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仪文化对比概述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之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座顺序:在西方,主人会通过座位安排来显示人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中央位置,而客人则坐在主人两侧或者对面的位置上。
而在中国,主人往往坐在最东方的位置,象征着东方的“吉庆”。
而其他人的座位则根据客人的尊卑和长幼排定。
2. 用餐工具的使用:在西方,用餐时使用刀、叉和勺子作为餐具。
刀和叉用来切剥食品,勺子用来托物。
而在中国,主要使用筷子作为餐具。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取食物,传统认为筷子与两手都缺一不可,象征着夫妻的和睦和家庭的和谐。
3. 吃饭姿势:在西方,用餐时通常坐在餐椅上,双手放在桌子上。
而在中国,通常是坐在凳子上,双手放在餐桌以下。
另外,在西方,交叉双腿也是被接受的。
而在中国,交叉双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4. 餐桌礼仪: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会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成小块。
在品尝菜肴时,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夹起来,然后送入嘴里。
而在中国,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是常见的做法。
而夹取食物时应该使用筷尖,而不是筷子的其他部分。
5. 餐前礼仪:在西方,餐前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用于交流和饮酒。
主人会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则会向主人表示感谢。
而在中国,主人会以热水或茶的方式招待客人,并提供一些开胃小菜。
在中国,主人也会向客人倒酒,客人通常会表示感谢。
6. 餐后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用餐结束后用纸巾擦拭嘴巴和手,并把纸巾放在餐盘上。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餐巾擦拭嘴巴和手,然后将餐巾折叠放在餐盘旁。
在西方,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不会再食用,而是留下来作为下一顿的食材。
而在中国,剩余的食物通常会被认为是主人的问题,因此客人通常不会提前离开。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就座顺序、用餐工具的使用、吃饭姿势、餐桌礼仪、餐前礼仪和餐后礼仪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礼仪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对比分析

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对比分析1. 引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而礼仪则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礼仪也有明显区别。
本文将对中西方礼仪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2. 中西方礼仪的基本原则和特点2.1 中式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和敬畏他人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准则。
家庭、长辈及社会地位都赋予了人们特定的角色和责任。
例如,在宴会上,主人需要招待客人并保证其舒适;长辈需要受到特殊尊敬。
2.2 西式礼仪相比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思维,西方国家更注重个体权利和个性表达。
西方礼仪更加注重自由、平等和独立。
在社交场合上,友善、直接且坦率地表达意见被认为是受欢迎的行为。
3. 社交场合中的差异3.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通常以握手、鞠躬等方式表达问候。
而在西方,握手已成为普遍的问候方式,但在特定场合会使用拥抱或亲吻的方式。
3.2 言辞和声音中文是一种尊敬他人的语言,通常使用比较委婉、客气的措辞。
相反,在英语中,直接、简明扼要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更有效和高效的沟通。
3.3 餐桌礼仪中国和西方各有其自己独特的餐桌礼仪。
例如,在中国餐桌上,主人更注重对客人的照顾和关心;而在西方,个人空间和隐私权被尊重。
4.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4.1 中式礼仪背后的文化思想中国传统礼仪注重家族和社会秩序。
服从权威、保持谦虚谨慎且避免直接冲突被视为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必要的行为准则。
4.2 西式礼仪背后的文化思想西方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自由、独立和平等。
西方的礼仪更注重尊重对方的个人权利和表达个性。
5. 文化交流中的相互理解和尊重5.1 学习与融合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学习对方的礼仪和价值观,可以促进双方之间更好地沟通和融洽相处。
5.2 常见误解由于缺乏文化知识或对他人文化产生偏见,常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应保持开放心态,尽量避免刻板印象和偏见。
6. 结论中西方礼仪在根本原则、行为规范和背后文化思想上存在明显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礼貌用语:在东方文化中,对长辈、客人或上司使用敬称是
非常重要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较少使用敬称,更多地强调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2. 礼仪规范:在交际场合,东方文化中讲究矜持和谨慎,尤其
是女性在公共场所往往会比较保守。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公开和大胆表现自我。
3. 礼仪习俗:在节日和庆典等场合,东方文化中通常会进行一
