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王安石朗读

合集下载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赏析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赏析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赏析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字词解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飞来,故名。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作品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作品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作品赏析:本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小学三年级语文《登飞来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登飞来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登飞来峰》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登飞来峰》原文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登飞来峰》教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 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词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词原文及赏析

对后世的影响
启发思想
王安石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到的见解为后世的 文学家和政治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艺术传承
王安石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具有传承性,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后世的诗歌创 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
文化符号
王安石的诗歌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3
文学上以散文、诗词见长,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
创作于宋仁宗庆历五 年(1045年)
登上飞来峰,触景生 情,抒发壮志难酬的 感慨,寄托对未来的 希望
王安石当时因上书变 法新政被贬为鄞县知 县,壮志未酬,心怀 忧虑
王安石的人生哲学
0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
人生之追求
诗中表达了人生应该追求光明、进步、高尚的目标,而不是沉迷 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
人生之不屈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登山过程中的感受,表达了不屈不挠、勇往 直前的精神,鼓舞人心。
对社会的批判
社会之弊
王安石在诗中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述和批判,表达了对社会不公、腐败等问题 的关注和担忧。
社会之变革
诗人呼吁进行社会变革,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现了王安石的政治思想 和改革精神。
文化交流
王安石的诗歌作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有着 重要的地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06
CATALOGUE
结论与评价
王安石的贡献与成就
政治家
王安石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推行的变法政策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

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

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也就是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古诗词】登飞来峰 王安石翻译

【古诗词】登飞来峰 王安石翻译

【古诗词】登飞来峰王安石翻译
《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意思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
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
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
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
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飞来峰宋朝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登飞来峰》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

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 说整首诗的意思。
•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 学生的理解程度。
•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 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来。 • 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解疑合探:
• 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 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放
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 1.自读。 • 2.指名读,师正音,听词语。
说明
•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 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 故而得名。
•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 畏:害怕。 • 遮:遮挡,遮住。 • 缘:因为、由于。
• 3、“浮云”二字,既是实写眼前景,也是比喻当时 的保守势力(或 比喻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 反映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
•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 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 “最高层”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又暗喻政治上的最 高决策层。
•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属于描写; 后两句属于议论。
• 2、联系创作背景,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理解。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 神。
• 3、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 的美景,那么登峰是为了什么?(或这是登高览 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试作分析。)
简介王安石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
半山,抚州临川人。其文雄建峭拔,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遒劲清新。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 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 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王安石朗读
登飞来峰王安石朗读
引导语:《登飞来峰》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原文朗读课件,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诵读欣赏
登飞来峰(王安石)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歌的一些表达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课时目标】
学习《登飞来峰》
【合作·探究·展示】
学习《登飞来峰》
前两句“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

千寻,言高。

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意思是“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 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

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直抒胸臆,意思
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时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

”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

此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反馈检测】
1.《望岳》这首诗是如何紧扣“望“字来写所见所感的?
全诗不着一个“望”字,但句句都在在写向岳而望。

就距离而言,“望”自远而近,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望,颈联写细望;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进而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情状。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着笔,描写望泰山所见所感,使一“望”字贯穿始终,成为全诗红线。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说说这两句诗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有什么启发。

含义: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

这两句诗,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启发:作为今天的年轻人,我们要学习杜甫心胸开阔、敢于进取、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杜甫从小树立不怕困难、敢于攀
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3.《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突出一个“春”字,处处透出早春的信息。

说说诗中哪些词表现了“早”。

例如“初平”的“初”,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早莺”的“早”,“新燕”的“新”,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渐欲”的“渐”,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浅草”的“浅”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浮云”比喻什么?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比喻困难、挫折、障碍等。

我们可以领略到的哲理有:(1)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2)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延伸阅读: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②,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③,
只缘身在最高层④。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注释]
①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灵隐山东南(一说是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山上有应天塔)。

②千寻塔:非常高的塔。

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③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

望眼:远望的眼睛。

④只缘:缘,因为。

身:自身,自己。

[导读]
皇?二年(1050),王安石知鄞县秩满而归,路经越州,有《登越州城楼》诗。

本诗当亦同时而作。

诗人登上飞来峰,顿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豪情万丈。

末二句寓哲理于形象,见宋诗理趣之特色。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

“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

“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

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