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露头基岩寻找油气富集区
南华北盆地青白口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

庆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第3 5卷
Vo .3 1 5
第 3期
No .3
21 0 1年 6月
J n 2 1 u. 0 1
J OURNAL OF DAQI NG ETROIEUM NSTI P I TUTE
南 华 北 盆 地 青 白口 系岩 相 古 地 理 特 征 及 油 气 地 质 条 件
34 ・
第 3 期
付
顺 等 : 华 北 盆 地 青 白 口系 岩 相 古 地 理 特 征 及 油 气 地 质 条 件 南
图 1 南 华 北 盆地 构 造 边 界 及 构 造 区带 划 分
()陆棚 相灰 绿色 泥岩 ( a 安徽 寿 县西 山套剖 面 , 崔庄 组 ) ()陆 棚相黄 绿 色页 岩 中水平 层理 ( 山下 汤剖 面 , ; b 鲁 崔庄 组 ) ()陆棚相 ; c 泥 质粉 砂岩 中水 平层 理 ( 山下汤剖 面 , 庄组 ) ()细砾 岩平 行层 理 ,滨岸 沉积 ( 山下汤剖 面, 鲁 崔 : d 鲁 三教 堂组 ) () 层石 白云岩 , ; e叠 潮间 一 上( 潮 河南 鲁 山下汤 剖面 , 峪 口组 ) ( 洛 ;f )丘状 叠层 石 白云岩 ( 山下汤 剖面 , 鲁 洛峪 口组 )
北分 带 、 西分块 的特征 ( 图 1 . 东 见 )
2 沉 积体 系 类型 及 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地 层对 比基础 上 , 析盆 地周 缘野 外 露 头剖 面 ( 图 2 及 盆 地 内钻 井 资 料 , 合 相 标 志L , 分 见 ) 结 8 在青 ]
白 口系 中划分 滨岸 沉积体 系 、 陆棚沉 积体 系及 碎屑 岩潮 坪沉积 体 系.
大民屯凹陷基岩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育 , 多 期 多方 向 多 角度 的裂缝 彼此 交错 沟通 , 呈 网 状分 布 , 构 成高 效 储运 系统 大 民屯 凹 陷基 底 元 古
界 以石 英岩 和 白云 岩 为 主要 储 层 , 储 集 空 间 以 垂 直 缝 和 高角度 网状缝 为 主[ , 局 部 发 育 溶 孔 溶 洞 , 为 ] 7 次要储集 空 间阁 ; 太 古界 以高 角度裂 缝为 主 , 据 岩心 实测资 料 , 结 合测 井评 价结果 川 , 孔 隙度 主要 分 布在 2 % ~ 7 % , 平 均 4 . 2 % , 最 大可 达 8 . 2 % ; 渗透 率 主要 分 布在 ( . 0 一2 ) X 1 一 m, , 以 碎裂 混 合花 岗岩 为 0 6 0 3 最好 裂缝 的发 育程 度主要 决定 于岩 性及 断层 的分 布 状况 , 岩性 单一 单 层 厚 度 大 脆性 强 的岩 石 易 于产 生 裂缝 , 如石英 岩 混合 岩和 片麻岩 等 ; 与此相 反 , 岩 性交 替变 化大 , 单 层厚 度 小 , 具 一 定 塑 性 的岩 性 , 在 相 同的构造 应力 条 件 下 , 裂 缝 不 发育 , 如煌 斑 岩 角 闪岩 等 获得 高产 1. 3 油源 条件 大 民屯 凹陷 已发 现 的古 潜 山油气 藏都 是新生 古 储 型油 气藏 , 沙 四 沙 三段 的湖相 泥岩 为基 岩成藏 提 供 了充 足的 油源 条 件 大 民屯 凹 陷 的沙 四段 沙 三 另 一方 面 , 两组 断裂 的交点处 裂缝 发育 , 易
集 中 于高 中潜 山的 中 浅层 , 按照 潜 山含油 幅度 受 控 于生油 岩埋 藏深 度 的勘探理 念 ,潜 山深 层和低 潜 山仍 存在 巨大 的勘 探潜 力
主要 为太古 界潜 山, 由东到西 有边 台 一曹 台潜 山 法 哈牛 潜 山 静安堡 东 低 潜 山 静 安堡 一东胜 堡 潜 山 东胜 堡西低 潜 山 前 进潜 山圈 元 古 界潜 山 主要 分
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二段油气富集成因及主控因素

(1 北 石 油 大 学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 龙 江 大 庆 1 3 1 ; 2 东 北 石 油 大 学 电 气 信 息 工 程 学 院 , 龙 江 大 庆 .东 黑 6 3 8 . 黑 1 3 1 ; 3 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第 十 采 油 厂 , 龙 江 大 庆 1 6 0 ; 4 6 3 8 .大 黑 6 4 5 .大 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第 四 采 油 厂 , 龙 黑
表 1 海 塔 盆 地 中部 主 要 断 陷 带 南 二 段 油 气 分 布 形 式
注 : 低 产 油 流 井 ; 工 业 油 流 井 0 ●
2 油 气 成 藏 模 式
源岩 演化 史研究 结果 表 明 , 南二段 和 大磨 拐河组 发育 的源 岩至今 尚未 成熟 , 不能 为其 内的油气 成藏 提
成 因 油 气 聚集 的 有利 部 位 ; ③早 期 伸展 断 裂 为早 期 侧 接 成 因油 气 聚集 提 供 遮 挡 条 件 .
关 键 词 : 气 分 布形 式 ;形 成 机 制 ;主 控 因 素 ; 转 成 因 ;侧 接 成 因 ; 二 段 ;海 塔 盆 地 油 反 南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0—1 9 ( 0 2 0 —0 4 10 8 1 2 1 ) 3 0 1—0 5
为 早期 侧 接成 因 , 成 于早 期伸 展 断裂 使 其上 盘 南二 段 与下 盘南 一 段 源岩 侧 接 , 一 段 源 岩 生 成 的 油 气 在 伊 敏 组 沉 积 末 形 南
期 向对 盘 南 二段 运移 聚 集. 晚期 反转 成 因 油 气 的 形 成 受 到 3方 面 因 素 控 制 : 源 岩 区 控 制 晚 期 反 转 成 因 油 气 聚 集 与 分 ①
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内容:1.1 概述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是石油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油气成藏模式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成藏的原因和过程,为勘探人员提供找矿的依据。
