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扇文化
中国扇子文化介绍

中国扇子文化介绍
中国扇子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扇子在中国被视为一件文化精品,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是一种艺术形式,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扇子的种类很多,有折扇、团扇、宫扇、舞扇等等。
每种扇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材质和装饰风格。
其中,以宫扇最为著名,它是皇室固定使用的扇子。
宫扇的特点是扇面上的花鸟、山水等图案非常精美,色彩鲜艳,气质高雅。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扇子还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扇子常被用来传递感情,例如送给亲友表示关爱,或作为礼物送给长辈表示敬意。
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婚礼中,扇子也是必不可少的道具。
除了实用和象征意义外,扇子还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扇子艺术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扇子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艺术的代表。
扇面上的图案和文字都是由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或文人亲自设计的。
扇子艺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的繁荣。
总之,中国的扇子文化是非常丰富的,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是一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扇子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文化的魅力。
- 1 -。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扇子是一种古老而广泛使用的手持工具,用于降温、通风和装饰。
它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独特的地位,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扇子的起源、不同类型的扇子以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发展。
一、扇子的起源扇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和埃及。
早期的扇子主要由鸟羽、兽毛或者树叶制成,用于散热和驱赶昆虫。
在中国,扇子最早浮现在商代和周代,用于祭祀和仪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品和身份的象征。
二、扇子的类型1. 折扇:折扇是最常见的扇子类型之一,它由多个折叠的扇骨和扇面组成。
折扇通常便于携带,可以在需要时展开使用。
它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非常流行。
2. 园扇:园扇是一种由单一材料制成的扇子,如竹子、木头或者纸张。
它通常较大,扇面呈圆形或者椭圆形。
园扇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广泛使用,常用于舞蹈表演和庆祝活动。
3. 展扇:展扇是一种由多个扇骨和扇面组成的扇子,通常较大。
它可以展开并固定在一定位置,用于装饰或者舞蹈表演。
展扇在西方国家和拉丁美洲非常受欢迎。
三、扇子在不同文化中的发展1. 中国:中国是扇子的发源地之一,扇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扇子被视为一种艺术品,常用于绘画、诗词和书法的表达。
同时,扇子也是中国传统舞蹈和戏剧表演中的重要道具。
2. 日本:日本是另一个扇子文化的重要国家。
日本的扇子制作工艺精湛,而且扇子在日本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日本的传统舞蹈和茶道仪式中都使用扇子。
此外,日本还有一种特殊的扇子叫做“团扇”,它是由纸张和竹子制成的,常用于夏季的庆祝活动。
3. 印度:在印度,扇子被广泛用于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
印度的扇子通常由细腻的绸缎、金属和宝石装饰制成,展示了印度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4. 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扇子起初是作为贵族和富人的象征,用于展示其社会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逐渐普及,并成为一种时尚和装饰品。
