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池塘养殖技术

中华倒刺鲃池塘养殖技术中华倒刺鲃池塘养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总体要求(1)养殖中华倒刺鲃的池塘要求光照充足,环境安静,水质清新,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塘的底质最好为砂石底,少淤泥;中华倒刺鲃不耐低氧,要配备增氧机,提高水体溶解氧,能增进食欲、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提高单位产量;中华倒刺鲃善跳跃,池埂至少要高出水面0.5m以上,池埂要坚固,以防崩塌逃鱼。
(2)鱼种放养前要进行彻底的清塘消毒,清除塘埂杂草、池底多余淤泥,用生石灰75kg/亩,化浆全池泼洒消毒。
生石灰泼洒消毒10天后开始进水,进水口用60目筛绢过滤,防止蛙卵、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入池,灌水1m,施用尿素4kg/亩、过磷酸钙2kg/亩,培肥水质,养殖浮萍,等待放鱼;并加高加固池埂;中华倒刺鲃为广温性鱼类,适宜生长水温为10-32℃,最适水温20-30℃。
(3)鱼苗选择体质健壮、活力强、游动敏捷、光泽鲜艳、规格整齐、无伤病、无寄生虫附着的健康苗。
中华倒刺鲃采取单养方式,根据池塘条件,每亩放养50-100g大规格鱼种800-1200尾。
不宜混养鲤鱼、鲫鱼、罗非鱼、草鱼等食性相近、抢食凶猛的鱼类。
为了调节池塘水质,每亩可混养10-15cm的鲢鳙鱼30-50尾。
(4)鱼苗放养前用食盐4kg+青霉素80万单位/100kg水,经搅拌溶匀后,浸浴5~10min(具体视当时的水温和鱼体忍耐度而灵活掌握),可有效地防止各种细菌性疾病和水霉病的发生。
浸浴可在帆布桶内或在铺垫薄膜的船舱中进行。
(5)同一口塘,要放同一规格的苗,并一次性放足;有风天气,应在池塘的上风处放苗,让鱼苗自动随风分散于水中,避免被风浪拍打群集、拥挤于岸边而造成窒息或损伤。
(6)中华倒刺鲃为杂食性鱼类,池塘养殖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在40%左右,投喂蛋白含量高的饲料,能促进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并配备自动投饵机,省工省力,同时投饲均匀,饲料利用率高;同时辅投少量的浮萍、莴笋叶、南瓜叶、鲜嫩青草等青饲料。
中华倒刺鲃池塘养殖

中华倒 刺鱼 俗 名青 波 , 属 鲤科 , 亚科 , 巴 隶 纪 四须
2 . 放 养 时 间 2
鲤属 , 刺鲤亚属 , 倒 多生 活 于长 江 中上 游 及 其 附 属 水 系的 江河 中 。具有 个 体大 ( 大个 体可 达 2 g 、 最 5k ) 生 长快 、 温 范 围广 ( 适 0~3 、 病 力 强 、 料 容 6c 抗 c) 饵
浸 浴 2 ~ 0mi, 止病 害发 生 。 5 3 n 防
3 曰常管 理
31 饲 养管 理 .
1 池 塘 条 件
养殖 中华 倒 刺鲤 的池 塘要 求 光 照充 足 , 境 安 环
311 饲 料选 择 ..