而富集规律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油气在地下富集的规律和特点,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将对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在概述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结构和目的进行简要说明。
接着,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分别讨论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的相关内容。
在油气成藏模式的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断块构造型和盆地构造型两种常见的油气成藏模式,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成因。
在富集规律的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地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地质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的重要性,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油气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介绍了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文章结构部分说明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最后,目的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目标和意图,即通过对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的研究,揭示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两个部分。
油气成藏模式部分详细介绍了断块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和盆地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
在断块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中,探讨了断块构造对油气形成和富集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在盆地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中,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地质条件下油气的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
在富集规律部分,探讨了地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地质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两个方面。
煤层气开发技术

第四阶段:规模产能建设
• 煤层气产能建设——按照上级部门批复的《XX地区
煤层气开发方案》,以着力提高煤层气单井产量为目 的,加强开发技术创新与集成,进行相关的煤层气钻 井、压裂、排采、地面集输工程和管网建设。
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
“勘探上增储、开发上上产”,两个团队间的工作相互独立,造成中间工作脱节。 勘探开发一体化后,开发人员可以提前介入对煤储层的认识、储量的发现;勘 探人员通过煤层气地质条件的精细研究能对开发工艺和方案编制进行指导,实现 两股力量、两种智慧的相互交汇,达到了勘探向下延伸,尽可能为钻井开发与排 采提供准确煤层气地质模型;开发同时向上靠拢,尽可能为下一步的勘探提供新 的认识和指导方向,如此就能大大提高了勘探开发总体效率。 勘探开发一体化将能实现煤层气地质勘探成果与开发的融合,使勘探、开发密切 协作共同向外围区块进军。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CMM Emissions (MMTCO2e) CMM Emissions Avoided (MMTCO2e)
80 60 40
20 0
全球人类产出的甲烷量的8%。
kr ai ne A us tr al ia R us si a I nd So ia ut h A fri ca Po la K nd az ak hs ta n G U e ni rm te an d y K C i ng ze do ch m R ep ub lic
煤层气开发技术
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20010年8月
前
言
中石油煤层气公司于2008年9月注册成立,主要从事 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工程施工与对外合作、煤层气
田范围内的浅层气勘探开发、设备租赁、技术和信息服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带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聚集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带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聚集吴晓智;丁靖;夏兰;齐雪峰;唐勇;高奇【摘要】陆梁隆起是一个间断继承性古隆起,一直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海西运动晚期的石炭纪-早二叠世构造演化基本确立了其构造格局;油气多沿继承发育的古凸起、古鼻梁进行运聚分配。