在18世纪的欧洲,扇子制作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
中国古代扇子文化历史

中国古代扇子文化历史扇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扇子文化。
从最早的簪扇到后来的纸扇、绢扇、木扇,中国扇子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1. 簪扇时期中国簪扇已有2000多年历史。
簪扇制作时,将绢片剪成形状,使用竹子裁成扇骨,扇面和骨骼通过线绳固定,形成一个空心骨骸,形状简单,但体积小巧,十分精美。
在唐朝,簪扇颜色开始多变,出现了红、黑、绿等多种颜色,扇面上出现了一些图案、文字,其装饰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
2. 纸扇时期随着纸张的发明,纸扇渐渐代替了簪扇,出现了各种纸质扇面,花鸟、人物、山水、文字等各种图案被印在扇面上,纸扇出现了更多样化的装饰,同时也具备了更好的防风降温效果。
不少文人墨客在纸扇上留下笔墨,扇子不仅成为了美的艺术品,也成为了文化传播的载体。
3. 绢扇时期随着技术的提高,绢扇出现了,这种扇子采用丝绸织成,顺滑柔软,触感舒适,配以金蝉翼和骨头,使扇子更具韵味。
绢扇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更加繁琐精细,传统的绢扇上往往印有诗词、山水、花鸟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图案,更为华美。
4. 木扇时期清朝时期,木扇是一种流行的扇子。
木扇选用花梨、黄檀、酸枝、紫檀等名贵木材制作而成,经精心雕刻和细心拼接,具有浓厚的装饰艺术风格。
当时的木扇最常见的题材是戏曲、花鸟等,用木扇还可以学习书法和绘画,非常兼具实用和观赏价值。
在中国古代扇子文化中,不同材质和风格的扇子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扇子既可以用于助风通透,还能体现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扇子不仅是一种实用的降温工具,也是一种情感体现和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扇子是一种用来扇风降温的工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扇子的起源、发展和不同地区的扇子文化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扇子的起源扇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据考古学研究,最早的扇子出现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的扇子是用鸟的羽毛或树叶制成,用来驱赶蚊虫或降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精致的材料制作扇子,如竹子、木头、纸张等。
二、扇子的发展1. 中国扇子的发展中国扇子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在古代,扇子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和贵族社会,成为显示身份地位和品味的象征。
唐宋时期,扇子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出现了许多精美的艺术扇子,如绘画扇、刻字扇等。
明清时期,扇子的种类更加丰富,制作工艺更加精湛,成为时尚的流行品。
2. 日本扇子的发展日本扇子受到中国扇子的影响,但在制作工艺和风格上有所不同。
日本的扇子制作注重细腻和精致,常用竹子和和纸作为材料。
日本的扇子文化非常丰富,有独特的花鸟画扇、歌舞伎扇等类型。
3. 西方扇子的发展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扇子作为奢侈品传入西方。
中世纪时期,扇子成为贵族社交的重要道具。
文艺复兴时期,扇子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精美的艺术扇子。
到了18世纪,扇子成为了欧洲贵族社会的时尚潮流。
三、不同地区的扇子文化1. 中国扇子文化中国扇子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扇子种类繁多,有屏山扇、宫扇、折扇等。
扇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多种象征意义,如吉祥、美好、祈福等。
2. 日本扇子文化日本的扇子文化深受传统艺术和宗教影响。
日本的扇子制作工艺精湛,常常与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结合。
日本人还经常使用扇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如用扇子遮面表示羞涩或害羞。
3. 西方扇子文化西方的扇子文化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
