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重难点突破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能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 光合作用的生活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及能量转换。
2.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3.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光合作用的意义。
五、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2 + 6H2O + 光能→C6H12O6 + 6O23. 光合作用的生活应用: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 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5.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6.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介绍普利斯特利、萨克斯、恩格尔曼等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和贡献。
7. 光合作用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8. 光合作用的实践操作:观察植物叶片,了解叶绿体的分布和功能。
9. 光合作用的检测:学习使用碘液检测淀粉,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
10. 光合作用的拓展:了解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领域,如人工光合作用、植物工厂等。
11. 光合作用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利用光合作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
12. 光合作用的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3. 光合作用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光合作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光与光合作用 知识点总结与重难点

光与光合作用知识点一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实验原理2.实验步骤3.实验结果4.实验注意事项和目的知识点二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及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捕获光能的色素及色素的吸收光谱由图可以看出:(1)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2)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2.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模式图(2)结构⎩⎨⎧外表:①双层膜内部⎩⎪⎨⎪⎧②基质: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③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分布有色素和与光反应有关的酶↓决定(3)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知识点三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1.概念: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过程3.反应式(1)产物为(CH 2O):CO 2+H 2O ――→光能叶绿体(CH 2O)+O 2。
(2)产物为C 6H 12O 6:6CO 2+12H 2O ――→光能叶绿体C 6H 12O 6+6O 2+6H 2O 。
4.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5.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比较6.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1)图中的甲表示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2)乙表示暗反应阶段,又称作卡尔文循环。
(3)图中的物质a 是[H],物质c 是CO 2。
(4)图中的ATP 不能(填“能”或“不能”)运出所在的细胞器,用于其他生命活动。
7.光合作用中元素的转移途径(1)H :3H 2O ――→光反应[3H]――→暗反应(C 3H 2O)。
(2)C :14CO 2――――→CO 2的固定14C 3―――→C 3的还原(14CH 2O)。
(3)O :H 218O ――→光反应18O 2; C 18O 2――――→CO 2的固定C 3――→C 3的还原(CH 218O)。
8.环境条件改变时光合作用中相关物质的含量变化 (1)分析方法:需从物质的生成和消耗两个方面综合分析。
2024年浙教八年级科学公开课《光合作用》教案

2024年浙教八年级科学公开课《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教材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三节“光合作用”。
详细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反应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难点:光合作用反应式的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合作用演示装置、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光合作用反应式。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合作用的过程。
4. 例题讲解: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解释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的定义2. 光合作用的过程3. 光合作用反应式4.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5. 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反应式。
答案: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反应式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6O2。
2.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答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合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光合作用反应式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针对性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专题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和过程。
(2)说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3)解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2)光合作用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绿色植物在阳光下生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主题。
2、知识讲解(1)光合作用的概念向学生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即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强调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能,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引导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₂+ 6H₂O → C₆H₁₂O₆+ 6O₂,并解释各物质在反应中的作用。
(3)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反应的过程示意图,讲解光反应发生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条件是光照。
详细介绍光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包括水的光解(2H₂O → 4H + O₂)和 ATP 的合成(ADP + Pi +能量→ ATP),以及能量变化,即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 ATP 和H 中。
②暗反应同样借助多媒体展示暗反应的过程示意图,讲解暗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条件是多种酶的催化。
详细介绍暗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CO₂+ C₅ → 2C₃)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₃+ H +ATP → (CH₂O) + C₅),以及能量变化,即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重难点突破策略探讨——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专题复习为例

第37卷第4期2021 年中学生物学Middle School BiologyVol.37 No.42021文件编号:1003 -7586(2021)04- 0052- 0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重难点突破策略探讨—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专题复习为例梁晓敏(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广东广州 510000)高中生物学知识点多,内容细碎且庞杂,学生学 习往往抓不住重点,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