些特定的礼仪活动,如拜年、叩头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节日氛围和欢乐气氛。
4. 饮食礼节:在餐桌上,东方文化中食品分配有严格的规定,
如长辈优先、男女有别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个体的选择和口味。
5. 礼物文化:在送礼物时,东方文化中更注重礼物的价值和象
征意义,如红色象征吉祥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人喜好。
总之,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但都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规范以及生活方式。
中西方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礼仪文化。
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一、社交礼仪在社交场合中,中西方的礼仪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在见面时,通常会使用握手作为主要的问候方式,同时伴有亲切的问候语,如“您好”、“最近怎么样”等。
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可能会拥抱,长辈与晚辈见面时,晚辈往往会主动向长辈鞠躬问好。
而在西方,亲吻脸颊和拥抱是常见的问候方式,尤其是在亲朋好友之间。
初次见面时,通常以握手表示友好,但握手的力度和时间相对较短。
在称呼方面,中国注重辈分和身份,使用诸如“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的长辈,以表示尊敬。
在工作场合,会使用职位称呼,如“李经理”、“王主任”等。
而西方更倾向于直呼其名,除非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才会使用“先生”、“女士”、“博士”等称呼。
交谈时的话题选择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交流中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个人情况,并且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
在西方,这些话题被认为是比较私人的,不太适合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间谈论,他们更倾向于谈论天气、旅游、艺术、体育等相对轻松和公共的话题。
二、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人通常使用筷子作为餐具,进餐时注重分享和热闹的氛围。
菜肴会摆在桌子中央,大家共同享用。
在座位安排上,长辈或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主位。
敬酒是常见的礼仪,通过敬酒来表达尊敬和感激之情。
西方则以刀叉为主要餐具,实行分餐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食物。
用餐时,一般从外向内依次使用餐具。
座位安排也有一定的讲究,男女主人会分别坐在餐桌的两端,贵宾坐在主人的右侧。
在西餐中,喝酒一般不劝酒,而是根据个人意愿适量饮用。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交礼仪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
首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表现在尊重的表达上。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对长辈、上级、学者等的敬重和尊重,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称呼他人时使用尊称,如称呼长辈为“爷爷”、“奶奶”等,称呼教授为“教授”等。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注重平等和个人价值,人们通常按照姓名称呼对方。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加上姓氏来称呼他人。
其次,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表现在目光的交流方式上。
在中方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不礼貌和对方侵犯,通常人们会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
然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尊重对方和显示自信的方式,人们通常会与对方进行直接的目光交流。
第三,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身体接触上。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在与他人的接触时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身体接触的方式。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等方式来表达亲近和友好。
第四,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存在于餐桌礼仪上。
在中方文化中,用餐时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并有一些特定的规矩,如不直接用筷子指着他人、不把饭菜放在手上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常用的餐具,用餐时人们通常会进行简单的示意,将刀和叉交叉放在餐盘上表示未饭中。
此外,西方人在用餐时还有一些规范,如应等其他人一起用餐、不把手放在桌子上等。
最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礼物送礼方面。
在中西方的礼物文化中,虽然都强调礼尚往来和表达感激之情,但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礼物的价值和花费,并注重礼物的包装。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重要性不在于价值的大小,而是在于表达情感和对对方的尊重。
此外,西方人在接收礼物时通常会当面进行打开,并表达感谢之情。