在不同的时期,扇子在西方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贵族身份的象征、社交礼仪的一部分等。
西方的扇子制作工艺精美,常常以精致的雕刻和绘画装饰。
扇子的基本知识

扇子的基本知识简介扇子是一种用来扇风或装饰的工艺品。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扇子的种类繁多,形状、材质、装饰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扇子的基本知识,包括扇子的起源、分类、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等。
起源扇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最早的扇子是用动物的骨头或羽毛制作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竹子、木头、纸张等材料制作扇子。
在中国,扇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
商代的扇子多用来祭祀或作为贵族的礼物。
分类根据扇子的形状和用途,可以将扇子分为多个类别。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扇面的形状来划分,包括折扇、圆扇、团扇、屏风扇等。
1.折扇:折扇是最常见的扇子类型之一。
它由多个扇骨相连而成,可以折叠起来便于携带。
折扇通常用于日常生活中扇风或遮阳。
2.圆扇:圆扇是一种扇面呈圆形的扇子。
它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扇骨支撑,扇面可以是纸张、丝绸或其他材料制成。
圆扇常用于舞蹈、表演或装饰等场合。
3.团扇:团扇是一种形状呈扇面的扇子。
它通常由若干个扇骨支撑,扇面可以是纸张、丝绸或其他材料制成。
团扇常用于艺术创作或收藏。
4.屏风扇:屏风扇是一种形状呈屏风的扇子。
它通常由多个扇骨相连而成,扇面可以是纸张、丝绸或其他材料制成。
屏风扇常用于室内装饰。
此外,扇子还可以根据装饰和材质等方面进行分类。
制作工艺扇子的制作工艺因地域和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制作扇子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材料准备:根据扇子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材料,如竹子、木头、纸张、丝绸等。
2.制作扇骨:根据扇子的形状和大小,将材料切割成合适的扇骨。
3.制作扇面:根据扇子的用途和装饰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扇面,并进行装饰。
4.组装:将扇骨和扇面组装在一起,使用线或胶水固定。
5.装饰和润色:根据需要对扇子进行装饰和润色,使其更加美观。
不同地区和类型的扇子在制作工艺上还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和工艺,如宣纸扇的研磨、蜀绣扇的刺绣等。
文化意义扇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扇子作为一种传统的手持风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扇子的起源、扇子的发展和演变、扇子的种类、扇子的应用以及扇子的文化意义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扇子的起源1.1 扇子的起源地:扇子最早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代。
1.2 扇子的最早形态:最早的扇子是由鸟羽毛、兽皮等材料制成的,用于驱赶蚊虫和降温。
1.3 扇子的传播:扇子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传播到了日本、韩国、欧洲等地,并在不同地区演变出了各具特色的扇子文化。
二、扇子的发展和演变2.1 扇子的材质:扇子的材质逐渐从羽毛、兽皮发展到了竹子、木头、纸张、丝绸等材料。
2.2 扇子的制作工艺:扇子的制作工艺逐渐从简单的手工制作发展到了精细的雕刻、绘画、刺绣等工艺。
2.3 扇子的造型和样式:扇子的造型和样式也逐渐多样化,出现了折叠扇、团扇、屏风扇等不同类型的扇子。
三、扇子的种类3.1 传统扇子:包括折扇、团扇、屏风扇等,以其精美的外观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3.2 舞蹈扇:舞蹈扇是一种特殊的扇子,用于舞蹈表演中的舞姿和动作的衬托。
3.3 现代扇子:现代扇子包括电动扇、充电扇等,以其便携、实用和多功能的特点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
四、扇子的应用4.1 降温遮阳:扇子作为一种风扇工具,可以在炎热的夏季为人们提供凉爽的风。
4.2 舞蹈表演:扇子在舞蹈表演中起到了独特的装饰和衬托作用,增添了舞蹈的美感。
4.3 礼仪用品:在古代,扇子是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象征,被用作礼仪用品,代表身份和地位。
