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舞作品《凤悲鸣》的悲剧特色

合集下载

于无声处《凤悲鸣》 分分秒秒撼我心

于无声处《凤悲鸣》 分分秒秒撼我心

于无声处《凤悲鸣》分分秒秒撼我心本文属于中国期刊汇优秀论文本文来源于:中国期刊汇转载请注明本文仅供学术参考,严谨转载,否则后果自负摘要:金奖舞蹈《凤悲鸣》内容张力很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形。

“黑衣人”的角色与群舞从头到尾一样尖刻、木钠,内心又冷又硬的心理与表现是有区别的。

这一角色的表演难度和复杂心理,与以往我参加过的许多演出不同,其表演与把控的难度远大于彼时领舞《俏花旦》等舞蹈。

而编导王舸对“我”却十分苛刻,要求形神兼备,表演自如而不过……关键字:舞蹈演出创作体会舞蹈《凤悲鸣》,是由成都市文化局组织策划、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根据著名作家巴金小说《家》中丫鬟鸣凤的故事改编创作的舞蹈作品,在2011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舞蹈大赛上,《凤悲鸣》以其鲜明的个性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一举夺得群舞创作金奖。

2012年1月,《凤悲鸣》应国家大剧院的邀请,进京参加了国家大剧院2012年新春演出季之“中国舞蹈明星名作荟萃”的两场演出。

在这台汇聚国家级舞蹈团体和杨丽萍、王亚彬、刘福洋等明星舞蹈家的演出中,《凤悲鸣》格外引人注目,它是整场演出中唯一一个由一所地方艺术学校创演的节目。

这个仅有8分钟的叙事舞蹈的成功演出在京城再次引起轰动。

作为这个作品的创演者之一、在舞蹈中讲述“悲鸣”故事的“黑衣人”的我,铭心刻骨的,已不是鲜花与金奖的荣耀,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太多的感悟与体味。

8分钟演出,倾其毕生心力群舞《凤悲鸣》,这个仅有8分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舞蹈语汇,震撼人心的旋律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深刻地演绎了巴金笔下成都上世纪30年代家庭中的“新生力量”和“封建势力”的搏击。

舞蹈通过一个“黑衣人”的回忆,交代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我所扮演的角色,正是这个“讲故事”的“黑衣人”。

在表演形式上,“我”既是一个“讲述者”,又是一个表演者;在人物角色上,“我”既是一个受害者,又是一个“迫害者”。

多重身份,复杂心理,成为群舞中除鸣凤之外的惟一一个“衍生”角色。

凤悲鸣

凤悲鸣

被扼杀的美好————《凤悲鸣》有感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九届全国舞蹈大赛,单双三和群舞部分的各个奖项也都尘落定,其中来自四川省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的女子群舞《凤悲鸣》尤其令人眼前一亮。

《凤悲鸣》这一作品,改编自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小说《家》,讲述了旧社会时,四川一个大家族中的小丫鬟—鸣凤,追求美好爱情和自由,却终究不得所想,最后投湖自尽的悲剧故事。

在这个节目中,导演运用大量的队形,快速地变换,在不断转换的情景中,表现了鸣凤这个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

每一次队形的变换,就会交代一个特定环境,以一两个人物的表演来表现鸣凤的悲惨处境;每一次场景的转换,人物的悲惨生活就鲜明一些;她的悲剧结局就更笃定一些。

除了扮演鸣凤的演员以外,其余18名女演员均身着全黑素衣,手持黑色纱巾,面目可憎,时而凶恶,时而阴险。

这一些黑衣的演员,时而一两个作为特定角色出现,成为具体的人物;时而三五成群,作为特定的环境,从侧面烘托鸣凤这一角色所处的悲惨境地;而当她们汇聚于一体时,他们又是代表着来自封建旧社会的黑暗势力,压迫、剥削鸣凤。

作为旧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群舞的编排除了队形与特定角色人物的刻画外,肢体动作更加直接、犀利;通过舞群的黑色纱巾,在手中变化转换、撕扯拉拽,来表现群舞的内心情绪和其所代表的势力,其扭曲、变的内心世界;以及通过欺凌、压迫他人来释放自己压抑感的丑陋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逼死鸣凤后,他们又若无其事地散开,仿佛一切未曾发生过一样,冷漠、自私。