陆梁隆起存在深、浅2套断裂体系,形成深、浅2套含油气组合:深层下组合成藏遵循“源控论”,近源成藏,沿梁富集,主要成藏控制要素为不整合与岩相;中浅层侏罗系与白垩系均为次生油气藏,多沿梁、沿油源断裂聚集,受构造与油源断裂控制。
燕山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起改造与再分配作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高成熟的油气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区域性不整合和火山岩是否发育,是基岩型油气藏形成必备条件。
今后勘探方向:深层下组合为夏盐凸起西北环带、石西凸起、滴北凸起;中浅层组合为石西一莫北凸起结合部、三个泉凸起、英西凹陷、滴南凸起断裂带前缘、滴北凸起断裂带前缘。
%As a discontinuous successive paleo-uplift, Luliang uplift is a.favorable area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its structural framework was generally formed from the Carboniferous to thd Early Permian in late Hercynian orogeny.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 cumulation are found mostly along paleo-swells and paleo-nose bridges. There exist two faulted systems in Luliang uplift, one is deep, the other is shallow, and both of them shape two petroleum assemblages. The deep one follows "the source control theory", characterized by near-sourc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the enrichment along the nose bridges, and unconformity and lithologic facies are its control fac- tors of reservoirs; the middle-shallow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ones are all the secondaryreservoirs, characterized by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long the nose bridges and source faulted zones, and controlled by structure and source faulted zones. Yanshan orogeny plays a role of reformation and re-allocation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Himalayan orogeny takes a certain control part in high-maturity hydrocarbon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unconformity and volcanic rocks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forming the basement hydrocar- bon reservoir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uture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should focus on such targets as the northwestern zones of Xiayan swell, Shixi swell, Dibei swell in the lower assemblage; the Shixi-Mobei swell joints, Sangequan swell, Yingxie sag, Dinan swell faulted zone front and Dibei swell faulted zone front in the middle assemblage.【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2(033)003【总页数】3页(P277-279)【关键词】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构造演化;油气聚集;勘探方向【作者】吴晓智;丁靖;夏兰;齐雪峰;唐勇;高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的陆梁隆起,在石炭纪属于卡拉麦里山系向盆地内延伸部分,中石炭世早期,现今的陆梁隆起与乌伦古坳陷连为一体,逐步演化为较广阔的浅海型盆地,至中石炭世晚期,随着乌伦古地体向南俯冲和三个泉—滴北凸起带的逐步发育,陆梁隆起开始与乌伦古坳陷分离,沿陆梁北部古陆之上发育海湾沉积盆地;海西运动晚期,陆梁隆起抬升遭受剥蚀;印支运动早期,接受自西向东的超覆沉积,印支运动晚期,准噶尔盆地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陆坳陷型盆地[1];经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进一步叠加和改造形成今日之构造格局(图1)。
2022届新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解析版)

2022届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1~3题。
