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流域调水

合集下载

闸泵系统在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的调度策略

闸泵系统在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的调度策略

闸泵系统在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的调度策略一、闸泵系统概述闸泵系统是一种结合了水泵和闸门的水利设施,它在跨流域调水工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系统能够根据水资源的分布和需求,有效地调节和分配水量,以满足不同地区的用水需求。

闸泵系统的设计和调度策略对于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1.1 闸泵系统的基本组成闸泵系统主要由水泵、闸门、管道、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

水泵负责将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而闸门则用于控制水流的方向和流量。

管道连接各个组成部分,确保水流的顺畅。

控制系统则负责整个系统的自动化操作和监控。

1.2 闸泵系统的功能闸泵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量调节:通过调节水泵的运行状态和闸门的开闭,实现对水量的精确控制。

- 水质保护:通过合理调度,减少水体污染,保护水源地的水质。

- 水资源优化配置:根据各地区的用水需求和水资源状况,优化水资源的分配。

- 生态环境维护:在调水过程中,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二、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特点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指将水从一个流域输送到另一个流域的水利工程。

这种工程通常涉及到大规模的水资源调配,对于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缓解干旱地区用水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2.1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类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根据其规模和输送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长距离管道输送:适用于远距离、大流量的水资源调配。

- 运河输送:通过人工开挖的运河,将水从一个流域输送到另一个流域。

- 隧道输送:在地下建设隧道,实现水资源的隐蔽输送。

2.2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挑战跨流域调水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工程技术难题:长距离输送、高落差等问题需要解决。

- 环境影响评估:调水工程可能会对沿途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需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

- 社会经济因素:调水工程涉及多个地区,需要协调各方利益,解决可能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

三、闸泵系统在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的调度策略闸泵系统的调度策略是确保跨流域调水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关键技术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关键技术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关键技术近10年我国长距离综合性大型调水工程发展迅速。

通过工程手段优化了局部地区水资源配置,缓解了我国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缺水问题,部分置换了地下水超采并有条件地解决了城市和工业发展长期挤占生态或农业用水的问题。

工程总体布局是通过建设条件调查和方案比选在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合理配置的基础上确定的,在输水规模和调水线路选择上综合考虑了调入调出区水资源现状与发展要求;而且,工程设计与审查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占用和移民等问题。

总之,我国大型调水工程建设在處理复杂技术难题和实施效果方面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标签: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关键技术引言我国是总体缺水和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的国家。

近20年水质性与工程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区域经济发展被迫以大量超采地下水、或以污染环境为代价。

水资源的配置与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宏观政策是以节能减排,保持水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为发展建设基本前提,解决水资源或水质性短缺问题主要是采取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措施为基本手段。

一、工程总体布局和规模论证工程立项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任务。

近期立项工程均系统地分析了调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用水结构和节水水平;分析调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水资源短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及生态环境状况与水资源的关系;并在流域规划成果和用水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考虑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确定调水的可能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1)水资源的供需分析、配置与预测设计单位在接受项目任务时要以大水利建设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对工程目标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经外业勘查建设条件,对调入区在节水、治污并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基础上,分析需调水量,而对调出区应考虑生态与环境用水基础上,分析可调水量。

在项目审查过程中,要求设计单位出具供水工程供水量来源组成,调入区不同行业及部门用水指标及数量;需水量预测应遵循从紧的原则,制定可行的节水方案,并对预测进行合理性分析;特别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预测依据,应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及远景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跨流域调水定价与调整机制

跨流域调水定价与调整机制
根据调水工程带来的效益 ,结合用水户的支付意愿 ,确定水价。
基于价值的定价方法
价值评估法
评估调水工程对用户带来的效益,根据评估结果确定 水价。
影子价格法
根据替代资源的价格或机会成本,评估调水工程的实 际价值,并据此确定水价。
收益分享定价
根据调水工程带来的收益,按照比例分配收益与用户 ,并据此确定水价。
价格调整的时机与幅度
定期评估
跨流域调水价格应定期进行评估,以适应供水成本、市场需求和 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变化。
幅度合理
价格调整幅度应合理,既能反映成本变化,又不会对消费者造成 过大负担。
公开透明
价格调整应公开透明,提前告知消费者,解释调整的原因和必要 性,以便消费者理解和接受。
价格调整的社会影响
经济影响
建立水资源配置优化机制
西电东送工程在优化水资源配置时,考虑了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和支付能力,以及电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建立了水资源配置优化机制,以保障水资源的合理 利用。
我国跨流域调水定价与调整机制的建议
01
加强顶层设计
02
引入市场机制
03
加强监管和信息公开
制定跨流域调水定价与调整机制时, 应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综合考 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利益关系, 以保障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的定价与调整机制,以确保调水工程的可 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讨跨流域调水定价与调整机制的问题,研究内 容包括调水工程成本分析、供水定价、水权交易与市场调控 、公众参与与决策透明等。
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模拟实验等方法,对跨流域调水 定价与调整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 验证。