而作为弱势的鸣凤,从一开始的向往美好、向往自由,是一个少女对美丽爱情的强烈渴望和追求;直到中段,不断受到各种压迫,来自各方面的剥削、凌辱,但她仍然抱持着对爱情的向往,她手中的一方粉色丝帕代表了她悲惨生活中最后的一点希望和坚持,靠着这惟一的力量她才能继续生存;所以到作品的后半段,她所有的美好希望,被践踏、唯一的希望被毁灭的时候,她绝望了,她哭她笑,她不惧一切黑暗势力了,她解脱了。

鸣凤放弃了生存下去,选择了面带微笑地死去,仿佛开在黑暗中战战兢兢的小花,最终还是被黑暗吞噬。

中国乐器“笙”现代音乐精品《唤凤》的音乐内涵及演奏技能体现

中国乐器“笙”现代音乐精品《唤凤》的音乐内涵及演奏技能体现

中国乐器“笙”现代音乐精品《唤凤》的音乐内涵及演奏 技能体现苏博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音乐系摘要:《唤凤》是中国乐器“笙”第一部现代音乐精品,它的呈世向演奏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笙音乐表现力与承载空间。

作品的创新格局及演奏技法为笙的独奏艺术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地。

笔者结合演奏 对笙现代音乐作品《唤凤》的内涵、作品的创作格局、音乐表现、演奏技法等方面再度进行探析,并论证其对近代笙演奏艺术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唤凤》创新格局 音乐内涵 音乐表现 演奏艺术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2-0070-03《唤凤》是中国乐器笙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作 品,曲作者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创作手法更是别具 一格,堪称民族音乐中现代音乐作品的成功典范。

这首 作品的创作和演奏同时荣获“上海市优秀文化成果奖” 和第七届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比赛“金编钟奖”。

《唤凤》这首作品,对于笙演奏艺术及笙乐曲创作 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与价值。

由于笙在宋代后经 历的“大衰败期”持续了千年之久,乐器的音数被不断 削减,一度沦为没有独奏能力且只能依附于其他独奏乐器的附庸,导致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一 首独奏作品被保留° 50年代之后,中国一大批笙演奏 家开始努力对其改良,使得笙这件古老的乐器又重新 回到了独奏艺术的舞台。

期间,笙的独奏作品都是由演 奏家们自主创作,虽然填补了缺少独奏作品的空白,但 曲作者因不是作曲专业科班出身,创作的作品往往曲 式结构相对简单,演奏技法也均为传统形式。

长期以来,笙演奏艺术一直处在瓶颈期。

随着37簧笙研发的 成功,也为笙演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温床,演奏 性能的拓展为笙演奏现代音乐作品提供了坚实的基 础,成为笙现代作品演奏的物质媒介。

1988年,被誉为“中国复调大师”的陈铭志先生为 笙创作了一首独奏作品《远草赋》,翌年,其高徒赵晓生 先生便为笙创作了无伴奏笙曲《唤凤》,这两部作品开 启了专业作曲家为笙创作的时代。

舞蹈鉴赏课程考题与答案修订稿

舞蹈鉴赏课程考题与答案修订稿

舞蹈鉴赏课程考题与答案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1()是影响群舞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A、B、C、D、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2舞蹈《挽扇仕女》的创作具有()特点。

A、B、C、D、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3舞蹈的整体结构即舞蹈的()。

A、B、C、D、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4上等舞剧的标准是()。

A、B、C、D、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5下面关于《天鹅之歌》表达正确的一项是:()A、B、C、D、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6三人舞的舞蹈形式主要是为了展现()。

A、B、C、D、7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不包括下面哪一项:()A、B、C、D、正确答案: A我的答案:A8最重要的舞蹈调度是()。

A、B、C、D、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9下列属于中国传统舞蹈范畴的是()。

A、B、C、D、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10现代舞身体语料的三个语源不包括()。

A、B、C、D、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11()是考察古典舞蹈作品好坏的标准。

A、B、C、D、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12从佛教道义上讲,舞蹈《千手观音》的缺陷在于()。

A、B、C、D、13下列属于规训形态舞蹈的功能的是()。

A、B、C、D、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14下列不属于孔雀舞的形式的是()。

A、B、C、D、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15舞蹈教育早期职业化的弊端在于()。

A、B、C、D、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16现代舞最重要的“审丑”方式是()。

A、B、C、D、正确答案: A我的答案:A17“昆舞”是由京昆戏曲中的()发展而来的。

A、B、C、D、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18舞蹈剧场形式的改革是随()而改革的。