五、扇子的文化意义5.1 扇子的象征意义:扇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5.2 扇子的艺术价值:扇子作为一种艺术品,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5.3 扇子的传统文化:扇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与诗词、绘画等文化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
结论:扇子作为一种传统的手持风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扇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品,起源于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本文将从扇子的起源、材料、工艺、样式和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扇子的起源1.1 扇子起源于中国古代扇子最早起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商代时期,是中国古代人们在炎热夏季使用的一种工具。
1.2 扇子的起源传说传说中,扇子起源于伏羲时代,伏羲用鸟翅扇动火种,火种传播到人间,人们开始使用扇子。
1.3 扇子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扇子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还是一种象征身份和地位的礼品,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和文人雅士之间。
二、扇子的材料2.1 扇子的材料种类扇子的材料多样,包括竹、木、纸、绢、骨、象牙、玉等,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2.2 扇子的制作工艺扇子的制作工艺包括雕刻、绘画、剪纸、贴金等,不同的工艺方法赋予扇子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价值。
2.3 扇子的装饰扇子的装饰主要包括绘画、刺绣、贴花、雕刻等,装饰精美的扇子往往能展现出制作者的艺术功力和审美情趣。
三、扇子的样式3.1 中国传统扇子的样式中国传统扇子的样式多种多样,有折扇、团扇、折叠扇、团扇、折叠扇等,每种样式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用途。
3.2 日本和韩国的扇子样式日本和韩国也有各具特色的扇子样式,如日本的团扇和韩国的扇面绘画扇等,展现出东亚各国的文化特点和审美趣味。
3.3 西方国家的扇子样式在西方国家,扇子也有自己的传统样式,如西班牙的扇舞扇和法国的褶扇等,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标准和风格。
四、扇子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4.1 扇子在中国的应用在中国,扇子被广泛用于舞蹈、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表现中,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扇子在日本和韩国的应用在日本和韩国,扇子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被用于传统舞蹈、茶道、礼仪等场合,展现出东亚文化的独特魅力。
4.3 扇子在西方国家的应用在西方国家,扇子被用于舞蹈、时尚表演、戏剧等领域,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一种时尚艺术品,展现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扇文化介绍

老鹰说逮蟾也有诀窍。只要把桶下到井里, 正转三圈儿,反转三圈儿,就把蟾打到桶 里了,打上来就逮住了。诸葛亮把诀窍牢 牢记在心里,去到井上照鹰的诀窍一弄, 把那个三腿蟾又打上来了。诸葛亮把蟾杀 了,羽毛做个扇子,天天拿着。从此以后, 诸葛亮遇事脑子机灵,反应快,决断清白, 料事如神,就因为他得了蟾帽鹰扇两件宝。
扇的传说
传说诸葛亮有一天打水,桶系到井里不吃 水。诸葛亮把绳正转转,反摆摆,桶吃水 了。诸葛亮把桶打上来一看,桶里有个三 腿蟾。谁知这个蟾会说话。蟾说:“你不 要害我,我告诉你个地方,你可去得一宝, 日后能助你成名。”诸葛亮问那是个什么 宝?蟾说那儿离这多远多远,有个大槐树, 槐树上有个老鹰窝,窝里有个老鹰是个宝 贝,给鹰逮住杀了,肉吃了;羽毛做个扇 子,把扇子拿着,凡遇到事脑子糊涂不能 决断的时候,用扇子一扇,脑子立时就清 醒了,马上就能决断了。诸葛亮说好是好, 可老鹰是个宝,逮不住了怎么办?蟾说只 要放了它,它就讲逮老鹰的决窍。诸葛亮 说行,蟾就把逮老鹰的诀窍给诸葛亮了, 还嘱咐诸葛亮别说是它说的。诸葛亮答应 了,放了蟾,去逮老鹰了。