浅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

浅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

浅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文章首先简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的概述,结合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存在的问题,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且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措施,从而确保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作用。

标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南水北调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的作用分析,对确保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的概述1、调水工程的技术特性一般来说,任何调水工程都是由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和供水工程所组成的,亦即都包括取水、输水和用户供水的各种水工建筑物。

根据调水量、调水距离、用途、实现调水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调水系统某些环节的工程技术方案可能很不相同。

(一)水源工程在人口稠密的丹江口地区,水利枢纽在河口范围内以调节河川径流以尽量减少淹没土地。

在克服水水源工程中,根据地形条件,有时需要设置水泵站提水进入渠道,用水泵汲水来头差。

在供水河流不能保证所需要的调水量的情况下,要建水库甚至是梯形水库,以便进行季调节和多年调节河川径流。

(二)输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为长距离输水,因此主要采用渠道输水。

从保持调水水质和水量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看,渠道中有无防渗护面和何种防渗护面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输水干渠上做防护层,甚至做混凝土防护层,以减少水量散失,为将高水质大量的湖水输送至北方缺水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供水工程在水被送到农业灌溉用水区后,再用水区要按照干、支、斗、农、毛的灌溉渠道等级体系,建设大量的灌溉配水区网。

为了选择最佳的调水线路和工程结构方案,一般要进行多方案的设计。

从水的调配来看,设计每一局部调水系统时,考虑其在大区或国家统一水利系统中的位置,用调水渠道把国家主要水源连接起来,形成国家统一水网。

2、中线优缺点中线的优点是水质比较有保证,可以供水的范围比较大。

浅析跨流域调水生态环境影响

浅析跨流域调水生态环境影响

浅析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衡水一中754班杨陈曦水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比较悬殊,这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的进步,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也逐渐兴起。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利民工程,它建设的目的是改善生存环境,发展当地经济,作为人工调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对水资源按照人的意志进行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分配。

为人民生活提供必需的水源,保障工业兴盛,发展灌溉、航运、旅游、养殖业等。

但这类工程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旨在从不同角度探究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以期待更多专家学者寻找更为合理的方案,使跨流域调水工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跨流域调水对调水区的影响跨流域调水对调水区的影响有好有坏,其一,对调出水地区洪水威胁的缓解具有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具有显著的防洪效益;如南水北调中线的汉江丹江口枢纽大坝将加高,防洪库容增大,防洪调度功能提高。

故可避免像1935 年汉江特大洪灾 (那年湖北江汉平原8万人葬身洪流,湖南死难6万,损失极其惨重 ) 的发生,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难以估量的。

其二,跨流域调水可能会带来生态环境用水不足的问题;例如俄罗斯北水南调工程,亚洲地区 8 条流八北冰洋河流的总水量 19500 亿立方米的1%一3%,作为调出水量,不料因减少了流人喀拉海的淡水量和热水量,竟影响到了喀拉海的水温、积水量、吉盐量、海面蒸发及能量平衡还导致极地冰盖扩展、增厚,春季解冻时间推迟,地球北部原本短暂的生长季节,也缩短了半个多月,西伯利亚森林死亡,风速加大、春雨减少、秋雨骤增,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

同时使北冰洋海域通航条件变差,鱼产减少。

其三,通过调水,对水源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当地的水温升高,泥沙淤积,造成水质恶化、水库地震、水生物变迁、破坏自然景观等问题;如巴基斯坦调水工程,由于在天然河道中设置了拦河坝,致使大量泥沙沉淀,河床升高并高出两岸地面 1 —2m,既影响了河道的自然排水能力,又阻断了地面排水出路。

