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研究 《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归去来兮辞陶渊明〔魏晋〕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
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诗意与鉴赏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诗意与鉴赏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原文:《归去来兮辞并序》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魏晋:陶渊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研究《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研究《归去来兮辞》赏析赏析一:《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
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与不快一吐而出,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饱含了多少怀念、留恋和向往啊!因此,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胡不归?"的自问,表现诗人归隐田园之心的迫切,又带出下文对自身经历的反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诗人指出,自己本不愿出仕为官,只是为了免于饥寒,才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
这种生活让自己悲愁失意,内心痛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是诗人深深反省的结果,坚定了自己归隐的决心。
诗的第一段即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紧接着,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按时间顺序,突出表现归田园前后的感受。
先写归途之上。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遥遥",漂遥放流的样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而一"问"一"恨",所揭示的正是归隐田园心情的急切。
次写抵家时的欣喜若狂。
这种欣喜,用长句很难形象地再现,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变六字句为四字句,略去了虚词,既使句子简练,有效地表达出欢欣畅快的心情,又使本诗的句式长短相间,便于抒发不同的感情,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心情与为官时完全不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写自己"载欣载奔",写家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写家中"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实的景象!"三径",院中小路。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赏析《归去来兮辞》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归去来兮辞》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翻译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及赏析魏晋:陶渊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赏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
《归去来兮辞》赏析.doc

归去含凄凉欢歌有余痛《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
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
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
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
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
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
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
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
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
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
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鉴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鉴赏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
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
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有《陶渊明集》。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鉴赏。
欢迎大家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鉴赏【题解】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
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
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
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23]。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4]!既自以心为形役[25],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6]。
《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赏析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归去来兮辞》这篇抒情小赋以平易朴素、优美流畅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毫无雕琢痕迹。
文中骈散相间,将双声与叠韵巧妙结合,读来琅琅上口,音节铿锵,具有和谐感。
更令人百读不厌的是平淡质朴的语言中所蕴蓄的隽永深挚的情感。
陶渊明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从中寄托自己的个性和情操。
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就是以物移情,语意双关的妙句。
“无心出岫”的云象征着自己的误落尘网,“倦飞知还”的鸟则比喻作者的终于归隐。
这两句既是写实境,也是写心境。
托意深远,表现又极为自然。
其佳处正如叶梦得所说:“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避暑录话》卷上)又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两句,描写自己在夕阳下抚摸孤松流连忘返的情景,富有深意。
夕阳西下,树林阴翳,似乎是当时政治黑暗的象征;而作者以孤松相比照,则表明自己在迟暮之年仍将保持高尚的节操。
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说这两句是“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
”由此,也可见出陶渊明的身世之痛。
陶渊明也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抒发人生体验,酣畅淋漓地表达自我的人生理想。
如“悟已往之不可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四句,表达了他对自己过去十三年来误入仕途的悔恨、自责与自省。
他把当官视为“迷途”,而认为辞官归田才是正确的道路。
这既是对自己“以心为形役”的追悔,也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这表明作者具有与世俗读书人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又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四句,坦承自己想断绝与上层社会的联系,只和自己的亲戚、邻居的农民共乐田园的生活,可见其高洁志趣。
还有“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等句吐露了他对生命短暂的感喟,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嗟叹,对于乐享余生的宽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一:《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
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与不快一吐而出,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饱含了多少怀念、留恋和向往啊!因此,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胡不归?"的自问,表现诗人归隐田园之心的迫切,又带出下文对自身经历的反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诗人指出,自己本不愿出仕为官,只是为了免于饥寒,才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
这种生活让自己悲愁失意,内心痛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是诗人深深反省的结果,坚定了自己归隐的决心。
诗的第一段即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紧接着,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按时间顺序,突出表现归田园前后的感受。
先写归途之上。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遥遥",漂遥放流的样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而一"问"一"恨",所揭示的正是归隐田园心情的急切。
次写抵家时的欣喜若狂。
这种欣喜,用长句很难形象地再现,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变六字句为四字句,略去了虚词,既使句子简练,有效地表达出欢欣畅快的心情,又使本诗的句式长短相间,便于抒发不同的感情,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心情与为官时完全不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写自己"载欣载奔",写家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写家中"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实的景象!"三径",院中小路。
汉朝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友人来往。
后人以"三径"来借指隐士所居。
陶渊明用"三径"来比喻自己的院落,借用典故,表现自己的心志。
再写田园隐者之乐,突出两点,一是室中独处之乐,一是园中观景之乐。
写独处之乐,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极力表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放纵与安适;写观景之乐,有自己"园日涉"、"策扶老"、"抚孤松"的安闲自在,有"无心以出岫"的云,有"倦飞而知还"的鸟,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节紧密结合起来,写的虽是云和鸟,却是作者对自己心情的反映,告诉读者,自己就像出岫的云,本无心出仕,又像倦飞的鸟,对仕途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
诗人托物言志,以"松菊"喻高洁的品格,以"抚孤松而盘桓",表明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却仍要保持坚贞之志。
第三段,写朴实的农事生活之乐。
诗人断然也污浊的官场断绝来往:"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再次呼出"归去来兮",却与开篇的语气和感觉大不相同,第一次是决心归田的宣言,第二次却是已然归田的平静。
这种平静的生活,让诗人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无华,可以和自己想见的人说说知心话,可以做自己曾经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可以看自己想看而无心看的自然美景,这种生活,让诗人真正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可以说,这段文字是作者想象的诗化了的田园生活,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
陶渊明在他的多诗中都对这种生活和这样的理想作了描述,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的闲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的简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愉快和满足,都写得坦率诚实,感情自然淳真。
初归田园,诗人尚未真正体验耕种的艰辛与生活的困窘,只是以直率之笔抒"心之所之",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不舍,一种蓬勃生长的归真之志如春之欣欣草木,如涓涓不绝的山泉,感慨油然而生:"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因景生情,这种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何不及今及时珍惜美好生活的感慨,为结尾阐述人生观张本。
诗的结尾,抒发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乐于隐居心理的剖白。
诗歌紧承上文"感吾生之行休"写道:"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为乎遑遑乎欲何之?"委婉自问,引领下文的自答。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言自己无意富贵,而以不羡"帝乡"作陪衬,诗人又一次点明自己的生活理想:"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他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也不指望飞临仙境来逃脱人生的苦难,他所追求的只是投身自然,从周围的事物中,寻找种种人生可爱的妙趣,保全心灵任意自得的境界。
诗的最后,直接抒发自己乐天安命的情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听其自然、乐天知命的思想,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是诗人积极人生的表现。
这篇《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但不是抒写归田后生活实况,而是他登舟起程之前对归途及归田后的想象,让读者从中深刻体会他结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坚决与畅快,表明了归隐田园的决心。
作者纵情纵笔,感情真挚坦率,巧妙地把叙事、议论、抒情、写景有机结合,处处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文章感情浓烈,语言质朴无华,一种淡远潇洒的田园乐趣跃然纸上,表现了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赏析二: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
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
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
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
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
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
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
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
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
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
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
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
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
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
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
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
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
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
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
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
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
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
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
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
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
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
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
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
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
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
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
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
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
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
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
”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
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