中华 倒刺 鲍 为 杂食 性 鱼 类 ,养 殖
条 件 下 , 用 鲤 鱼 人 工 配 合 膨 化 饵 料 ( 性 )同 时 采 浮 , 辅 投少 量 的浮 萍 、 笋 叶 、 瓜 叶 、 莴 南 鲜嫩 青 草 等 青饲
营养 丰 富等 一 系列适 宜 养 殖 和 消费 的优 点 , 合 于 适 池塘 、 库 、 水 湖泊 和 集约 化 养殖 , 是深 受 消 费 者及 广 大水 产养 殖 者青 睐 的淡 水 名贵 鱼类 之一 。 近年 因 但 捕捞 过 度 , 态 环境 恶 化 等原 因 , 生 资 源 日益 减 生 野 少, 天然 捕 获量远 不 能 满 足市 场 需求 。 因此 中华 倒 刺鳃成 为 近年淡 水 养殖 的新 宠 。
类 生 长 的不 同阶段 , 择 不 同粒 径 的适 口饵 料 。 注 选 意 要选 用 信 誉度 较 好 的企 业 生产 的人 工 配合 饵 料 , 保 证 饵 料 质 量 。养 殖 过 程 中不 宜 随意 更 换 饵 料 品 种, 以免 影 响鱼类 摄 食生 长 。饵 料要 保持 新鲜 , 不投
鱼类双重荧光标记研究——以中华倒刺鲃幼鱼为例

doi: 10.7541/2021.2019.257鱼类双重荧光标记研究——以中华倒刺鲃幼鱼为例唐 容 吕红健*付 梅 苏胜齐 姚维志*(西南大学水产学院, 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 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6)摘要: 为探究盐酸四环素(TCH)和茜素红S(ARS)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的影响及标记效果, 丰富鱼类荧光标记模式, 研究使用TCH(100—500 mg/L)和ARS(100—300 mg/L)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进行双重浸染荧光标记, 实验共设置5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 浸染时间均为24h 。
结果显示, 经90d 的养殖实验后, 标记鱼的耳石(包括矢耳石和星耳石)、倒刺、鳍条和鳍棘均能检测到双重荧光标记环, 且TCH 产生的黄色荧光环比ARS 产生的红色荧光环更接近骨质结构内部。
较高浓度处理组的矢耳石(≥300 mg/L TCH 和≥150 mg/L ARS)、星耳石(≥300 mg/L TCH 和 ≥200 mg/L ARS)和倒刺(400—500 mg/L TCH 和150—300 mg/L ARS)中均能检测到明显的标记环(n ≥2), 但所有处理组的侧线鳞和非侧线鳞的荧光标记不明显(0≤n ≤1)。
经200—500 mg/L TCH 和150—300 mg/L ARS 处理的鳍条, 及经300—500 mg/L TCH 和200—300 mg/L ARS 处理的鳍棘中可以同时检测到明显的TCH 和ARS 的标记环(n ≥2)。
此外, 在整个实验中各处理组标记鱼与对照组相比, 在生长和存活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结果表明, 使用TCH 和ARS 双重标记中华倒刺鲃幼鱼是可行的。
双重荧光标记方法在水生生物标记回捕实验及实验性生物学研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 盐酸四环素; 茜素红S; 双重荧光标记; 钙质结构中图分类号: S9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207(2021)01-0029-10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 隶属鲤科(Cyprinidae), 鲃亚科(Barbinae), 倒刺鲃属(Spinibarbus ), 俗称青波。
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陈智慧;周志明;黄小红;胡杰婧【摘要】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为我国名贵经济鱼类,是长江流域近年开发的名优养殖种类之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从苗种繁殖和培育、饲料营养与投喂、病害防治及水温控制等方面对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养殖前景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21【总页数】5页(P7043-7046,7083)【关键词】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研究现状【作者】陈智慧;周志明;黄小红;胡杰婧【作者单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湖州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湖州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湖州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湖州3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199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属淡水温水性鱼类,俗名青波、青板、乌鳞等,在鱼类学分类上隶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
r.B.尼科里斯基[1]研究表明,在印度及其以东水域中,刺鲃属以及其他鲃属鱼类分布较广。