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综述

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综述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紧张,跨流域调水工程已成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 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管理方面的挑战。因此,选择 合适的建设管理模式和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本 次演示将围绕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选择与管理绩效评价展开讨论。
国外跨流域调水管理对我国的启 示
完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我国应加强对跨流域调水管理的立法工作,明确 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跨流域调水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加强技术研发。国外跨流域调水管理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 用了先进的水资源调度和管理技术。我国应加强水资源领域的技术研发,提高跨 流域调水管理的科技水平,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管理模式
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代建制、监理制和项目管理公司 制等。
代建制是一种以项目法人为主导的建设管理模式,其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 项目法人在工程建设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然而,代建制 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监理制是一种通过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的模式,其优点在于 可以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缺点在于可能存在监督不到位和监理人员素质 参差不齐等问题。
我国水资源配置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 地区则相对缺乏。此外,我国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水效率低 下、水污染严重等。跨流域调水是我国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重要手段之一,如 南水北调工程等。然而,我国在跨流域调水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法律法 规不完善、技术研发不足等。
谢谢观看
项目管理公司制是一种以项目管理公司为核心,通过与其他参与方协作完成 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其优点在于可以提供专业的项目管理服务,缺点在于可能 存在利益冲突和协调难度大的问题。

古今中外著名调水工程

古今中外著名调水工程

古今中外著名的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言: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寻找水源的经验和办法,其“法宝”之一就是个体行为的“挖潜”,向地下取水———挖井;“法宝”之二则是集体行为的“开源”,向水源地开拓引水,向远方跨流域调水。

发生在现代的水资源危机是人类生存又一次面临的严峻问题。

其生成的原因有:资源性、时空性、污染性及浪费性等多种因素。

跨流域调水就是为解决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不均或资源性的短缺而采取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措施。

一、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1、我国古代调水工程闻名中外的中华辉煌历史遗产———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末(公元前五世纪),据《左传》记载,在公元前486年(鲁哀公9年),春秋战国的吴王夫差,在江淮之间,开渠挖沟,串通湖泊河道,构成了长江与淮河之间最早的水上通道,京杭大运河的祖河原型———邗沟。

后经隋(公元581~618年)及元(公元1206~1368年)两代扩建延伸。

著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战国秦昭王(公元前256年)时开始修建,历时数十年,由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主持,凿漓堆开宝瓶口作堰,分岷江为内外二支,引水入内江,避水害而得灌溉之利,使用至今。

计引水流量为600m3/s,年引水量约110亿m3,现有干渠2145km。

灌区内小水电装机容量8.3万KW。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修建的郑国渠(位于陕西)引泾水入洛水灌溉农田。

同时建成的全长34km的灵渠,将湖南湘江和广东漓江的上游联通,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也成为我国古运河之一。

2、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调水工程湖北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引汉工程,1958年开工,1973年建成。

枢纽一期工程:坝顶高程162m,库容208.9亿m3,装机6台总容量90万KW,斜面及垂直升船机,引汉工程总干渠首清泉沟进水闸,灌溉湖北灌区14万m3,设计流量100m3/s。

另一河南灌区2. 6万hm2,设计流量100 m3/s,由陶岔进水闸引水。

该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前期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

L水资源人均量少,时空安排不匀称,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进展最不匹配的地区,资源性缺水最严峻3.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采用量富余多4.长期缺水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恶化,严峻制约经济可持续进展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除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外,还应实行那些措施?兴修水库、节省用水、掌握人口增长、植树造林、提高水价、雨季回灌地下水等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乐观意义:将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①经济效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缓解受水区的生产用水,促进受水区的经济进展和城市化进展。

②社会效益: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

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地区之间的冲突, 有利于社会稳定③生态效益:改善地下水超采状况,缓解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扩大,防止污染、改善水质问题,提高当地饮水质量;改善湿地退化、海水倒灌、土地沙化、泥沙淤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进展.(L保证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2.改善地下水超采,缓解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扩大, 防止污染、改善水质问题,提高当地饮水质量;改善湿地退化、海水倒灌、土地沙化、泥沙淤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进展;3.尽可能削减水资源的铺张和二次污染;防止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大;最大限度地发挥南水北调的功用)5.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⑴长江径流削减,会引起海水上溯,河口地区盐度上升,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径流量削减会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调水会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4)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自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简单发生盐渍化⑸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调水的有利影响(1)对调入地区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调水目的不同,调入区受到的效益也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环境影响问题初探刘志伟(漳州市水利局,福建漳州 363000)摘要:该文简要介绍了古今中外主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并对环境影响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提出实施跨流域调水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调水;环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节流治污水是万物之源。