A、B、C、D、19《睡美人》是()的经典舞蹈。

A、B、C、D、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20韩国用来迎接国家元首或展示传统文化的舞蹈是()。

舞蹈艺术概论重点名词解释笔记舞蹈考研

舞蹈艺术概论重点名词解释笔记舞蹈考研

●什么是舞蹈艺术?1、舞蹈,艺术的一种,人体本身是它的物质载体,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手段。

2、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思想、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矛盾冲突中的人人情感意蕴,创造出克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比表达作者、舞蹈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应生活的审美属性。

3、舞蹈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通过连续的舞蹈动作过程、凝练的姿态表情和不断流动的低位图形,结合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是一种空间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4、作为一种社会审美形态,起源于缘故人来劳动等欧东的木方在线,以及图腾崇拜、无数等活动和表现清寒、思想、意识等内爱精神世界的小。

5、与适合、音乐结合,是人力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6、也是人们社交、娱乐,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一种艺术形式。

●舞蹈的艺术特性1、外在:直观动态性(直觉性动作性节奏型造型性)2、内在本质:抒情性●舞蹈的社会功能1、古代(1)以舞达欢(2)祭祀祈祷(3)交流、交谊择偶(4)健身、习武象功(5)教育(劳动战争狩猎礼仪)2、现代(1)自娱自乐、抒发情怀(2)交流情感、增进友谊(3)增强体质、延长青春(4)欣赏愉悦、陶冶情操(5)了解社会、认识世界(6)宣传教化、团结群众●舞蹈的种类一、生活舞蹈(1)习俗舞蹈(2)宗教、祭祀舞蹈(3)社交舞蹈(4)自娱舞蹈(5)体育舞蹈(6)教育舞蹈二、艺术舞蹈定义:由专业和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产生出主题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者广场表演给大众的作品。

1.根据风格(1)古典舞:有严谨的程式、规范的动作、高超的技巧(a中国古典舞b印度古典舞c欧洲芭蕾舞)(2)民间舞:是一切舞蹈的来源(a载歌载舞、自由活泼b巧用道具、技术结合c情节生动、形象鲜明d自娱自乐、意指统一e情之所至、即兴发挥)(3)现代舞:向往自由、淳朴自然(4)当代舞:表现当代社会、当代人物,借鉴吸收2.根据表现形式(1)独舞(2)双人舞(3)三人舞(4)群舞(5)组舞(6)歌舞(7)歌舞剧(8)舞蹈诗(9)舞剧3.根据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法和塑造舞蹈形象的特点(1)抒情性舞蹈(情绪舞):在特定的环境中,以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此表达舞蹈家对生活的感情和评价。

舞蹈《凤悲鸣》的创作特征探究

舞蹈《凤悲鸣》的创作特征探究

舞蹈《凤悲鸣》的创作特征探究中文摘要《凤悲鸣》是我国着名青年舞蹈家王舸在创作高峰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该作品在选材上巧妙的将经典文学作品与舞蹈本体相结合,突破了舞蹈单一的抒情路线同时赋予舞蹈作品深厚的文学底蕴及经典的时代意义;在形象刻画方面,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物性格,强化了人物矛盾关系,从而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在环境塑造上,采用独特的服装造型与灯光舞美的渲染,用视觉冲击力向观众传达了人物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叙事手法上,以一条手帕为道具勾勒出情节发展脉络,用有意味的舞蹈调度丰富叙事内容,配合音乐的感染力将故事叙述的生动而清晰。

舞蹈《凤悲鸣》创作新颖,寓意深刻,它独特的编创视角和诠释方式,使其成为了二十一世纪舞蹈作品的典范之作。

本篇论文通过对作品进行梳理性的分析,对笔者在创作中遇到的选材问题确定理论参考,对今后创作中主题建构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通过对其创作手法的分析,对笔者在创作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关系、营造舞蹈环境、表达叙事内容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凤悲鸣;创作特点;编创启示。