1.地质历史时期,图示区域曾经是( )A.高原地形,沉积物深厚B.由海变陆,海岸线进退频繁C.浅海环境,气候温暖湿润D.位于大陆中心,泥沙来源丰富2.图示地区曾经发生过地壳运动,其判断依据是( )A.花岗岩侵入地壳的上部B.上覆沉积物形成较晚C.各种岩石沉积厚薄不一D.岩层倾斜、断裂错位3.图示岩石的形成年代,由老到新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答案 1.C 2.D 3.B解析:第1题,图中③为石灰岩,而石灰岩形成于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C对,D错;高原地形因地势高,不利于接纳沉积物,A错;图中岩层信息中不能表明当地海岸线进退频繁,B错。
第2题,花岗岩侵入地壳的上部属于岩浆活动,A错;上覆岩层形成较晚,指的是岩石形成的年代,B错;各种岩石沉积厚薄不一,与地形、地势和泥沙来源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不一定是地壳运动的结果,C错;地壳运动会引起岩层的弯曲变形和断裂错位,图中②附近岩层出现不连续断裂错位的现象,图中沉积岩层发生了明显的倾斜,由此证明图示地区曾经有地壳运动的发生,选D。
第3题,图中②③④三个沉积岩层中,②位于最下,应最先形成,岩石最老,从老到新排列顺序是②③④。
图中①岩石为花岗岩,该侵入岩侵入到②③④岩层中,说明该岩石形成于④岩层之后。
选B。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⑥B.岩层②断裂之后相对下降C.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D.⑤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5.图中区域( )A.a处适宜开凿隧道可防水渗漏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d区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答案 4.C 5.A解析:第4题,从图中看,岩层⑥被断层①切断,故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⑥,A错。
从图中的断裂处看,岩层②断裂之后左侧相对上升,右侧相对下降,B错。
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第42卷第3期新疆石油地质Vol.42,No.32021年6月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Jun.2021文章编号:1001-3873(2021)03-0374-07DOI :10.7657/XJPG20210314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李春柏(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对海拉尔盆地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油气勘探历程进行回顾,总结了各勘探阶段的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以及由此取得的重要勘探成果,将海拉尔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盆地区域勘探油气发现阶段、构造油藏勘探突破阶段、断块-岩性油藏勘探增储阶段和多类型油藏勘探扩展阶段。
多年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每次认识创新和思路转变,都给勘探工作带来了新的转机;复杂断陷盆地地震关键技术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物探成像精度,为复杂构造区深化认识奠定了基础;原型盆地控制了烃源岩的形成和演化,凹陷内的构造带对油气运移和富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明确主洼槽、断裂和构造控藏规律,是引领勘探方向的基础和关键;对洼槽区—缓坡带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可带来勘探思路的转变和勘探领域及空间的拓展;地质理论认识的创新,是复杂断陷盆地拓展勘探领域持续发现的根本途径,这些对于今后的勘探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勘探阶段;勘探启示;原型盆地;断裂控藏;构造控藏;洼槽区—缓坡带中图分类号:TE132文献标识码:A©2018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International License 收稿日期:2020-12-02修订日期:2021-04-09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E-0202);中国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2017D-5001-15)第一作者:李春柏(1964-),男,黑龙江安达人,高级工程师,博士,石油地质,(Tel )139****0928(E-mail )********************.cnPetroleum Exploration History and Enlightenment in Hailar BasinLI Chunbai(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imited,PetroChina,Daqing,Heilongjiang 163712,China)Abstract:After looking back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history and summarizing the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important exploration results in the Hailar basin since the 1950s,the exploration process of the Hailar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namely regional exploration for