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望岳.pdf
合集下载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微雨登城二首》课件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
玉,唐代文学家。他反对浮艳颓 靡文风,重视散体,其诗风骨铮 铮、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代表作:《感遇》诗三十八首, 有《陈子昂集》传世。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 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 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 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 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 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敢不 于畏 攀艰 登难
主题概括 这首诗抓住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
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 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写法借鉴
1.构思巧妙,层次分明。全诗没有一个“望” 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的登“岳”,构思巧妙, 层次分明。
字词清单 字音识记: 岱宗( dài ) 眦( zì ) 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 同“层”,重叠
古今异义: 会当凌绝顶 古义:登上
今义:侵犯,逼近
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诗歌朗诵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 奏和韵律。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文体知识
律诗 中国旧诗体裁之一。通常的律诗规定每 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十句及以上的,则称排律或 长律。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 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 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 对仗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七年级语文下册

➢ 说说你l对iyon“gqian前g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的理解。
李永强
①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 ②直抒胸臆,感叹古代贤君不可见,后 世明君不可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 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诗歌 墨剑飘雨
➢ 赏析李永“强liy悠ongq您iang”一词的表达效果。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析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 这是一首liyo吊ngqi古ang 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为什么能引起
士大李夫永强的共鸣?
本诗以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抒发了 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 独悲凉之感。这种感受常常是许多怀 才不遇的士大夫所共有的,因而能引 起士大夫的共鸣。
02 理解诗句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 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03
感悟诗人高瞻远瞩的气魄和积极进 取的精神。
走近作者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墨剑飘雨
21 古代诗歌五首 liyongqiang 李永强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己亥杂诗(其五)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登幽州台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古诗-望岳-登飞来峰

山峰的名字,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飞来峰
诗意解析 词语解释
不畏:不怕。
浮云:飘浮的云朵。
最高层:最高的地方。
诗意解析 词语解释
诗意解析 词语解释
01
句子解析
02
句子解析
"望岳"是诗的题目,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向往和敬仰。
03
"不畏浮云遮望眼"表达了作者不畏困难,不被外界干扰的决心。
"自缘身在最高层"则表现了作者站在高处,俯瞰众山的豪情壮志。
启发创作灵感
古诗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培养审美情趣
对后世的影响
代表作品
这两首诗代表了古诗的巅峰之作,展示了古代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和思想境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典之作
望岳和登飞来峰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要地位
《登飞来峰》则是杜甫在游览飞来峰时所作,表现了他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勇气。
《望岳》和《登飞来峰》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这两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评价
02
诗意解析
指望着泰山。岳,高大的山。
望岳
诗人将飞来峰比喻为险峻的屏障,表达了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03
02
01
表现手法
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是诗人攀登人生高峰的必经之路。
飞来峰
代表着人生的迷茫和不确定性,但也暗示着诗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
云雾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古诗词第三组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泊秦淮》

第11首 己亥杂诗(其五)
2010年直接型默写
[清] 龚自珍
古诗词原文—赏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 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 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 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七下)
课标古诗词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其五)》《泊秦淮》
第7首 登幽州台歌
近10年未考
[唐] 陈子昂
古诗词原文—赏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通过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表达诗 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感。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以问答的 形式表现泰山高耸巍峨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之势,上句虚写,下句实写。 “钟”字用 拟人的修辞,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赋予 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 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古诗词原文—赏析
荡胸生曾(céng)云, 决眦(zì)入归鸟。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古讽今,看似在批判歌女,其实讽刺了当时的 达官贵人不顾国家安危,依然醉生梦死的腐朽生 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全诗主旨
全诗寓情于景,通过 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在 悲凉的情境中将对历史的 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 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 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凝望之景。“决眦”将诗人极目远望时全神贯 注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雄伟 壮丽和令人震撼的力量。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望岳》对比阅读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鉴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望岳》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对比阅读两首诗,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或艺术手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如《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与《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怀。
-强调两首诗在结构、韵律上的特点,如《登飞来峰》的七言绝句和《望岳》的五言律诗,以及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2.教学难点
-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的情感态度,尤其是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和抒发。
3.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结合课文注释,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修辞等。
5.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对比分析《登飞来峰》与《望岳》,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鉴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望岳》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对比阅读两首诗,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或艺术手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如《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与《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怀。
-强调两首诗在结构、韵律上的特点,如《登飞来峰》的七言绝句和《望岳》的五言律诗,以及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2.教学难点
-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的情感态度,尤其是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和抒发。
3.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结合课文注释,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修辞等。
5.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对比分析《登飞来峰》与《望岳》,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飞来峰
了解作者
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字介 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 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 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 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朗读诗歌
登飞来峰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诗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当,终要
登上
全部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到那时,全部的 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品读诗歌
望岳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颔联里“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
岱宗夫如何?
远
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景象。
望
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高大形象。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近
望
阴阳割昏晓。
这二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钟”字写出了大自然 的多情,将它的神奇秀丽景色全分给了泰山。“割”字写出了 泰山“无情”地切断了山的阳光,使山的南北两面阴阳截然不 同,也凸显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
品读诗歌
望岳
如何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句话?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 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品读诗歌
登飞来峰
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高
夸张
品读诗歌
登飞来峰
为什么诗人没有描写飞来峰的美景,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呢?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共40张PPT)

背景链接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 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 幕府担任参谋军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 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 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 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泰山上叠起的层云使自己心胸摇荡,睁大眼睛看 着归鸟入林,这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当时专注的神 情,也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托物言志。这句诗字面意思是说诗人要登凌绝顶, 俯视众山,实则传达了“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 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 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的人生哲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近望 泰山的秀美高大)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 细望泰山的层出不穷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泰山引发无限感慨 )
2、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 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自答,写远望 所见景象。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 起、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
背景链接
《望岳》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 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 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 、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 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朗读诗歌
望岳
杜甫
dài zōnɡ
liǎo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拓展延伸
《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都是登高之作,诗人 的感触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望岳杜甫诗意登飞来峰王安石注释

望岳杜甫诗意登飞来峰王安石注释
登飞来峰(1)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2),
资源生在最高层。
注释:(1):选在《王荆文公诗笺注》。
(2):浮云:漂浮于空中的云。
诗的白话意思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