Abstract“Feng bei ming” is China's famous young dancer Wang Ge in the peak of the mostrepresentative works.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from material selection, shape imagecharacterization, environment, and from four aspects,such as narrative to the creation ofthe macro, middle and micro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the theme, characters, dancing,scheduling, dances structure as the foothold, summed up the work of the author's ownrevelation.Key words:Feng bei ming; Wang G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on.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绪论第一节研究意义第二节研究现状第三节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一章选材特征分析第一节以小人物命运抗争的时代特征第二节以封建专制为缩影的文化底蕴第二章舞蹈本体创作特点分析第一节经典的形象刻画一人物原型的巧妙选取二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三人物关系的对比分析第二节个性化动作语汇一主题动作分析二舞蹈语汇分析三主题动作与语境描述第三节典型环境塑造一独具匠心服装道具交代社会环境二以多对一的群舞形式制造生存环境三灯光舞美营造心理环境第四节独特的叙事手法一依托经典文学的铺垫功能,构建叙事背景二活用调度的场景变更功能,强调叙事内容三依据音乐的情绪渲染功能,推进叙事情节第三章《凤悲鸣》创作特点对笔者自身编创的启示第一节在创作中,如何选取舞蹈题材第二节在创作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第三节在创作中,如何创造舞蹈语汇第四节在创作中,如何运用舞蹈调度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绪论。

踏歌的民族——大型民族舞剧《凤凰》的文化看点解读

踏歌的民族——大型民族舞剧《凤凰》的文化看点解读

由湖南省民族歌舞团创作演出的民族舞剧《凤凰》在第五届湖南省艺术节上演了。

其声势浩大的阵容、美轮美奂的舞蹈、绚丽辉煌的舞美、张力十足的音乐和匠心独具的编排,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再三谢幕,全场一千余名观众起立鼓掌,久久不愿散去。

《凤凰》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来自天国的使者青鸟引领躲避战乱的土苗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到湘西大地并建立了家园,青鸟完成使命回归天国的前夕,生下女儿凤凰守护饱经磨难的族群。

凤凰的降临为部落带来了光明,也引起了邪恶势力的恐慌。

黑暗首领洞魔多次欲图加害凤凰,均被族人击退,为此,老族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凤凰成年后,与老族长之子阿龙真心相爱,洞魔屡次破坏不成,大开杀戒,凤凰为了保护族人,义无反顾投身火海,浴火涅槃的凤凰驱散了黑暗,永远护佑着美丽的湘西。

剧情虽简单,但作品广阔的背景和深邃的主题所折射的文化内核,却让这部剧的“戏骨”显现出史诗一般的宏大。

《凤凰》故事背景中的土苗部落是一个整体化的族群概念,这个整体包括土家族和苗族两个主体少数民族,同时也涵盖了早期生活在这里的其他族群。

作品采用双线结构,主线是凤凰灿烂的一生,副线是湘西民族的发展历程。

凤凰的意象虚幻又真实,虚幻的是她作为神鸟主观存在于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而真实存在的是湘西民族数千年坚实的脚步。

让我们先来看看《凤凰》的舞蹈。

众所周知,在湖南,湘西少数民族最具影响力的外在表征就是能歌善舞,《凤凰》是舞剧,“歌”的元素被抽离,这就造成了“舞”的一枝独秀。

所以,怎样将舞蹈展现到极致,是作品成败至关重要的因素。

《凤凰》的舞蹈元素可谓是洋洋大观,剧中的舞蹈设计大多选用了湘西两个主体少数民族的代表性舞蹈。

数千年来,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在抵御外敌、艰苦跋涉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是以族群的方式面对险恶的环境,因此湘西先民的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非常强烈,这种情况造就了湘西土家族和苗族的群体舞蹈资源非常丰富,民间的舞蹈传承体系也非常完善,在全州范围内至今仍有数百名各类舞蹈传承人在向后人传授民族舞蹈技艺。

关于中国舞意境营造的若干思考

关于中国舞意境营造的若干思考

关于中国舞意境营造的若干思考作者:李媚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7期【摘要】意境是舞蹈的精髓,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营造中国舞的意境,并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中国舞;意境;营造;策略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179-01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审美标准,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意境的营造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人们在排舞过程中就已重视对意境的营造。

我们在创作舞蹈时,应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注重中国舞的意境形式谈到意境的营造,不得不说“形式美”。