当今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在二轮复习中,如果教 师对知识的重难点缺乏有效的引导,只是一味要求学 生提升能力,学生实则难以实现有效提升。
基于以上 问题,笔者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做了初步尝试,以求 突破生物教学中的重难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归纳总结,化零为整,突破知识难点高中生物学科的知识点较为繁杂、琐碎,随着时 间推移,学生很容易遗忘。
在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中,许多教师都会按课本章节的顺序给学生进行一次“地 毯式”复习,以夯实基础知识。
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中,教师则应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引导学生建构跨章节、跨模块的知识网络与思维网 络,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串联成为知识链,以便学生清 晰地理解、记忆和回顾。
例如,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知识点是高考中的 高频考点,也是生物学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
在一轮 复习中,教师往往都会让学生熟记这两部分的知识 点,但学生可能没法完全整合知识间的联系。
因此,在高三二轮复习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列表对比或 构建知识网络的方式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提炼概括,帮助学生联系、综合分析相关知识点。
在课堂上,教师 利用表格的形式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场所、光照 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和实质等进行对比,引导学 生寻找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植物细胞内 部、植物体自身乃至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物质和 能量关系,将细胞代谢、个体生长与生态系统的相关 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对各模块知识有进一步 的理解与掌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七章“植物的光合作用”,具体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和过程,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和过程,掌握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 了解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认识到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重要性。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植物模型、光合作用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植物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2. 新课导入:a. 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b. 介绍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c. 阐述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a.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b. 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
b. 分析光合作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b. 强调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2. 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a. 植物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生长迅速。
b. 植物叶片的颜色为什么是绿色?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空气与生命-生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重难点梳理及常考题型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探究——天竺葵实验产物原料条件发生的场所1、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饥饿处理耗尽原有有机物。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4h;起对照作用。
3、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把叶片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直接加热,酒精蒸发快,易沸腾,易燃烧,易发生危险事故。
4、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洗掉酒精,避免酒精影响碘液着色5、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现象:见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色(黄白色)2结论:实验结果1:从实验可以看出,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
实际是淀粉遇碘液变蓝。
结论1: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实验结果2:在实验中,叶片未用黑纸片遮盖的部分产生了淀粉,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
结论2: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光合作用的产物探究——金鱼藻实验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特性。
当把带火星的卫生香移进试管后,卫生香燃烧,说明收集到的气体就是氧气。
结论: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光合作用的原料探究——氢氧化钠实验光合作用的原料探究——海尔蒙特柳树实验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要吸收二氧化碳。
3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探究——银边天竺葵实验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探究——银边天竺葵实验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光能,通过酶的转化,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的条件:光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方程式光能二氧化碳+ 水有机物+ 氧气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两个转化:物质转化:把简单的无机物(CO2 、H2O)转化为复杂有机物;叶绿体(储存着能量)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重难点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重难点1. 光合作用原理光合作用是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在植物中由叶绿素参与,通过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最终合成有机物质。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转换过程之一,不仅为植物提供能量,还产生氧气,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光合作用的应用光合作用在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下面列举了一些光合作用应用的重难点:•农业生产中的光合作用应用–肥料利用–作物生长调控–光合作用与氮素利用•生物能源利用中的光合作用应用–生物质能源生产–生物柴油生产–生物氢能源生产•环境保护中的光合作用应用–空气净化–水体净化–土壤修复2.1 农业生产中的光合作用应用2.1.1 肥料利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基础,合理利用肥料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作物产量。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合理施肥和肥料调配,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1.2 作物生长调控光合作用是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过程,通过调控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等因素,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长。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控制光照条件,可以实现作物的早熟、增产、节约能源等目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2.1.3 光合作用与氮素利用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需要大量的氮元素,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氮素利用效率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合理施用氮肥和优化光合作用环境条件,可以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减少氮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2.2 生物能源利用中的光合作用应用2.2.1 生物质能源生产光合作用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可以用来生产生物质能源。
