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12、填空题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攻击性、性别角色获得、自我强化、()。
正确答案:亲社会行为13、单选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正确答案:B14、单选按照起源划分,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
A.发展需要B.生存需要C.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D.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人类需要的类型。
15、判断题埃里克森认为自我的同意性最初起源于婴儿期,但要到青年期才能形成。
正确答案:对16、单选根据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人的需要可分为直接需要和间接需要。
以下哪种需要属于间接需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 每题1.0分, 共15.0分。
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正确答案, 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埃里克森认为( )的个体的开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 克服自卑感。
A 1.5岁~3岁B 3岁~6岁C 6岁~12岁D 12岁~18岁E 18岁~40岁【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提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开展论, 儿童中期的主要冲突是勤奋对自卑, 这个年龄阶段为6岁~12岁。
第2题可能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自身条件不包括( )。
A 体重B 身高C 年龄D 容貌E 疾病【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提示] 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的自身条件包括体重、身高、年龄、疾病、孕史、RH因素、营养等, 而母亲的容貌不会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
第3题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老年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 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 而危机成功解决后那么会形成( )的美德。
A 关心B 博爱C 智慧D 勤奋E 创造【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提示] 埃里克森认为, 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该时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 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那么会形成“智慧〞的美德。
第4题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开展的主要动力是( )。
A 需要B 恋父情结C 恋母情结D 性驱力E 潜意识【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认为, 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开展的主要动力。
在人的一生中, 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 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开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5题对潜意识的研究和重视童年经验是( )的主要奉献。
A 弗洛伊德B 马斯洛C 罗杰斯D 埃里克森E 科尔伯格【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潜意识的研究和童年经验。
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简答题ABC人格理论:A代表一个事实,一个事件或一个个体的行为或态度的客观存在。
C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结果或反应,这一反应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不健康的。
但A(诱发性事件)并不必然导致C(情绪和行为结果)。
而是B(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C。
如果进行干预,则会导致D(质疑不合理的信念),从而产生了E(新的信念),这样就会出现F(新的情绪或行为结果)。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沿用皮亚杰的方法,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论述道德发展,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他精心创造了关于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⑴前俗水平:儿童已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们是从行动的结果及与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的。
此时,处于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道德判断的理由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不考虑惩罚与服从背后的道德准则)与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考虑准则是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初步考虑到人际关系,但被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
⑵习俗水平: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
处于人际关系的定向或好孩子定向阶段(认为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是否为他人所喜爱,受他人称赞或对他人有帮助)与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意识到普遍的社会秩序,遵守法则与权威,并要求他人也遵守,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⑶后习俗水平: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理会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道德判断较为灵活,能从道义上和法律上较辩证地看待各种行为的是非善恶)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道德判断已超越某些规章制度,更多地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准则)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⑴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复杂互动的产物,理论的焦点集中与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doc