舞蹈形式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外在美,二是内在美。

作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部分,设计者要合理安排这四个部分,并且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例如:当代舞《中国妈妈》的表演,舞蹈的开端讲述了其背景,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的故事,中国妈妈面对日本人的烧杀抢掠感到十分愤怒,而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日本小女孩时,她们选择放下仇恨,以妈妈的身份照顾她,陪伴其长大。

高潮部分讲述了母女情深,小女孩长大了,妈妈们也老了,落叶需归根,妈妈们选择告诉小女孩身世,并让她寻亲,小女孩迈着沉重的脚步踏上了寻亲之路,在最后一刻,小女孩满含热泪冲着跑向妈妈,并下跪感谢她们的养育之恩。

妈妈们看着女孩走远,这时天上飘起了雪花,仿佛寄托着妈妈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舞蹈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在叹息中结束了。

总体来说,《中国妈妈》这部舞蹈的结构是非常完整的,层次鲜明,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思念之情和母爱的伟大。

外在形式主要指服装、道具、场景、灯光等方面,这些对意境的营造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独舞《罗敷行》,按照剧本的描述,罗敷是一位以采茶为生的年轻美丽的女子,其美貌和窈窕身姿吸引了无数男子。

《罗敷行》中,罗敷的装扮对意境的营造具有重要作用,她盘着高高的发髻,穿着飘逸的罗裳,体形修长,亭亭玉立,宛如天外飞仙;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就是采茶用的小花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舞作品《凤悲鸣》的悲剧特色
作者:伍伟
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08期
摘要当代女子群舞《凤悲鸣》中采用了较多新颖的创作理念与编创手法。

在呈现形式上依然保持编导王舸先生“女性视角”的独特特点,在巴金先生圆桌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融入了一些跳跃性的思维元素,正是在这样的一种高度结合之下使整个作品体现得非常新颖。

在此之中,笔者尤为注意作品中的“悲”字,这既符合作品的情绪表现形式、音律的脉络转换、动作的大开大合等共同构成作品的视觉画面。

而这个“悲”又是由那些不同的因素叠加而成的呢?
【关键词】《家》;当代舞;群舞作品;舞蹈情绪;创编思路
群舞作品《凤悲鸣》是根据巴金先生的小说《家》中的情节脉络进行改编,站在女性视角为出发点选择当时从属于封建社会剥削中的丫鬟“鸣凤”为述说角色,深刻的雕琢了一位无助却又有情,绝望却又充满希望的具有强大戏剧张力的悲剧命运。

该作品在叙事风格上将整个事件用最为通俗易懂的肢体语汇进行传达并将主体人物与群体演员的关系进行巧妙的组接,在这样最为平实的语汇中发出的却是最为震撼的心灵冲击。

不得不说编导王舸先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那如花般年纪的“鸣凤”,如梦般的“爱情”,如幻般的“悲剧”,而这样的一场人间悲剧就在眼前。

作品《凤悲鸣》在编创形式上确实体现了编导独树一帜的编创手法,在主群体交错的手法上感受到了来自于悲剧那强而有力的社会作用,在整个作品当中编导借助了大量的时代精神用于呼唤观众群体对于“鸣凤”这个角色的的感情认同,这是一种最为古老而又无比年轻的编创手法,正是因为编导这样特意安排的渐入推进,才使得《凤悲鸣》能够在单向的情感中脱离,并把价值符号、社会焦点、命运结构与内心情感等挖掘融合。

1 作品中的艺术构想
在封建统治的旧社会中代表着新生力量与无限希望的丫鬟“鸣凤”,来到了这个死气沉沉高朋满座也如同空宅的“高家大院”,在这里鸣凤追求着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尽管她的出身是如此的卑微,无论她如何努力最终还是以自尽与尘世告别。

群舞演员的那一袭黑衣就如同压制着一切美好人性的封建社会,那如同妖邪形如鬼魅的“黑衣人”正一步步将这洋溢着爱与光芒的少女推入那暗无天日的深渊当中。

我们应该都能够理解“爱情自由”,这种状态也属于合理的范畴,但是我们将整件事带入到那个封建礼教的时代这一切的人性追求就变成了最大的错。

当我们感受到作品的“悲”时,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于那个时代、那个阶级、那个压制的无情鞭挞从而唤醒我们对于美好人性的无限追求。