通过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例如,利用玉米、甘蔗等植物生产生物乙醇,将光合作用过程中合成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燃料。
2.2.2 生物柴油生产光合作用可以用来生产生物柴油,通过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其转化为柴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光合作用强度:判断:P59【自主诊断】(3)延长光照时间能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光合作用强度概念课本P104
2.光照P56思考探究1 纠正以下描述方式:
(1)B点含义: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的点是光的补偿点
D点含义:光的饱和点,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最低光照强度
出现光的饱和点的原因(外因、内因举例谁限制)
(2)做题时常考:农业生产上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请提出具体措施
(3)拓展:P70第3题,白桦叶绿素含量随的增加而增加,提高了白桦在弱光下的捕光能力。
某些阴生植物如人参,弱光下叶片中某些光合色素,如叶绿素含量较高,其意义是
(4)描述类问题P60 全国卷I(2)分析
3.CO2浓度
(1) P60 2.两个曲线分析
A点与A,点含义是否相同。
(2)批阅下列说法:卡尔文还通过改变条件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二氧化碳的化合物,他改变的条件是(改变二氧化碳浓度),这时他发现C5含量快速升高,由此得出固定物质是C5。
(3)气孔问题:P61.第3题(1)增加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其原因是:避免因气孔关闭导致胞间CO2浓度的降低
(4)应用:如何提高CO2浓度?大田
温室
4.水
水影响光合作用的原理①②③
5.矿质元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举例说明①②③
(2)课本P61,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原因是
(3)P59,大棚生产中为什么多施加有机肥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关键词是)
(4)纠正下列描述:缺镁时叶片发黄的原因是缺Mg导致叶绿素含量减少
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片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黄色
6.光合作用曲线点的分析
批阅:当植物缺Mg时B点右移E点左移
批阅:上图限制C、E两点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温度(思考原因)
若问限制因素,要审题,题目中若写了最适温度条件下测得的,则下图限制
因素是CO2浓度。
一般问限制因素都是回答外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
从这三个中选择,虽然水、矿质元素也限制,但是先写这三个,其他的可多写,
多写不扣分
拓展: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6.光合产物的积累
(2017·潍坊市一模)科研人员在一晴朗的白天,检测了自然环境中某种绿
色开花植物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的变化,结果如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
问题:
(3)在光照强度为800 μE·m-2·s-1时,上午测得光合速率数值高于下午测得的数值,据此可推断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对光合速率有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为验证这一推断,科研人员以该植物长出幼果的枝条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果实等器官并被利用)
①将长势相似,幼果数量相同的两年生树枝均分成甲、乙两组;
②甲组用一定浓度的________(填“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或“2,4D”)进行疏果处理,乙组不做处理;
③一段时间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对两组枝条上相同位置叶片的光合速率进行测定和比较,预期结果:。
甲组枝条上叶片的光合速率低于乙组
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P64
1.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
B. 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 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批阅:1.密闭容器充足光照培养绿色植株阶段CO2浓度下降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吸收CO2
2.(P65第2题全国卷)植物的CO2补偿点是指由于CO2的限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已知甲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的,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正常生长的甲、乙两种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培养后发现两种植
种植物净光合速率___(填“大于0”“等于0”“小于0”).
(2)若将甲种植物密闭在无O2、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加,原因是___光合作用产生O2
29.将一绿色植物置于密闭容器中,给予适宜且恒定的温度,分别进行如下处理:①给予一定强度的光照;②黑暗放置一段时间;③维持光照,添加NaHC03溶液。
测定装置中02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而由蓝变绿再变黄.某同学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
*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100cm的地方.
若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50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引起的;
NAHCO3的作用是提供CO2.,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净光合作用速率
黑瓶中O2含量减少的原因是微生物消耗
光合作用【场所、原料、产物勿漏填】
1.叶肉细胞的细胞器中能够消耗水并伴随着ATP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
2.有氧呼吸中[H]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
3.绿藻在光照条件下产生[H]的场所是.
4.判断: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只存在于类囊体膜和叶绿体基质
5.批阅: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有相关的酶
6.P69第2题(2)净光合作用大于0时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来源是
光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之比。
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与光合作用面积、光合作用强度、光合作用时间以及光合产物的消耗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作物生物产量=光合作用面积×光合作用强度×光合作用时间-呼吸消耗。
由此可见,提高作物产量可以通过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以及降低呼吸消耗等来解决。
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作物提高产量应采取哪些措施:白天适当补充光照,夜晚适当降温。
其中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和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在生产上可以通过适当的农业耕作措施来实现。
轮作可以延长光合作用时间(一年内)
间作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育期相近(或相同)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隔行、隔株或隔畦同时栽培,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如果间作的两种作物生育期相同,增大了光合作用面积
套种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的生长后期,将后季作物播种或栽植在前季作物的行间、株间或畦间的种植方法。
不同的作物套种其主要的效应是延长了作物光合作用的时间。
合理密植是增加光合作用面积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充分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5)(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提高对光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以适应弱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