《答王团扇歌》 晋· 桃叶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 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 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拟古》二首 南齐· 王融 一 花蒂今何在,亦是林下生。 何当垂双髻,团扇云间明。 二 镜台今何在,寸身正相随。 何当碎联玉,云上璧已亏。
历代文人墨客喜在扇子上写下咏扇诗和题扇诗唐朝诗人杜牧有银烛秋光冷画屏清罗小扇扑流萤的咏扇诗句笔触细腻情趣横生明代著名才子唐寅的花扇三房客至清新的画面上提着一首小诗
扇
团扇
团扇
羽毛扇
折扇
扇子本是实用之物,以其轻薄而面积大,可扇 风取凉。中国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装饰的传统, 于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书画。较早 的雕工书画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种有才华 富想象的艺术家也来参加,扇子也就此演变成有实 用功能的艺术品,使人顿生爱羡之心、宝藏之意, 成为今天集藏的一大门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扇文化扇子综合了雕刻、编织、编结、书法等多种艺术的技法。
折扇两旁的2支扇柄,俗称大骨或大边,上面镌刻字画;中间众多的扇骨,俗称小骨或心子。
扇骨的装饰技法很多,有的螺钿,有的髹漆,其中金星珊瑚是以珊瑚红漆为底,上洒银末,闪烁如星。
扇子下端的扇头式样有竹节、梅花、小花瓶、大钩如意、荸荠圆头等约100多种。
扇坠以玉石、桃核、橄榄核雕刻而成,或编结流苏,摇晃生姿。
刺绣扇套,既美观,又耐磨、实用。
在檀香扇、骨扇、象牙扇、贝壳扇的扇面上,镂空成精细的图案。
葵扇、檀香扇扇面上的烙画,墨分浓淡,风格古雅。
扇子的用途很多,它除了夏日纳凉外,还是评弹、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的道具。
柄扇起源早,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的短柄竹编扇与楚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羽扇。
柄扇,是以较为固定的扇面,下加一把柄而成。
有些为了加固及装饰所需,附以扇托。
讲究者,在柄下镶嵌扇头,垂以扇坠。
由于柄扇历史较长,所以种类多,质地杂,良莠差异大。
除引风纳凉外,还有表示身份的,如车驾上,仪卫的障扇。
折扇的扇面,最常用的材料为纸,也有用绢和夹纱的。
其中纸的扇面占绝大部分。
纸扇面分有色扇面和白色“素面”。
除白面外,有色扇面中以金面最讲究也最复杂,最受人欢迎。
有泥金,屑金、洒金、冷金、半冷……。
其中泥金在中国很早就使用。
在唐代开元、天宝时已用“泥金帖子”。
泥金的制造,是从金箔做起的,把黄金打成金箔。
如《吴县志》中记载,苏州金箔制作,又俗称“红飞金”,每张三寸三分见方。
每两黄金能制2319张。
并有“大赤”、“佛赤”和“田赤”三种深淡各异的色彩。
“大赤”是黄金的本色;“佛赤”则拼人紫铜,颜色显得深赤;“田赤”则内含纹银二成,故略呈淡黄色。
制造泥金用的金箔,三者皆有之,故泥金亦有三种花色。
制造泥金的金箔必须打得枯彻,要薄要烂,制造出来的泥金才能细腻。
所以泥金,有些人亦称“浑金”。
有的用特殊方法制造出的代金粉所替代。
根据《芥子园画传》记述,泥金制法,是以手指蘸胶将金箔,粘人碟内,用第二指团团磨搨而成。
而苏州《姜思序堂》的制造泥金,改用右手手掌的根部来磨搨,这样工作效能要高一些,效果也好一些。
总之,泥金是将金箔或金粉和胶成泥状,故名“泥金”。
用它涂饰在白扇面上,成泥金扇面。
而洒金,屑金,冷金……,和泥金的区别仅是工艺上的不同。
它们是先在扇面上施胶,然后将金箔以小片密集状洒上扇面,成雨夹雪洒金面,通称“销金”、“屑金”或“雨金”;也有称“洒金”。
如大片分布在扇面上如雪片,称“片金”,也有称“洒金”。
如全部布满金,即称“冷金”。
有些扇庄将一面是冷金,一面是白面的称之为“半冷”。
实际上泥金,冷金,片金,屑金都是金扇面上所常见的几种,都有“大赤”、“佛赤”和“田赤”之别。
而在具体的制作工艺上并非如陈述那么简单。
各个扇庄,在各个时期,均有自己的拿手特艺,有自己的专门客户、对象,负责选材、定做。
在手艺中各有“窍槛”。
所以对各种金扇面的称呼也不同,如有“韵松堂拣制全特加重赤泥”、“九华堂宝记监制元赤冷”、“王星记制品杭半赤冷”……。
在历史上,大多数著名画家都有专门为自己加工扇面的扇庄,满足自己画扇的需要,才能使自己的画得心应手,随心所欲、游刃有余。
明《五杂俎》载:“初以重金装饰其面为贵,近乃并其骨制之极精。
”以传世及出土的明代扇面,仍以泥金扇面为多。
扇面重金,以显华丽富贵,讨文人、士大夫们之喜,更受收藏者之青睐。
除各种金扇面外,还有格景、柿青、上青、湖色、珊瑚等有色素面的扇面,颇受欢迎,惜大多数品种至今已失传。
还如《长物志》记载:“其画……又以金银屑饰地面……其所染青绿甚奇,专以空青海绿为之,真奇物也。
”白色素面一直是扇面中的主要产品,有纸、绢、发笺等。
其中以纸质为主。
产量大,品种多,出现早。
从所见的传世扇面中,有明早期谢缙的《汀树钓鱼图》等。
工艺复杂,有的是用多层宣纸裱成,有3层、4层、5层不等;有的选定上等的宣纸作表层,中间衬纸多用“皮棉”和“连史”。
而扇面的质量好坏不仅是选材,制作工艺相当关键。
同样是白色素面扇,其高下迥然不同,真是判若云泥。
在历史上,较有名的有镜面笺等。
解放后的“老矾扇面”最为著名,专为高档折扇扇骨配套。