oil and gas discovery,structural reservoir exploration for breakthrough,fault⁃block reservoir and lithologic reservoir exploration for reserves increase,and multi⁃type reservoir exploration for further expansion.Many years of exploration practice prov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Every innovation in understanding and every change in thinking bring new portunities to exploration;(2)Breakthrough to key seismic technolog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geophysical imaging quality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structural zones in complex faulted basins;(3)The prototype basin control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and the structural belts in sags control the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oil and gas,so that the optimal selection of major sags and th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reservoir forming controlled by faults and structures are the basis and key points guiding exploration;(4)Understanding oil and gas enrichment laws in subsag-slope zones allows the changes of exploration ideas and expansion in exploration field and space;(5)The innovation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geological theory is fundamental for widening exploration field and making sustainable discoveries,and it is also helpful to broaden our mind and encourage innovation in future exploration.Keywords:Hailar basin;exploration stage;exploration enlightenment;prototype basin;fault⁃controlled reservoir;structure⁃controlled reser⁃voir;subsag-slope zone海拉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始于1958年,1982年开始地震和钻探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露头基岩寻找油气富集区
摘要:露头基岩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些露出在地表的岩层、岩体以及矿体等,它还包括被堆积物覆盖的地下部分。
露头基岩与那些经过风化、搬运、堆积所形成的碎石和岩块不同,它可以真实的反映地质的情况,利用它可以有效寻找富集区,所以说露头基岩对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状况从基岩油气藏的相关概念谈起,然后系统的分析了判断油气富集区的几个条件,最后笔者创造性的提出了利用露头基岩来寻找和勘探油气富集区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露头基岩基岩油气藏油气富集区勘探
1 基岩油气藏概述
为了更好的使读者能够对基岩油气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下将从基岩油气藏的定义、鄂尔多斯盆地基岩油气藏的类型以及鄂尔多斯盆地基岩油气藏的区域分布这三个方面来对基岩油气藏作概要性说明。
1.1 基岩油气藏的定义
基岩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的古潜山油气藏,其中经风化作用和构造运动形成的裂缝是这类油气藏油气的主要储藏区,而侵蚀面以上沉积岩系的生油岩是基岩油气藏油气的主要来源,基岩油气藏油气的主要
转移通道就是那些不整合面和一些断层。
另外我国有学者认为当前关于基岩油气藏的定义过于狭窄,认为生油岩底部侵蚀面之下的古生界碳酸盐岩以及其它的沉积岩中所蕴藏的油气也称为基岩油气藏。
1.2 基岩油气藏的类型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了一下,当前鄂尔多斯盆地基岩油气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风化壳及低潜山成藏类型、变质岩潜山内幕成藏类型、沉积型潜山内幕成藏类型、隐蔽型潜山成藏类型这四种类型,以下将分别给予介绍和说明。
(1)风化壳及低潜山成藏类型。
顾名思义,风化壳及低潜山成藏类型的基岩油气藏就是在风化壳和低潜山地质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基岩油气藏。
(2)变质岩及潜山内幕成藏类型。
同样,变质岩及潜山内幕成藏类型的基岩油气藏就是在变质岩以及潜山内幕地质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基岩油气藏。
(3)沉积型潜山内幕成藏类型。
同样也可以将沉积型潜山内幕成藏类型的基岩油气藏理解为在沉积型潜山内幕地质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基岩油气藏。