该部作品的编导王舸曾在他自己的研究生论文中提及“有寓意的调度变化”,编导通过有寓意的队形来传递文学作品中的特定环境,借此在大环境上上升鸣凤的悲惨处境;随着场景的更
迭,情绪的加重,肢体张力的扩大整个悲剧色彩就被加绒。

面目可憎的黑衣人在阴险狡诈与目露凶光中游离,在它们的映衬下鸣凤是那样的无助,这一缕阳光始终希望突破黑暗但她却是密不透风的黑暗中扭曲与束缚了,这是一场“宅斗”而这更是一场萤火之光与极地黑夜的浮沉挣扎,最终这股萤火只能以性命相博,用最为“悲壮”的方式换取另一种“自由”。

2 作品中的动作特点
作品中的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旧势力下封建阶级的为所欲为,小人物的悲哀,编导在动作实际当中添加了大量的“碰撞”、“撕扯”、“拉拽”等。

这是人性美好与丑陋,新生与阴霾的碰撞下所激发出的戏剧矛盾,而这样的矛盾正通过作品中的三大特点实现:
2.1 情绪性动作
这类动作集中表现于“鸣凤”身上,通过主体演员与群体演员两组不同的主题动作更为深层的描述“鸣凤”在挣扎中的痛苦,雕刻“鸣凤”那种虽然坚韧但是在黑暗中近乎扭曲的状态。

我们不难发现情绪性动作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抽象性,每一个动作并无实际的行为目的,却从侧面告诉了我们台上演员的内心世界。

2.2 叙事性动作
叙事性舞蹈在信息的传递当中需要大量的人物行为、意识目的、事件内容与转折关系的动作进行作品交代。

鸣凤高举着手中的那一方丝帕,她跳跃她追随,那是她在这一潭死水的大宅中最为真挚的渴望,而黑衣人的打骂、指责、撕拉等叙事性动作的出现就传递出鸣凤心中一切的美好都在她们十一的践踏。

她低头抽泣,她暗笑人生,她带着那阳光般的微笑死去,如同那生长在地狱之中的彼岸花,虽然美丽,却还是被黑暗所吞噬。

2.3 陪衬性动作
在舞蹈的整体形式当中通过这样一种辅助性的动作进行情感递接的转换,这种形式很像乐曲中常常出现的装饰音,舞蹈动作当中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却在一系列的陪衬性动作下烘托了那一受难来诠释命运无奈、书写宿命的安排、乞求人生的绝望。

即便结尾处采用了开放性的结尾,我们不得不去感慨鸣凤用她的生命告慰了但是那个已经扭曲得无法救赎的社会,正因如此她那注定毁灭且无法不改变的命运也就成为了“悲剧”的元素之一。

3 作品中对灵魂的撞击
当我们回顾“鸣凤”的舞蹈历程时,由最初的《鸣凤之死》到如今的舞剧《家》,这不同的改编都被划入的不同的时代意义,不过就《凤悲鸣》而言,一叶知秋,在其中我们似乎看到的关于整个女性视角的“悲剧”特色。

编导尊重了原著当中的“宿命”但是又赋予了这只“悲凤”,不甘的“命运”。

编导在放大化的双人舞构建中,通过虚实结合的状态很明显的加强了整个封建势力的群体形象,正因如此,角色性格的立体感从而被树立,两者的力量差也被建立。

在悲凤之魂哀鸣之后,笔者认为它已化作凡鸟,环状而飞,就如同审视着这苍茫大地间一切的黑暗、丑恶、扭曲与虚华。

这样一种对灵魂的碰撞并不单单只是因为剧中的“悲”,而是建立在悲剧意义上的“探索无畏”。

在笔者眼中这有两层含义:其一,鸣凤深知自己的命运会是何下场但依然坚持,她紧握手中那一缕希望,对自己的处境进行探索,最终成为了我们早有准备的悲剧;其二,全新的创作理念,将双人舞的编创最大化,在技法的应用上进行突破性尝试,蒙太奇镜头的恰当处理,构成了撞击灵魂的“隐性悲剧”。

我们在整个作品当中看不到鸣凤那凄惨的一生,但总是在细节中鼻酸,抽象的意识、抽象的环境、强大的压迫与不断吞噬着生命的漩涡构成了这部虚化情节的叙事类群舞。

“痛”是我们对“悲”的一种感官体现,这只鸣啼的悲凤,却让我们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感。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