地球的表面,70%覆盖着水,但其中的97%是人类无法直接饮用或使用的海水,在余下的3%的非咸水中,仅有1/3可以供人类开发利用。

即便是如此之少的淡水,在分布上也极不均衡。

目前,世界有26个国家2.32亿居民处于经常缺水的状况,还有4亿居民已面临“水危机”。

缺水,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起了警钟;缺水,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发生在现代的水资源危机是人类生存又一次面临的严峻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仅凭流域内调水已难以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的用水需求,迫切需要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就是为解决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不均或资源性的短缺而采取的水资源优化配臵工程措施。

1 古今中外主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调水古已有之,2400年前我国开凿的大运河,当属跨流域调水的鼻祖。

始建于2200年前的都江堰引水工程引水灌溉成都平原,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国”的美誉。

在国外,最早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前的古埃及,从尼罗河引水灌溉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埃及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得到了长足发展。

安徽修建了淠史杭灌溉工程,湖北修建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江苏省修建了江都江水北调工程,广东修建了东深引水工程,河北与天津修建了引滦工程,山东修建了引黄济青工程,甘肃修建引大入秦工程等。

这些工程都成为当地农业、工业、城市和人民生活的命脉。

1.1 新世纪我国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我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长江及其以南流域的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40%。

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区的面积占全国的50%,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

西北和华北地区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和粮棉油的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半岛更是我国人口密集、耕地率高、经济发达的地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以及生态环境恶化,这些都急待解决。

而南水北调工程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措施。

从50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是: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目标和范围,并与四大江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多水源供水的综合优势,共同提高北方受水区的供水保证程度。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规划线路开挖渠道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同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向黄河下游补水。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m3,总投资规模约为5000亿元。

采取分期实施的方法,分期实施后可基本缓解黄淮海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并逐步遏制因严重缺水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

[1]1.2 国外近代修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建、再建或拟建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有160多项,主要分布在24个国家。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俄罗斯已建跨流域调水工程15处,年调水总量480多亿m3。

较著名的有:大土库曼运河、伏尔加—莫斯科调水工程、纳伦河—锡尔河调水工程、库班河—卡劳斯河调水工程、瓦赫什河—喷赤河调水工程等。

(2)加拿大全国已建54处调水工程,主要用于水力发电,部分满足工业生产、生活需要,年调水量达1000多亿m3。

主要的调水工程有:邱吉尔河—纳尔逊河、奥果基河—尼比巩河工程等。

(3)美国已建跨流域调水工程11处,年调水总量达200多亿m3。

最大的是加利福尼亚的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90亿m3,发展灌溉面积130多万公顷。

其它较重要的调水工程还有:科罗拉多—大汤普森工程、煎锅—阿肯色河工程、中央河谷工程、中部亚利桑那工程等。

(4)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原称印度河流域规划),将西三河(印度河干流,杰卢姆河、奇纳布河)的水调到东部3条河流(拉维河、萨特莱杰河、比阿斯河),年调水量218亿m3,灌溉农田200余万公顷。

(5)印度“全国水网”研究方案中,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调水,计划将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丰富水量调到印度南部和西部缺水地区。

还有西流诸河水东调等计划。

北方邦萨尔达—萨哈亚克调水工程、拉姆刚加河拉姆刚加坝至南部各区工程等调水工程,为印度缺水地区提供较丰富的水量,增加灌溉面积。

(6)澳大利亚为解决内陆的干旱缺水,在1949-1975年期间修建了第一个调水工程---雪山工程。

该工程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通过大坝水库和山涧隧道网,从雪山山脉的东坡建库蓄水,将东坡斯诺伊河的一部分多余水量引向西坡的需水地区。

沿途还利用落差(总落差760m)发电供应首都堪培拉及墨尔本、悉尼等城市。

2 跨流域调水对环境利弊影响分析由于水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物质,也是最活跃的环境因子之一。

调水改变水平衡与水文循环,会引起环境的一系列变化。

任何调水工程,其对环境的影响均可按地理水文分区方法划分为:①水量输出区(水调出区);②输水通过区(连结区);③水量输入区(水调入区)三个部分,要研究每一部分对下列系统的影响,进行评价。