(4)隐蔽型潜山成藏类型。
显然,隐蔽型潜山成藏类型的基岩油气藏就可以理解为在隐蔽型潜山地质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基岩油
气藏。
1.3 基岩油气藏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区域分布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了一下,发现当前基岩油气藏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该地区的盆缘以及盆内隆的区域,而且这些油气藏的储藏深度多在1000m以内,其中多属于鄂尔多斯盆地陆东三叠系延长组的中型和大型的基岩油气藏。
2 判断油气富集区的几个条件
2.1 油气富集区具有烃源岩分布广泛以及容易出现大量排烃现象的特点
笔者通过对我国当前基岩油气藏分布比较集中的若干区域油气富集区区域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这些基岩油气藏油气富集区都具有大量的烃源岩分布,而且也经常出现大量排烃的现象,可见判断一个基岩油气藏是否为油气富集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看该区域是否具有烃源岩分布广泛以及容易出现大量排烃现象的特点,这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2.2 油气富集区具有源岩分布广泛和断裂活动频繁的特点
笔者通过对一些基岩油气藏油气富集区区域特点进行总结和分
析时还发现源岩分布广泛和断裂活动频繁是这些油气富集区所共同表现出的另外一个特点,可见判断一个基岩油气藏是否为油气富集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除了要看其是否具有烃源岩分布广泛以及容易出现大量排烃现象的特点外,还要看其是否具有源岩分布广泛和断裂活动频繁的特点,这是进一步确认勘探的基岩油气藏是否为油气富集区的一个重要标准。
2.3 油气富集区具有容易发生长期的沉积间断以及多轮次构造运动的特点
笔者通过对我国当前基岩油气藏油气富集区分布最为广泛的鄂尔多斯盆地这一区域的油气富集区进行总结和分析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中的油气富集区经常发生长期的沉积间断和多轮次构造运动。
由此可见,判断一个基岩油气藏是否为油气富集区,还要看其是否具有容易发生长期的沉积间断以及多轮次构造运动的特点,这也是进一步确认勘探的基岩油气藏是否为油气富集区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准。
3 利用露头基岩来寻找和勘探油气富集区的方法
3.1 结合地质特点,利用露头基岩科学寻找油气富集区
就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点而言,其油气富集区主要集中在浅层油气藏,而且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岩露头往往会形成一些鼻状构造、断
鼻构造等地质特点,而这些地质特点对油气储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充分利用露头基岩的这些地质构造特点来科学的寻找油气富集区。
3.2 结合基岩油气藏的成藏类型和露头基岩的构造特征合理部署油井
为了提高基岩油气藏的勘探效率,在开展基岩油气藏油气富集区勘探工作之前,要明确基岩油气藏的成藏类型,判断其成藏类型属于风化壳及低潜山成藏类型、变质岩潜山内幕成藏类型、沉积型潜山内幕成藏类型以及隐蔽型潜山成藏类型这四种成藏类型中的哪一种,然后提出相应的地层分析方法,并结合成藏类型和基岩露头的构造特征来合理的部署油井,这是开展基岩油气藏油气富集区勘探工作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
3.3 有效利用地震勘探法来解决因基岩地质的特殊性给勘探带来的技术难题
由于基岩不同于那些经过风化、搬运、堆积所形成的碎石和岩块,其地质特性比较复杂,依靠常规的勘探技术是不能有效解决基岩油气藏油气富集区勘探过程中的各项难题,而地震勘探法是针对基岩那些复杂的地质特性,为有效解决基岩油气藏油气富集区勘探过程中的各种因基岩地质的特殊性给勘探工作带来的技术难题在常规的勘探技术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改进,所以在基岩油气藏油气富集区勘探过程
中要充分利用地震勘探法来有效解决因基岩地质的特殊性给勘探工作带来的技术难题。
4 结语
就鄂尔多斯盆地而言,露头基岩对油气富集区的寻找和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点,利用该区域的露头基岩科学寻找油气富集区,然后明确基岩油气藏的成藏类型,并结合成藏类型和露头基岩的构造特征来合理部署油井是利用露头基岩寻找油气富集区要解决的一项首要问题,同时基岩油气藏的特点决定了基岩油气藏勘探技术的难度,所以在利用露头基岩寻找油气富集区即实施基岩油气藏的勘探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震勘探法和成像测井解释勘探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鄂尔多斯盆地基岩油气藏油气开采的单井产量,减少投资成本,实现采收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潘钟祥.不整合对于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性[J].石油学报,1983(4).
[2] 谢文彦.潜山内幕多期裂缝油藏成藏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
[3] 单俊峰.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因素及勘探技术[J].特种
油气藏,2008(5).
[4] 李东文.基岩油气藏的勘探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
[5] 刘明德.基岩油气藏成藏因素分析[J].特种油气藏,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