其制作精妙,素洁大方,优于引笔、平正牢韧、久用不裂。
特别其制法复杂,要经过开料、刮光、切形、上矾、整理、裱制、套刷、折叠、切通、沿边十道工序。
另还有仿古、发笺、绢面等白色素面扇。
特别要提到的三开扇面,专门为“春宫画”扇配制的,可以左右撒开。
向左撒,即显“春宫图”,向右撒开,出现的是另一幅画面,用以隐蔽。
折扇中扇骨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形制古朴优美,幽雅别致;用材奇珍异宝,五光十色;装饰素净淡雅,赏心悦目;雕工巧夺天工,独辟蹊径,和扇面艺术交相辉映。
谓之“红花绿叶”。
折扇的扇骨取材宽广,据《野获编》载:在明代,“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俱日为俗制;堆以棕竹,毛竹为者,称怀袖雅物”。
明·文震亨《长物志》云:“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
”清《杖扇新录》曰:“骨用湘妃、桃丝、乌木、檀香、象牙、玳瑁、一切珍奇之品。
”确实,对于扇骨来说,首先是取材,而关键是精工,要经过打磨、髹漆、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流程。
如是竹料,还要先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然后进入“打磨”。
除竹材外,其余如乌木、牙、骨、角等也需打磨。
然后髹漆。
这两步主要完成骨子的光色之美;而雕刻、镶嵌的目的是对骨子的装饰美化。
扇面用工笔彩绘,红日高照,群山起伏,古松盘曲苍翠,群鹤或立或舞,扇骨用细拉花图案衬托扇面。
在打磨中,水磨具有独特的效果,特别是一些有天成之美的,如湘妃,斑竹等,本身丝纹缕缕,彩纹斑斓,花斑点点,一经水磨,更具晶莹悦目、疏密自趣。
而髹漆是对材料不足的弥补。
如打磨贵在天趣,则髹漆妙于人工。
髹漆早在明代已流行,日趋花样增多。
主要有单色漆和斑纹漆。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金星珊瑚漆和细金雨雪满堂,前者以珊瑚红漆作地,洒以薰黄的银箔碎片。
后者也是珊瑚红漆作地,而洒金片如雨夹雪。
还有波罗漆和各种八宝漆,更有之嵌螺甸等工艺。
特别是“漆心玉边”,在大骨中间漆以花色图案、留出骨边作为边框。
髹漆主要使扇骨漆光闪烁,既五彩缤纷,又不失文静玉润之雅。
雕刻是对扇骨的装饰,首先选图案,题材丰富,无所不取。
但做工之精良却是关键。
特别是反映雕工之水准的是竹雕,浅刻与深刻,尤其是“留青”。
留下竹青为纹,露出竹黄为底,烘托层次,对比色彩。
对不同质地的扇骨,还用镶、嵌、画、烫等手法进行装饰美化。
如木骨有嵌有烫、漆骨则有刻有画……。
真是变化万千,佳构巧思,妙趣无穷。
难怪在明清时期能出现如此之多的制骨驰名者。
明《长物志》云:“……其匠作则有李昭、李赞、马勋、蒋三、柳玉台、沈少楼诸人,皆高手也”。
扇骨的形式相对说来较为简单,而其细部如肩、头的变化繁多。
扇骨的长、短、多、少、宽、窄及式样决定了扇子的形状。
但主要取决于扇肩和扇头的变化和扇骨的数量。
扇肩通常在大骨的偏下方,若在中间为对开肩,若偏上称“倒肩”。
扇肩也分有肩、无肩。
肩头变化多,有排茄、古方、燕尾、玉兰、梅花、如意、竹节……。
常见为方形、圆形。
大骨,一般分花式和素式两大类。
花式以曲折型,素式为平直型区分。
两类均有宽窄、长短之分。
折扇的品种甚多,由于使用的对象不同,场合各异,而各取所需。
如男式以九五·十六或九五·十八;而女式较小,为七寸·卅……。
扇头,亦称“端”。
其造型是折扇中最具特色与魅力的。
据乾隆《吴县志》载:“马(勋)圆头、李(昭)尖头、柳(玉台)方头、蒋(苏台)沈(少楼)方圆井精、各擅其巧。
”而流传至今的扇头形式,可谓琳琅满目、枚不胜举。
其实,对扇骨的收藏重视要数苏州。
扇骨作为民间工艺品,在苏州不仅流传很多,而且在50、60年代制骨名手云集。
特别是文博系统的一批老专家,本身就是工艺美术家与文物鉴定家。
在他们手中进出的扇骨均可以“万”来计数。
为苏州博物馆征集了一大批成扇、扇骨。
同时他们还常将自己家藏的,或刚征集到的,结合馆藏的扇骨、成扇来进行比较,商讨,鉴别。
通过切磋琢磨,区别仿造与新创作的,并定期举办一些小型鉴赏会来提高鉴赏水平。
甚至举办多次成扇、扇骨展览。
将部分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扇头按时代绘成示意图展示。
有些专家家藏的扇骨之精,扇头之美,难以言表。
讲到扇头的变化无穷,佳构百出,妙趣无比。
其发展有一个连续性、继承性,有些扇头虽然为元、明时期的,而在清代民国还在继续使用,仅将扇面换之。
特别是仿造,各时代都有,直至今日。
扇钉及其工艺:“画龙点睛”,小小扇钉,对一柄精骨名画扇显得那么的重要,称之谓“扇骨尾部之枢钮工序”。
先打眼,贯入牛角钉,再用火烫加帽。
而要烫成帽,也不那么容易。
一般用“钳烫”和“钻烫”方法,这样不仅钉轴不会脱销,还能有“鼠眼”,俗称“一粒椒”、梅花等多种花式出现。
特别是,有些讲究者,为了点缀扇骨,在鼠眼上加上螺盖。
还有些为了美化扇头,将一些扇头面积大的,如松枝圆头、花鼓圆头、开肩茄圆头、大圆头、葫芦圆头、正圆头、荸荠圆头(图十七)、琵琶圆头等。
在大骨头部外,将一些圆形、环形,菱花形及其他图形的翡翠、白玉、宝石,各色的料器或金、银、铜的薄片镶嵌。
然后烫钉。
有的在钉梢上加帽钉,通称螺盖。
其螺盖和镶嵌物或相映成趣,或画龙点睛,或浑然一体。
使扇骨整体色调和谐,明快。
特别是一些髹漆,嵌螺甸的扇骨更讲究扇钉的点缀。