总之,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等方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际商务往来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就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商务礼仪。
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体现尤为显著。
下面将从交际礼仪、商务谈判、商务宴会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一、交际礼仪在交际礼仪方面,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 交际方式在西方社会,人们注重直接、主动的沟通方式,喜欢用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喜欢与他人进行开放、坦率的对话交流。
而在中国,人们则注重礼貌、谨慎,善于含蓄表达自己的意见,注重面子和礼貌,通常不愿意直接拒绝他人的提议或要求。
2. 礼貌称呼在西方国家,人们在商务场合一般使用姓名直呼对方,较少使用敬语或尊称,认为直呼姓名更直接、更亲切。
而在中国,人们在商务场合更注重使用尊称或敬语,如“先生”、“女士”等,尤其是与长辈或上级的交往,更要注重称呼的礼貌和尊重。
3. 交际距离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私人生活,在交往时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现;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喜欢靠近交谈,喜欢通过亲近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亲近和和谐,身体接触并不会被看作不礼貌。
二、商务谈判在西方国家,商务谈判注重效率和结果,注重逻辑和理性,喜欢直接陈述自己的诉求和要求,强调双方在谈判中的平等地位。
而在中国,商务谈判更注重人情关系,强调妥协和和谐,善于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通过交际手段化解矛盾。
2. 谈判风格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诉求,喜欢在谈判中展现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喜欢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团队合作和妥协,善于通过灵活的方式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喜欢通过合作来获取共赢的局面。
3. 谈判技巧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注重逻辑辩证和说服力,善于通过事实和数据来说服对方,喜欢在谈判中展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磋商和妥协,善于通过委婉和圆滑的方式来达成共识,喜欢在谈判中展现自己的风度和涵养。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文化交流中中西方的礼仪差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关注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在礼仪方面的差异,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一、问候礼仪中西方在问候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通常采用双手合十、鞠躬等形式,而西方则以握手为主流。
这反映了中西方对于个人空间的不同看法。
中国人讲究礼仪的表达方式更显尊重,而西方人更注重直接和亲近的交流方式。
二、婚礼仪式中西方的婚礼仪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婚礼通常以喜庆的氛围为主,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会大力参与。
而西方的婚礼更加注重个人的浪漫和独立。
西方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新娘会穿上白色婚纱,代表纯洁和祝福。
三、餐桌礼仪中西方餐桌礼仪上也存在诸多差异。
在中国人开餐时,主人通常会先劝酒,以示尊重。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则更加注重餐具的使用礼仪,如刀叉的使用、折叠餐巾等。
同时,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用餐顺序,不会过于关注他人。
四、交流方式中西方人在交流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言辞间的含蓄和委婉,善于运用间接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
而西方人更加注重直接和坦率的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主要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和沟通方式。
五、礼物文化中西方礼物文化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礼物的交流往往伴随着代表尊敬的红包,而西方则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性化。
西方人更加注重礼物的价值,追求独特和个人化的选择。
六、服装礼仪中西方在服装礼仪上也有诸多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通常穿着传统的中式服装,注重色彩的含义和服装的庄重。
而西方人则注重穿着合适的商务或正装,强调干练和专业。
七、时间观念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互动,追求和谐与稳定。
因此,中国人对时间通常更加灵活和弹性。
而西方人注重时间的精确度和效率,更加注重计划和准时。
尽管中西方在礼仪方面存在差异,但我们应该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tiquette——西方礼仪之源
二、西方社交礼仪 在社交场合结识朋友,一般需有第三方介绍人,也可
以作自我介绍,但一般不先伸手与对方握手或直接问对方 姓名,而是等待对方的回应。如果对方没有回应或介绍他 自己,则应该礼貌地道谢并离开。通常情况下,将男士先 介绍给女士,将年青人先介绍给长者,将职位较低者先介 绍 给职位较高者。相互认识后可以说:“Glad to meet
点头礼:点头礼一般用于平辈和同级别的人之间,属于 比较快比较生疏的礼节。一般两人在路上行走相遇可以在行 进中继续施行点头礼,长官对部下、长者对晚辈答礼也可以 用点头礼。