印度和前苏联主要是将它作为重要的渔捞对象,泰国将刺鲃、鲤、骨唇鱼作为稻田养鱼的主要对象。
无须鲃(Puntius sp.)和细鲃(Leptobarbus hoevennii)近年来也正成为柬埔寨王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在我国,中华倒刺鲃鱼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的干支流流域中,是我国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在自然条件下,中华倒刺鲃以高等植物碎片、着生藻类、水生昆虫等为主要食物,人工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具有肉嫩味美、营养丰富、长速快、经济价值高等优点,适于我国池塘、湖泊、水库和网箱流水集约化养殖,具有十分广阔发展前景。
中华倒刺鲃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措施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70XIANGCUN KEJI2021年4月(中)乡村科技·畜牧兽医中华倒刺鲃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措施孔令春(苍梧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苍梧543312)[摘要]中华倒刺鲃具有抗病能力强、易养殖、食性杂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
但是,人工饲养中华倒刺鲃时会出现各种疾病,给水产养殖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中华倒刺鲃常见疾病,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倒刺鲃;养殖;疾病防治[中图分类号]S9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909(2021)11-70-2中华倒刺鲃作为我国珠江水系优质鱼类,属于鲤鱼科鲃亚科倒刺鲃,其身体较长,侧面扁平、呈银色,且有明显黑边,身后蓝黑,腹部偏白,鳞圆而大;侧线完整,侧线前部稍有弯曲,侧线尾部在尾茎中心轴下向后弯曲,止与基部中间点;鳃开口上部的角到胸鳍基部有黑色细条纹,鳍灰黑色,背鳍的起点位于骨盆鳍前后;背鳍后坚硬的脊骨形成尖锐的刺;背鳍后半部分的间质膜、骨盆和肛门的鳍呈黑色;头呈圆锥形,很小,略尖;嘴又圆又钝;嘴巴马蹄形;上颚和下鼻各有触手,下鼻须稍长,上鼻须稍短。
中华倒刺鲃也被称为清波鱼,是目前最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各大水系中均有分布。
中华倒刺鲃活跃、游速快、抢食能力强,且耐寒、抗病。
在传统养殖品种价格下降、利润降低的背景下,中华倒刺鲃的养殖利润明显升温,因此,中华倒刺鲃的养殖规模显著扩大,但在养殖中华倒刺鲃的过程中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针对中华倒刺鲃的常见疾病进行防治非常必要。
1中华倒刺鲃人工饲养方式中华倒刺鲃是底层广温性鱼类,性情急躁,游动速度快,不耐低氧,野生时生活在深水急流中。
因此,选择饲养池塘时要选择临近水源、排灌方便、环境安静、池底平坦且含淤泥较少的长方形池塘,以有流水交换的池塘为宜,对于流水交换不便的池塘,必须配备冲水和增氧机[1]。
中华倒刺鲃无公害养殖技术

中华倒刺鲃无公害养殖技术摘要中华倒刺鲃属杂食性鱼类,喜食青饲料,加上抗病力强,适合培育为无公害水产品。
在准备工作中,要选好场地。
在生产过程中,重视鱼病预防、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使用中草药防治鱼病以达到对鱼病防治的监控;使用有信誉的厂家生产的、新鲜的饲料多投青饲料,掌握科学投喂方法以达到对鱼类营养的监控;在养殖池塘中种植水生植物、施用益生菌等以达到对养殖水体质量的监控。
关键词中华倒刺鲃;无公害;养殖技术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因其肉质鲜美,深为广大消费者喜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健康、安全的水产品,即无公害水产品。
由于该种鱼为高度杂食性鱼类,食物包括动物性和植物性饵料,在植物性饵料中还含有浮萍、苦荬菜、黑麦草、瓜叶、苕藤及浮萍等青饲料,加上抗病力强,极易培育成无公害水产品。
现结合生产实际,将中华倒刺鲃无公害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养殖场地选择养殖场地的选择是开展无公害养殖的基础,包括地、气、水都要符合农业部相关要求[1-3]。
养殖池及水源要远离城镇、医院和工厂,附近没有对产地环境和养殖水源构成威胁的污染源。
最好选在未受污染的水库、河流旁,这样的地方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是培育无公害水产品的理想场地。
如果水源为流域较长、流经场镇的河流,要考察上游是否有污染源,并检测水质。
否则,后面的工作做得再好,也达不到无公害要求。
2 生产过程监控2.1 对鱼病防治的监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过程中最容易影响水产品品质的环节就是鱼病防治。
若预防到位,鱼体健康,其品质就良好,而且药物用量少,病、死鱼数量少,对水质污染小,对水产品品质影响小。
为保证水产品品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中“渔用药物使用基本原则”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2.1.1 重视预防。
