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教案设计共2课时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教案设计共2课时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教案设计共2课时作者介绍:陈子昂,字伯玉。

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被迫害冤死狱中。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庵(ān)。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7万古情怀此登临——《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布置任务孔子曰:“古人登高必赋”。

万里江山登临见,无限情思涌心头,诗人们抒发万千感慨使得登高成为承载多层意蕴的文化符号。

我校文学社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探寻登高的精神意义,特邀同学们以不同身份,参与“登高”主题宣传片的拍摄与制作。

情境任务: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任务二:拍摄画面,赏登临之景任务三:朗诵配音,悟登临之情任务四:剪辑排序,品登临之义二、解读标题,明登临概念观察三首诗歌标题,勾画关键字,明确登临诗歌概念。

预设:题目主要有“登某处”“上某处”“望某处”等就是登临诗。

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三、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1、作为总导演,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向摄影制作组介绍拍摄地及其特点。

学生代表展示,预设:①幽州台:幽州即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位于今北京城东南。

由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黄金台”之名正式出现于南朝,以鲍照名句“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为首见。

②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50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约1545米。

自秦始皇起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古诗三首《望岳》《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 教案

古诗三首《望岳》《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 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的一些表达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品读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

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

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1课时教案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1课时教案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1课时教案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古代诗歌五首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

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望岳》一、齐读诗歌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

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

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

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

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视频了解“泰山”三、自主学习《望岳》1、学习方法介绍: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赖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

个人学习: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远望青未了广阔近望神秀高大凝望云、鸟愿望众山小四、鉴赏诗歌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泰山高大雄伟。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

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 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③、④句。

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

说明泰山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⑤、⑥句:诗人心胸很坦荡。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设计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设计

《望岳》《登飞来峰》对比阅读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望岳》和《登飞来峰》一为五言律诗,一为七言绝句。

二者均为登高之作,皆为登高抒怀、志在报国的诗。

诗人创作背景不同,却都是因登临见到物的伟大而感到自己的伟大,呈现出自信无畏的胸襟和气魄,或将心中自有的豪迈借由登高抒发。

《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虽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却朝气蓬勃,借由“望岳”生发出登临的愿望,展现出了目空一切的豪迈气概和自信乐观的胸襟气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揭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道理。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在浙江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

也暗藏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2.学习者分析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对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对古诗词掌握理解程度距离新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提供更具体、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

3.学习目标分析①了解登临诗的特点。

②品味字句,研读赏析,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③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爱国热情。

4.学习重难点【重点】①从炼字、赏句的角度品味诗歌,感受诗歌营造的画面和意境。

②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感受诗人。

【难点】比较阅读,以点带面,让学生理解登临诗中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5.学习评价设计要求学生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炼字赏析诗中之景,能讲出景物与诗人情感的联系,能结合背景理解诗人登高的原因,能讲出登临诗的特点,能用借景抒情的方法仿写登临诗。

古诗《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

古诗《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

古诗《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教学手段和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适当佐以朗读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学习杜甫的《望岳》(1)杜甫简介(资料卡片)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

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

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

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

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十年。

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

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

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

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

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

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

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

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他兼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许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

第21课《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理解诗歌含义。

3.品味诗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诗歌就是这文明历史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登飞来峰》。

1. 板书题目《望岳》《登飞来峰》2. 题目解读望: 远远的看。

岳: 高大的山(这里指东岳泰山)。

望岳:远远的望高大的山。

诗题交代事件。

在民间,历来都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说法。

在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五岳当中,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素有天下第一山之称。

登飞来峰(飞来峰——传奇故事)飞来峰又名塔山,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传说此山是由琅琊县城的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过渡语:中国人跟山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

二、简介作者1.作者杜甫、王安石《望岳》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诗史_”《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_介甫_,号_半山_,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了解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望岳》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板书:“诗圣”唐宋八大家之一过渡语:当诗人中的诗人和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时,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三、自主预习1. 整体感知,诵读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

细细品读山水,我们能够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域的胸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
《望岳》
一、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

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奇异秀丽。

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

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那个“岳”指的是“泰山”。

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
视频了解“泰山”
三、自主学习《望岳》
1、学习方法介绍:
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靠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

个人学习:深入摸索,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关心我们明白得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确实是读,在读中感悟。

2、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摸索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包蕴的情感。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宽敞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云、鸟
愿望众山小
四、鉴赏诗歌
1、写景第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写泰山高大雄壮。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

要紧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诗人当时欢乐的心情。


③、④句。

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确实是说大自然把奇异秀丽都集合在泰山身
上。

“阴阳割昏晓”“割”字专门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

说明泰山
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宏伟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
⑤、⑥句:诗人心胸专门坦荡。

激荡。

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点面结合
3、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壮的,有表现出诗人如何样的心胸气概?
补充: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的典故,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宏伟高耸。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那个地点是一种如何样的思维方式?
“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青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仍旧充满信心。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中“胸”明显皆作者自己之心胸。

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显现一位如何样的诗人形象?
《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5、我们了解到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的感情总是专门深沉郁结,然而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别样的杜甫。

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写这首诗的背景。

背景介绍: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

2 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美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闻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那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青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仍旧充满信心。

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

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爽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

“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6、《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

以后专门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

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

杜陵人是谁?
7、齐背诵《望岳》。

登飞来峰
一、过渡引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颂扬,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奇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
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提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飞来峰》。

四、展现学习成果
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摸索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包蕴的情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
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

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

“千”在那个地点不是实写,是指多。

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在那个地点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夸张
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异景象?诗中哪个词能够看出来?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奇。

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专门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不怕。

缘:因为。

遮:遮挡,遮住。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专门流行的词,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出处古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网络用语:
“夫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稀奇”——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
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猛烈反对。

《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
天子与太阳同辉,“日”象征着帝王,
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同时不畏,这表达了王安石如何样的精神?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恐惧的进取精神。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明白得了什么?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

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如此,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比较异同
一、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1、借景抒怀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恐惧的进取精神。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巨,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2、包蕴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观看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3、夸张、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

虚实结合
二、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终止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迈的气概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也期望大伙儿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宽敞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豪迈
愿望勇攀高峰,俯视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