吻手礼:吻手礼源于古代维京人用手 向其日耳曼君主递礼物的风俗,流行于欧 美上层社会,是一种仅对贵族已婚妇女实 施的礼节。吻手礼一般在室内举行,并且 仅限于手腕以下部位,一般是指背。
四、西方拜访礼仪 去别人家作客或赴邀,必须提前预约并且准时
到达否则是非常不礼貌的 主人收到礼物扣,最好马上打开,当面赞扬并
道谢,表示喜欢。 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家里的装饰或摆设指手画脚。
中西方见面礼仪
关于中西方见面礼仪,
东方的人见面往往没有 体肤之亲。相形之下,欧洲 人在人与人间的交往上就比 较随便。哪怕两个人是第一 次见面,也不一定握手,只 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 还可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 亲热。
碰鼻礼: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中还保留着 一种古老的见面礼仪,即碰鼻礼。毛利主人在初 次见面时必须与客人鼻尖对鼻尖连碰两三次,碰 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说明客人越受他们尊 敬。
吻脚礼:吻脚礼是由东方传入,表示一种拜服的态度, 往往是被征服者或者臣民对统治者所行的大礼。《旧约 》和《新约》中都有关于吻脚的记载,表现一种宗教臣 服。在非洲某些地区,现在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礼节。
接吻礼:接吻礼是西欧流行在亲人、朋友、夫 妻之间的亲昵礼节,一般只能在受礼者脸颊上轻吻 一下,不能发出声音。感情激烈时,比如说遇到喜 事或丧事,也可以使用接吻礼,表示兴奋或者安慰、 同情。
贴面礼:在阿拉伯国家,两个老朋友相见不仅仅 会握手和拥抱,还会行贴面礼。行礼时,用右手扶着 对方的左肩,左手搂住对方的腰,左——右——左贴 面三次。如果两人关系亲密,还会在贴面的同时发出 亲吻的声音。
Etiquette——西方礼仪之源
一、西方称呼礼仪 西方人的姓名排序与我国相反,名在前,姓
在后。一般称男士为先生,称女士为小姐,称已 婚女士为太太,或统称女性为女士。
对一些特殊身份的人,则将其职业放在姓名 之前一同称呼,也可能只称呼其职业,如将军
(General)、上尉(Captain)、医生 (Doctor)等。
❖ 中方餐具主要有杯 子、盘子、碗、碟 子、筷子、匙羹等 几种。
中方餐具
西方餐具
❖ 西方餐具主要包括刀、叉、 匙、盘、杯等。
❖ 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 肉刀、奶油刀、水果刀; 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 龙虾叉;公用刀叉的规格 一般大于使用刀叉。匙又 分汤匙、茶匙等;
❖ 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 啡杯为 瓷器,并配小碟; 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中西方礼仪差异
见面礼仪
用餐礼仪
中国古今见面礼对比
古代见面礼 现代见面礼
• 平常礼仪:揖礼 长揖\拜
• 平常礼仪:握手 拥抱 寒暄
古今称谓礼对比
古代: 对方或对方亲属:令、 尊、贤 年老的人:丈、丈人 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 人用“圣”来表敬称
现代: 亲属称谓:爸爸、妈 妈、爷爷、奶奶、外 公、外婆等。 尊称:小姐、先生、 女士等。 职务称呼:主任、经 理、总裁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中方
①汤、菜 ②主食 ③餐酒 ④水果
上菜顺序
❖ 西方 ①菜 ②水果 ③餐酒 ④主食 ⑤甜点 、咖啡
❖ 中方
❖ 筵席中暂时 停餐,可以 把筷子直搁 在碟子或者 调羹上。如 果将筷子横 搁在碟子上, 那是表示酒 醉饭饱不再 进膳了。
中西方礼仪文化对比
礼仪的定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 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 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 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 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 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 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 明交往等。
you!"(很高兴认识你)
Etiquette——西方礼仪之源
三、西方谈话礼仪 西方人一般倾向以个人为中心,重视保护个
人的隐私,因此通常不会谈及较私人的事情,忌 讳直接询问他人的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等。 与人交谈须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各自的“个人 空间”,如想坐在谈话者旁边,须先征得同意。
Etiquette——西方礼仪之源
西方礼仪与习俗
One World
初次见面你该怎么做?
鞠躬:日本是一个极其注重礼节的国家,见面时一般都要 互相问候,脱帽鞠躬,眼睛向下,表示诚恳的态度。除了 日本之外,朝鲜人见面也行鞠躬礼
双手合十:这种礼仪多见于信奉佛教的国家,比如说 泰国。泰国人见面时往往低头问候,并将双手合十于胸前。 小辈见长辈双手举到前额高度,平辈到鼻子高度,而长辈 还礼则只需到胸前即可。另外,泰国认为头部是神圣的, 不能随意摸别人的头。
中西方餐桌礼仪比较
入座的位置
中方 ❖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
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西方 ❖ 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
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 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 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
握手:握手是现在社会大多数国家相见时最常 用的礼节,广泛运用于政要、商要和普通百姓之间。 行握手礼时,一般要求主人主动,男士必须光手, 女士则可以戴手套。另外,握手不能交叉,也不能 一只脚在内一只脚在外。
拥抱:在欧美、中东及南美洲常见的礼节,一般用于熟 人和朋友之间,有时伴随着接吻礼,是比较亲密的一种 见面礼仪。这种礼仪一般用于同性或者亲密的异性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