中华倒刺鲃抗病力强,只要加强预防,就能控制鱼病。
生产实践中,要注意2点:一是制定出鱼病预防计划。
常见江河鱼

常见江河鱼品种首先大方向是江河鱼鳞片薄白,湖水、池塘鱼鳞片厚黑。
1、青波鱼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附属水体。
称中华倒刺鲃,俗称乌鳞、青板,分类上隶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鱼类,该鱼在产区是名优鱼类之一,其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肉质鲜嫩、适应性较强等优良性状。
中华倒刺鲃为一种底栖性鱼类,性活泼,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多为乱石的流水中。
冬季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3月份开始游向支流生长。
3龄性成熟,亲鱼于4-6月间水位上涨时,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段产卵,卵随水漂浮孵化。
它是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主要食物的杂食性鱼类;丝状藻类、昆虫幼虫、淡水壳菜等均为其摄食对象。
2、白甲鱼是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白甲鱼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simus (Sauvage et Dabry),又称瓜溜、圆头鱼,体较高,头短阔,吻圆钝。
口颇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
成负无须。
侧线鳞46~49。
背鳍硬刺具锯齿。
栖息于水流较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冬季在岩穴深处或深坑中越冬。
常以下颌刮取藻类为食。
雌鱼体重约l市斤开始性成熟。
3~5月,在多砂石的急流滩上产卵。
肉细嫩、富脂肪。
生长较快,3年鱼体重2中斤以上。
个体较大,最大能长至7市斤。
为地区性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分布白甲鱼大多栖息于水流较湍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中,喜游弋于水的底层。
每年雨水节前后成群溯河上游,立秋前后则顺水而下,冬季在江河干流的深水处乱石堆中越冬。
常以锋利的角质下颌铲食岩石上的着生藻类,兼食少量的摇蚊幼虫、寡毛类和高等植物的碎片。
摄食强度最大是在3-4月份,冬季和生殖季节一般都很少或停止摄食。
3冬龄达到性成熟,产卵期较长,长江流域为4-6月,珠江流域为2-3月。
产卵场多为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卵附着在水底砾石上进行孵化。
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
白甲鱼是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中华倒刺鲍全人工批量育苗技术

中华倒刺鲍全人工批量育苗技术作者:胡振禧来源:《河北渔业》 2012年第8期胡振禧(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2)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名乌鳞、青波、青板等,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是产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1]。
该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因其个体较大、生长速度较快和抗病力强等优点,成为池塘、湖泊水库和网箱养殖的名优品种。
近年来,由于江河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水质污染等原因,造成了野生资源日趋枯竭,货源紧俏[2]。
我们从2003年起开展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目前其人工繁育技术已达批量生产水平,现将其全人工批量繁育技术总结如下。
1亲鱼来源与培育1.1亲鱼来源由自繁的苗种经过选育,选择成熟的中华倒刺鲃作为亲本,体格健壮且性特征明显。
雌雄比例按3∶2或5∶2挑选。
雌鱼腹部膨大松软,卵巢轮廓明显,用手摸下腹部有轻微流动感的较好。
1.2亲鱼培育池池塘面积以1 000~2 000 m2为宜,水深1.5 m以上。
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最好保持微流水并配有一台0.75 kW的增氧机。
放养前10~15 d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消毒。
1.3亲鱼培育亲鱼放养密度不宜过大,应采取稀养。
饵料投喂以蛋白质含量约35%的人工颗粒浮料为主,每天投喂1~2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3%~5%,视摄食、天气及水温等情况灵活掌握。
春季水温上升后,应加大投饵量,强化培育,产前一个月应加大冲水力度,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产后亲鱼应及时消毒处理,并强化培育,使亲鱼早日恢复,以促其性腺再次成熟[3]。