2.1物理系统(1)水文变量水变量:水量、水位、流速、流量、地下水、土壤水、水量平衡等各要素;水质变量:泥沙、pH值、浑浊度、水温、有机物、养分、污染,含有毒化学物质等;(2)土壤、地质变量:侵蚀、沉积、盐、碱性、潜育化与沼泽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土壤中矿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变化,诱发地震、滑坡以及其它地貌因子等;(3)气候变量:蒸散发、农田或局部小气候变化、大中尺度气候变化等。

2.2生物系统(1)水生生物变量:底栖生物、水生植物、浮游生物、鱼和水生脊椎动物、传染媒介物(钉螺、蚊虫)等;(2)陆生生物:植物、动物及其栖息地、昆虫等。

2.3社会系统(1)生产:工业、农业、航运、能源、商业、旅游业等;(2)社会与文化:移民、基础设施的发展、文化景观、名胜与历史遗迹、政治关系等。

综合评价调水工程对上述系统变量的影响:2.3.1 调水的有利影响(1)对调入地区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调水目的不同,调入区受到的效益也不同。

主要的效益有:灌溉供水效益,接济人民生产生活必需的水源,给缺水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电效益,利用输水落差发电,如加拿大魁北克工程,发电装机容量达1019万kw;其它效益,调水可以增加通行线路和里程,促进航运事业发展,降低运输成本,加强区域经济交流;调水可以把营养盐带入调水体系,有利于饵料生物和鱼类生长与繁殖,促进渔业发展;调水还可以使径污比增高,改善水质,扩大水域,造人工和生态景观,发展旅游、娱乐业等。

2.3.2 对调入地区的生态效益调水可以使缺水地区增加水域,使得水圈和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的垂直水气交换加强,有利于水循环,改善水调入区气象条件,缓解生态缺水。

调水还可以增加水调入区地表水补给和土壤含水量,形成局部湿地,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汇集、储存水分,补偿调节江湖水量,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水源,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防止地面沉降,对因缺水而引发的地区性生态危机,将获得起死回生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

例如:引岳济淀生态应急补水工程,从岳城水库引水,途经河北省邯郸、邢台、衡水、沧州4市15个县(市)和邯郸、衡水市城郊,跨过南运河水系、子牙河水系、大清河水系,穿越450km,在为期4个月内为白洋淀注水1.59亿m3。

又如:俄罗斯北水南调工程缓解了里海水位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下降趋势,挽救了该地区的生态危机。

这也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所要实现的主要目的之一。

(3)缓解调出地区的洪水威胁——防洪效益因修建调出水地区工程,汛期可削减洪峰滞蓄洪水,能有效缓解洪水威胁。

如南水北调中线的汉江丹江口枢纽工程,大坝将加高,防洪库容增大,防洪能力提高,在和三峡水库联合运行的有利条件下,通过合理调度,可避免诸如1935年的汉江特大洪水的灾害。

2.3.3对调出水地区的不利影响(1)径流减小,影响调出地区用水,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经济发展,调出地区用水可能大幅增加,因此设计引水量时,必须充分考虑。

(2)移民问题。

调水工程移民涉及众多领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的难题。

(3)可能引起生态环境用水不足,引发一系列生态灾难。

例如:俄罗斯北水南调工程,以亚洲地区8条流入北冰洋河流的总水量19500亿m3的1%—3%作为调出水量,却由于减少了流入喀拉海的淡水量和热水量,影响到喀拉海的水温、积水量、含盐量、海面蒸发以及能量平衡,导致极地冰盖扩展、增厚,春季解冻时间推迟;地球北部原本短暂的生长季节,也缩短了半月多;西伯利亚大片森林遭破坏,风速加大、春雨减少、秋雨骤增,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并使北冰洋海域通航条件变差,鱼产减少。

(4)水库影响问题。

水库作为调水工程主要调节建筑物形式,对环境影响非常复杂,其涉及水源的水文学、水化学、水生物学和流体热力学等学科,其不利影响在对工程建设影响环境评价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其影响集中体现在:①对陆地生镜的影响,表现为植被受毁坏、动物遭毁灭、野生动物的迁移、移栖途径的毁坏或中断、繁殖地的破坏及活动范围的隔离等;②对水生生境的影响,引起流速、水温、水质发生变化,天然迁栖途径受到阻挡和破坏,从而对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响;③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