1.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是提出共同的人类需求,这些需求必须被充分地满足,从而使人们能够获得合理程度的自我实现,并且发展成有所创举以及有所贡献的社会成员。
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正好相反,它起抑制作用,该系统之所以被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是因为它所包含的神经系统位于交感神经的通道。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组织化趋向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寻求解释的东西。
他认为人类思维系统或结构屮的发展性变异提供了一个阶段性描述。
在他的认知中,他指出人们要经历一系列精神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这些阶段口J以说明为什么我们会在儿童和成人身上观察到知识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仅仅由孩子缺少常识、经验或信息引起;孩子的思维方式之所以与大人不同,是因为定义他们发展阶段的心理结构与大人不同。
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心理结构的作用,因此,他被人称为结构主义者。
4.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指的是关丁人的认知,社会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认知的获得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知识的获得,从社会中获得的规则制约并调节着我们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
社会认知的口标是理解认知和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5.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指连续的社会集合体,这些集合体为人们提供了自我反馈的机会,以及确认他们对别人的期待机会,从而在更大的社区背景下弥补这些交流机会屮的缺陷。
6.分娩期的社会维度1•家庭、群体、支持系统和社区每个孩子都岀生在家庭中,在家庭中,刺激和支持是最重要的需求。
新岀生的婴儿需要父母对他们有所反应,并和他们谈话。
他们需要一个有结构的、安全的、具有刺激性的游戏和感兴趣的玩具根拯地。
而新生的婴儿尤其需要一个热情的、有教养的、并且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成人组成的群体。
产而干预和产后早期干预是社区为婴儿提供的主耍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④可控制性。
受自身的控制和社会的控制。
(自我意识控制和社会环境等控制。
如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会产生社会控制的力量,改变服务对象的行为)⑤整合性。
人类行为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变化的复杂性,所以由生物学、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多元分析是社会工作者提供正确服务的基础。
9.P29.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需要可以看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0.P32.在社会工作于社会福利领域中影响很广泛的还有步瑞德山的需要类型理论。
他在1972年提出了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⑴.感觉性需要:这种需要强调的是由个人来表达其感觉到的需要。
它是属于一种个人主观的感受,是个人真正意识到的需要。
⑵.表达性需要:它是将感觉的需要转换成个人表达出来的需要,表现出个人实际需要什么。
在社会工作领域,它已被界定为人们有被服务的需要。
是一种最普遍的了解服务对象需要的方式。
⑶.规范性需要:这种需要往往由专家学者来测量,而其测量的标准是为了维持社会结构体系的整合,而必须满足个人需要。
⑷.比较性需要:它是规范性需要的延伸,但考虑到了个人需要之间的差异性。
界定比较性需要时至少有一个参考的标准。
如A,B两个人都有一种特质而A接受某种服务,B没有接受,所以B有此需要,就死比较性需要。
11.P34.人类需要的特征:⑴客观性。
需要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形成的,它客观的存在于某个个体诞生之前。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个体只是这个客观需要的一个载体⑵社会性。
人类很多需要在社会中才能满足。
如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满足来源于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因此,需要社会性的实现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⑶对象性。
人类需要的指向一定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过程也可以使结果,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使精神的。
⑷人类需要的动力性。
人类需要满足后不会终止,同类需要还可能出现,而且人类需要还带有周期性特征。
由于人类需要的不断出现,推动人类不断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⑸独特性。
人们表现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深受人类社会和个体成员差异性的影响。
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上存在差异会直接影响人们的需要表达和满足的方式。
12.P38.人类的社会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和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
13.P39.按社会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和性质将社会环境分为:⑴.物理社会环境:食物、衣物、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建筑物、道路、企业厂房等⑵.生物社会环境:含人类驯化和驯养的动物、人类栽培的植物、人类加工过的水等⑶.心理社会环境:包括人的性格、脾气、情商、逆商等。
⑷.文化社会环境: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等⑸.制度社会环境: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⑹.群体与组织社会环境:家庭、同龄群、学校、工作单位、非政府组织、政府等14.P39.社会环境的特点:⑴社会构成的多样性(社会由物质—文化因素、自然—社会因素,微观与宏观结构等构成,内容十分丰富。
)⑵社会具有动态平衡性(社会文化、制度。
社区组织、学校家庭等因素对个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但社会环境因素本身又时刻处于变动中。