在日常管理中,保持一定的流水,并定期换水和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
2人工繁殖技术2.1亲鱼的选择2.1.1雌雄鉴别中华倒刺鲃在性成熟前不容易辨别雌雄,在繁殖季节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和用手触摸来区分雌雄。
雄鱼上颌前缘和鳃盖两侧的头部以及臀鳍上可见发达“珠星”,手摸有粗糙感,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鱼没有“珠星”或“珠星”不明显,头部、身体光滑,腹部膨大、松软、有弹性,生殖孔外突微红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又名青波,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为嘉陵江重要名贵经济鱼类之一,有“一鳊,二岩(岩原鲤),三青波(中华倒刺鲃)”之说。
中华倒刺鲃以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细刺较少,含肉率高,而深受群众喜爱。
近年来因捕捞过度,水污染严重,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中华倒刺鲃天然渔获量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价格日趋上涨,现市价达50元/公斤左右,因此中华倒刺鲃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淡水名优鱼类。
中华倒刺鲃体呈长形,侧扁,无腹棱,吻皮止于上唇基部,与上唇分离,上下唇紧包在上下颌的外表,唇、颌不分离,上下颌在口角处相连,须2对,咽齿3行,侧线完全,背鳍分支鳍条8-9根,背鳍前有1根平卧的倒刺,臀鳍分支鳍条5根,尾鳍叉形,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
鳞片较大,肠较长,鳔2室。
中华倒刺鲃主要分布于长江水系,喜欢栖息于山涧或水清、流急的江段,人工养殖宜在流水池饲养,中华倒刺鲃为广温性鱼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常年进行养殖,其最适水温为22℃-28℃,当水温常年低于10℃或高于30℃时,食欲减退。
中华倒刺鲃耐低氧能力较差,养殖过程中溶氧要求在4毫克/升以上。
中华倒刺鲃的食性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但在体长10厘米以上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同时,是否偏向动物性或植物性也与生活环境(江段位置)有关。
在池塘中喜食青草、蔬菜等,另外也摄食各种附生藻类,人工饲养经驯化可摄食配合饲料。
中华倒刺鲃生长较快,最大个体可达20公斤,100-200克的鱼种经3-4个月的饲养能增重300-500克。
中华倒刺鲃3龄性成熟,产卵期为每年的4-5月,产卵场水深流急,卵呈黄色,漂性。
目前,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重庆、宜宾等地已有收集江河鱼种进行网箱养殖成功的实例,其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等正在研究中。
今后几年,中华倒刺鲃将倒成为水产养殖的新宠。
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
一、池塘养殖:
(一)池塘条件:中华倒刺鲃性情急噪,游动速度快,不耐低氧,其养殖池塘条件要求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底质有少量淤泥,池塘面积3-5亩,水深1.5米左右,池梗高出水面70厘米,较高密度养殖时,还需配有增氧设备,池塘使用前按常规方法进行清塘消毒,杀灭有害生物和病原菌。
(二)鱼种放养:每667m2 放养青波500尾左右,规格
以约50克/尾为宜,所投放的鱼种体质要健壮无病,规格均匀,配以少量大规格鲢、鳙鱼,以调节水质和食物残饵。
由于草、鲤鱼与中华倒刺鲃食性相似,池塘中少放或不放这些杂食性或草食性鱼类。
(三)投食与日常管理:中华倒刺鲃饵料投喂以草、鲤鱼全价配合饲料为主,兼投细绿萍、莴笋叶、南瓜叶等青饲料;精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青料为鱼体重的5-10%,并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鱼类进食状况灵活掌握。
日常管理以巡塘为主,防止浮头,并及时清淤及食场消毒。
经6个月池塘养殖,到年底中华倒刺鲃当年鱼种可达到150克左右。
到第二年年底可达400克左右。
二、船体网箱养殖:
(一)船体网箱结构及设置:船体网箱结构及设置与其它鱼类的养殖基本类似,但对水质及水流要求较为严格,水流具有微流速,流速低于0.2米/秒,水质无污染,远离生活及工业污染源,另为了防止鱼类跳逃,鱼种箱及成鱼箱均须加盖网。
(二)鱼种放养及日常管理:鱼种入箱时间为每年3月中旬,放养规格为100-150g/尾,放养密度为100-150尾/m2,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及青饲料,配合饲料要求蛋白含量在32-35%之间,其中,鱼种阶段饲料蛋白含量要求35%左右,大规格鱼种阶段饲料要求蛋白含量32%左右,辅以青料投喂,
投饲率约为鱼体重的5%左右。
其它日常管理同一般鱼类养殖。
养殖周期8个月后,鱼体重可达商品规格500-8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