)15.P40.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16.P46.社会性别:表示男性和女性之间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社会建构相关。
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理性别的对应物。
17.P52.社会工作的具体目标:⑴.实现增进人类福祉,消除贫困、压迫和其他形式的社会不公平的目标。
⑵.实现促成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实现目标、开拓资源、预防和消除不幸,以提高它们的社会功能水平和互动水平的目标。
⑶.实现规划和执行社会政策、社会服务和社会项目,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并发展人类潜能的目标。
⑷.实现通过社会行动的方式,执行或利用政策、服务和资源,提高社会和经济公正性目标。
⑸实现运用研究、只是和技能,促进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目标。
⑹实现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目标。
18.P66.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一旦焦虑产生,自我便会运用心理能量,调和超我与本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缓和焦虑,消除痛苦。
19.P82.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进程概括为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⑴无律的阶段:包含感觉动作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道德判断。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完全是自我中心的,行为上也完全是个人的自发行为。
⑵他律的阶段:是指前运算阶段的末期到具体运算中期阶段的儿童行为。
此时儿童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此阶段儿童的道德行为时一种盲目,被动的遵守规则,其道德意识也没有完全成熟,无法独立的做出道德判断。
⑶自律的阶段:他认为儿童大约七八岁开始其道德的理性会逐渐的苏醒而更成熟,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根据互相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运用自我的意志作自律的道德判断。
20.P84.科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期六段论。
前习俗道德水平(惩罚与服从阶段,工具性相对主义)习俗道德时期(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道德期(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21.P87.(简答)道德发展是连续地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
个体逐渐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要达到任何阶段都需要通过前面几个阶段,而且后续阶段高于前面阶段。
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个体的认知发展上都已经产生了质的不同。
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22.P89.行为主义学派的另一代表性人物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
操作条件作用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再相同的情境中其反应概率就会提高的现象。
23.P95.罗杰斯提出全能的人的概念,这样的人具有如下特征:(1)全功能的人适应良好。
(2)他们对经验持开放态度,所有的刺激物,无论是来自有机体内部还是来自外界环境,都能顺利的被自我接受。
(3)他们是生活在当下,即存在生活,他们的经验交流是流动和变化的,他们总是用心的眼光看待每一种经验,并且完全沉浸在目前这一时刻。
(4)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他们和别人的关系是真诚的,他们表里如一,并关心他人。
(5)他们更加整合,更加完整。
他们不需要掩饰自己的真面目,所以,在他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没有认为的界限。
他们能够公开表达此时经验到的任何情感。
(6)他们具有对人性的基本信任。
(7)他们享受着比别人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24.P97.米德通过对儿童的玩耍和游戏的分析来探讨自我的产生机制,将自我的发展分三个阶段:⑴玩耍阶段。
婴幼儿期的儿童能够模仿他人的角色⑵游戏阶段。
童年期,儿童开始从群体、规则和共同活动的角度评价自己⑶概化他人阶段。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自我观念基本形成,但它仍然随个体群体经验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同时依据群体的整体期待来评价自己。
25.P98.布鲁默认为:人类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符号互动,符号是社会互相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和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和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布鲁德总结了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前提:(知道基本观点就好)⑴人类对待事物的行为是以事物的意义性为基础的。
⑵意义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的产物。
⑶在人与事物的接触过程中,人通过对事物的解释过程而驾驭并修正这些事物的意义26.P100.印象管理:个体与他人接触时,个体会试图通过操作情境、仪表和举止等,控制或引导他人对他的印象。
即个体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的过程。
27.表演框架:即主观的经验结构,分四个环节①剧本期望②剧情③剧组④表演区域⑤假面具28.P101戈夫曼认为,假面具并不等于欺骗工具(判断)29.P108.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30.P112.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经济活动的功能:主要包括家庭生产和家庭消费两个方面。
31.P112.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从发展的角度探究家庭的纵向生命轨迹。
一个家庭从建立到消失的过程便是一个家庭生命周期。
32.P129.沃伦确定与地方相关的社区一般履行五个功能:⑴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功能。
(指满足个体物质需要的社区活动,包括基本的衣食足行等物质需要。
)⑵社会化的功能。
(指社区使盛行的规范、传统的以及人们与之互动的价值观进行社会化。
)⑶社会控制的功能。
(指通过建立法律、规范和规定,以及通过确定它们的实施而保证社区成员依从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⑷社会参与和归属的功能。
(包括与社区中其他的群体、协会和组织的互动)⑸相互支持和福利的功能。
(家庭、朋友、邻居以及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